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蒙古瓦剌部首领绰罗斯·也先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蒙古瓦剌部首领绰罗斯·也先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833 更新时间:2023/12/17 5:30:52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派出大将徐达常遇春北伐中原,攻克元大都后,元朝灭亡。那些留在中原的蒙古人大部分退回大漠,之后北元分裂成东、西蒙古(明朝称东蒙古为鞑靼[dá dá],西蒙古为瓦剌[wǎ là])。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后,还对北元残部发起了五次亲征,其中有四次是针对鞑靼的,致使鞑靼诸部颠簸流离,从此陷入内外交困的处境而一蹶不振。

朱棣死后,继位的皇帝们调整了政策,更加注重休养生息,不再轻易对外进行大规模的用兵。

而乘机坐大的瓦剌肆无忌惮地扩张势力,在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陆续吞并了鞑靼、兀良哈三卫等部落,基本统一了大漠,接着又把兵锋指向了长城内的明朝。

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一位叫做也先的枭雄承袭其父位成为新的瓦剌领袖,不仅漠南诸部全被征服,且东胁朝鲜,西略哈密,草原大半,尽为其所控制。

此时,也先发现瓦剌与明朝进行和平的经济往来,已经不能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物欲,因而决定付之武力。

与此同时,明英宗在位前期,调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远征南方的麓川(今云贵高原西南、缅甸北部),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并且连年征战,致使大军疲惫、国库亏空,对长城以北的瓦剌所部防御空虚。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兵分四路大规模南侵,也先亲自率领部属杀向明朝重镇大同,受他操纵的傀儡大汗脱脱不花则转战辽东,瓦剌丞相阿刺知院攻打宣府(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此外,还出动一路偏师骚扰甘州。

这几路兵马中,以也先所部的两万人马最为强悍,其“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

也先以迅猛之势在通往大同的猫儿庄(今内蒙古丰镇)打死了明军驻防大同的右参将吴浩,接着又于7月15日在阳和口重创了一股前来阻击的明朝援军。

在此期间,脱脱不花也闯入了辽东镇静堡、广宁等地,闹得鸡犬不宁,俘虏大批军民,抢走无数物资。同时,阿刺知院在宣府附近的独石四处掳掠,肃州等处也受到瓦剌偏师的袭扰。

前线的败讯不断传回,明廷举朝震惊。明英宗在亲信太监王振的教唆下,企图效法明成祖亲征,把敌人赶回草原深处。

明英宗经过短短两天的准备,就于7月17日迫不及待地率领号称“五十万” (真实兵力仅为二十余万)的军队离京,取道居庸关、怀来、宣府等地向大同前进,经过艰难的跋涉于28日来到阳和。

在这个刚刚受到战火摧残的地方,遗留着一具又一具的尸体,军中将士目睹种种战败的惨状,士气难免受到影响。

针对明英宗的大举出击,也先所部巧妙地暂时采取避战措施,隐蔽了行踪,打算用灵活机动的战法与之周旋。

当明军大部队于八月初一来到大同时,突然得知宣府侧翼的独石等据点在敌人的攻击下失陷,操纵实权的王振惊慌失措,担心后路被切断,不敢再执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原定计划,匆忙扶持明英宗回撤。

还没有等这支绕道宣府的部队撤回北京,尾随的也先所部已于8月13日追了上来。当明明英宗退到距离怀来仅有二十余里的土木堡驻营时,处境已经非常不利。

由于地势高亢,将士们掘地两丈也找不到水。而紧追不舍的瓦剌先头部队偏偏在这个时候现身了,并控制了土木堡十五里外的一条河流,致使明军将士因得不到饮用水的补给,而人困马乏,饥渴难忍。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瓦剌骑兵从土木堡西北的麻峪口冲过来,聚集在明军大营附近。

15日,也先侦察得知明军企图移营向水源靠近,并观察到对方的队形散乱,果断下达了总攻命令,指挥瓦剌骑兵从四面八方一齐冲杀过去,基本没遇到什么抵抗,就把明军打得尸横遍野。太监王振死于乱军之中,一大批随军的文武大臣殉国,明英宗也成了也先的俘虏。

瓦剌部竟然擒获了大明王朝的皇帝,这可是天大的荣耀啊!但是,也先仍不以为许,而是将战争继续向明朝的京城延伸。

当“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到京城,举国震动,吏部尚书王直等拥立朱祁钰(即景泰帝)即位为帝,并遥尊明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

也先挟持着明英宗继续进攻,由大同、阳和抵达紫荆关,从紫荆关攻入明长城,直接杀到北京城下,幸亏,北京城在兵部尚书于谦的顽强抵抗下,没有被攻破。瓦剌的骑兵只适合在广阔的大草原上机动野战,并不适合攻取坚固的城池。

也先看一时也攻不下北京城,又怕被各地前来勤王的明军包抄了后路,遂在郊外进行了一番大肆劫掠后撤出了长城。

作为一个刚刚兴起的瓦剌领袖,也先能擒获大明皇帝,并率军攻到明朝京师城下,也先无论如何也会成为历史上一个彪悍的蒙古部落的英雄人物。

但是,也先的辉煌也仅限于此,他退回蒙古草原后并没有延续辉煌,虽然也先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在击败脱脱不花汗后,作为非成吉思汗后裔的异姓封建主,自立为汗,完成了多年的夙愿。

但也先为了防止成吉思汗后裔对自己汗位的威胁,竟然大开杀戒,残忍的大规模屠杀搞得大漠之上人人自危。

明景泰五年(1454年)8月,也先部下阿刺知院伺机对正在打猎的也先发动突然袭击。据史料记载,阿刺知院在击杀也先前,数落其滥杀无辜的罪行,称:“天道好还,今日轮到汝死矣!”

一代枭雄也先被杀后,瓦剌部落也就此分裂衰落了下去,再也无法对明朝有什么像样的威胁了。

标签: 也先

更多文章

  • “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王粲

    在曹操身边,除了有战将千员外,还有一帮文人,他们的文章写的也很好,由于当时的汉献帝年号是建安,因此,这帮人里最优秀的七个人合起来称为“建安七子”,分别是:王粲、孔融、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在这七人里,王粲[càn]又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少年时即有才名,为

  • 西晋女诗人左芬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左芬

    左芬(约253年-300年4月23日),出土墓志作左棻,字兰芝,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人,西晋诗人。少好学,善属文。为晋武帝贵人。今存诗、赋、颂、赞、诔等20余篇,大都为应诏而作,《离思赋》最著名。原有集,已失传。有句话叫做“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在崇尚&

  • 清代女文学家林以宁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林以宁

    林以宁,字亚清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不详,约康熙朝中前后在世。清代女文学家,著名文学家洪昇的表妹。她是进士林纶之女,监察御史钱肇修的妻子。林以宁幼时,她母亲就要她学习古代贤女事迹,但林以宁不甘于像当时女子那样做纯粹的闺阁中人。她的志向,是以学习儒家经典为自己最大旨趣,“且愿为大

  • 唐玄宗妃子梅妃江采萍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江采萍

    在唐代的宫廷女子中,有名的才女不少,比如长孙皇后、女皇武则天、上官婉儿等等。有一个叫江采萍的名字,大概并不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如果提起和杨贵妃争宠的梅妃,其知名度则大大提升。江采萍(710年756年),闽地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唐玄宗宠妃之一,帝王后妃八大才女之一。江采萍不仅貌美,且懂乐器、通音律

  • 南朝宋文人谢灵运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谢灵运

    唐朝时期,“诗仙”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下:“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里的“谢公”,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谢灵运,终李白一生,对谢灵运的崇拜,从来没有停止过,后来李白又陆续写下&ldquo

  • 元代早期杂剧女演员珠帘秀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珠帘秀

    珠帘秀,生卒年不详,字、号、出生地均不详,元代杂剧女演员,一代戏剧大师关汉卿的红颜知己。在我国古代女演员的历史上,元代的珠帘秀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戏剧皇后”。元代的词曲作家夏庭芝(约1300年-1375年)在《青楼集》中评价说珠帘秀“姿容姝丽,杂剧为当今

  • 唐朝宗室将领李孝恭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孝恭

    李孝恭是唐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李唐王朝的宗氏子弟之一。他出生在一个贵族之家,从北周到隋朝,其家人一直在朝中为官,拥有极高的地位。他跟随李渊共同发兵攻打隋朝,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武德元年,李渊自立为帝,他以因功被升迁为左公禄大夫,帮助李渊父子带领军队攻占巴蜀地区。在他的努力之下,

  • 明朝文学家高启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高启

    高启(13361374年),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明初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元末隐居于吴淞青丘,故自号青丘子。高启出身富家,童年时父母双亡,但他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读书过目成诵,久而不忘,嗜好诗歌。高启与宋濂、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同时,他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ldqu

  •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特氏:清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太后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孝惠章皇后

    清朝近300年历史,总共产生了十一位皇太后。以昭圣慈寿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为首,到隆裕皇太后叶赫那拉静芬为终。在这段颇为传奇动荡的末代历史中,有一个女人不容忽视,她是顺治皇帝的皇后孝惠章皇后,也是清朝所有皇太后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她13岁当皇后,21岁成为皇太后,一共在位57年,成为清朝皇太后在

  • 明朝学者王阳明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王阳明

    王阳明(1472年1529年),本名王守仁,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他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王阳明提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