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任艳
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字容若),父亲是当时权倾朝野的纳兰明珠,自己又是皇帝身边的近臣,英俊威武、风流倜傥,因为这样的特殊身份,他的朋友圈大有“平原君食客三千”之势,熙来攘往,热闹非凡。其中有两个人物,很值得一提。
顾贞观,号梁汾,其实他与纳兰性德最初的关系是师生。受人举荐,顾贞观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成为纳兰性德的家塾教师。在顾贞观眼中,学生谦逊有礼,而在纳兰性德眼里,老师风神俊朗,各自倾慕,两人一见如故,直接升级为忘年之交。
有一种友谊,如容若与顾贞观一般纯洁深厚。相处不久,他们便惊喜地发现,对于诗词他们有着同样狂热的喜爱与追求。也许在常人看来,词赋不过是无聊的消遣方式,可他们在一起谈论诗词歌赋,却心意畅快。据《清稗类钞》记载,纳兰性德几日不见顾贞观便寝食难安,只要顾贞观一来,纳兰性德便与他携手上楼,同时命人撤去梯子,俩人必要聊个通宵达旦。
顾贞观虽才华横溢,却时运不济,常作愤懑之叹。出身显赫的容若对好友的处境感同身受,提笔写下一阙《金缕曲》。词尾“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道不尽的情谊款款,让人为之动容。顾贞观读罢,老泪纵横,再依原韵原调填写一首《金缕曲》回赠,“但结记,来生休悔”,相约来生再续金兰之契。两人的深情,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纳兰性德与顾贞观如此的交酬之作不胜枚举,质朴情深的词句,缓缓诉说着他们的真心情谊。
纳兰性德的另一个朋友名叫徐乾学,最初的身份也是纳兰性德的老师。他颇有才学,康熙九年(1670年)得中进士。只是刚踏入官场,郁郁不得志,后来当他得知纳兰明珠特别喜爱书画时,便有意在一次宴会中,向明珠进献了一首当时某著名诗人的诗作,讨得了明珠的喜欢。
彼时,纳兰性德正在太学读书,徐乾学特意将纳兰性德收为门生,讲解史书、文学方面的知识。由于徐乾学本身才华横溢,文学造诣很高,在他的点拨、教导下,纳兰性德发奋努力,进步神速。两年中,纳兰性德就主持编纂了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作为老师,徐乾学又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刊刻此书,他的倾力而为都被明珠看在了眼里,于是,仕途的平步青云已然水到渠成。
康熙十五年(1676年),纳兰性德考中进士,也入朝为官,一跃与老师徐乾学成为同事。既有师生之情,又有同僚之义,关系自然更进一层,徐乾学也就成为纳兰性德朋友圈里的常客。
然而年仅30岁的纳兰性德英年早逝,他的朋友圈轰然作鸟兽散。徐乾学、顾贞观,这两个好友却走向了截然相反的方向。
顾贞观失去了知己,悲痛欲绝,在纳兰性德去世的次年,便告老还乡,隐逸在家乡的惠山脚下,守着孤独与寂寞,将纳兰性德与自己的词合结成《弹指词侧帽词》。那一抹忧伤,深深地刻在顾贞观的眉间心上。而徐乾学经纳兰明珠的提拔,官运亨通。只是当自己羽翼丰满时,他却转而勾结他人,失却底线地反击、弹劾明珠。最终明珠被黯然罢相,徐乾学可谓“功不可没”,他自己则顺利升迁左都御使。
曾经的师长、朋友,却出人意料地做出这等忘恩负义之事;而真正的朋友,总会在僻静的角落默默地为你献上那份最美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