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宗室汉王朱高煦生平介绍及评价 朱高煦为何要造反?

明朝宗室汉王朱高煦生平介绍及评价 朱高煦为何要造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899 更新时间:2024/1/19 11:54:32

前言: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当朝太师、英国公张辅府邸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汉王朱高煦的亲信枚青。仁宗皇帝朱高炽驾崩刚满一年,这位当年夺嫡的关键人物为何突然派人找上自己,张辅不禁心下犯起嘀咕。

早在在靖难之时,汉王和张辅的父亲张玉之间就是同志加战友的关系。张玉战死之后,朱高煦和张辅之间依然革命友谊深厚。但今时不同往日,当年威名赫赫的二郡王朱高煦,已经默默无闻地在山东乐安州蛰伏了近十年。而当年的无名之辈张辅,已经是三公之首的太师,靠着收复安南的功劳获封世袭英国公。

现在枚青突然进京约张辅为内因,汉王未免过于高看他和这位英国公之间的情谊了。张辅当即将枚青关押起来,第二天就将此事汇报给了当朝皇帝朱瞻基。此时山东都司、布政司、按察司及所属府州县及真定等卫告变的奏章如雪片般飞入大内,皇帝下决心讨伐汉王。为了撇清自己,张辅请求率兵两万去乐安州将汉王擒来。不过不想重蹈当年建文帝朱允炆覆辙的宣德皇帝,还是决意亲征。

命太师、英国公张辅曰:"今朕亲督师,一切机务,卿其相朕。" 辅对曰:"高煦徒怀不臣之心,而素怯懦,且今所拥悉非有谋能战之人。愿假臣二万卒,保为陛下擒之,不足仰烦至尊。" 上曰:"朕任卿一人,足以擒贼。但新即位,小人尚有怀二心者,亦当有以慑服之,朕行决矣。"《明宣宗实录卷二十》

当年皇太孙朱允炆五月登基,皇叔朱棣次年七月起兵。现在朱瞻基去年六月登基,皇叔朱高煦有样学样,在今年八月起兵。都说汉王最像太宗文皇帝,朱高煦连造反也要学个十足。可是汉王当年如此骁勇善战,又将谋反一事谋划多年,为何起兵仅仅一月之间就被迅速平定了呢?

相比朱棣,朱高煦的先天不足

朱棣作为燕王的履历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的时候被册为燕王,封国北平(今北京)。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开国第一武臣、魏国公徐达的长女被册为燕王妃。洪武十三年(公元1379年)三月,燕王夫妇带着不到两岁的大胖小子朱高炽程前往北平。而他的岳父徐达,就在北平等着女婿就藩。

此后徐达只在每年的十月回南京过冬,次年正旦节过后再次返回北平。可以说朱棣的军事才能,是老岳父手把手一点一点带起来的。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二月二十八日,徐达去世,享年54岁。徐达死后,镇守北平的重任就交到了燕王朱棣一个人的肩上。

及今上开国北平,命达练兵镇守。达于今上为后父,恩遇甚厚。每朝见,愈恭谨谦下,应对举止,不敢毫发失礼。今上每敕谕将士,必以达为训。《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一》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故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在边境作乱,31岁燕王朱棣第一次亲率大军出征。为了保证安全,朱元璋为儿子配备了颍国公傅友德作为副手。此次北伐,明军兵锋直指迤都(迤都在元朝名为益图,为大漠南北交通要地,在今蒙古国苏赫巴托省达里干嘎南),咬住、乃儿不花等束手就擒。

在此后的岁月中,除了燕王护卫燕山三护卫以外,北平属卫将校也一并受燕王节制。洪武二十四年和二十五年,朱棣所属的燕山三护卫官军两次奉命对两面三刀的朵颜三卫进行讨伐。洪武二十八年,燕山护卫官军再次奉命北上搜捕女真野人,后来的燕军大将张玉也参与了本次军事行动。洪武三十年,朱棣又和三哥晋王朱棡一起统兵大举出塞。

自洪武十三年就藩,到建文元年举兵,朱棣在北平城经营近20年。燕王本人接受开国第一名将多年栽培之后,又屡次统帅大军出征,实战经验丰富。燕山三护卫官兵打过北元,打过朵颜三卫,打过辽东女真,其战斗经验之丰富,连普通边军都无法与之相比。而且作为北平明军的最高统帅,当时北平都司各卫所的将领大多曾在燕王麾下效力,朱棣在他们心中的威信极高。

朱高煦作为汉王的履历朱高煦是朱棣次子,生于洪武十三年十二月,可谓生于北平,长于北平。洪武年间被封为高阳王,曾随大哥燕王世子朱高炽一起在南京学习。朱高煦在靖难战争中的功劳虽然被宣德朝史官在《明太宗实录》中大量抹除,但清朝修纂的《明史》还是给了他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

白沟河之战,成祖几为瞿能所及,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及成祖东昌之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徐辉祖败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骑来。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高煦麾蕃骑力战,南军遂却。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但是相比其父朱棣,朱高煦有着非常明显的短板。

其一:朱高煦没有接受过军中名将的系统性培养,他在靖难战争中的功劳大多来自于其天生的勇武。而燕军中的大将大都出身中下级武官,他们对朱高煦在战略上的提高是不足的。其二:自从永乐二年重返南京被封为汉王之后,朱高煦再也没有领兵打过仗。二十年的富贵生活,不但令他战场嗅觉退化,也让他和新一代的军中势力缺乏联系。其三:朱棣原本将大宁前卫、济州卫和天策卫作为汉府三护卫,但永乐十四年的时候以"阴蓄异志"的理由,只保留了汉王府青州中护卫。人数既少,也从未经历过实战。其四:北平城方圆广阔,城墙高厚,利于固守。而乐安州弹丸之地,根本无法像北平那样据城坚守。从以上几点来看,汉王和他父亲朱棣相比可谓是先天不足,他的造反之路从一开始便坎坷无比。

外援内援的差距朱棣在建文元年七月起兵之后,龙虎卫千户陈珪、密云卫指挥佥事郑亨、济阳卫指挥佥事徐忠、通州卫指挥佥事房胜、永平卫指挥佥事赵彝、济川卫指挥佥事李彬等纷纷率部投奔燕王。这些人你明知燕王和朝廷之间众寡悬殊,却依然选择义无反顾地跟着朱棣,可见这位燕王殿下在军中的威信。

此后朱棣苦于兵力不足,于建文元年十月孤注一掷,率领精锐主力北上偷袭大宁,意图将弟弟宁王朱权手下的护卫官军收为己有。而官军主将曹国公李景隆则乘机围攻北平,就在人心惶惶的时候,燕王妃徐氏和世子朱高炽挺身而出,硬生生地在北平坚守了近一个月,为朱棣回援赢得了金子一般的时间。

而朱高煦在起兵之后,此前跟他约定举城响应的山东都指挥使靳荣、天津卫镇守都督佥事孙胜、山西都指挥张杰、青州左卫指挥史诚、河间卫镇抚温英、德州卫指挥郑兴等人,却无一真正起兵。

朱高煦的亲弟弟,封国在河南彰德府的赵王朱高燧,其原本的常山三护卫也是狠角色。但洪熙元年的时候赵王放弃了两护卫,领着大哥给的十二万石的粮食高高兴兴就藩,汉王环顾四周,没有一位亲王有当年宁王的实力。而汉王的王妃韦氏,和将门虎女的仁孝文皇后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汉王世子朱瞻坦,显然也无法和他的伯父朱高炽相提并论。

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汉王既不能找到强大的外援,老婆儿子和自己的老妈大哥比起来又差得远,汉王的造反之路胜算早已不足五成。

可怕的"好圣孙"

朱允炆和朱瞻基之间的差距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标突然去世。明太祖朱元璋在万般无奈之下,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为了朱允炆能顺利接班,朱元璋被迫剪除了原本留给太子的武将班底,包括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凉国公蓝玉在内的开国勋贵几乎被一扫而空。

朱元璋为皇太孙解决了武将乱政的潜在威胁,军事上本希望自己的儿子们能承担起保卫帝国的重任。但是此时围绕在皇太孙朱允炆身边的,是代表江南大地主利益的文官集团。这些人为了自己的财富,极端仇视朱元璋开疆拓土的政策。他们潜移默化地不断引导皇太孙,让他认为他的那些叔父们才是朝廷的最大敌人。朱允登基之后拔高文官、清洗宗室的政策,又让他走到了皇室宗亲和武将勋贵的集体对立面。

和朱允炆不同,朱瞻基自出生以后就深受其祖父朱棣的重视。考虑到太子朱高炽向来身体不好,朱棣在永乐九年的时候就册封朱瞻基为皇太孙,从法统上确立其第三代领导人的地位。永乐十二年朱棣第二次亲征漠北,皇太孙朱瞻基随行。这一趟五个月的征程,朱棣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军事才能向孙儿倾囊传授,这一点是朱允炆远远无法相比的。

(永乐十二年三月)庚寅,车驾发北京,皇太孙从行。先是,上谓侍臣曰:"朕长孙聪明英锐,勇智过人。今肃清沙漠,令侍行,俾知用兵出奇之法。亦使躬历行阵,见将士之劳苦,知征伐之不易。"《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九》

北征回来之后,朱棣对孙儿极为满意,下旨设府军前卫亲军指挥使司,简称皇太孙亲军。按照明朝的军卫制度,卫指挥使司设指挥使一人、指挥同知二人、指挥佥事四人。而这支皇太孙亲军的规模是普通军卫的五倍,共有25个千户所,指挥使五员,指挥同知十员,指挥佥事二十员。更关键的是,府军前卫亲军指挥使司是由天下各卫所的幼军组成,这些人日后都要回本卫所袭职。他们现在效忠皇太孙,将来效忠皇帝,可谓是一脉相承,水到渠成。朱棣为了太孙,早早便已在军中为他打好了伏笔,这一点又是朱允炆难以相及的。

手段老辣的宣德帝当年朱棣起兵靖难,打的旗号是"朝无正臣",指责皇帝变乱祖制。事实上朱允炆上台之后,先是把文官的最高品级由正二品升到正一品。再又一口气撸掉了周王、齐王、代王、岷王四位亲王,逼死了湘王。建文帝的所作所为,确确实实是变乱太祖旧制。宗室亲王人人自危,武将勋贵个个不满。在这种背景下,宗室也好,勋贵也罢,最终必然会有人起兵对抗朝廷。

而朱瞻基在继位之后,下了很大的功夫去维护宗室元老和文臣武将之间的关系平衡。因此汉王虽然也学着朱棣称朝廷变乱洪武、永乐祖制,但对宗室和群臣心理上造成的冲击,和朱棣当年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是月丁卯,高煦遣百户陈刚赍奏言仁宗皇帝不当违洪武、永乐旧制,与文臣诰敕、封赠。谓上不当修理南巡席殿等事,为朝廷过。遂斥二、三大臣为奸臣,而指夏原吉为首,并索诛之。末为危语,以撼朝廷。《明宣宗实录卷二十》

同时朱瞻基八月初一日在收到汉王谋反的消息之后,立刻在最短时间内做出了一系列及时的应对,将朱高煦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镇守大同的武安侯郑亨、镇守永平的遂安伯陈英被调回北京留守。

指挥黄让、内官谭顺被紧急派往淮安,协助平江伯陈瑄镇守两淮,防备汉王奔袭南京。

京师各卫扈从并留守官军当年八月至十二月工资,全额预支。

留定国公徐景昌(仁孝文皇后之侄,朱瞻基表舅)、彭城伯张昹(皇太后之兄,朱瞻基舅父)专守皇城。安乡伯张安、广宁伯刘湍、忻城伯赵荣、建平伯高远分守京城门。广平侯袁容(朱棣女婿,朱瞻基姑父)负责夜巡京城各门。

八月十日大军从京城出发,十天后即抵达乐安,此时的朱高煦尚未做好迎战准备,只能乖乖束手就擒。

汉王是"被迫营业"?从朱瞻基收到消息之后十天之内就安排好京城防务,又过十天其亲自率领的大军就到了乐安城下来看,基本可以认定他对汉王谋反早就做足了充分的预案。反倒是汉王,他再怎么久疏战阵,当年朱棣起兵后是怎么打的,朱高煦不应该忘个一干二净吧?

朱棣占领北平之后,立刻对北平附近的官军主力主动出击并在最短时间内将其消灭,避免了腹背受敌的困境。而朱高煦至始至终困守乐安,坐视济南、青州、德州等地和自己早有勾结的军事主官纷纷落马而不为所动。

从当时的局势分析,把战局搅得越乱,叛乱时间拖得越长,对朱高煦越有利。他老爹朱棣敢于北上大宁,将北平几乎一座空城扔给李景隆。汉王的勇气去了哪里?他为何不敢让世子守乐安,自己率军向西进入河南境内,找弟弟赵王以及堂弟汝南王相助呢?一旦河南局面一乱,相信坐拥三护卫,镇守太原的晋王绝不会坐视不理。山西、河南、山东要是战火连成一片,御驾亲征的朱瞻基可就陷入无比尴尬的境地了。

但是朱高煦什么都没做,在大侄子到了乐安之后竟然直接就投降了。如果汉王真心想谋反,那他的所作所为愧对他靖难名将的荣耀。如果汉王其实并不想谋反呢?他所谓的"指斥乘舆"只是后世史官强加的罪名呢?

结语:汉王的这次作乱,充满了戏剧性和荒诞感。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知道,汉王本人的军事素养、手下军队的人数质量、在军中的威信人望都和其父朱棣相差甚远。外部力量上,有希望给予外力援助的亲弟弟赵王,又和当年的宁王不可同日而语。内部挖潜上,要说王妃韦氏、世子朱瞻坦比当年的燕王妃和燕王世子强,汉王自己都不会相信。

而他的对手朱瞻基,无论是执政经验、政治手腕、军事能力、军中实力,都远非当年的朱允炆可比。此消彼长之下,我相信汉王本人也是深知谋反无望的。笔者只能怀疑朱高煦的这次所谓谋反,根本就是朱瞻基自导自演的一场大戏,目的就是将二叔这个不稳定因素彻底消灭。只是苦了汉王如此多的子嗣,跟着自己父亲一起灰飞烟灭。

标签: 朱高煦

更多文章

  • 唐玄宗李隆基的原配皇后王皇后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王皇后

    提起唐玄宗,想必杨玉环杨贵妃第一时间就跳入你的脑海里,再稍微有点了解的,还能知道在杨玉环之前,唐玄宗有另一位宠妃武惠妃。可却比较少人关注到,其实早年间,唐玄宗是有一位与他同甘共苦的原配妻子王氏王皇后(下称王皇后),只不过,后来,她被唐玄宗亲手废黜了。出身大族 相识于微时在关于唐玄宗李隆基的王皇后家世

  • 清朝重臣索额图生平介绍及评价 索额图为何是清朝罪人?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索额图

    赫舍里·索额图(1636年-1703年),号愚庵[1],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索尼第三子(庶子),孝诚仁皇后叔父,清代康熙年间重臣,权臣。[2-4]康熙八年(1669年)至康熙四十年(1701年),索额图先后任国史院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等职,参与许多重大的政治决策和活动。康

  • 唐太宗最幼女新城公主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新城公主

    新城公主(634年-663年),唐太宗最幼女,[1-3]母文德皇后长孙氏。[4]生于贞观八年(634年),贞观十六年(642年)八月二十日,封衡山郡公主得实封又増赋。[5]贞观十七年(643年),许配魏征长子魏叔玉。同年,婚事取消。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二月六日下嫁长孙诠(也作铨),因太宗于五月去

  • 南宋中兴四将之一韩世忠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韩世忠

    韩世忠(1090年1月26日[1-3]-1151年9月15日[3-4]),字良臣,自号清凉居士。延安(今陕西省绥德县)人[5],南宋名将、词人,民族英雄[6],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合称“中兴四将”。韩世忠身材魁伟,勇猛过人。出身贫寒,十八岁时应募从军。他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

  • 清朝妃子惇怡皇贵妃瓜尔佳氏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惇怡皇贵妃,瓜尔佳氏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后宫之中,总是会上演着妃嫔们为了能够获得皇帝更多的宠爱以及获得更高的地位,整日勾心斗角,互相算计的桥段。此外为了妃嫔们为了能够稳住自己在后宫之中的地位,都会希望自己可以怀上身孕,并且成功生下皇子,也就是那四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词语,“母凭子贵”。所以那些身处

  • 清朝妃子淑慎皇贵妃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淑慎皇贵妃

    在人们的印象里,慈禧可以说是一个阴狠毒辣的女人,不仅对其他妃嫔如此,对自己儿媳更是百般刁难。不过,有一个女人却令慈禧十分喜爱,慈禧让其享受贵妃待遇,还将其册封为皇贵妃,死后丧礼更是十分隆重,这个女人便是淑慎皇贵妃。淑慎皇贵妃出自一个非常显赫的家族,满洲有四大家族,其中有一个便是镶黄旗富察氏,这支富察

  • 北宋改革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1]),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改革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思想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2]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

  • 明朝开国功臣邓愈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邓愈

    元至正十五年六月,邓愈随朱元璋渡过长江攻克采石,占领太平,立足未稳,即遭到元朝水陆两路大军的包围。水路元军由蛮子海牙率领,封锁采石渡口,堵住朱元璋的退路;陆路元军由陈埜先率领,围攻太平。朱元璋率军与敌奋战,但未能取胜,形势十分不利。这时,邓愈和徐达率一支轻骑绕到敌人的背后,进行突然袭击,生擒了陈埜先

  • 东汉末汉中太守张鲁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张鲁

    张鲁(?-216年、245年),字公祺(《后汉书》作公旗)。祖籍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东汉末年割据汉中一带的军阀,据传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十世孙、天师道(五斗米道)教祖张陵之孙。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张鲁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称系师),于东汉末年相继袭杀汉中太守苏固、别部

  • 西汉政治家张敞生平介绍及评价 萧望之如何评价张敞?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张敞

    西汉张敞(公元前?-公元前48年),字子高,西汉茂陵(今陕西兴平)人。祖父张孺为上谷太守,父张福事汉武帝,官至光禄大夫。张敞以太中大夫事宣帝,时徙居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官终豫州刺史。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忠言直谏张敞起初是个乡有秩(乡官),后补为太守卒史。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