富察·福康安,乾隆朝宠臣、外戚权臣富察·傅恒第三子,乾隆帝原配嫡后——孝贤纯皇后之侄。但在诸多影视作品乃至清代民间野史传闻中,这位威名赫赫的乾隆朝名将,虽然拥有生前晋封贝子、死后追赠郡王的巨大恩宠,但却始终被身世之谜包围。也就是说,福康安始终被认为是乾隆皇帝的私生子。
《满清外史》有载:
弘历渔色甚至。傅恒之妻,孝贤皇后嫂也。以淑房戚,得出入宫掖。弘历乘间逼幸之,傅恒妻不敢拒,遂有娠。未几,生一男,即福康安也。
甚至对于“乾隆皇帝偷妻诞育福康安”的“事实”,还给予了诸多原因列举:
1、傅恒凡四子,其三子皆尚主为额驸,宠眷反不及福康安。而福康安独不尚主,其故可想见矣。
2、其生前晋封贝子矣,然终不及封王而死。其死也,以郡王赠之。
乾隆朝权臣、宠臣富察·傅恒生有四子,长子福灵安,封多罗额驸;次子福灵安,封和硕额驸;四子福长安迎娶王公之女,也为额驸级别。唯独一个最得乾隆皇帝恩宠的福康安,却并没有成为乾隆皇帝的额驸。
清朝历史上,除了清初时期的异姓藩王外,再无外姓封王的先例。乾隆皇帝将福康安生前晋封贝子、死后追赠郡王这等违背祖制之举,似乎已经明确表明了福康安为乾隆私生子的身份。
那么,这种说法果真站得住脚吗?
一代权臣富察·福康安,果真是乾隆皇帝“乘间逼幸”傅恒福晋而生下的私生子?
根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富察氏谱本》的记载,富察·福康安乃系富察·傅恒第三子,孝贤纯皇后之侄,生母那拉氏,出生于乾隆十九年。
而根据《清史稿·列传一·后妃》的记载:
高宗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十三年,从上东巡,还跸,三月乙未,后崩于德州舟次,年三十七。
也就是说,在福康安出生的时候,其姑母孝贤纯皇后已经崩逝了6年之久。既然当时富察皇后已经崩逝,又何来“以探后因,出入宫掖”才被乾隆乾隆看中,“乘间逼幸之”?
即使在富察皇后崩逝后,傅恒福晋依然能够出入宫掖,但作为朝廷的一品诰命夫人、一等公福晋,也必然是丫鬟仆人一大堆的直接进入后宫,叩见后宫高等妃嫔。如此情况,其和乾隆皇帝即使有见面机会,也断然成不了好事。
况且当时的富察·傅恒取得了金川之战的胜利后,“因功封一等忠勇公,赐宝石顶、四团龙补服”,名噪一时、权倾朝野,乃系乾隆皇帝必须倚重的外戚权臣。也就是说,就连普通宫女都不能随便推到临幸的乾隆皇帝,断然不会为了瞬间而起的生理需求去得罪一个权势正盛、势头正旺的前朝权臣。
我们再来看下福康安未成为乾隆皇帝额驸的原因何在?
乾隆皇帝一生共生育10位公主,其中5女早夭,在剩余的5位公主中,唯一和福康安年龄仿佛的公主,乃系乾隆二十一年,令贵妃所生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
但这位备受乾隆皇帝恩宠的公主,早在出生三个月的时候,就被其指配给了和额驸超勇亲王策凌之孙——拉旺多尔济。这个自幼被乾隆皇帝抚养宫中的蒙古王族子弟,较之福康安而言,更得乾隆皇帝青睐。而且,出于政治势力平衡和清朝“满蒙联姻”之祖制要求,乾隆皇帝也更需要拉旺多尔济成为自己的额驸。
除此之外,乾隆皇帝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出生于乾隆二十三年,虽然也有和福康安有着成为夫妻的可能。并且,在乾隆二十九年,乾隆朝名将、一等公乌雅·兆惠去世之际,为了安抚功臣之后、塑造帝王之正面形象,乾隆皇帝将年仅7岁的和硕和恪公主指配给了乌雅·兆惠之子——乌雅·札兰泰。
由此可见,对于乾隆皇帝而言,乃至整个清朝的皇室公主而言,出于政治平衡、皇权稳固考虑的政治婚姻才是这些“天之娇女”的最终归宿。对于富察氏家族而言,已经有了乾隆皇帝皇四女——和硕和嘉公主下嫁傅恒次子福隆安的巨大恩赐,断无第二位公主再下嫁富察氏家族的可能。
所以,福康安之所以未成为乾隆皇帝额驸,乃系多方面因素制约造成,并非乾隆皇帝刻意为之。
最后,我们来看下乾隆皇帝对福康安生前晋封贝子、死后追赠郡王的原因何在?
再福康安被破格加封贝子爵位之前,福康安已经连续取得了甘肃回民田五起事、台湾林爽文事件、保卫西藏的廓尔喀之役、苗疆起事的胜利,在乾隆皇帝一生最为自豪之“十全武功”中,仅福康安一人就率军完成了一半。再加上其父富察·傅恒完成之大小金川之役、清缅之战和准噶尔达瓦齐部之战中的巨大贡献,福康安父子几乎撑起了乾隆朝所有的历史功绩。
在保卫西藏的廓尔喀之役中,福康安更是创下了历史性功绩,保证了清朝边境的安宁和西藏社会的稳定,成功地维护了清朝国家的领土完整而被后世学者公认为民族英雄。
有功如此,根本不是一个郡王爵位能够表达乾隆皇帝之心中感激。
清末民国大家蔡东藩,在其所著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中,就曾这样评价乾隆皇帝对福康安的破格晋封:
平台湾,曰福康安之功;平安南,曰福康安之功;平廓尔喀,曰福康安之功;高宗极加宠眷,无怪后世以龙种疑之。
一代清史研究大家戴逸先生,也曾经对福康安能够获封郡王的原因,予以过说明:
福康安四十多年短促的一生都是在战斗环境中度过的,军书旁午,夙夜勤劳,才赢得了紫阁图形、封王进爵的最高颁赏。
所以,对于福康安违背祖制的宗室爵位晋封,绝非乾隆皇帝出于“爱福康安甚,屡欲封之为王,使与诸皇子均”的想当然结果,而是因为其对乾隆朝,对乾隆皇帝超乎任何名臣武将而做出的巨大贡献换回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满清外史》、《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富察氏谱本》、《清史稿·列传一·后妃》、《清实录·高宗实录》、《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啸亭杂录》、《清史稿·列传一百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