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8年,63岁的信国公汤和故意找朱元璋聊天,聊到兴头上,汤和突然说道:“臣老了,不能再上阵杀敌了,想辞官回乡,为将来死去找片容身之处。”朱元璋大喜,马上解除汤和的兵权,开始在中都凤阳给汤和修建府第。
1388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已经61岁,做了21年皇帝了,大明王朝也已经稳固,没有什么大仗需要打了。昔日在战场上能征惯战的将领,很多都已经被杀。比如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
一个案件,竟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这显然不再是某个功臣、将领骄横跋扈的原因了。而且,胡惟庸案被牵连处死的原因,都是谋反,正好这个原因在免死铁券之外。汤和从中嗅到了朱元璋的杀心,觉察出朱元璋是猜忌功臣会夺取朱明天下,而在有意牵连元勋宿将,以此清理手握兵权的将领。
而汤和当时还算安全,因为他一直低调处事,不怎么和胡惟庸这样骄横的人来往。而且在关键时刻,还替朱元璋解围。比如朱元璋封功臣时,很多将领都认为自己功高封赏却小,心中不服。而功劳显赫的汤和,也被封了个中山侯。
大家原以为汤和会闹事,却不料,汤和不但不闹事,在听闻部下因不服,去皇宫闹事时,匆匆跑去给朱元璋请罪。众多想闹事的将领,一看汤和这么大功劳,都服服贴贴地服从安排,自己也就不好再闹了。
其实,汤和明白朱元璋是故意打压自己,杀鸡儆猴,借此威慑其他不服封赏的将领。只要汤和不闹事,朱元璋封赏的难题就过去了,君臣默契合作,朱元璋对汤和的反应很满意。
封功完,诸多功臣聚集京师,无所事事,整日吃喝玩乐,惹是生非,而汤和却规规矩矩,不惹事。有了战事,主动请战,朱元璋就派他外出征战,没有战事时,又去中都、临清、北平操练军队,修缮城墙。其实,汤和这是故意脱离京师那个是非之地,跑得远远的,不参与党争,明哲保身。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终于把该给汤和的公爵给补上了,封汤和为信国公,每年的俸禄三千石,参加商议军国大事。“参加商议军国大事”这可是件荣耀,整个朝廷也没几个人能有这个权利,但汤和并不骄傲。
《明史·汤和列传》记载:“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汤和谨小慎微,他和朱元璋是发小,跟随朱元璋几十年,深知朱元璋好猜的性情,他对朱元璋恭恭敬敬,即便可以参加商议军国大事,但入朝所听到关于国事的议论,从不敢向外泄露一句。
到了洪武十四年,汤和又以左副将军的身份率军出塞,胜利而归;洪武十八年,思州蛮族叛乱,汤和以征虏将军随楚王征讨,俘获敌军四万人,擒获蛮族的首领而归。但从这之后,一直到洪武二十一年,再无战事,汤和看透朱元璋想收回兵权的意思,也意识到自己该功成身退了。
《明史·汤和传》记载:于时,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魏国、曹国皆前卒,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并为诸公、侯治第。
洪武二十一年,汤和便以年老为由,向朱元璋辞职。朱元璋听后大喜,马上解除汤和的兵权,赐予大量的金银财物,还在中都凤阳给汤和修建府第,让汤和安心养老。
但汤和明白,以自己的军功和影响,仅仅辞官回归故里,是难以让朱元璋对自己放下戒心的,看看其他被杀的将领,就能明白了。所以,汤和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效仿唐朝名将郭子仪,纳妾自污名声。
当时,郭子仪对大唐有再造之功,功高震主,为了让皇帝对自己放下戒心,主动找皇帝索要六位美女,每天敞开王府的大门,和妻妾在院子里嬉戏玩闹,让世人说他为老不尊,也向皇帝表面自己贪恋美色,无心权力。
汤和比郭子仪更狠,直接纳了一百位小妾,每日在朱元璋给他建造的府邸中,莺莺燕燕,一副乐不思蜀的模样,终于让朱元璋对他放下了戒心。汤和靠自己大智若愚的智慧,不仅成功自保,还给子孙带来200多年的富贵,直到明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