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靖难第一功臣”:丘福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明朝“靖难第一功臣”:丘福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737 更新时间:2024/1/16 18:10:50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三年后,朱元璋开始大封功臣,按照古制,大臣的爵位由高到低分别是:公、侯、伯。例如,当时徐达被封为魏国公,汤和被封为中山侯,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等。当然,如果功臣去世后,也有被追封为“王爵”的,活着的大臣,若非皇族,生前最高的爵位只能是公爵。

明朝的公爵也有区别,最高等级的是“开国辅运”公爵,例如名将徐达是“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其次的是“奉天靖难”公爵,再次是“奉天翊运”公爵,最后是“奉天翊卫”公爵。“开国辅运”公爵必须是参与朱元璋开国的大臣,例如徐达、邓愈、李文忠等人。而“奉天靖难”是必须参与过朱棣“靖难之役”的嫡系部队才有资格。朱棣登基后,封了4位“奉天靖难”公爵,分别是丘福(淇国公),张玉(荣国公)、朱能(成国公)、张辅(英国公)。其中,排名第一的丘福,被朱棣誉为“靖难第一功臣”,是个传奇人物。

丘福,安徽凤阳人,是朱元璋的老乡,朱元璋称帝那年,丘福才25岁,还只是一个百夫长。后来,跟着燕王朱棣镇守北京(时称北平),被提拔为燕山中护卫千户。朱棣刚刚起兵发动靖难时,丘福是主要参与者之一,《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去建文年号,仍称洪武二十三年,署官属,以张玉、朱能、丘福为都指挥佥事。燕师将起……

也就是说,丘福从早年就是朱棣的藩邸旧人,到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丘福一直是朱棣的铁杆追随者。在朱棣起兵之夜,丘福和张玉等人起兵夺取了北京九门,控制住了北京城。丘福此后,跟随朱棣南下。

《明史·丘福传》云:

大战真定,突入子城。战白沟河,以劲卒捣中坚。夹河、沧州、灵璧诸大战,皆为军锋。

靖难之役初期,发生的重要战争中,包括真定之战(大战耿炳文),白沟河之战(大战李景隆),灵璧之战(大战平安),夹河之战(大战盛庸)等战役,丘福不但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他还是“军锋”,也就是先锋官的意思。这四场大战都是旷日持久的大战,能持续作为先锋将领,足见丘福的勇猛。

以建文四年的淮河之战为例,朱棣率军南渡淮河,南军猛将盛庸组织数千艘战船摆成长龙,北军不得渡,为了尽快突破淮河防线,丘福带领几百名敢死队员,沿淮河向上游奔走20多里路,趁着半夜潜水游过淮河,然后从背后偷袭盛庸,帮助朱棣横渡淮河。若无丘福,朱棣南下的步伐将被盛庸拖住,后面朱棣能否直捣南京还很难说。因此说,丘福是靖难之役中的关键将领。

同年,朱棣占领南京,建文帝在火海中消失,朱棣登基称帝,是为明成祖。新帝登基,自然要封赏大臣,朱棣昔日的旧将们纷纷炫耀自己的功劳,争先恐后地向朱棣表功。只有一个人例外,他站在人群的最后面,一句话都不说,这个人就是丘福。但丘福的功劳朱棣是清楚的,朱棣对丘福说:“诸位武将中,你就是第一功臣!”

《明史》记载:

诸将争前效虏获,(丘)福独后。成祖每叹曰:“丘将军功,我自知之。”即位,大封功臣,第福为首。

丘福被封为“奉天靖难”四公爵之首,并且担任太子朱高炽的老师,位极人臣。再加上朱棣和乃父朱元璋不同,朱棣对武将非常倚重,丘福的结局本应该非常不错。只可惜,丘福最后还是身败名裂。

朱棣登基后,对蒙古人采取分而治之的方式,蒙古三大部落之一的鞑靼部落野心很大,一心想光复成吉思汗的大业。永乐七年,鞑靼可汗本雅失里杀掉了明朝的使者郭骥,朱棣龙颜大怒,派遣丘福带领10万大军攻打鞑靼。朱棣知道丘福有轻敌冒进的缺点,临行前,朱棣特意交代丘福,万万不可轻敌,要小心敌人的诱敌之计。可是丘福没放在心上,最终被敌军所诱,10万大军全军覆没,丘福被俘后坚决不降,被杀。

因丘福一人之过,连累10万明军魂断草原,朱棣盛怒之下,削去丘福所有爵位,并且将丘福全家80多人全部流放海南。丘福从一介士兵,到靖难头号功臣,再到领兵失败,家人被牵连,一生活了67岁,结局还是身败名裂。

丘福对明朝,尤其对靖难之役做出过重大贡献,他性格憨厚,打仗勇猛,是一员骁将,但不是帅才。丘福有勇无谋,最终中计而死,作为主帅,他应该承担责任。然而,朱棣明知丘福有轻敌的缺点,还坚持用丘福为帅,说是朱棣害了丘福,也不为过。

标签: 丘福

更多文章

  • 西晋宗室赵王司马伦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司马伦为何称帝短暂?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司马伦

    司马伦(240年-301年4月13日),字子彝,西晋的第三位皇帝,也是西晋八王之乱中其中一王。司马懿第九子,母柏夫人。早年司马伦出生于240年,曹魏嘉平二年(250年)封安乐亭侯[1],后五等爵建,改封东安子,拜谏议大夫。晋武帝司马炎建国后,封司马伦为琅邪王。时坐使散骑将刘缉买工所将盗御裘,廷尉杜

  • 西晋宗室齐王:司马冏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司马冏

    齐王司马冏(3世纪-303年1月27日),字景治,是西晋八王之乱中其中一王。晋文帝司马昭次子齐献王司马攸之子,生母贾荃是惠帝皇后贾南风的异母姐姐(贾充元配李婉所生二女之长者[1])。生平继承父位其父司马攸是司马师与景献羊皇后的养子,性格温雅,早有贤名。王太后临死时,告诫晋武帝不可加害。佞臣屡次阻其

  • 西晋宗室长沙王:司马乂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司马乂

    司马乂ài(277年-304年3月19日[1]),字士度,一字仕庆[2],是西晋八王之乱中其中一王。晋武帝第十七子[3]、晋惠帝及楚王司马玮之弟、成都王司马颖及晋怀帝之兄、晋愍帝之伯父。八王之乱中,被河间王司马颙部下张方所擒,处以火刑,谥曰长沙厉王。生平封长沙王太康十年(289年)受

  • 西晋宗室成都王:司马颖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司马颖

    司马颖(279年-306年),字章度,司州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是西晋八王之乱中其中一王,晋武帝第十九子[1]、晋惠帝及楚王司马玮之弟、晋怀帝之兄、晋愍帝之叔父。生平封成都王太康十年(289年)十一月甲申受封成都王[2],食邑十万户。后拜越骑校尉,加散骑常侍、车骑将军。贾谧曾与皇太子司马遹争道

  • 西晋宗室河间王:司马颙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司马颙

    司马颙yóng(3世纪?-306年),字文载,司州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西晋河间王,是八王之乱中的一王。晋宣帝司马懿三弟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孙,太原烈王司马瓌之长子。生平镇守关中司马颙原继袭父亲太原王之爵位,咸宁二年(276年)到封国。次年改封为河间王。司马颙年少已有清名,轻财爱士。

  • 西晋宗室东海王:司马越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司马越

    司马越(3世纪?-311年4月23日),字元超,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四弟东武城戴侯司马馗之孙,高密文献王司马泰的长子[1],夫人裴氏(裴妃)[2][3],司马越被封为东海王,是八王之乱中的最后一王,也是最后的胜利者。他在八王之乱中消灭了其他对手,并弑杀了晋惠帝。他的死意味着八王之

  • 战国时期赵国国君赵悼襄王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赵悼襄王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还是天子,但已名存实亡。在战国时期,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

  • 西汉大臣主父偃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主父偃

    主父偃是西汉时期武帝身边的忠臣,他提出推恩令受武帝宠信,后玩火自焚残害诸侯王,被汉武帝所诛杀。主父偃对汉武帝提出的多项政策对汉王朝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影响深远,而主父偃也在辉煌与赞叹之中走向了毁灭。早年无所作为主父偃曾称自己“结发游学四十余年”。“结发&rdquo

  • 战国时期燕国国君:燕昭王姬平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燕昭王

    姬平是战国后期燕国国君,他是姬哙的儿子,前311年至前279年在位,约与赵武灵王、齐闵王同时。姬平初为燕太子,姬哙让位时将其废掉。子之上台后姬平协助将军市被反叛,兵败后,与太傅郭隗一同逃往无终山避难。后来齐军攻入燕都,志在灭燕,引起了燕国民众的反对,姬平被国人自山中寻出,奉以为君,是为燕昭王,郭隗

  • 东汉太监曹腾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曹腾

    公元229年,三国时期魏国的皇帝曹叡(曹操的孙子)追尊曹腾(曹操的爷爷)为高皇帝,使其成为曹魏政权六位有尊号的皇帝之一,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尊为“皇帝”的太监。据悉,曹腾是沛国谯县人,由于家境贫寒,早年被父亲送进宫里做了太监。公元120年,凭借着敦厚谨慎的性格,曹腾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