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把这部电视剧从头至尾、从尾到头看了不知多少遍以后,我对果郡王的理解就是,这是一个“情痴”。电视剧中果郡王的人设,是一位清俊飘逸、诗书风流、狂放不羁的亲贵王爷。在皇帝眼里,果郡王只是会弄一些种荷花、品鉴古画、陪着喝酒聊女人这样没什么用处、但是好玩儿的事情,同样是个”无用之人“。但是如果我们从“情痴”这个角度入手,就可以多少理解果郡王这个人物。比如说,面对准葛尔兵临雁门关,摩格可汗耀武扬威索要熹贵妃和亲的情势,皇帝思索的是国家的命运,是如何不战而退敌。这是理性的思考,是一个思考方式。
即使他喜爱甄嬛,也不会被这种感情操纵而影响理性的判断。而果郡王的想法很感性,他想的是甄嬛怎么办?她怎么去忍受以身侍敌的屈辱?她会不会遭到不测?因为真切的担心,他才会舍身忘死地带兵去追甄嬛,即使皇帝已经明示他不要觊觎熹贵妃,他也做不到不管甄嬛的安危生死。这就是”痴“的含义,他们的着眼点是感性,是从情感和同理的角度出发。假设果郡王死了,甄嬛不回宫,在凌云峰悄悄把孩子养大。
那么孩子长大了,他/她以什么身份在社会上存在呢?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古代严格的户籍制度下,父亲身份不明对人生的阻碍都是相当大的。如果是男孩,家世不明,首先就不能考取功名了。去做生意或者去种地那更是不可能,甄嬛这么个心高气傲的人怎么会允许自己的孩子社会阶层跌落?就是舒太妃也不会同意。如果是女孩,家世不明倒也不算绝路,但是明媒正娶当正妻是不可能了,可预见的未来就是做妾做丫鬟。
在这之后,甄嬛被废离宫修行,四阿哥在甄嬛的生日还要去她的住所凭门致礼,并且恰恰好好地就被皇帝看到,刷了一波“懂事还孝顺”的存在感。不管甄嬛以后回来不回来,这件事都深深打在了皇帝心坎上。我相信在前期,四阿哥甚至可能也去找过华妃,找过端妃敬妃,但是处处碰壁,她们可能不想管、不敢管、不能管。到最后他锁定了甄嬛这个盟友,就努力经营,不断铺路。这样甄嬛最后回宫时,由于毒绿豆汤事件而需要寻找养母的四阿哥,才能被皇帝安排给甄嬛。
甄嬛当年身受殊宠的自己,热热闹闹地过了一天,浑然不觉有人已经在背后向自己举起了利刃。而如今安陵容同样怀着身孕过生日,恩宠达到了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顶点,却想不到甄嬛也正是在这一天,对安陵容和她腹中的孩子,发出了最后的狙击。这是多么诡异的巧合,又是多么必然的巧合。因为人正是在最得意洋洋的时刻,才最容易放松戒备,敌人才最容易找到可乘之机出手。甄嬛选择这一天,冥冥之中仿佛安陵容当年做过的坏事产生了因果报应。然而实际上甄嬛只是用了皇后当年的思路和手段同样来对付安陵容罢了。
甄嬛的初恋就是皇帝,虽然后来这段感情在甄嬛心里变得斑驳不堪,但是至少她曾经有过许多美丽的回忆,包括当年那个充满惊喜的生日。现在甄嬛却自己亲手撕毁了这段美丽,从自己曾经受到的伤害里提炼出了对付敌人的心得。人非草木,午夜梦回的时候,甄嬛也是很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