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蜀汉重臣诸葛瞻生平介绍及评价

三国蜀汉重臣诸葛瞻生平介绍及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775 更新时间:2023/12/28 5:46:55

诸葛瞻(227年-263年),字思远,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丞相诸葛亮之子。

迎娶公主,拜骑都尉,袭爵武乡侯。景耀四年,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并为平尚书事,统领中央事务。后主宠信黄皓,无所匡正。魏将邓艾伐蜀,率领长子诸葛尚、将军张遵、李球、黄崇防御绵竹(今四川德阳市)。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坐失兵机,出城与邓艾决战,兵败被杀,绵竹失守。后主刘禅出降,蜀国灭亡。

公元263年,魏国发动了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灭蜀之战。司马昭派遣18万大军,兵分三路取蜀。

在丢失汉中后,蜀将姜维立刻退守剑阁,与魏军相持。而为破解僵局,魏将邓艾率精兵万人偷渡阴平,奇迹般的出现在了成都平原。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诸葛亮长子诸葛瞻领兵数万与邓艾在绵竹关决战。结果他和儿子诸葛尚全部战死,用自己的生命为蜀汉政权划上了残缺的句号。随后,刘禅率众投降,蜀汉灭亡。

诸葛瞻是诸葛亮之子,不可能对兵法一窍不通,而且他拥有着数倍于魏军的兵力,而且是占据险要、以逸待劳,为何最后却落得兵败身死的结局呢?下面,我们简要分析一二。

一、战前形势

公元263年,魏发动的灭蜀之战,几乎是一场一边倒的战争。原因有二:

1、从国力上讲,蜀汉与曹魏已经差了不止一个等级。

从国土面积上讲,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占据着东汉十三州中的青、徐、兖、豫等九州,而蜀汉仅有益州一州之地。

曹魏所有的九州,同时也是当时人口最为稠密之地。据统计,曹魏当时的总人口大约在450万人左右,而蜀汉仅有人口90余万。

与土地、人口相关性很强的因素还有经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经济,何谈战争?

蜀汉经济结构单一,农业勉强自给自足,能带来“外汇”收入的仅有蜀锦而已。在蜀汉末期,由于连年征战,朝政黑暗,朝廷已经拿不出足够的金钱来支撑前线的战争。

早在“隆中对”时,诸葛亮就向刘备提出:曹操强大,不可与之争锋,如若争锋,也要等到天下有变。

可是,几十年过去了,蜀与魏之间的国力差距越拉越大,蜀战争魏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2、从人才上讲,蜀汉面临着兵微将寡的尴尬局面。

在蜀汉后期,由于受制于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蜀军的数量基本维持在10余万,除去需要镇守各地的兵力,真正能够拿出来的机动力量仅仅数万人而已,对付魏军根本是捉襟见肘。

而且,在蜀汉后期,益州本土人士中鲜有优秀人才。原来刘备带来的荆襄人才几乎全部凋零,虽然偶然有几个不错的降将投诚过来,那也是杯水车薪。因此,我们也通常用“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来形容这一时期蜀汉的人才困局。

二、战争经过

公元263年8月,18万魏军兵分三路伐蜀。其中东路军由钟会率领,直取汉中;西路军由邓艾率领,攻击沓中;中路军由诸葛绪率领,断姜维归路。

面对大兵压境,姜维果断后撤,退回剑阁。凭借着剑阁天险,他组织了严密的防守,魏军多次攻打,皆不能克,与蜀军进入到了相持阶段。而由于蜀道艰险,魏军粮草供应困难,众将已经有了退兵之议。

关键时刻,邓艾站了出来,主动提出了“偷渡阴平”的计划。他率领一支万余人的精兵,通过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艰难的绕过了剑阁,出其不意的出现在了江油城下。结果,江油太守马邈投降,邓艾顺利进入成都平原。

魏军近在眼前,成都城内人心惶惶。刘禅匆忙做出以下决策:一是由诸葛亮长子诸葛瞻率军抵御邓艾,二是召各地部队救援成都,三是向吴国求援。

刘禅这三招,不可谓不高明,如果实施得当,蜀汉完全能够吃掉邓艾,转危为安。得到命令后,蜀汉在巴东的部队立即开向成都,盟友吴国也调兵遣将,向成都增援,其老将丁奉还主动出击魏国寿春,以缓解蜀汉的军事压力。

但是,错误竟然首先出在诸葛亮的长子诸葛瞻身上。

首先,诸葛家族在蜀汉威望极高,诸葛瞻出马,也确实能起到振奋士气、凝聚人心的作用。但是,诸葛瞻长期在成都朝廷中枢,完全不具备领兵打仗的实战经验。而他的对手邓艾,却是屡次击败姜维的沙场宿将,有勇有谋。

再者,虽然诸葛瞻带领数万之众,在数量上要比邓艾多得多。但是,邓艾统领的是魏军精锐之中的精锐,而诸葛瞻带来的是成都的城防军加上一些临时招募来的士兵,魏蜀双方在真实战斗力上相差太大。

在冷兵器时代,一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精兵,完全可以击败数倍于己的乌合之众。虽然蜀军战斗力差,这也是刘禅能够拿出来的最后一支能战斗的力量。

诸葛瞻的前锋部队最初在涪城与邓艾遭遇,结果刚一接战,就被邓艾打得大败亏输。

诸葛瞻本来想速战速决,所以并没有采纳部下坚守不战的建议,但眼前的现实,让他开始正视双方在战斗力上的差距。

于是,诸葛瞻放弃涪城,退回到成都的最后一道屏障绵竹关。

诸葛瞻退守绵竹关,这是明智之举。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邓艾因为孤军深入,后勤补给是个大问题。而蜀军如果能够坚守不出,等待各地勤王部队到来,然后合兵一处,必能围歼邓艾。

而老奸巨猾的邓艾,邓然不会坐视这种结果发生,他使出了“激将法”,劝降诸葛瞻说:“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

诸葛家族祖籍山东琅琊,因此邓艾以“琅邪王”的高官厚禄,诱骗诸葛瞻投降。

当然,他知道诸葛瞻是不会投降的,只会被激怒。结果,诸葛瞻怒斩邓艾使者,主动出关与魏军决战。

绵竹关之战进行得十分惨烈与悲壮,尽管魏军战斗力占优,但因为兵力悬殊,他们一开始几乎被蜀军吃掉。关键时刻,邓艾摆出破釜沉舟的姿态,假意要斩掉自己怯战的亲儿子邓忠,结果魏军士气大振,全力反击并将蜀军击破。激战中,诸葛瞻及其子诸葛尚等主要蜀汉将领全部战死。

绵竹关一战,蜀军虽然战败,但仍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此时成都尚有守军,各地勤王军正在赶往成都的路上,姜维还在死守剑阁牵制钟会的魏军主力。

但是,绵竹关之战却是让蜀汉军心崩溃的一战。正因为诸葛瞻在蜀汉享有较高的影响力,他们父子的战死,更加重了成都百姓的恐慌心理。

因此,在成都的刘禅君臣,也失去了继续抵抗的斗志。

所以,诸葛瞻其实是决定蜀汉灭亡的关键人物,他与其父亲当年最得力的助手马谡一样,都败在“纸上谈兵”这4个字上。

标签: 诸葛瞻

更多文章

  • 春秋首霸齐国国君齐桓公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齐桓公

    齐桓公,(?一前643)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名小白。僖公之子,襄公之弟。为公子时因见内乱,离齐至莒(今山东莒县)。襄公被杀,齐之大夫迎立为君。即位后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国势强盛。桓公七年(前679)于鄄(今山东鄄城北)之会始称霸诸侯,奉行“尊王攘夷”

  • 春秋霸主晋国国君晋文公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晋文公

    晋文公,晋朝国君,生卒与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8年父亲是晋献公,姓姬,名重耳。初为公子,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因受迫害而离开晋国,游历诸侯。漂泊19年后终复国,杀怀公而立。作三军六卿,勤王事于洛邑、败楚师于城濮,盟诸侯于践土,开创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文治武功,昭明后世,显达千秋,与齐桓公并称&l

  • 春秋霸主秦国国君秦穆公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穆公

    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姓嬴,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成公弟,公元前659年一前621年在位,长达39年。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秦原来是一个小国,地处西面,与戎、狄为邻。进入春秋后,秦国逐渐强盛起来,扩大了疆土和势力,但与中原诸国相比,仍显得比较落后。秦穆公即位后,奋发

  • 春秋霸主楚国国君楚庄王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楚庄王

    楚庄王熊旅(?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侣、吕),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庄王元年(前613年)到楚庄王二十三年(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楚穆王十二年(前613年),穆王去世,庄王熊旅即

  • 春秋霸主宋国国君宋襄公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襄公

    宋襄公(?-公元前637年),子姓,宋氏,名兹甫,春秋时期宋国第二十任国君,在位于公元前650年至公元前637年。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嫡子,第二个儿子,宋成公的父亲。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早期经历宋襄公,子姓,宋氏,名兹甫,是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桓公的次子

  • 春秋霸主越国国君越王勾践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勾践

    越王勾践(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姓姒,氏越,名勾践,又名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6年即位,曾败于吴国,被迫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后被放归返国,忍辱负重,任用贤臣范蠡、文种,繁息人口,发展生产,重建武装,使越国国力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482年,

  • 春秋时期吴国国君阖闾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阖闾

    吴王阖闾(前537年前496年),一作阖庐,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左传》、《世本》作吴王余眛之子),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军事统帅。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到吴王阖闾十九年(前496年)在位。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率兵伐楚阖闾原称公子光,是吴王诸樊

  • 南宋抗金名将杨再兴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杨再兴

    杨再兴(?1140),新宁崀山人[1],南宋抗金名将。原是曹成部将,后降于岳飞,成为岳飞部将,跟随岳飞抗击金军,曾试图单枪匹马冲阵擒获金兀术,失败后仍能单骑而还。绍兴十年(1140年),杨再兴与金人在小商桥相遇,杨再兴寡不敌众,中箭无数,奋战而亡。杨再兴,本来只是一个小小的一个士兵。后来归顺岳飞之

  • 清朝孝仪纯皇后魏佳氏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孝仪纯皇后

    清高宗孝仪纯皇后魏佳氏(1727年10月23日-1775年2月28日),满洲镶黄旗人(原为满洲正黄旗包衣),乾隆帝的第三位皇后,嘉庆帝生母,内管领、追封三等承恩公魏清泰之女。[1]乾隆十年封为魏贵人,同年晋为令嫔;乾隆十三年,晋为令妃;乾隆二十四年,晋为令贵妃;乾隆二十五年生皇十五子永琰(即嘉庆帝)

  • 清朝宗室直郡王爱新觉罗.允禔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允禔

    爱新觉罗·胤禔(ti)(1672年-1734年),清朝宗室、康熙帝庶长子,雍正帝的异母长兄。生母为惠妃纳喇氏,排行第五,因康熙前四子皆幼殇未齿序,故为皇长子。雍正帝继位之后,改名为爱新觉罗·允禔。曾从征厄鲁特蒙古噶尔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为直郡王。康熙四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