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何客观评价南明将领史可法?

如何客观评价南明将领史可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024 更新时间:2024/3/8 19:59:26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大明京师被围的消息传到了南京,时任南京兵部尚书的史可法立即“誓师勤王”,大军行至浦口,又收到了闯军攻陷京师、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殉国的消息。绝望之中,史可法“痛哭,首触柱,血流至踵”,幸得部下劝解,他才率部返回南京,同其他六部官员一起商量新君的人选。

按照《皇明祖训》中的规定,跟崇祯皇帝血缘关系最近的福王朱由崧是最适合成为新君的人选。作为南京六部尚书中最有权势的兵部尚书史可法,此时本应该旗帜鲜明的支持朱由崧,以防止因争夺皇位而导致的混乱局面出现,但史可法和他背后的东林党人却为了自己一派的利益,坚持以“立贤”为名立潞王朱常淓为新君。

正当南京六部为了新君人选争吵不休时,大明凤阳总督马士英已经悄然联络了江北四镇的黄得功、高杰等人共同支持朱由崧成为新君,并派兵护送朱由崧前往南京登基。

当时,江北四镇已经是拱卫南京的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在江北四镇都已经明确支持朱由崧登基的情况下,南京六部被迫接受朱由崧成为新君。随即朱由崧登基为帝,次年改元弘光。

朱由崧登基后,马士英凭借拥立之功迅速成为弘光政权的核心,而史可法为了避免同马士英争权导致弘光政权内部不稳,所以就自请前往江北督师。

史可法前往江北督师之前,江北的防务就已经是混乱不堪,江北地区虽然只有四镇,但却分成了三派:

第一派是黄得功,他是明末时期少有的治军严明的将领,他麾下的军队是江北四镇中战斗力最强的,同时他还是四镇将领中最具有大局观的,但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他跟其它三镇将领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第二派是刘良佐和刘泽清,两人早就被闯军给打成了惊弓之鸟,又眼见闯军在清军面前连战连败,所以两人早就定下决心等清军一来就投降;

第三派是高杰,他原是李自成部下悍将,后由于同李自成的夫人有染而向明军投降,所部大多为李自成军中的精锐,在投降后成为了明军围剿闯军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由于跟随孙传庭两次被闯军击败,所以当时的高杰所部士气相当低迷。

弘光朝廷组建江北四镇的本意是想让他们拱卫南京,可没想到分成三派的他们彼此之间却是征战不休,先是高杰袭击了经过自己防区侦查敌情的黄得功,然后黄得功为了报仇就率军进攻高杰,接着刘良佐和刘泽清为了增加自己投降的筹码,就想吞并高杰和黄得功两镇。

不仅如此,除了黄得功之外的其它三镇为了弥补粮饷的不足,不断劫掠附近的州、府、县,搞得整个江北地区是怨声载道。

史可法到达江北地区督师后,这一切才发生了改变,他先是找到了最具大局观的黄得功,劝其停止进攻高杰,然后又说服高杰不再攻打黄得功。黄得功和高杰二人有感于史可法的忠义,纷纷表示愿意接受史可法的指挥。然后,史可法又以高杰和黄得功两镇为后盾,压住刘良佐和刘泽清两镇,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这样的史可法,你告诉我他是书生误国?如果没有史可法的话,恐怕等不到清军到来,四镇的兵力就将在内耗中损失殆尽。

在稳定了江北四镇后,史可法又开始着手解决粮饷不足的问题。

弘光政权按照每镇三万人的定额给四镇发放粮饷,只是四镇中哪一镇兵力都不低于五万,并且就是这不够的粮饷还经常被拖欠,为了维持手中的军队,高杰、刘良佐和刘泽清三人不断劫掠附近百姓。所以,史可法得到了三人不再劫掠百姓的承诺后,立即上疏弘光帝请求增发粮饷。但是,弘光帝却只是回复:“外解不至,百用避拙,时复亢旱,催科实难。西宫大婚,日从省约,内库物料,正在议折。”这实际上就是在告诉史可法:“我没钱,你自己看着办吧!”

史可法还真不是没有办法的人,既然弘光帝不能增发粮饷,他就自己命人贩运食盐,想要以此获利来补充粮饷。结果由于经手人层层克扣,史可法不仅没有从中获利,还把食盐都给赔进去了。这样的史可法,你告诉我到底是谁误了他?

然而,此时的史可法却再也顾不上粮饷的问题了,因为清军即将到来。

崇祯十七年九月中旬,史可法接到了多尔衮派人送来的书信,在信中多尔衮妄图鲸吞天下的野心昭然若揭。史可法对此丝毫不敢耽误,立即开始对江北的防务做出部署:

首先,他命高杰率所部前往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布防;

其次,他认为从王家营被到宿迁一线是清军的必经之路,所以这一线有他亲自领军镇守;

最后,他认为黄得功所部战斗力最强,所以要作为一支应急力量。

史可法部署完毕后,清军与当年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别攻击宿迁和归德府,均被史可法派军击退。其实这个时候,史可法并不怕清军,因为除了江北四镇外,还有路振飞等人在官僚地主集团的支持下组建的十余万武装(其中有精兵数万)。但是,弘光元年(1645年)正月,变故陡生,清河南总兵许定国诱杀了高杰,高杰所部大乱,史可法无奈只得将高杰所部调回整顿。与此同时,路振飞也因牵扯进了弘光朝的争斗而被罢黜,史可法又失一强援。

弘光元年三月,清军分两路南下,一路经归德府进逼长江,一路由山东南下进攻宿迁。归德府和宿迁相继失陷,形势极度危急。此时,严重的变故再次上演,一直驻守在武昌的左良玉因害怕清军就借口弘光朝“南渡三案”中的“真假太子案”起兵进攻南京。

惊慌失措中的弘光朝廷先是急调黄得功部堵截左良玉,然后又不顾史可法正在江北抵御清军,严旨调史可法率军守卫南京。

史可法在这时展现出了远超其他弘光政权官吏的见识,他认为相比较左良玉来说,清军才是弘光政权最大的威胁,所以他向弘光帝建议应该在王家营北到宿迁一线留下足够的守备力量。而弘光帝对此的反应是“切责”,史可法只得率军赶往南京。

史可法刚刚率军抵达南京近郊,左良玉病死、左部被黄得功击溃的消息就已经传来,弘光帝在马士英的撺掇下命史可法回前线主持防务,不必入朝。

史可法只好又率军返回前线,可是此时盱眙守将已经降清、救援泗州的侯方岩部全军覆没后泗州总兵李遇春也向清军投降,史可法只能前往扬州,准备坚守这一南京最后的屏障。

赶到扬州时,史可法身边只剩下了史德威等数骑。而原本驻防在扬州的高杰所部误信谣传,许定国要率军前来消灭高杰所部,连夜逃跑一空。史可法命各镇及周围明军前来增援,最后只有左都督刘肇基和副总兵庄子固率军来援,只是这两部兵力合在一起也仅有八千多人。

正当史可法为扬州防务日夜操劳之时,弘光朝廷内部又给了他两次致命打击,先是刘良佐和刘泽清投降清军,接着弘光帝竟然将精力放在了选淑女上。

弘光元年四月十五日,多铎率领的清军主力进抵扬州,他并没有急于攻城,而是很耐心的对史可法劝降,史可法始终坚贞不屈。可是,有些扬州城中的守军却坚持不下去了,总兵李岐凤率所部四千人出城投降。

弘光元年四月二十五日,清军用红衣大炮轰塌了扬州城西北角的城墙,接着大队清军攻入扬州城中,左都督刘肇基、副总兵庄子固、淮扬总督卫胤文等二百多名文官武将尽数战死。与此同时,自尽未死的史可法被清军俘虏,随即被杀害。南京的最后一道屏障扬州就这样失陷了。

扬州失陷后,弘光帝逃出南京,接着留在南京的弘光朝文武官吏向到达的清军投降,存在不到一年的弘光政权覆亡。

看到这里,相信我们都能明白史可法是被整个弘光朝所误的,当形势危急时,一直都是他在勉力支撑,虽然最后失败了,但他仍然值得我们敬佩,所以是时候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了不是他误了国,而是国误了他。

标签: 史可法

更多文章

  • 如何评价樊哙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樊哙

    影视剧中,樊哙多为一个英勇无惧的武士形象,他为人忠诚、威猛,是刘邦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在《史记》中,其实司马迁对樊哙的评价很高,称如果没有他那沛公的大业几乎半途而废,指的就是在鸿门宴上,樊哙机智救出刘邦。也正是通过此事,后人在看樊哙时,会觉得他不止忠勇神武,还足智多谋,如果只从外表看或许还真看不出来

  • 明朝内阁首辅李梦阳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梦阳

    李梦阳是明朝中期官员、文学家,他是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一生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那除了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李梦阳的人品也是令后人钦佩。李梦阳性格嫉恶如仇,他曾多次被冤入狱,但从没有因此屈服,反倒越挫越勇,毫无畏惧之情。那今天,我们就通过简单的文字,来了解下李梦阳的生平

  • 西魏太傅:斛斯椿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斛斯椿

    斛斯椿(495年-537年),字法寿,广牧富昌(今内蒙古准格尔旗沙圪堵古城)人。高车族[1],北魏末年军人,后在西魏官至太傅,爵封常山郡公,谥号文宣。家族斛斯椿的祖父名为斛斯延[2],父亲斛斯疋,鲜卑名贷敦[3],孝明帝时期担任左牧令,后因斛斯椿贵宠而拜扬州刺史、车骑将军、加仪同三司。生平斛斯椿个

  • 南宋末代皇太后:谢道清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谢道清

    谢太后,名道清,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宋理宗赵盷的皇后,右丞相谢深甫的孙女。谢道清出生的时候,祖父谢深甫已经去世,父亲谢渠伯是一个平庸没有能力的人,家道中没,已经没有往日的风光,与普通人家没有区别,据说这谢道清一出生就长得黝黑,这对于女孩子而言,是丑呀,而且还一只眼长了一个痣,但她自小聪明勤快,

  • 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淮南王,刘安

    说起淮南王刘安,最知名的就是《淮南子》,该书以先秦道家思想为基础,杂糅了儒家、法家、阴阳家和墨家思想;另一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就是豆腐,相传是其组织方士炼丹时发明的。在汉文帝十六年,刘安被封为淮南王,拥有原淮南国三分之一的国土。至于做诸侯王,刘安就一塌糊涂了,时刻想着造反:第一次想追随七国造反反

  • 西汉宗室衡山王:刘赐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赐

    刘赐(公元前174年公元前122年)沛郡丰县(今徐州丰县)人,生于淮南(今属安徽省)。汉朝宗室,西汉庐江王、衡山王。汉高帝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的第三子,淮南王刘安之弟。刘赐初封为阳周侯。公元前164年,他被汉文帝封为庐江王。公元前153年,七国之乱后,他被改封衡山王。公元前122年,与刘安约定谋反

  • 唐朝宗室寿王:李瑁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瑁

    作为杨贵妃的前夫,李瑁的一生,其实相当的窝囊。李瑁生年不详,但可以确定的是,李瑁出生的时候,他爹李隆基已经当了好几年皇帝了。而且,在李瑁之前,李隆基已经有了十七个儿子。不得不说,唐玄宗李隆基的生育能力,确实是很强。照理来说,已经有了十七个儿子的李隆基,对于自己第十八个儿子,肯定未必那么重视才对。但

  • 如何正确评价明朝权宦王振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王振

    土木堡一战,明军中最精锐的三大营损失超过三分之二,随军的顶级文臣、高级武将几乎全部战死,连明英宗本人也成了瓦剌骑兵的俘虏,更加严重的是‘永宣盛世在这一刻被彻底终结。作为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和罪魁祸首,王振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公认的奸佞。不管他是出于何种目的篡夺明英宗御驾亲征,不管他为什么会犯

  • 战国时期魏国国君:魏惠王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魏惠王

    魏惠王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魏惠王在位时期正是魏国的鼎盛时期。眼见着魏惠王在有生之年就能够称霸了,但是他却在任期间频频犯错,最后错失良机。加速了魏国衰落。魏国是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魏国的强大起因于魏文侯,魏文侯重用人才,任用法家始祖李悝在魏国进行变法,任用吴起创立魏武卒,魏国一时国富兵强,他团结三

  • 战国时期吴国国君公子光(阖闾)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公子光

    今天准备和各位讲讲公子光的故事。公子光是春秋末期,吴国国君,他在位时间十九年,不仅振兴吴国,还率领吴国雄霸南方,一度逼迫强大的楚王出逃,其国力来到鼎盛。如果只评价公子光的治国能力的话,他算是一位非常出众的国君,但公子光之所以能成为吴王,是用了一个非常不光彩的手段,这也是他会被后世诟病的原因之一。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