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出生时,祖父曾经梦到有一只巨蟒缠在他家的柱子上,所以认为曾国藩就是巨蟒转世。凑巧的是曾国藩患有类似“牛皮癣”一类的皮肤病,浑身上下都是像蛇的鳞片一样的癣,所以曾国藩也相信了巨蟒转世这一梦语。
在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其弟曾国荃率湘军合围天京(今南京)。7月,湘军攻破天京,已经攻占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彻底剿灭。同年,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曾国藩走向人生的巅峰。
收复天京不久后,曾国荃在哥哥曾国藩的手掌心上划出了一个“赵”字。毫无疑问,这指的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袍加身的故事。多年之前,祖父梦见巨蟒的故事,也许是一条“龙”。
已经获得人生巨大的成功的曾国藩,在当时环境下,如果曾国藩听从弟弟曾国荃的建议,黄袍加身,改朝换代,让曾家人替代满清坐天下。
如果曾国藩起兵推翻清朝会怎么样呢,我们分析一下。
一,首先曾国藩师出无名。
曾国藩是一介书生,他本人仅干过10个月的兵部侍郎,并没有什么带兵经验。他故以“书生带兵”自诩。他在家乡办“团练”,抗击太平军建立新军“湘勇”,为什么叫勇而非军,为的是和国家正规军区别。当年,他在家乡起兵时号召天下这样说道:“今天子忧勤惕厉,敬天恤民,田不加赋,户不抽丁,以列圣深厚之仁,不待暴虐无赖之贼,无论尽速,终归灭亡,不待智者而明矣。”他已经把满清皇帝夸成圣人了,满清政府的合法统治不可动摇。他如何再喊出“驱逐鞑虏,归政汉家”的口号,再骂清朝政府无道呢,老百姓会怎么看他。
曾国藩从小读圣人书,听圣人言,自己的内心支撑就是忠君爱国的思想,如果造反,首先第一关就是自己的内心接受不了。出尔反尔的人,最没有政治基础。吴三桂就是最好的例子。
二,曾国藩的部队将出现哗变。
曾国藩当时的手中不过有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四省的地盘,远不足以养活12万的湘勇,在清朝政府的要求下,各省都有协响支应。如果真的选择造反,这些周围省份人家未必会放弃自家的前程来支持曾国藩。湘勇本身就是临时工,没有军饷的支撑必须哗变,到时可能自己会变成光杆司令。这些湘勇全靠省界收取厘金来养活,这四省百姓已经被厘金压榨的怨愤在心,如果湘勇造反,战事一起,厘金又要加重,苦了百姓。到那时,如果四省百姓无一支持,岂不成了丧家之犬。
不当家不知油盐柴米贵,他的兄弟曾国荃只看到表面现象,并不知道当家的难度。
三,曾国藩会在政治上、军事上遭到双重打击。
倘若与朝廷分庭抗争,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便是湘勇内部的人。而这个就是目空一切的左宗棠,因为在湘勇当师爷时,左宗棠就不甘心居人之下,现在曾家打下天京,如日中天,已经让左宗棠气愤在心。左宗棠肯定会站到朝廷一边,集全国兵力粮饷,消灭湘勇比打太平军要容易的多了。到时候,曾国藩拼命得到的荣誉都会加到左宗棠身上。再说,李鸿章靠得住吗,打太平军时,曾国藩找李鸿章从洋人那里买军火,李鸿章明显表现出了防范心理。以后,军事上必须要依靠洋人的军火,如果得到李鸿章那边在洋人的支持,曾国藩的实力又会减三分。
另外清廷已经在积极部署,对曾国藩采取了防范措施。
令湖北总督官文守武昌,据长江上游。
富阿明、冯子材守扬州、镇江据长江下游。僧格林沁率蒙古铁骑以打击捻军为名南下屯兵皖、鄂交界,分明就是虎视南京。
这三股力量已经对湘勇有合围之势,再加上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湘勇有什么优势能从这里突围出去呢。
四,曾国藩将会彻底失败。
太平天国为什么会失败,大多都是因为他们内斗消耗造成的。曾国藩比谁心里都明白。自己领兵打仗并没有任何良策,一败再败,只是自己坚持下来了。自己非是运筹帷幄之人,手里也没有韩信那样的大将。打九江,用了16个月,打安庆用了15个月,打南京用了26个月,都是用笨法子一点点磨出来的结果。了解自己,人就能成功一半了,曾国藩应该是了解自己,并不是真正的将帅之才,只是势造英雄罢了。
那么湘勇呢,战斗力也不突出。其存在12年,主要靠裁旧建新这一手段才保证战斗力。但到末期,天京攻陷后,官兵都在战争中发了财,普遍思乡厌战,再无新兵可引,湘勇终于会陷入“奖之而不劝,痛之而不服”暮气不堪用的绝境。这样的士兵还怎么冲锋陷阵。这是败军之相。
假如曾国藩起兵推翻清朝,结果会败的很惨,他们会将死无葬身之地。
五,即使成功,更对曾国藩不利
即使黄袍加身穿稳了,曾国藩又能怎么样。他的孩子都是忠厚之人,非人中龙凤。那么在曾国藩百年之后就会出现,自己兄弟曾国荃摄政的事,然后大开杀戒,曾家人为了皇位开始自我杀戮。也许等不了自己百年,这个蛮横的曾国荃能把黄袍披在曾国藩身上,也可以随时把黄袍取走。赵宋斧声烛影,千古之谜。谁能保证曾国荃就不是赵光义。曾国藩将背上个乱臣贼子的千古骂名,曾国荃却可以轻松子孙相传,稳坐江山。
在这一点上,曾国藩看得比谁都清楚。所以曾国藩无论谁劝,也不心动,更不行动。
还是稳稳地听候朝廷的命令进行裁军,了却帝王心思,曾国藩死后获得文正公的封号,这是多少臣子们的追求,而自己的儿子也能世袭爵位。这样结果,才是小心谨慎的曾国藩最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