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何评价西汉丞相公孙弘

如何评价西汉丞相公孙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668 更新时间:2023/12/14 7:31:02

《资治通鉴》记载:前130年,汉武帝下诏,征召官吏百姓当中,能够明白当代事物、学过圣贤道术的人,由各县按次给予廪食,让他们和计簿使者一起前往朝廷,接受皇上的策问。

所谓的计簿使者,就是各诸侯国每年派往京师向朝廷呈报各郡国簿册的使者。

淄川人公孙弘出身平民,但很有学问,被征召到了朝廷。据史料记载,这个时候的公孙弘已经七十多岁了。

他回朝廷的对策说:

“微臣听说上古、舜时候,不注重封爵加赏,但百姓都能劝勉于善,不注重刑罚但百姓都不犯法。这是因为上古时,在上位的长官以正道做模范给百姓看,而且对待百姓也能守信;到了后代,注重封爵加赏,而百姓反而不能劝勉于善,刑法深刻严厉而奸诈之事反而不停止。这是因为在上位的长官不守正道,对待百姓不守信的缘故。优厚的奖赏和严厉的刑罚,并不能劝勉人向善和禁止人为非作歹,一定只有信实才能做到。

所以根据才能大小任命官职,那么官吏就尽职尽责把政事办好;抛弃没有实际用途的言论,那么事情就可得到真相;不制作没有用处的器具,就可以减少税收;不剥夺百姓耕种时间,不妨碍百姓工作的劳力,百姓就可以富有;有道德的人进用,没有道德的人退位不用,那么朝廷就获得百姓尊敬;有功的人在上位,无功的人在下位,那么大臣们的地位就能有次序;处罚犯罪的人,奸邪的事就不再发生;奖赏有才能的人,臣下就能劝勉于善。这八件事是治政的根本。

所以百姓各得其业,就不会有争执的心理,得到合理的待遇,就不会埋怨朝廷;在上位的长官对待百姓合乎礼节,百姓就不会残暴;爱护百姓,百姓就亲近长上,这是所有天下的国君所急切要做的事情。礼义是百姓所服从的;而赏罚能顺着礼义去做,百姓就不会违犯法禁了。

臣听说:‘声气相通则可以互相应和。现在上位的国君有谦和的美德,下位的百姓就能和皇上合德,所以心和精神相和,精神和形体相和,形体和声音就和,声音和天地就能顺应以和了。所以阴阳调和,风雨合于时令,甘露下降,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嘉禾出现,美草生出,山不会寸草不生,沼泽不会干涸,这是和的最高境界。”

当时,参与朝廷策问的有一百多人,太常上奏时把公孙弘的名字排在后面。应对的策文呈奏汉武帝后,汉武帝认为公孙弘的策文最好,就把公孙弘提升为第一名,并拜公孙弘为博士,在金马门做顾问。

公孙弘品行谨慎厚道,富有辩才,熟悉法律和政事,以儒术修饰自身。因此,汉武帝非常喜欢他。很快就被提升为左内史。

公孙弘每次奏报政事,有时皇上不答应时,他也不发廷争辩。他常常和汲黯在皇上空闲的时候,请求向皇上申述一番,汲黯先讲,公孙弘在后面加以补充,汉武帝常常很满意,因此,两人所请求的皇上都接受,因此身份一天天地更加宠贵起来。

一次,公孙弘和公卿们约好建议的内容,但一到皇上面前,公孙弘就全部背叛了他与公卿们的约定,只顺应皇上的意旨。

汲黯是个出了名的正直的人。听公孙弘没有按之前的约定向皇上奏报,就当廷责问公孙弘说:“齐人大都狡诈而没真情实意;起先和臣子们所做的建议,现在都背叛了,表示对人不忠!”

皇上不明白汲黯责问公孙是什么意思,就问公孙弘。公孙弘向皇上谢罪,说:“了解臣的人,会认为臣是忠心的;不了解臣的人,就认为臣不是忠的。”

汉武帝很赞同公孙弘的话。

再后来,左右大臣每次毁谤公孙弘时,汉武帝就支持公孙弘,并更加优厚地对待他。

前126年,公孙弘被朝廷任命为御史大夫。位在三公。

公孙弘是一个在生活上极为节俭的人。他家的被子都是用粗布做的被面,而这种用粗布做被面的被子,是那些没钱的小官吏家才这样的。并且公孙弘在吃上也不讲究,经常粗茶淡饭,不注重肉味。

直脾气的汲黯知道后,就说:“公孙弘位在三公,所得的俸禄很多;可是他还用布做被面,这是在欺骗人。”

皇上听说后,就问公孙弘是不是实情。公孙弘谢罪说:“有这种事。九卿之中和臣交情好的,再没有如汲黯的了。可是今天朝廷上所诘问臣的事,实在击中了微臣的缺点。以三公的身份做布面的被子,和小官吏没有差别,实在是在巧诈掩饰,目的是为了博得名声,就像汲黯所说的一样。而且如果没有汲黯的忠心,陛下怎能听得到这些指责我的话!”

这公孙弘的确是个人物,不但承认了,而且还高度赞扬了揭发他的汲黯。像这样的人,皇上能不喜欢吗?

听了公孙弘的话,汉武帝更是认为公孙弘非常谦虚礼让,就更加尊重他了。

前124年,汉武帝任命公孙弘为丞相,封为平津侯。丞相被封为侯就是从公孙弘开始的。这也打破了汉朝建立以来,凡丞相必为贵族,且为侯的先例。

其实,公孙弘是个城府极深的人,他疑忌心很强,但他始终表现得非常宽厚的样子,甚至还不失时机地赞誉对方。这是他异于常人的地方。然而,那些曾与他有过嫌隙的人,不管亲疏远近,他最后都会找到合适的机会进行报复。

他忌恨董仲舒,就奏报皇上把董仲舒派去做骄恣无礼的胶西王刘端的国相;他忌恨汲黯揭他的短处,就对皇上说:“右内史所管辖的区域有很多宠贵的大臣、宗室,很难治理,不是素来就有重望的大臣,是不能治理好的,请求迁改汲黯为右内史。”

皇上同意了公孙弘的建议,任命汲黯为右内史。

不过,公孙弘办事还是一个非常小心谨慎的人,可以说他没有为自己树过仇恨他的敌人。

前121年,公孙弘寿终正寝。

标签: 公孙弘

更多文章

  • 如何评价昌平君芈启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芈启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同时也成为世人们口中的“暴君”!秦始皇的一生对有些人来说做了太多的不该,但是作为一国之君的他往往缺乏最简单的安全感,他一生没有立皇后,儿时的他不快乐,作为君主的他只有野心!当人们将眼球全部注视在秦始皇身上时,却忽

  • 如何评价东王杨秀清?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杨秀清

    有人说,清朝的“康乾盛世”,其实只是一个虚假的盛世。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乾隆统治时期,中国在世界之林中已经开始进入了落伍的大门,此时的世界正在处于产业革命初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生产力获得了解放。于是,原本落后于中国的西方迅速起跑,迅速发展,一向在贸易上处于劣势的西方诸国

  • 三国曹魏将领徐晃生平介绍及评价 徐晃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徐晃

    徐晃坐下马收拾不住,直来到壕边,高叫曰:“反贼孟达:早早受降!”达大怒,急开弓射之,正中徐晃头额。魏将救去。(《三国演义》)演义中,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徐晃,竟然被一个小人物孟达一箭射杀。在演义中,孟达就是一个多次叛变,多次投敌之人。他先叛变刘璋,迎接刘备入川,后叛变刘备,投

  • 战国后期秦国名将蒙骜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蒙骜

    战国末年,秦国傲视群雄,秦国名将更是层出不穷。白起、王翦、王龁,蒙骜等都立下赫赫战功。其中,王翦、王贲、王离是为三代猛将,以蒙骜、蒙武、蒙恬、蒙毅祖孙三代为代表的蒙氏一族,在秦国历史上与大秦同在。近期,历史剧《大秦赋》热播,蒙骜一家均有出场,他的两个孙子蒙恬和蒙毅成了嬴政的少年玩伴。蒙骜作为秦国的

  • 南宋宰相吴潜有哪些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吴潜

    吴潜是南宋时期的宰相,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县东乡云梯人,嘉定十年(1217年)进士第一,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辞海》说他“主张加强战守之备以抗御元兵,对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表示忧虑”。这是对吴潜一生彪炳史册的闪光点而作的高度概括。吴潜他为人正直敢言,揭露奸臣,还主张抗元卫

  • 前秦苻登妻子毛皇后毛秋晴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毛皇后

    那爱上战场的毛皇后最终被俘虏,那她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是跟上战场的男子一样为国捐躯,还是因美貌被人占为己有呢?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虎父焉有犬女说起毛皇后,就要先说说他的父亲毛兴。毛家是氐族,也是地方豪强,跟随着前秦天王苻坚统一北方,氐族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毛家的地位也得到了

  • 三国曹魏大臣桓范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桓范

    在古装电视剧《虎啸龙吟》当中,曹魏大将军曹爽被塑造成一位骄横跋扈、志大才疏的“草包将军”形象,论智识权谋的水平,跟心机似海、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相比,差的不是一个档次。然而曹爽虽然愚笨,但身边却不乏智谋过人的谋士,可惜都不能得到他的重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被司马懿称为&ld

  • 曹魏大臣“智囊”桓范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桓范

    在古装电视剧《虎啸龙吟》当中,曹魏大将军曹爽被塑造成一位骄横跋扈、志大才疏的“草包将军”形象,论智识权谋的水平,跟心机似海、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相比,差的不是一个档次。然而曹爽虽然愚笨,但身边却不乏智谋过人的谋士,可惜都不能得到他的重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被司马懿称为&ld

  • 清朝复台名将施琅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施琅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康熙时领军收复台湾。简介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了施

  • 东吴孙权长子皇太子孙登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孙登

    孙登是孙权的长子,他生母地位卑贱,所以是正室徐夫人将他抚养长大的。孙权封吴王时就对孙登就极为重视,不仅选取优秀的士人作为他的宾友,还召集大将军的儿子们进宫为孙登讲读诗书,还一起练习骑马射猎。曹丕还曾几次派人索要孙登当人质,都被孙权回绝了。孙权一直很重视孙登的教育,更是专门托人教授他汉代历史。孙登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