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安徽蚌埠郊外,考古人员打开了朱元璋下属领导“汤和”之墓。赫然发现,这座古墓已遭盗墓贼光顾,只见棺材盖已经被掀开,成了盗墓贼的“梯子”,墓底散落着一地碎瓷器和尸骨,经考古队清理,整个墓中值钱的,就剩下角落里一件价值过亿的元青花瓷罐了!
汤和,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同乡之谊”,两人儿时一起嬉戏玩耍。
后来,大朱元璋3岁的汤和先入伍从军,凭借过人的胆识,很快就成了郭子兴麾下的千夫长。
随后,小有成就的汤和又充当“伯乐”,将在老家还没有出路的朱元璋邀请来,一起参军创业。
后来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汤和便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攻克大洪山、滁州、和州,辅助朱元璋历经多次重要战役,最终建立大明王朝!
可以说,汤和是朱元璋称帝路上的贵人、伯乐、铁杆兄弟!
而且除了这些成就,汤和还成功躲过了朱元璋令人肝胆俱寒的“帝王杀”,成了朱元璋麾下得以善终的极少数功臣之一。
当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汤和眼看着好友徐达、常遇春等人皆被朱所杀,于是主动交出兵权,向朱元璋请辞:“臣老矣,愿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
朱元璋答应了他,并赐给他钱财、美女,允他告老还乡。
后来,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曾经被他亲手分封了10公、52侯、3伯中,唯有信国公汤和、西平侯沐英、武定侯郭英等极少数得以幸免。
其余人不是战死沙场,就是英年早逝,抑或被朱元璋所诛。唯独汤和因知进退,得享天伦之乐,活得“人到七十古来稀”的年纪,实属奇迹!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70岁的汤和病逝。死后,被追封为东瓯王,谥号襄武。
顾念旧情的朱元璋,下令为汤和修建了一座豪华大墓,并亲书《敕赐故东瓯襄武王神道碑铭》立于长达225米的神道之上。
神道两侧伫立着石马、跪羊、坐狮、文武大臣等石像,用来守护大墓。为了彰显皇恩浩荡,墓中随葬了大量的奇珍异宝。
1973年,安徽蚌埠为开展公路建设,汤和墓才被考古专家开启。
此墓依山开凿,呈长方形石坑砖石结构的多室墓,墓长10.3米,宽5.8米,深6.2米,空间面积约370立方米,由前室、后室和一侧室构成,而后室即为停放棺椁的主室。
不过,考古队员很快发现,后室券顶有两个方形盗洞,此墓早已在动乱年代遭盗墓贼多次光顾,现场十分凌乱!
墓室里散落着许多陶瓷碎片,更让考古队员心惊的是,汤和的棺椁盖子已被掀下,靠在盗洞的墙下,被盗墓贼当“梯子”使用,棺椁中宝物被洗劫一空,而汤和的尸骨竟被残忍地拽拖出来,散落在地上。
而在侧室里,考古队员又发现了另外一具尸骨,从骨骼大小来看,应该是女性尸骨,极有可能是汤和的妻妾。
经过清理,随葬文物只剩下一些盗墓贼没看上眼的小型器物,共出土了一些陶瓷器、木佣、铜器、金银器及玉器100余件。
除此之外,庆幸的是,考古队员竟然在墓室角落里的泥土中,找到了一件青花瓷。
更让考古队员惊叹的是,这竟然是一只高达47.5厘米,口径为16.6厘米的元代青花大瓷罐!
整件瓷器青花色泽艳丽,釉面肥厚莹润,纹饰极尽富丽精工,自上至下,通体绘有六层主体(盖部、颈部、上肩、下肩、腹部、底部)纹饰:
盖部饰莲瓣纹,盖沿处饰钱纹;颈部为波涛纹;上肩以莲瓣纹环绕一周,莲瓣内填绘杂宝法器;下肩绘缠枝莲纹;作为主体的腹部绘以四时之花,以富贵牡丹为主,腹下则是一圈忍冬纹;底部以仰莲瓣纹环饰一周。
再辅以瓷罐肩腹交界处的双兽耳,以及下面的矮圈足,使得整个瓷器显得古朴自然,又造型典雅大方,堪称元代青花瓷器的最高艺术水准。
后来,专家根据其造型将其命名为“元青花双兽耳大瓷罐” 。
2005年,一件高约27.5厘米、有四层花纹的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瓷罐” 拍出了2.3亿的天价。
而从汤和墓中出土的这件“元青花双兽耳大瓷罐”却足足有六层,而且尺寸较其两倍大,因此,其身价过亿绝非难事。
如今,这件“元青花双兽耳大瓷罐”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少数几件元青花大罐之一,加之其发现于明代开国重臣汤和的墓室之中,因此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被鉴定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现收藏于蚌埠市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而汤和墓以及墓园在经过当地政府的修缮和重建之后,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蚌埠市的“龙湖八景”之一,供世人免费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