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元代杂剧作家:白朴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元代杂剧作家:白朴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801 更新时间:2024/1/21 4:54:54

一.出身好,恰逢乱世;父奔忙,受名家教育

白朴(1226约1310后)元隩州(今山西河曲旧县)人,原名桓,字仁甫、太素,号兰谷先生。其祖籍为隩州(今山西河曲一带),南京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后流落到河北真定(今正定)。至元十七年(1280),又迁居建康(今江苏南京)。

白朴出身于一个金朝的官宦世家,他的父亲白华为金贞祐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士,曾做过县令,叔父虽早逝,却有诗名。白家与当时的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而且过从甚密。

白朴出生后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军的重重包围之下,他的父亲白华,整日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从而无暇顾及妻儿家室。战争中,白朴的母亲又走失了,幸好当时元好问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来,在乱兵和饥荒中救了他的性命。后安排他们寄居于冠氏(今山东冠县)县令赵天锡幕府。

白朴天生聪明,所以从小喜好读书,元好问对他悉心培养,教他读书问学之经,处世为人之理,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金朝灭亡后,他的父亲先投降南宋,后投归元朝,不久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来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元好问也随即将白朴姐弟送归到他们父亲身边。

从此,白朴按照父亲的要求,开始写作诗赋,学习科场考试的课业。因他对律赋之学颇为上进,所以很快就以能诗善赋而知名。其时,元好问为修撰金朝历史书籍,经常往来于真定、大都之间,并关心着他的学业,每次来家中,都要指导他治学门径,曾有诗夸赞白朴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勉励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业。(想详细了解白朴,可去京东购买《天边残照水边霞:白朴卷-元曲名家精品类编【正版……》,每本仅49元。)

二.专心文学创作,永绝仕宦之途

有如此好的家庭出身,又有名师从小悉心教导,按理说白朴应该通过入仕为官,并且逐步博取功名。然而,因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使得白朴心灵上的伤痕难以恢复,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

因此,白朴决定放弃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居,并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来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与不满。

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白朴36岁。元世祖命各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考者,以听擢用,当时以河南路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了,为躲避宣抚,他开始弃家南游。

白朴先到汉口,再入九江,41岁时曾返回真定(为妻丧),又有人建议白朴去朝中做官,被他又一次谢绝了。此后,再度南下,往来于九江与洞庭之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来。

白朴的足迹所至,恰恰是那些曾经繁华一时,而今被兵火洗劫变为的荒凉境地。这前后景象的对比,更激起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他只得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以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三.利用历史题材,创新杂剧创作

在元代杂剧的创作历史中,白朴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将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尊为元杂剧四大家。与关汉卿相比,由于白朴的生活圈子比较局限,因此,他不可能从社会下层提炼素材,写出像关汉卿那感天动地的《窦娥冤》。

然而,白朴却能善于利用历史题材,来叙说并加以发挥故事情节,在旧题材上创新意,其词采优美,情意深切绵长,又是关汉卿所不及的。他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剧作的艺术成就,早已成为文学艺术上的重要研究课题。

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鸳鸯简墙头马上》(简称《墙头马上》),描写的是一个“志量过人”的女性李千金冲破名教,自择配偶的故事。

前者是悲剧,写得悲痛与哀伤,雄浑而悲壮;后者是喜剧,写得起伏跌宕,热情奔放。这两部作品,历来被认为是爱情剧中的成功之作,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对后代戏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白朴的文学作品丰富多彩,其杂剧有16种:《绝缨会》《赶江江》《东墙记》《梁山伯》《赚兰亭》《银筝怨》《斩白蛇》《梧桐雨》《幸月宫》《崔护谒浆》《钱塘梦》《高祖归庄》《凤皇船》《墙头马上》《流红叶》《箭射双雕》。

白朴的词流传有一百余首,大多以咏物与应酬为主;其作品歌词典雅,属于文采派。其散曲有《天籁集摭遗》一卷,收其小令三十七首(其中有《念奴娇 题镇江多景楼,用坡仙韵》,是在笔者故乡镇江三山之一的北固山所作),套曲四套。

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白朴,善于利用历史题材,结合现实生活素材,去进行大胆创新。最终成为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和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白朴的成功经验发我们:对待历史题材的创作,不能照搬硬套,而是要像白朴那样,善于利用好它,并结合现实生活素材,在明确创作的主题思想后,运用艺术手法大胆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为讴歌我们的祖国与英雄的人民,奉献出佳作。

标签: 白朴

更多文章

  • 元代杂剧作家:郑光祖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郑光祖

    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郑光祖,下面就趣历史小编来介绍介绍郑光祖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创作风格。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一.官场生活艰难,一生专著杂剧创作郑光祖生于元世祖至元初年(即公元1264年),字德辉,汉族,是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他早年研习儒学,后来曾补授杭州路为吏。因

  • 明朝内阁首辅:夏原吉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夏原吉

    明初杰出政治家夏原吉,连续服务五位明朝帝王,他宽厚仁慈,善待百姓。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一.家境贫苦,刻苦学习成才元至正廿六年(1366年),时值元朝末年,夏原吉出生,为家中长子,此后大弟夏原启、二弟夏原礼相继出生,给这个原来就贫困的家庭加重了负担,家庭开支主要依赖他的父亲教书的薪资

  • 明朝内阁首辅:杨士奇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杨士奇

    一.早年生活艰难,凭才华入仕途杨士奇(1366年2月3日-1444年4月2日),男,汉族,本名杨寓,字士奇,号东里,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人。他家境贫苦,一岁时丧父,其母改嫁当时任德安同知的罗性,杨士奇于是改姓罗。后来有一次罗家祭祖,年幼的杨士奇自做土像祭祀杨氏祖先,被罗性发现并赞扬

  • 明朝内阁重臣:杨荣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杨荣

    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为“明初三杨”的明朝政治家、文学家杨荣,他的一生有多传奇?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杨荣,善于审时度势、办事机智果断,从而获得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及明英宗,四代君王的重用。下面就来说说杨荣不平凡的人生故事。一.年少有才,受成祖重用,尽职尽力杨荣

  • 明朝内阁重臣;李贤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李贤

    一.登进士第后入仕,初期不顺但侥幸逃脱李贤生于明成祖永乐六年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1409年1月1日)。他从小学习非常刻苦,于宣德七年(1432年)考中乡试第一名;宣德八年(1433年),又登进士第。从此进入明宣宗朝服务,起初被任为验封司主事,并奉命到河津考察蝗灾。当时的少师杨士奇看重李贤的才华,想

  • 明朝“三元及第”大臣;商辂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商辂

    今天历史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位古代的“高考”状元,明朝中期的名臣商辂,他不仅是一般的状元,而且是乡试、会试、殿试连中三元的“三元及第”,十分厉害。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这位不一般的状元还有更加神奇之处:他为人刚正不阿,而且待人还能宽容大度,

  • 东吴名将:全琮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全琮

    全琮(?~249年),字子璜,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桂阳太守全柔之子。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对于全琮来说,是三国时期的吴国名将,桂阳太守全柔的儿子。对于全琮来说,因为迎娶了孙权的长女,所以全琮在东吴具有比较特殊的地位。并且,全琮参加石亭之战,配合辅国将军陆逊,大败曹魏大司马曹休,迁东安郡

  • 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濂

    宋濂,被明太祖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人生经历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下面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一.“神童”刻苦学习,弃元主投明君宋濂生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十月十三日 (11月4日),因其母怀孕是在仅满七个月而生的宋

  • 明朝医学家:李时珍的医术有多高?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时珍

    回看我国历史上的那些名人,李时珍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名医,是大明王朝的圣医。可以说李时珍将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医学研究,在对待医术的态度上是极其严谨的。李时珍认为药材的可贵之处是可以治愈,但同时也能害人的。因此他必须仔细的观察和记载,不可有丝毫差池。李时珍也被世人称为&ldquo

  • 杨翠喜有多美 杨翠喜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杨翠喜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晚清时期著名的大家李叔同,非常精通音乐、书法、艺术教育、编辑等,可以算得上是中国戏剧的先驱之一了。李叔同写的《菩萨蛮》: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额发翠云铺,眉弯淡欲无。夕阳微雨后,叶底秋痕瘦;生怕小言愁,言愁不耐羞。相信不少朋友们都有读过了。这首词大致表达了李叔同对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