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东晋权臣大司马桓温生平介绍及评价

东晋权臣大司马桓温生平介绍及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773 更新时间:2023/12/6 14:47:43

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长子。

桓温是晋明帝的驸马[1],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振,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战功累累。后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有意夺取帝位,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

桓温曾在晚年逼迫东晋朝廷加其九锡,但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也未能实现。死后谥号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政权后,追尊为宣武皇帝。

“大丈夫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复遗臭万年!”(一个人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应该遗臭万年)。这句名言出自于东晋权臣、丞相桓温。桓温在最后一次北伐中原失败后觉得自己日薄西山,今后将不再有机会完成恢复神州青史留名梦想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在《世说新语》里收录了这位权臣不少的名言:“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如何?”。在这位枭雄六十二年的人生中,他三次北伐中原,驱逐胡虏,战功累累,后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在晋廷的诏书中,将其比作周公伊尹霍光。在后世《晋书》和王夫之的《读通鉴论》中,他又是一个阴谋篡逆的乱臣贼子。

桓温,字元子,其父桓彝历任安东将军、中书侍郎、拜散骑常侍,后死于苏峻之乱。十八岁时桓温枕戈泣血,混入仇人丧礼之中,手刃其三子,以此而扬名天下。桓温为人豪爽,姿貌伟岸,风度不凡,后娶晋明帝司马绍嫡长女南康长公主为妻,加拜驸马都尉,成为了晋明帝的女婿。做了皇帝的女婿后,桓温开始一路官运亨通,之后更升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持节都督六州诸军事,并领护南蛮校尉,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桓温出镇荆州后,于永和三年(347年)二月挥师西进,攻灭成汉,收复丢失四十余年的益州,威名大振。晋廷以灭蜀之功加封桓温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临贺郡公。但高官厚赏的背后,晋廷也对手握重兵的桓温忌惮不已,担心他日后难以控制。此时的桓温治下有八州之地,兵精粮足,也渐露不臣之心。

永和十年(354年),四十二岁的桓温终于将朝廷内外大权尽握掌中。二月,桓温率军北伐前秦。永和十二年(356年)八月,桓温北伐河洛地区,大破羌族首领姚襄并收复洛阳。这两次北伐都收复了部分失地,虽然最终都因后援粮草不继而撤回,但桓温的个人威望却被推上了巅峰。自衣冠南渡以来,东晋一直是偏安一隅只求自保,恒温的北伐将驱逐胡虏,恢复故土的理想付诸实施,使得人心振奋。朝廷加授桓温为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之后又获加殊礼,位在诸侯王之上。太和四年(369年)四月,桓温亲率步骑五万北伐前燕,但在之后的枋头之战中,燕国大将慕容垂大败桓温,晋军死伤三万余人,桓温也在这一战中威名扫地!

桓温自负才能过人,久怀异志,因此发动北伐希望先建立功勋,然后回朝接受九锡,从而夺取政权。但因第三次北伐失败,声望大减,图谋不成。因此决定效仿伊尹、霍光,废立皇帝,以重立威权。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温带兵入朝,威逼太后废除了晋帝司马奕,并迎会稽王司马昱入朝,拥立为帝,是为晋简文帝,改元咸安。东晋朝开国百余年,从未发生废立之事,桓温擅行废立,令百官震栗不已。桓温废立后,对朝中的异己力量大加废徙,而简文帝虽被立为皇帝,却形同傀儡,朝政皆由丞相桓温决定。咸安二年(372年)秋,即位仅八个月的简文帝因忧愤而崩逝, 桓温原以为简文帝临死前会禅位给自己,或让自己摄政,可结果遗诏却是让其“辅政”,太子司马曜在部分朝臣的支持下得以继位,是为晋孝武帝。

宁康元年(373年)二月,桓温带兵入朝,拜谒皇陵,朝中大臣皆以为桓温此举是要代晋自立颠覆晋朝,但桓温只在京城待了半个月就因患病返回了封地姑孰。病渐沉重的桓温仍不忘逼朝廷加其九锡之礼,并多次派人催促。谢安等朝臣见桓温病重,以袁宏所撰锡文不好为由借此拖延。同年七月,桓温姑孰病逝,终年六十二岁,至此锡文仍未完成。朝廷追赠桓温为丞相,谥号宣武,丧礼依照安平献王司马孚、霍光旧例。元兴二年(403年)十一月,桓玄代晋称帝,建立桓楚,追尊桓温为宣武皇帝,庙号太祖。桓温生活简朴,富有军政之才,被称为一代枭雄,但又是一个内心矛盾之人。他虽有篡权之心,却不敢走完那最后一步,他对自己的必胜没有把握,又想成一世的霸业,又恐惧身后的骂名。

标签: 桓温

更多文章

  • 清朝宗室果亲王弘曕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弘曕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驾崩于圆明园中,根据他的秘密立储方法,由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继位。雍正帝一生中共育有六子四女,长大成人的只有四子一女,其中一子一女还死在了他前面(三阿哥弘时和和硕怀恪公主)。到乾隆帝即位时,他只有两个兄弟活在世上,即五阿哥弘昼和雍正帝最小的儿子弘曕。因为兄弟太少,乾隆

  • 清朝宗室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永瑆

    成哲亲王爱新觉罗·永瑆(1752年3月22日-1823年5月10日),少字镜泉,从号少厂,又号镜泉、即斋,别号诒晋斋主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第十一子,母淑嘉皇贵妃金佳氏。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年)二月初七辰时出生于圆明园五福堂。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封和硕成亲王。嘉庆四年

  • 清朝宗室和硕仪亲王爱新觉罗·永璇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永璇

    爱新觉罗·永璇(1746年8月31日-1832年9月1日)乾隆帝第八子。生母为淑嘉皇贵妃金氏(时为嘉妃)。乾隆四十四年三月,初封多罗仪郡王。嘉庆四年正月,晋封和硕仪亲王,命总理吏部事,清除和珅党羽。二月自请罢管部务;七年十二月,以功劳加给其一子贝子爵位;十八年九月,以禁中制贼功,开复

  • 洪承畴的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洪承畴

    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一位七十三岁的老人病死于北京,他的一生一直是在毁誉参半中度过,他本是明朝能臣,位高权重,皇帝对其信任有加。但在战败被俘之后他又选择了投降满清,帮助八旗劲旅反过来攻灭故国,为清军平定江南立下汗马功劳。然而他的病死却并没有引起清廷更多的关心和关注,清朝的皇帝在用完这个为他打江

  • 清朝宗室爱新觉罗.阿济格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阿济格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数月之前兵败宁远之役的努尔哈赤病死于沈阳,终年六十八岁,在后金诸贝勒的夺位之争中,皇太极成了最终的胜利者,为永绝后患,四大贝勒传达所谓的“先帝遗言”,强迫阿巴亥从先帝之命而殉葬,时年三十七岁。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而此时阿巴

  • 明末马士英是如何成为南明弘光政权首辅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马士英

    马士英是南明弘光政权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南明朝呼风唤雨、把持超纲,在文官集团中兴起了一股阿谀奉承的风气。李自成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率兵进京,崇祯皇帝朱由检不愿受屈辱,在煤山(今北京景山公园,相传明朝建设紫禁城后,在此放置煤炭,故称)自缢身亡。马士英抓住机会,拥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是为

  • 清朝康熙帝之女固伦恪靖公主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固伦恪靖公主

    在清朝统治时期,清政府为了与蒙古保持亲密关系,同时也为了加强对蒙古各部的统治,“联姻”作为一种最为行之有效的怀柔政策始终受到统治者所钟爱。这种姻亲关系对维护北方边疆和治理蒙古地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清朝的帝王中,除了没有女儿的同治、光绪、宣统之外,其余的皇帝都有女儿嫁到蒙古,

  • 清朝宗室庄亲王爱新觉罗·胤禄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胤禄

    在康熙帝的众多儿子中,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可以说是比较特别的一个。他和父亲康熙帝一样有着喜欢数学、乐律的爱好,并且还在掌礼部期间,革新礼乐,改正乐章。一方面他又被人称为“十六聋”(耳朵不好使,经常听错话,实际上是明哲保身的一种方法),经常的犯糊涂,但也正是因为

  • 朱元璋的第一谋士朱升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升

    朱升,字允升,安徽休宁人,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文学家,明代开国谋臣,为池州学正,后弃官隐居石门,学者称枫林先生。1358年冬,年近六旬的朱升在石门遇到了三十岁的朱元璋,这一次相遇,将为朱元璋之后的扫灭群雄夺取天下提供了关键的指导策略,其作用不亚于刘备“三顾茅庐”请教诸葛亮。朱升

  • 唐太宗之女衡山公主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衡山公主

    很多人觉得可以一出生就生活在皇室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但事实上生活在皇室并不一定都能过得好,在古代很多公主的命运都十分悲惨。李世民一生中一共有21个女儿,其中最悲惨的就是年纪最小的一位公主,她接连出嫁了3次,其中两次都是被迫,最终还被自己的丈夫用棉被捂死,就这样窒息而亡。这位公主被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