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何客观评价北宋大臣丁谓?

如何客观评价北宋大臣丁谓?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175 更新时间:2023/12/14 14:03:46

丁谓的确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物,他机智聪颖,运筹帷幄,干过不少利国利民的事。但后世却把丁谓当做奸臣看待,这究竟为什么呢?丁谓虽然聪明,但他心术不正,无论对错一味的迎合真宗,还勾结宦官,陷害忠良。丁谓是一个典型的功过参半的人物,当然,目前丁谓身上的评价是过大于功。如何看待他的忠奸,或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但抛开这些,丁谓的确是一个有才之人。

1、才华横溢

丁谓虽天生斜眼兼一副穷酸相被视为“猴形”之人,但天资聪慧“机敏有智谋,文字数千言。经览辄诵,善谈笑为诗。至图画、博弈、音律,无不洞晓。”他拜谒文坛领袖王禹偁时的作品,被王禹偁盛赞为“自唐韩愈柳宗元之后,二百年始有此作”,说他文似韩柳诗如杜甫,堪称“今日之巨儒。”

考中进士后,他辗转成为三司户部判官。这个部门事务繁杂,案牍繁多,官员们经常难以决断。丁谓却举重若轻,将所有事情条分缕析,处理得干干净净,显示出卓越的办事能力和效率。他针对朝廷粮赋混乱状况,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制定出相对合理的财赋收入标准,极大减轻了百姓负担。

1004年,辽军大举南侵,黄河北岸百姓惊慌失措,携家带口抢渡黄河。船夫们见有利可图,黑了心坐地起价,难民们怨声载道。丁谓奉命处置此事,先让几个死囚假扮船夫漫天要价,又令官兵把他们斩首示众。

这招杀鸡儆猴的妙计立竿见影,船夫们在丁谓安排调度下争前恐后摆渡,三日内便将北岸数千难民悉数南渡。丁谓又从难民中挑选身强力壮的男子,沿黄河南岸竖旗帜,鸣金鼓,击刁斗,“呼声闻百余里。”辽军不知虚实,撤军北还,从此“境内晏然”。

其后,丁谓出任升州(今南京)知州,又兼任苏州刺史,做过一些治理水利与减免赋税的好事,算是个勤勉有为的好官。

丁谓博学多才,脑瓜子活泛。一次,宋真宗问他:“可知唐朝酒价?”丁谓不假思索:“每斗三百......杜甫有诗为证:‘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一天,宋真宗和贵妃垂钓多时一无所获,心情很是郁闷,一个板着脸不说话,一个撅起小嘴儿生闷气。侍臣们面面相觑无计可施,丁谓却上前拍马屁:“陛下,您可知今天为何没有一条鱼咬钩?这些鱼啊,是生怕惊动贵妃和您哪!这正是‘莺惊凤辇穿花去,鱼畏龙颜上钓迟。”宋真宗被拍得通体舒畅,眉开眼笑。

2、曲意逢迎

丁谓为巩固权位和利益,放弃原则与尊严,曲意迎合宋真宗心意,由此被“天下目为奸邪”。

宋真宗在“檀渊之盟”中花钱买和平后,自以为功德无量,国富民安,开始追求享受,打算大兴土木营建玉清昭应宫。因反对意见强烈,他召丁谓征求意见。

丁谓趁机捧臭脚:“陛下富有四害,建此宫既可供奉上天,又可祈祷降下皇子,一举两得。群臣中再有谁反对,希望陛下以此为由治罪!”次日,副宰相王旦密奏谏阻,被宋真宗叫到面前,把丁谓的话鹦鹉学舌说了一遍。

王旦深知皇上心意已决,“不复敢言。”丁谓被宋真宗任命为名正言顺的“修玉清昭应宫使”后,使尽浑身解数,用7年的时间提前完成原计划15年完工的玉清昭应宫,同时修建大批豪华的楼堂馆所,耗费了无数民脂民膏。

在京城呆腻了的宋真宗更加膨胀,竟想仿效前朝有道明君们前往泰山封禅。这项形象工程又因劳民伤/财而遭到群臣强烈反对,丁谓却在宋真宗询问封禅所需经费是否有缺口时,昧着良心回答:“陛下放心,臣已仔细计算,经费绰绰有余!”由此被宋真宗封为“计度泰山路粮草使”。

丁谓尝到甜头,竟然自称神话人物丁令威后裔,每天“晨占鸣鹊,夜看灯蕊,虽出门归邸,亦必窃听人语,用卜吉兆”。他甚至胆大包天令女道士把一只家养乌龟说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又挖空心思进献宋仁宗所谓的吉祥之物白鹿和灵芝,总数高达“九万五千本。”

晚年的宋真宗在王钦若与丁谓等“五鬼”鼓动下,已经丧失起码判断力,好大喜功大搞造神运动,东封泰山耗费八百余万贯,西祀汾阴耗资更增一千万贯,加之玉清昭应宫等大型建筑,几乎将前朝的积蓄挥霍殆尽。

3、贤才还是小人

寇准与丁谓原是志同道合的好友。寇准还多次向原宰相李沆举荐丁谓。李沆目光如炬,断定丁谓不是善茬儿,不予理睬。寇准出任宰相后,丁谓对他毕恭毕敬。

一次,共进午餐时,寇准因胡子太长,汤水顺着胡子滴滴答答流下。丁谓见状,急忙起身用袖子给他擦胡子(溜须)。寇准笑道:“丁副宰相,您是国之大臣,岂能在大庭广众之下为长官溜须啊!”众人哈哈大笑,丁谓恼羞成怒,从此怀恨在心。

丁谓发迹后,始终与寇准政见不合,对立严重。他抓住寇准因立储事件得罪宋真宗的机会,诬告寇准密谋政/变,取代寇准登上相位。寇准被赶出朝廷并连遭贬谪后,丁谓为将其置之死地,勾结宦官修改宋仁宗诏书,将宋真宗病死归罪于寇准,趁机把朝中与寇准关系不错的官员全部清除。寇准被再贬雷州(今广东海康),最终客死此地。

寇准去世前,回想起当年李沆的警告,是否感慨万千?

恶人自有恶报。丁谓排除政敌,投靠刘娥,勾结宦官,为所欲为,一手包天。最终因罪恶累累被人检举,被罢相贬崖州(今海南省)等地。朝廷“籍其家,得四方赂遗,不可胜纪。”

丁谓被贬谪后,躬身自省,专门研究佛教的因果报应之说,并给洛阳家人写信,真诚忏悔自己之前的胡作非为,大谈朝廷与国家对他的培养和厚爱,告诫家人切不可抱怨朝廷对他宽大正确的处理。

其实,丁谓绝非幡然悔悟,而是企图曲径通幽:他派人将此信送给洛阳太守刘烨,恳请刘烨转送家人。这一举动本身就令人匪夷所思,丁谓竟然还此地无银三百两地叮嘱送信人,信件必须在刘烨与同僚都在场的情况下送达。刘烨看完信后,悟出丁谓良苦用心,为以防万一,果然将此信面呈宋仁宗。

丁谓果然达到目的:宋仁宗阅后,又是感动又是恻隐,将其转徙雷州。丁谓曾想顺路拜谒寇准,遭到拒绝,“流落贬窜十五年”后病逝。

丁谓究竟是毁誉参半的大臣,还是过大于公的奸臣?后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纵观其政绩,的确可圈可点。

鼓动宋真宗大兴土木与封禅固然是污点,但如果不是宋真宗好大喜功和虚荣心作祟,丁谓说破大天儿也没用,所以不能把屎盆子完全扣在他头上。

至于他欲置寇准于死地,虽说过分,但寇准当众羞辱他在先,他公报私仇也可以理解,最多算是气量狭小而已,不至于被一棍子打死。

所以,愚以为,丁谓虽位列“宋朝五鬼”次席,但依然属于功大于过之人。

标签: 丁谓

更多文章

  • 明朝后期将领曹变蛟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曹变蛟

    明朝猛将曹变蛟:差点干掉皇太极,曹变蛟最后什么结局?很多人都说袁崇焕之后,明朝无大将,袁崇焕是大明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实际上,明朝末期,名将如云,除了袁崇焕外,还有赵率教、满桂、孙传庭、卢象升、曹文诏、曹变蛟等等。赵率教原本是袁崇焕爱将。在宁锦之战中坚守锦州,击退后金的进攻,屡获战功。满桂也是明末一位

  • 唐朝外戚武元庆生平介绍及评价 武元庆子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武元庆

    武元庆,字号不详,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朝外戚大臣,应国公武士彟之子,女皇武则天异母兄,梁王武三思之父,母为相里氏。唐高宗时期,武则天成为皇后。作为外戚,授宗正少卿,外放龙州刺史,病卒于任上。武则天称帝建立武周,追封武元庆为梁王,谥号为宪。人物生平武三思之父。唐高宗时,以门第关系官至宗正少

  • 唐肃宗皇后张良娣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张良娣

    张良娣 (?~762)唐邓州向城(今河南省南阳市东北)人,一说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徙新丰(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北)。唐肃宗之皇后。祖母窦氏为玄宗母昭成皇太后之妹,抚养玄宗,际遇甚隆。肃宗为太子时,纳为良娣,颇得宠爱。肃宗即位后,册为淑妃。与宦官李辅国勾结,干预政事,谋逐李泌,屡遭建宁

  • 唐代宗生母章敬皇后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章敬皇后

    唐肃宗李亨章敬皇后为何只活了18岁?虽然只活了18岁的她,但其生得太子李亨的喜爱,死得儿子代宗的怀念,被追册为“章敬皇后”。只可惜未活到李亨登基的日子。吴氏为濮州濮人,父亲吴令珪是鲜郫丞相,因犯罪被囚而死。所以年幼的吴氏便被没入掖廷做了宫女。唐代宫女人数在古代是最多的,其主要

  • 唐朝睿真皇后沈珍珠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沈珍珠

    沈珍珠,睿真皇后,沈姓,名字不详。吴兴人氏,唐代宗为广平郡王时的妾室,唐德宗生母,在安史之乱中失踪,后追尊为皇太后。唐代宗睿真皇后沈氏,吴兴人,汉族,出身著名世家“吴兴沈氏”。玄宗开元末年被选入东宫。时肃宗李亨为皇太子,赐沈氏予广平王李豫(李亨长子,亦即日后的唐代宗)。开元末

  • 唐代宗妃子贞懿皇后独孤氏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代宗

    贞懿皇后独孤氏(?-775年),唐代宗李豫的爱妃,左威卫录事参军独孤颖的长女。独孤氏以容貌美丽入宫,被皇帝独宠专房,所以皇后虚位,诸姬也很难侍奉皇帝。大历三年(768年)独孤氏被册封为贵妃,生韩王李迥、华阳公主。华阳公主深得唐代宗宠爱。大历十年(775年)十月初六,贵妃逝世,追谥贞懿皇后,殡于内殿。

  • 唐德宗正妻昭德皇后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昭德皇后

    王皇后(?-786年12月6日),唐德宗李适的皇后,唐顺宗的母亲。在生前只做了三天的皇后,谥号昭德皇后。王氏(?786),生年不详,出身官宦世家,秘书监王遇之女,唐德宗李适担任奉节郡王期间纳之。上元元年(761年),王氏为李适生下长子李诵,即后来继任的唐顺宗。母凭子贵,生下李诵后,李适对王氏&ldq

  • 唐顺宗李诵皇后庄宪皇后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庄宪皇后

    王氏(753816),唐顺宗李诵皇后。琅玡临沂人。父王子颜,封金紫光禄大夫。她十三岁嫁于宣王李诵,大历十三年(778),王氏生子李纯,是为唐宪宗。大历十四年,李诵晋封为宣王。王氏被立为宣王王孺人。同年五月,德宗李适即位,立李诵为太子,王氏被封为“良娣”。贞元二十一年(804)

  • 唐朝懿安皇后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懿安皇后

    她爷爷是唐朝名将郭子仪,而母亲是唐代宗李豫的第四个女儿升平公主,德宗李适是她的舅舅,顺宗李诵是她的表哥。可以说,她一出生就拥有了别人怎么都得不到的显赫地位。而她的婚事自然也比较受人关注,如此一个显赫的家族,进宫为妃都是有可能的。不过李诵在贞元九年将其把她配给了自己的儿子,当时的广陵王李纯,也就是后来

  • 唐朝最后一位太皇太后孝明皇后生平介绍及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太皇太后

    孝明皇后,郑氏,一说为尔朱氏,(?-865年12月26日、另说卒于860年12月26日),名不详 , 中国唐朝时期皇族女性,为唐宪宗宫人、唐宣宗生母。孝明皇后郑氏(785年-865年),为唐宣宗生母。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生于润州丹杨县,在元和初年李锜谋反时,有善面相之人对李锜说,郑氏将来必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