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碧,这个角色一直不讨人喜欢,她出卖过甄嬛,利用过甄嬛,其实,她的一生都在和甄嬛比较,只是没能逃脱甄嬛的影子,在家里是,在皇宫是,甚至连她的爱情也是。
浣碧不但是私生女,主要是她的母亲还说一个罪臣,就注定了她的身份不能曝光,就像甄嬛说的“一旦身份被发现,会连累整个甄氏。”
在府里的时候纵然她父亲对她再好,也只能让她做下人,人最大的遗憾,不是“我本该如此”,而是“我本可以不必如此”
这样的心态造让浣碧的心里失去了平衡,她看到甄嬛知书达理,受到高等教育,她心里是怨恨的。
她一直在和甄嬛较劲,所以了她只能成为甄嬛的影子,但是她心高气傲,她不甘心,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她一次又一次的努力。
浣碧喜欢果郡王,是大家都知道的,为了果郡王,她花了不少心思,最后能如愿的嫁给果郡王,那也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
她之所以能够让皇帝赐婚,主要是因为在宴会上果郡王私藏甄嬛的小象被发现。这仅仅是一个巧合还是蓄谋已久的计划?
当时为了洗脱甄嬛的嫌疑,她表现出非常勇敢的样子,挺身而出,承认小像是自己的,这样才让皇帝赐婚的。
但是,荷包是果郡王贴身戴着的,为什么那么容易就掉出来呢?其实是浣碧故意为之,这里面有很多细节值得推敲。
自从甄嬛的妹妹玉娆进宫后,因为她长得更像纯元,皇帝动了她的心思,但是他不好和甄嬛直接说。
正好这时候遇到了浣碧过来倒水,所以同她开玩笑说:把浣碧封为“禧常在”
当然了,皇帝只是想试探甄嬛,如果甄嬛同意,那玉娆的事情就好办了,但是浣碧不知道皇帝的心思,她当真了。当时她的反应非常强烈,吓得把手里的东西都掉了。
她反应为什么这么大呢?因为这个是浣碧的心病之一,她以前为了能攀上皇帝,是出卖过甄嬛的。所以,这一次皇帝一说,让她一下子想起了之前的事情。怎么能不害怕呢?
当时她在皇宫内烧纸钱的时候被曹琴默看到,有了她的把柄,曹琴默威逼加利诱,让她起了勾引皇帝的心思。为了自己的利益,她出卖了甄嬛。
那次浣碧本是想让皇帝注意自己,特意打扮之后去伺候甄嬛和皇帝用餐,当甄嬛给皇帝盛饭时,她立刻抢过来说:“我来吧。”
但是皇帝看不上她,说她红配绿,太过俗气。甄嬛立刻赏了她料子,让她做衣服,其实甄嬛那么聪明,怎么能不知道她的心思呢?
但是浣碧什么反应呢?她居然跑了,皇宫内哪个奴才敢伺候皇帝一半,没有得到命令就跑了呢?她之所以敢为所欲为,是因为她自以为她和普通的宫女不一样。
她是妒忌甄嬛的,其实不过是甄嬛在护着她,失去甄嬛的保护,她什么都不是,皇帝喜欢甄嬛是因为她长得像纯元
但是,皇帝多看浣碧一眼却是因为她长得像甄嬛。这里她已经做了甄嬛的替身。
浣碧的行为,甄嬛是非常生气的,锦溪后面也说了:“浣碧今天未免太过伶俐些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浣碧的格局是非常小的。她心里只有她自己的利益,她觉得她和甄嬛是平等的。
她又羞又怒地跑到御花园里哭,正好被果郡王撞见,安慰她说,红配绿很好看,就像花园里的花一样,浣碧破涕为笑,这也为下面剧情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再说皇帝要纳浣碧的事情,如今听到皇帝这样说,她心里胆怯了。我们都说“做贼心虚”,她这时候就是心虚了。
在宫里待了这么久,看了这么多尔虞我诈。她也知道,在这后宫之中,她的这点智商和能力,如果真当了皇帝的妃子,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一旦她脱离了甄嬛的保护,她的战斗力几乎为零,所以等于说嫁给皇帝不见得能享受到荣华富贵,说不定还没有好下场。
第一皇后肯定不会放过他,再者她万一和甄嬛反目,那她根本无路可走,所以对于皇帝想要娶他这件事,她想到了前因后果,所以反应才会那么大。
这件事过后,她应该也考虑了很久,想要逃避这种窘境,只有把自己尽快嫁出去。
而浣碧是一个心比天高的人,皇帝是不敢高攀了,但是底层的人她又不愿意,因为曾经果郡王想把她嫁给贴身的阿,对她来讲也算不错的一个归宿,但是,她看不上。
但是果郡王喜欢的是甄嬛,唯一可以嫁给他的办法,就是让皇帝赐婚,不然你看孟静娴,等了那么久,都熬成老姑娘了,果郡王都不肯娶。
但是浣碧不一样,她只要抱紧甄嬛的大腿,她就有办法。
可是果郡王的荷包怎么就掉出来了呢?其实就是浣碧作祟。她喜欢允礼啊!在给他斟酒的时候,故意让那荷包掉出来。
她知道皇上肯定会细问的,也知道甄嬛不可能承认,她就好借着这个由头,让大家以为那张小像是她的,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嫁给允礼。
而且,她以为这样是帮甄嬛解了围。其实,甄嬛这么聪明怎么可能不知道呢?就连后面叶澜依都和甄嬛说:“难道你不怀疑小像为什么那么巧会掉出来吗?”甄嬛怎么可能不怀疑?只是不计较罢了。
荷包掉出来之后,皇帝一时好奇就拿过来了,当他还没有打开的时候,以为弟弟允礼有喜爱的女子也是高兴的。
在这之前有一个小插曲,谁给果郡王倒酒的呢?是浣碧,她给果郡王倒酒,而且呢果郡王起身要走的时候,离他最近的是浣碧。
果郡王站起来的时候,大家还记得发生了什么吗?浣碧的酒洒在果郡王的身上了,她连忙去擦,说明他们发生肢体的接触,那么荷包掉出来就极有可能是浣碧做的。
按照正常的逻辑,就算果郡王的脾气再好,哪个宫女敢把酒洒在王爷身上,还不吓得半死?
可是浣碧却丝毫不紧张,还上去在他身上擦拭。她之所以敢这么大胆,不过仗着有甄嬛的庇护,如果没有甄嬛,她在这宫里不知道被人算计成什么样子了。
当时甄嬛身边只有浣碧,锦溪没有去。按理来讲,甄嬛和皇帝在那喝酒,他应该站在甄嬛和皇帝那倒酒,果郡王和其他王爷一样,倒酒自然有宫女,怎么也不该是她吧?
而她呢?主动积极地过去,那样子也不想到了一杯两杯。整个宴会她重点的内容全部在果郡王身上。
说明这场宴会她是有目的,有预谋的。
小像一出来大家都蒙了,皇帝直接说了像甄嬛,还好宁嫔知道甄嬛和果郡王的事情所以就打马虎眼,说也像浣碧,也像二小姐,不一定就是甄嬛,她是好意打岔。转移皇帝的注意力。
我们可能认为这个浣碧对甄嬛是好心,把这个事情拦下来了
但是回头想想,这么多年了,浣碧有这种机智吗?没有,在甄嬛身边,论“勇”是流朱,她为了救甄嬛敢直接扑向侍卫的刀。论“智”是锦溪,办事滴水不漏,浣碧什么时候也没体现出这么大的智慧勇敢和担当吧!
他一下子出来跪在那里,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怎么有的这个小像,怎么有的这个花瓣,都说得一清二楚,这如果不是练习过很多次,她能说得这么流利吗?
现编她能编出来吗?而且果郡王荷包里的东西,他为什么知道呢?大家记得他曾经伺候过果郡王。
换句话说,在人家睡着的时候,她翻过人家荷包,她也知道甄嬛和果郡王的事情,所以她的说辞特别圆满。
他也和皇帝说,她想嫁给果郡王,没有明说,只说想去他那看看碧色的梅花。这就是在暗示皇帝,整个浣碧的行为,绝对不是临时发挥,她是有备而来的。
还记得她想引起皇帝注意那次吗?她就是精心打扮过,并且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过的,这次也是一样,她是不可能是一时兴起,她没有那智商和胆量。
不怕贼头就怕贼惦记,即使这一次没成功,以后她还会制造下一次的机会。因为这个事只能以浣碧嫁给果郡王为结局,否则会危及到甄嬛。所以说最后利益变成浣碧
小编总结:
其实她是非常狭隘自私的,如果不是因为喜欢果郡王,不是想嫁给果郡王,她是不会出来替甄嬛解围的。
最后她干预果郡王去救甄嬛的时候,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她是果郡王福晋,为了自己的爱人家庭完整,自私一下,阻拦果郡王去救甄嬛,可以完全可以理解。
可是她竟然扭曲自己的姐姐当初回宫的原因,完全不念甄嬛为她打算的一片心,真是枉费了甄嬛待她一片真心。
而且说实话,果郡王最后的死也是因为她故意把小像的事都出来,埋下祸根,最终一步一步走到那一步的。
客观地说,演浣碧的演员选得真好,把浣碧那种蠢笨自私忘恩负义演到了家。背叛甄嬛就因眼眶狭窄,私心被看穿,行事欠谨慎,智谋也不够,才被人利用。
一个字:蠢。表现为,给她娘烧纸,非要偷跑到御花园(傻),边哭边说边烧(引起他人注意),才导致被曹发现然后利用。
但后来和甄嬛交流后,她知道改正,划清了界限。知错能改,说明她的心智根本不够坚定,她不知道到底要怎样的生活。如果没有遇到果郡王,她会不会再一次想吸引皇帝的注意呢?
后来她做的事,动机出于对果郡王的爱慕,但无奈她这个人就是爱得这么自私,才会只想着自己,而忘记了甄嬛派的集体利益。
其实,浣碧如果一开始能认清自己的身份,不用处处和甄嬛比较,在甄嬛的庇护下,她也会很幸福。
一直把她当作甄嬛影子的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她把自己固定在甄嬛的模式里,注定了成为甄嬛的替身。她一生都想摆脱,却一生都被禁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