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战国时期魏国国君:魏惠王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战国时期魏国国君:魏惠王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71 更新时间:2024/3/2 10:47:31

魏惠王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魏惠王在位时期正是魏国的鼎盛时期。眼见着魏惠王在有生之年就能够称霸了,但是他却在任期间频频犯错,最后错失良机。加速了魏国衰落。

魏国是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魏国的强大起因于魏文侯,魏文侯重用人才,任用法家始祖李悝在魏国进行变法,任用吴起创立魏武卒,魏国一时国富兵强,他团结三晋,西夺秦河西之地,南败楚于上洛,东伐齐入长城,北灭中山国。至魏武侯时,魏国继续发展,虽三晋同盟关系破裂,但魏国仍是毫无疑问的第一强国,败楚于大梁,取楚国大梁和鲁阳,大梁后来成为魏国都城;败赵于蔺;魏武侯以援助燕国的名义伐齐,在打了长达八年的战争之后,魏国取得了对齐的胜利,伐齐至桑丘,东方领土得到极大扩张;吴起在离魏之前更是以五万魏武卒,战胜秦国五十万大军,使秦近三十年不敢东出,进入了长期的休养期。魏武侯十二年“魏觞诸侯于范台”,俨然一代霸主。

在魏惠王时,魏国在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后,丧失霸主地位。魏国就此进入衰落期。由于这一败,人们认为魏惠王的统治一无是处。这种观点值得商榷,魏国之败不能简单地归因于魏惠王,魏惠王有错误,但不是一无是处。魏惠王曾经使魏国经济发展,疆域扩大,公元前344年的逢泽之会更是率先称王,成为霸主,十二诸侯朝见魏王,包括赵国和秦国。魏国之败在于魏国“四战之地”的地理环境和错误的用人政策。但魏惠王曾经是很有战略眼光和雄才大略的。

他迁都大梁,为魏国的霸业奠定经济基础。前361年,《古本竹书纪年辑证》:“魏惠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梁也。梁惠王发逢忌之薮以赐民。”逢忌,即逢泽,今河南商丘南,古睢水所积,春秋宋地,此时为魏国所占。薮,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泽。魏惠王为了开发大梁周围的地区,发展经济、增长人口,放开了新占领的宋地的逢泽湖的国家垄断,让人民在这里进行生产活动,于是种植业、有渔业得到发展。

逢泽离宋国商丘很近,魏国通过军事扩张,当时已占领现在河南商丘东的虞城县,加上商丘南的逢泽,魏对宋都商丘已形成包围。而宋国在古时商业发达,资料显示:“宋国经济发达,宋国人善于经商,在继承与发展殷商文化,特别是商业文化方面,功不可没。宋国商文化繁荣昌盛,首先表现在城市的发展。

当时,睢水北岸的宋都商丘、济水北岸的陶丘,获水和泗水交汇处的彭城,都是极为繁荣的商业都会。”而宋国的农业也非常发达:“商丘常年粮食产量在120亿斤以上,被称为‘豫东粮仓”。而现在魏惠王迁都大梁,开发逢泽,可以说魏国多了一个粮仓,也多了一个商业中心,魏国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前360年,《古本竹书纪年辑证》:“魏惠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瑕阳人自秦道岷山青衣水来归。”甫田,即圃田,古泽薮,在今河南中牟县西。魏惠王引黄河水入圃田泽,又将圃田泽水引入淮河,这项水利工程成为魏国继引漳十二渠之后又一个大的水利工程,并且魏国得到的好处远比引漳十二渠要大。因为这项工程灌溉的区域处于黄河和淮水之间五百公里的距离,对农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其意义非凡。

从这一点来说,魏惠王是位了不起的君主,其能继魏文侯和武侯之后将魏国霸业再推进一步,绝非偶然,也绝不仅仅是蒙前人之福。上边史料里说,这个工程修好了以后,“瑕阳人自秦道岷山青衣水来归”,笔者认为这里的瑕阳人可能不是现在的山西临猗人,因为他们是从“秦道岷山青衣水”来归,岷山是现在甘肃南、四川北,应该是这个地方的人沿着秦道和青衣水来到大梁附近的圃田泽来谋生。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大梁经济发展的吸引力是很大的,可能是当时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了,就像现在的北、上、广一样,吸引了众多的外来人口。

他曾四面作战而取胜。公元前358年,《古本竹书纪年辑证》:“魏惠王十二年,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魏惠王在这一阶段为了恢复发展经济,增长人口,对外用兵很少,军事上是以防御为主的,所以公元前358年派大将军龙贾在魏与秦交界处修筑长城,据考证魏西长城所在地为:“南起华阴市华山玉泉院涧西的朝元洞,依地附势蜿蜒北上,经大荔、澄城、合阳直到韩城的黄河边沿,北止于韩城市南面黄河西岸城南村,全长约300余里,是战国时秦国与魏国的分界线”。魏惠王战略扩张的重点在东方,为此他迁都于大梁,所以对秦国采取了守势。

公元前357年,《古本竹书辑证》:“魏惠王十三年,郑嫠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户牖、首垣诸邑及郑驰地。我取枳道,与郑鹿。王及郑嫠侯盟于巫沙,以释宅阳之围,归嫠于郑。”这条史料明确记载了,魏军把郑嫠侯,也就是韩昭侯包围在宅阳,韩国的许息通过与魏谈判,给了魏国平丘、户牖、首垣诸邑及郑驰地。我取枳道,与郑鹿这些地方,魏国又用鹿地换了韩国的枳道地。韩国在这次大败之后,外交上臣服于魏国。

魏国又施展外交手段让一些小国成为自己霸主地位的支持者。《古本竹书纪年辑证》:“魏惠王十四年,鲁恭侯、宋桓侯、卫成侯、郑嫠侯来朝。”魏国在东部扩张,必然要以一国为目标,他选的是赵国。于是有了公元前355年开始的灭赵大战。魏惠王在战国之世率先打响了灭国之战。

《史记六国年表》:“魏惠王十七年,魏围邯郸”,《古本竹书辑证》:“魏惠王十六年,邯郸四觳,室坏多死。”前353年,魏拔邯郸;齐出兵救赵败魏于桂陵。前352年诸侯围魏于襄陵;前351年,魏国归还赵国邯郸,与赵盟于漳水上,从赵撤军,集中兵力打败东方诸侯联军,迫使齐筑长城以防守,而后魏国把兵力转向西方。

秦国于公元前354年乘魏与东方诸国大战之机从西方伐魏,“与魏战元里,斩首七千,取少梁”;前353年,魏国在西方筑长城、塞固阳防守秦国;公元前352年秦取魏旧都安邑;前351年取魏上洛地区、城商塞、卫鞅围固阳并降之。但魏国于公元前351年结束了东方战争很快调转方向攻秦,收复了全部失地,包围秦军于定阳。秦军一路败退,秦孝公吓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

《战国策》:“(秦孝公)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

秦国在所有的城墙中放置兵器,全国上下备战,怕魏军攻来,准备与魏军决一死战,可见魏军势头之强,秦国危在旦夕。商鞅此时冒生命危险游说魏惠王,以秦孝公愿尊魏惠王为王为条件,才求得魏之谅解。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和魏惠王在彤会盟,双方罢兵。魏国经过五年大战,战胜四方诸侯,魏国霸业达到顶峰,这才有了魏惠王于公元前344年在逢泽召集诸侯称王的事。

魏惠王的东进之策,从长远看是正确的。对于魏国来说,如若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土地不能扩大的话,迟早是要被灭掉的。所以正确的战略是先灭掉包围魏国的其中一国。包围魏国的有四国:齐国、楚国、秦国、赵国。在这四国里,魏惠王选的是赵国。秦国虽弱,但要灭秦,实在太难,因为秦国的西方领土实在太大,老秦人世居于西戎,是融于当地人民之中的。

魏国要灭秦,秦可以一直西撤,魏国到时是鞭长莫及。魏文侯和魏武侯时,也不能灭秦,证明灭秦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秦国也太穷了,魏国还有点看不上这个穷地方。齐国是老牌的大国,并且齐国领土东面是海,自己也没有退路,这也决定齐国最终不能一统天下,齐国的地理状况从战争的角度看,也不好。

楚国地大无比,要灭楚和话,和灭秦是一样的难度,甚至比秦还要难。只有赵国,当时相对较弱,并且灭赵之后,魏国就不是处于四面包围之中了。赵国腹地有中山,北有匈奴,东北有燕国,赵国当时领土并不大,国家也不强,所以灭赵的代价最小而得到的好处最多,于是魏惠王选择了灭赵。但其他国家也明白魏惠王的意图,所以联合起来打击魏国。于是桂陵之战,魏国虽拔赵都而后来不得不归还给赵国。

所以,魏惠王是想为魏国立下万世之功的一位君主,他的决策是正确的,他也努力了,只是没有成功。他错是错在了魏国人才的流失,如若孙膑不走,就没有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魏国的惨败,魏国就有可能成功灭赵灭韩,进而有可能一统天下。个人的因素对形势的影响有时是巨大的,这就像秦国如若没有商鞅,就不可能变法;没有白起这个军事奇才,有可能不能战胜东方六国;秦始皇如若迟死几年,定好了皇位继承人,秦朝有可能不会短命而亡等等。

成王败寇,如若魏惠王成功了,后代对他必然是又一种评价。他虽然失败了,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他曾经的强大,看到他曾经的丰功伟绩。不要因为他的失败而全部加以否定。

魏惠王先后四次称王,见证了魏国与霸业渐行渐远,最终走向没落。

魏惠王第一次称王,与秦、齐两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去世,魏惠王与其弟公子缓在争位竞争中胜出,引来赵、韩两国武装干涉,爆发了浊泽之战,魏军大败。因赵、韩意见不合,魏军反败为胜,保住了魏国独立地位。魏惠王上位的过程很惊险,但魏国的霸主地位很稳固。尽管如此,以魏国为主的三国联盟宣告彻底破裂。

没有三国联盟的压制,秦、齐两国蠢蠢欲动。公元前366年,秦军在洛阴大破魏、韩联军。公元前364年,河西之地重新划入秦国版图,秦军再接再厉,在石门斩首魏军六万。公元前362年,秦、魏两军在少梁激战,魏军大败,魏将公孙痤被俘。西线的秦国咄咄逼人,东线的齐国同样气势汹汹。田齐桓公高举老牌诸侯国的牌子,扩展自己的朋友圈,也对魏国构成了直接威胁,公元前353年,魏惠王发兵霸凌赵国,招致齐国不满,出兵救赵,齐军在桂陵大败魏军。

面对秦、齐两国对霸权的挑战,魏惠王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将国都从安邑迁至大梁,通过政治中心的东移,抵消齐国对淮泗地区的影响。二是与赵、韩两国结盟,缓解与秦国关系,以此拓展魏国战略空间。三是发展生产,将逢泽由官办转为民营,使百姓受益,兴修水利,引黄河水灌溉农田,促进了农业生产。可以说,魏惠王对内施惠于民,提升国力,对外联合赵韩,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打压齐国。

魏惠王通过一系列措施,逐渐摆脱了困境,然而一个人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公元前344年,商鞅奉秦孝公之命出使魏国,其主要目的是忽悠魏惠王尽快称王。商鞅的目的是以此激化魏国与周边诸侯国的矛盾,为秦国的发展争取时间。魏惠王轻信了商鞅的花言巧语。同年,魏惠王建了个“会盟群”。他召集赵、韩、宋、卫、邹、鲁等12国君主,以及秦国公子少华在逢泽会盟。其实诸侯对会盟的目的心知肚明,无非是确立魏国的群主地位,承认魏君称王的事实。逢泽会盟,是魏国霸业的巅峰之作,而齐、楚等大国没有“入群”,降低了会盟的影响力,预示着各国之间暗流涌动。

俗话说:“树大招风。”魏国逐渐恢复元气,是齐国不愿意看到的。公元前341年,魏惠王联合赵国,对韩国大打出手,齐国再次挺身而出,在马陵杀死魏军十万,主帅庞涓战死,太子申被俘。马陵之败,是魏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可以说,魏惠王的第一次称王,魏国从霸主宝座跌落,落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魏国元气大伤,国势颓废,与之相反,齐国在齐威王的领导下,实行邹忌变法,国富兵强,声誉日隆,顺利顶替魏国成为新任霸主。魏惠王面对魏国的烂摊子,只能空叹奈何。公元前334年,他前往徐州向齐威王服软。见昔日的霸主放下架子,低三下四地跑来恭维自己,齐威王十分得意。这是一场破落户与外来户之间的对话。会谈中,双方达成一致意见,齐魏两国君主互相尊王。“徐州相王”标志着魏国霸权旁落,从此在合纵和连横的漩涡中,无法自拔。同时,齐、魏两国君主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周王室沦为吉祥物,各路诸侯纷纷称王,国际局势更加复杂。

“徐州相王”后,秦国迅速从西部地区崛起。公元前328年,秦军再次在魏军面前秀肌肉,一举攻下蒲阳。魏惠王原本指望合纵集团能给予支持,没想到赵国刚一出头,就被秦军揍得鼻青脸肿,其他合纵小伙伴见状,只得保持沉默。魏惠王一怒之下,退出“合纵群”,开始抱秦国的大腿。

公元前325年,魏惠王和韩宣王,带着几个小诸侯国的国君,组团来秦国表忠心。为了表达加入连横的决心,魏惠王将张仪勒索的上郡割让给秦国,作为回报,秦国把蒲阳和曲沃还给魏国。同时,秦、魏、韩等君主在咸阳互相尊王,由此宣告连横集团的成立。为了哄秦惠王开心,魏惠王和韩宣王还给秦惠王牵马。算起来这是魏惠王第三次称王了。

公元前323年,张仪与齐、楚两国的使节在啮桑召开会议,商讨进一步蚕食魏国的计划。魏惠王面对加强版连横集团的威胁,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魏、赵、韩、燕、中山等五国君主相互尊王,组成合纵集团,抱团取暖,一致对外,史称“五国相王”。

齐国担心合纵联盟对本国不利,借口中山是蛮夷小国,不能称王,拉拢赵、魏两国,企图破坏联盟,没有得逞。接着,齐国又封锁中山国边境,主动向燕、赵两国割让平邑,煽动两国攻打中山,燕、赵不为所动。同时,楚国也不甘寂寞。公元前323年,楚将昭阳在襄陵大败魏军,一举拿下魏国八个邑。惠王这时感觉宝宝心里苦啊,哀叹道:“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魏惠王以八个邑的代价,换来了第四次称王。

魏国在战国群雄的角逐中,率先崛起,称霸中原。魏惠王面对混沌复杂的局势,缺乏准确的判断,四处出击,多线作战,导致力量分散,树敌过多。孙子日:“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在对手的不断蚕食下,魏国双拳难敌四手,在中原逐鹿的竞争中,将主动权拱手相让,成为任人鱼肉的附庸。

标签: 魏惠王

更多文章

  • 战国时期吴国国君公子光(阖闾)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公子光

    今天准备和各位讲讲公子光的故事。公子光是春秋末期,吴国国君,他在位时间十九年,不仅振兴吴国,还率领吴国雄霸南方,一度逼迫强大的楚王出逃,其国力来到鼎盛。如果只评价公子光的治国能力的话,他算是一位非常出众的国君,但公子光之所以能成为吴王,是用了一个非常不光彩的手段,这也是他会被后世诟病的原因之一。那有

  • 北周宗室权臣晋国公:宇文护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宇文护

    宇文护(513年-572年4月12日)[1],小字萨保,代郡武川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北周缔造者和权臣。鲜卑族,安定文公宇文泰长兄宇文颢的儿子,母阎姬。宇文护在西魏末年和北周前期权倾天下,位极人臣,在世时官至太师、大冢宰、都督中外诸军事、柱国大将军,爵至晋国公,掌握朝廷大权十六年

  • 北魏权臣太原王:尔朱荣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尔朱荣

    尔朱荣(493年-530年),字天宝,北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人,先世为契胡(或称羯胡)部酋长,可能为鲜卑化的羯人。祖先居于尔朱川(今山西西北部流经神池、五寨、保德县之朱家川),故以尔朱为姓氏,后为北魏权臣。早年经历尔朱荣有洁白美丽的容貌,爱好射猎,颇晓兵法。娶南安王拓跋桢女北乡公主。在北魏

  • 北魏将领贺拔岳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贺拔岳

    贺拔岳(5世纪?-534年),鲜卑名阿斗泥,神武郡尖山县(今山西朔州)人,敕勒族。北魏名将。生平父亲是边镇镇将贺拔度拔,与其兄贺拔允、贺拔胜皆勇猛善战。贺拔岳粗通经史,善于统军,且武艺了得,能左右驰射,曾镇压破六韩拔陵,转投尔朱荣。喜欢结交英雄豪杰。武泰元年(528年),北魏孝明帝崩,尔朱荣率兵赴

  • 三国曹魏后期名将邓艾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邓艾结局为何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邓艾

    邓艾(197年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其人文武双全,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本名邓范,后因与同乡人同名而改名。邓艾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备蜀汉姜维。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后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

  • 十六国时期后燕皇后:苻训英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苻训英

    历史上后宫嫔妃魅惑君王的现象一直存在,很多王朝也是确实是因为君主的昏庸无能而灭亡的,后燕昭文帝慕容熙就是这样的一位昏君。慕容熙在位期间没能做出什么切实的功绩,他为后人所记住的是他的昏庸与对皇后不顾一切的爱,他的皇后正是苻训英。苻训英的父亲苻谟是前秦皇室,曾担任前秦幽州牧。北魏南下攻打后燕时,时任中

  • 东汉末刘表部将:黄祖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黄祖

    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出现了一群英雄豪杰,这些人给后世的小说三国演义留下了素材。三国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曹操、刘备、孙权等等,三国出现的英雄豪杰是数不胜数,恐怕一时间是说不完的。三国时期有很多常胜将军,比如说大名鼎鼎的吕布,其次是关羽等等,这些人都是战神一样的。可是要说谁是常败将军,这恐怕知道的人就不

  • 东汉宗室清河王:刘庆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清河王,刘庆

    中国古代的政治斗争十分残酷,一般而言那些被废掉的皇太子很难善终,即使侥幸活了下来,自己及其后裔也一定会远离政坛的纷扰。可是在东汉时期,却出现了这么一位皇太子,他虽然蒙冤被废,但在二十多年后却迎来了咸鱼翻身的机会,他的儿子以及孙子、曾孙全都成为皇帝,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

  • 明朝“靖难第一功臣”:丘福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丘福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三年后,朱元璋开始大封功臣,按照古制,大臣的爵位由高到低分别是:公、侯、伯。例如,当时徐达被封为魏国公,汤和被封为中山侯,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等。当然,如果功臣去世后,也有被追封为“王爵”的,活着的大臣,若非皇族,生前最高的爵位只能

  • 西晋宗室赵王司马伦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司马伦为何称帝短暂?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司马伦

    司马伦(240年-301年4月13日),字子彝,西晋的第三位皇帝,也是西晋八王之乱中其中一王。司马懿第九子,母柏夫人。早年司马伦出生于240年,曹魏嘉平二年(250年)封安乐亭侯[1],后五等爵建,改封东安子,拜谏议大夫。晋武帝司马炎建国后,封司马伦为琅邪王。时坐使散骑将刘缉买工所将盗御裘,廷尉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