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何评价晚清重臣李鸿章?

如何评价晚清重臣李鸿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113 更新时间:2024/1/16 20:14:58

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攻下了北京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慌张地逃出了北京。离1901年的结束仅剩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回銮路上的大清国皇太后慈禧在黄河岸边的辉县收到了那个令朝野上下无不悲哀的消息:李鸿章死了。就在李鸿章咽气之前的一个小时,俄国公使还站在他的床 头逼迫他在俄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为了大清国与洋人争辩了一生的李鸿章已不能说话,他只有眼泪了。眼泪流尽了,他的眼睛闭上了。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李鸿章及其生活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言所行更是斑驳陆离,因而人们评价起来众说纷纭就没有什么可怪的了。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李鸿章“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在晚清政坛上纵横驰骋半个多世纪。梁超评价李鸿章“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适逢其会的李鸿章也就成了“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揉,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李鸿章堪称洋务运动的首脑和旗帜。洋务运动是时代的产物,是对外国殖民侵略和世界现代化浪潮冲击所作出的积极回应,是近代中西文化撞击和交 融的初步结果。与同时代的洋务官员相比,李鸿章不仅对中外形势和中国出路的认识要比同僚深刻,而且采用西法、举办洋务新政数量之多、成效之大,也无人能望其项背。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大清帝国“厝火积薪,可危实甚”,因而主张“识时务者当知所变计耳”,绝不应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思振作。为此,他提出必须向西方学习 ,举办洋务新政,以求“自强”、“自立”。他斥守旧而不避“人君”,为“自强”而力倡变法,主张以儒家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之以西方富强之术。他力主把“修明前圣制度”和学习 “外人所长”结合起来。所谓“修明前圣制度”,就是“变法度必先易官制”,改善封建政治制度。所谓学习 “外人所长”,就是引进属于西方“物质文明”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企图借用西方资本主义甲胄以保护清朝封建主义的躯体。必须指出的是,他力图排除西方的“政治文明”即资产阶级民主 制度,只热衷于引进西方“物质文明”即近代军工技术,显然不能使中国摆脱传统的农业社会,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但毕竟使封建体制发生裂痕,催生了中国的资本主义,从而使中国社会在传统向近代转轨的路途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加速了中国向半殖民地的沉沦 。

大清国没有“外交 ”的概念,所有的外事统统归于“洋务”。洋务运动的首领李鸿章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大清国当然的“外交 家”。李鸿章的外交 生涯不但让西方人知道了大清国有一个“相貌堂堂”且“矜持、自信和傲慢”的李中堂,而且也让中国人在19世纪之交 那段悲伤的日子里终于揪出了一个“罪魁祸首”李鸿章让国人因为遭受屈辱而积淀的愤恨在怒斥他的过程中得到宣泄。

洋人了解李鸿章的外交 能力,是通过中英《烟台条约》的谈判。其时,英国人的军舰开入烟台,日本军队开始向朝鲜武装挑衅,以对大清国构成战争威胁。皇亲和醇亲主张与英国人决裂开战,而李鸿章的思路是:大清国不能再在外交 上走一贯的老路,即事端一出,动辄开战,战则必败,败则议和,和则割地赔款。1876年9月,《烟台条约》签订。觊觎更多在华利益的英国人事后说:“这个文件既不明智也不实用,毫无意义,是一堆冗言赘语而已。”尽管洋人说,面对强大的威胁,李鸿章依然能谈出一个明显存有抵抗态度的条约,是一件“值得惊诧”的外交 事件,但从烟台回到直隶总督府的李鸿章还是因为赔款和开放口岸而背上了卖国的罪名。

甲午战败后,朝廷再次派李鸿章去日本议和。在日本马关,李鸿章被一名刺客击中,子弹卡在他左眼下的骨头缝里,没有医生敢在这个位置下手术刀,李鸿章给朝廷的电报只有六个字:“伤处疼,弹难出。”而面对日本人割让辽东、台湾、澎湖,赔款军费3亿两白银的“要价”,朝廷在给李鸿章的电报中均是模棱两可的“着鸿章酌量办理”。伤痛和心痛折磨着李鸿章。如果采取强硬的态度和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以大清国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战争的结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全面占领;而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大清国主权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两害取其轻,这是面对残局的李鸿章的选择。

1895年4月,带着《马关条约》草约和脸上的绷带回国的李鸿章,发现他成了举国的“公敌”:朝廷斥责他办事不力,官员说他丧权辱国,民间暗示他拿了日本人的银子,更有人公开声明要不惜一切杀掉他以雪“心头奇耻大辱”。

李鸿章是清王朝的忠臣。他出身于崇尚宋学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受到严格的封建传统教育。在他的心目中,忠君观念根深蒂固,他认为君臣之位不能僭越,疆吏不可“窥测朝廷之迹”。他与清廷互相依存,荣辱与共。他需要依靠清朝皇权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清廷也需要依靠他“安内攘外”,维护清王朝的稳定。他凭借清廷爬上权力顶峰,清廷则把他誉为华夏栋梁,声称“无鸿章,无清朝”。他的悲剧在于既看出清朝统治风雨飘摇,犹如“敝絮塞漏舟,朽木支广厦,稍一倾覆,遂不可支”;又在自己“实力足可除清廷自立有余”时,仍“勤勤恳恳服侍皇室,决不另有他途”。他镇压太平天国、倡导洋务新政、推行“和戎”外交 ,无一不是为了拯救面临沉没的“漏舟”和倾覆的“广厦”。他形象地把清王朝比为“破屋”,自己比作“裱糊匠”,宣称“裱糊匠”只会“修葺”而不能改造“破屋”,及至“破屋”“真相破露,不可收拾”,“裱糊匠”自然无计可施。他为“无力回天”而深长叹息,瞻望前景而茫然若失。

李鸿章死后两个月,梁启超写出皇皇大作《李鸿章传》,称:“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 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 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标签: 李鸿章

更多文章

  • 如何评价春秋吴国将领孙武?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孙武

    《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历来人们对此都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

  • 如何评价战国时期将领孙膑?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孙膑

    孙膑是孙武的后裔,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齐国阿(今山东陽谷东北)人。生卒年月不详。大约与商鞅、孟子同时。他的一生坎坷不平,连真实姓名也没有留下。他早年曾和庞涓一起学习 兵法。后来庞涓当了魏国的将军,妒忌孙膑的才能,就派人把他诓骗到魏国,处以膑刑(挖去膝盖骨),所以人们称他为孙膑。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

  • 如何评价西周宗室大臣周公?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他一生经历了文王、武王、成王三代,曾辅佐武王灭掉殷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出师东征,平定叛乱,分封诸侯,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他从小就孝敬父母,

  • 如何评价西汉开国功臣萧何?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萧何

    萧何,汉初三杰之一,著名丞相。沛县丰邑(今属江 苏丰县)人。他不论在战争期间,还是在汉初恢复时期,都表现出了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风度和治国才能,几千年来都被人们所称颂。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即帝位,接着就论功行赏。5月,刘邦在洛陽南宫摆酒大宴群臣

  • 陆贾有哪些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陆贾

    楚汉争霸时期,刘邦身边有一位文臣,他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西汉建国之初,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才有了西汉后来的长治久安,这位就是陆贾,但遗憾的是,在刘邦两次大规模批量分侯的名单中没有陆贾。“五胡十六国”时期汉国的开国皇帝汉光文帝刘渊就曾经说过,陆贾为西汉王朝的建立和稳

  • 战国时期秦国丞相甘茂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甘茂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丞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一般来说,丞相作为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对于丞相这一官职,始于秦武王这位君主。秦武王是个很有抱负的人,他看到山东六国设立了相国或者令尹一职,于是,秦武王为了和山东六国区别看来,便把秦国的相国一职,改称为丞相。秦武王二年(前309年)

  • 曹操和刘邦谁的军事才能比较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曹操

    刘邦和曹操虽然并不是同一时期的历史人物,但也会被拿出来放在一起做对比。刘邦虽然统一了天下,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王朝,而曹操并没有达成和刘邦一样的成就,但是单就论才能来说,曹操不比刘邦弱,甚至强他很多。那么如果说刘邦和曹操生活在同一时期的话,刘邦和曹操两人打仗,谁又能获得最终的胜利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

  • 西周宗室召公姬奭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姬奭

    姬奭,生卒年不详,姬姓[1],名奭,又称召公(一作邵公)、召伯、召康公、召公奭,西周宗室[2]、大臣,与周武王、周公旦同辈。姬奭辅佐周武王灭商后,受封于蓟(今北京),建立臣属西周的诸侯国燕国(北燕)。但他派长子姬克管理燕国,自己仍留在镐京(今陕西长安)任职,辅佐朝廷。因采邑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

  • 曹操原配丁夫人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丁夫人

    曹操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好色,据说他曾经觊觎过周瑜的妻子小乔,为此引得周瑜勃然大怒。曹操一生姬妾无数,身边美人成群。他最喜欢的,也是一生挚爱的就是自己的正妻丁夫人。在迎娶丁夫人之前,曹操身边还有一个小妾刘氏,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曹昂和一个女儿。刘氏去世的很早,她身体一直不好,所以她所生育的一男一女,一

  • 宋朝最长寿的妃子周美人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周美人

    俗话讲,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可见在古代的生活条件下,能活上80岁可谓都是人间奇迹了。而根据《宋史》记载,在宋朝的后宫,就曾诞生过1例奇迹,宋仁宗的周美人,竟然是“年九十三薨,谥昭淑”,足足活到了93岁。周美人并不是选妃出身,她本就是开封人士,4岁的时候,跟随在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