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黄宗羲的人物生平介绍

黄宗羲的人物生平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555 更新时间:2024/1/22 2:37:00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蒙之父”之誉。

阅读天一阁藏书

明兵部右侍郎范钦辞官回宁波故里后,于宅东建造藏书楼,藏书达7万余卷,命名为“天一阁”。范钦后代为防止藏书失散,议定藏书由子孙共同管理,阁门和书橱钥匙分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任何人不得擅开。

由于黄宗羲的道德、文章、学识、气节在当时普遍受到人们的敬佩,因而得到了范氏各房的同意,应允他于清代康熙十二年登上了天一阁。黄宗羲不仅阅读了天一阁的全部藏书,奠定了他的学术基础,还为天一阁藏书整理编目作出了贡献。大门两旁对联是钟鼎文:“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黄宗羲号南雷,他曾赏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藏书大家

黄宗羲学问渊博,来自于他的丰厚藏书。他嗜好藏书,喜抄书、借书。读遍家中所有藏书,仍嫌不足,借抄于范钦“天一阁”、曹溶“倦圃”、徐乾学“传是楼”、钱谦益“绛云楼”、祁氏“澹生堂”、钮氏“世学楼”等藏书楼之书。每出走回归,常带一书童携书同返,访求足迹几乎遍及大江以南所有著名藏书家。后来祁氏“澹生堂”藏书散出,精华亦大半归于他。并与许元溥、刘城约为抄书社,世所罕见之书,多赖以得传。建书楼“续抄堂”于南雷,思承东发(即南宋学者黄震)之绪。藏书目的在于系统收集明代资料,提倡藏书在于致用,反对只藏不用、视为珍玩的鉴赏家。告诫学者:“当以书明心,勿玩物丧志也”。

历几十年辛勤收集和整理勘校,藏书达7万卷之多。未及编目,即遭大水;因年事已高,死后不几年又遭大火,失去大半。经再传弟子郑性整理后,仅得3万卷,入藏于“二老阁”。他收集史料的方法,也影响了同代的学者如全祖望、厉鹗等人,对清代文化、学术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他撰写的《天一阁藏书记》《传是楼藏书记》等,是研究明清私人藏书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他藏书思想的核心文献。藏书印有“余姚黄氏书库藏书印”、“黄宗羲印”等。

锥刺许显纯

黄宗羲自云其一生有三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黄宗羲生长于书香小康之家。父亲黄尊素为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1616),明熹宗时的御史,东林名士,因弹劾阉党魏忠贤被害。年仅十九岁的黄宗羲,袖藏铁锥,孤身赴京为父讼冤。当时,崇祯即位,阉党失势,黄宗羲在刑部大堂当场锥刺魏忠贤死党许显纯等,当众痛击崔应元,拔其须归祭父灵,颇为震动,人称“姚江黄孝子”,崇祯帝叹称为“忠臣孤子”。

骡马驮书

顾炎武(字亭林)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随身带一骡二马驮书。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即使遇到亲朋好友就像不认识一样,有时候因此掉到山谷中,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也应当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坚持裸葬

黄宗羲死于1695年,但早在1687年,他就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他对后事的安排还引来了一场轩然大波。

人去世之后,一般都会穿上寿衣,放到木制棺材里下葬。黄宗羲却希望自己死后将头发散开,盖上一条单被,放在一个石头棺材里裸葬。清朝入关后,老百姓都要扎辫子。散发表示不愿意再扎辫子,不再当清朝的老百姓。这是当时很多遗民的做法,倒也不稀奇。但尸体不穿寿衣,放在石棺里很容易因虫蚁啃噬而迅速腐烂,这种下葬的方法就大大违背了当时的风俗。

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非常为难,于是就请自己的族叔前去和黄宗羲商量,看能不能让他改变主意。结果黄宗羲非常不高兴,特意写了一篇名为《葬制或问》的文章批评儿子,说对于父亲的遗嘱,儿子都要遵守,否则,“则平日之为逆子无疑矣”。而且,作为儿子,不能阳奉阴违,一边答应父亲,另一边却希望父亲去世后仍按照普通的葬法来安葬。这让黄百家感到非常委屈。

标签: 黄宗羲

更多文章

  • 黄宗羲的文学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黄宗羲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

  • 赵瑞花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赵瑞花

    赵瑞花,著名越剧演员,代表曲目有《叶香盗印》、《六月雪》、《方玉娘祭塔》和《孟丽君》等。人物履历赵瑞花(1912年-1982年)女,汉族,演员、教师。浙江省嵊县孔村人。12岁进第一副女子越剧科班学艺,工花旦。因身材矮小,特穿着定制的半高跟靴,踮起脚尖苦学苦练基本功,成为与施银花、王杏花齐名"三花"之

  • 施银花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施银花

    施银花,女,越剧演员。浙江省嵊县施家岙村人。名列《中国越剧大典》名人卷。她是女子越剧的开拓者,女子绍兴文戏时期的著名旦角,有“花衫鼻祖”之誉。唱腔上学习、继承男班名旦琴素娥的花腔,婉转圆润,被称为“施腔”。被誉为“越剧泰斗”、&

  • 越剧十姐妹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越剧

    “越剧十姐妹”,指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出现的越剧名角的合称,包括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因1947年同台演出《山河恋》而得名。1947年夏,为反对旧戏班制度,筹建剧场和戏校,发展越剧,其十人举行联合义演,同台演出,轰动

  • 三国时期东吴将领陆逊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陆逊

    陆逊生平简介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因受孙权赏识得以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地位渐至隆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蜀章武二年(

  • 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徐盛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徐盛

    徐盛生平简介徐盛(生卒年不详),字文向,琅邪莒县(今山东莒县)人,三国时吴国名将。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在濡须浴血奋战。刘备伐吴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因前后战功,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将军、安东将军,任庐江太守。后来,曹丕大举攻

  • 三国时期东吴将领诸葛恪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诸葛恪

    诸葛恪生平简介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逊,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东吴权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大将军诸葛瑾长子。诸葛恪体格肥胖,幼小以神童著称,成人之后拜骑都尉,孙权长子孙登为太子时担任左辅都尉,作为东宫幕僚领袖辅佐太子理政。之后历任丹阳太守、威北将军等职,赤乌八年(公元245年

  • 乾隆帝妃子庆恭皇贵妃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乾隆帝,庆恭皇贵妃

    江南,一直是个美女聚集之地,这也是众多帝王下江南带回美女充盈自己后宫的一个因素。比如像风流天子乾隆皇帝,他就六下江南,他的后宫也有许多从江南带回来的汉女子,比如湘妹子今天要和各位讲的庆恭皇贵妃陆氏。庆恭皇贵妃陆氏,生于雍正二年(1724年),其父是陆士隆,从名字可以看得出,陆士隆没有任何爵位,也不在

  • 曹操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曹操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谥号武皇帝(魏武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简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朝天子刘协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

  • 吕布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吕布

    吕布(?-199年2月7日),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九原)人。东汉末年名将,汉末群雄之一。简介吕布原为丁原部将,被唆使杀害丁原归附董卓,与董卓誓为父子,后又被司徒王允唆使诛杀董卓。旋即被董卓旧部李傕等击败,依附袁绍,又被袁绍猜忌,依附张杨。兴平元年(194年),吕布趁曹操攻打陶谦时与陈宫等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