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阿巴亥?要认识这位重要性不亚于孝庄太后的传奇女子,我们不妨先从为她背书的5个男人说起。
阿巴亥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大福晋(皇后),最后死于清太宗皇太极之手,她为努尔哈赤生了三个战功赫赫大名鼎鼎的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没错,她就是多尔衮的母亲。
清军入关后,阿济格千里追杀李自成,多铎率军下江南,战扬州,俘虏南明弘光帝,而多尔衮便是清军入关,逐鹿中原的总指挥,在顺治朝更成为权倾一时的摄政王。能生出这三个宝贝疙瘩的女人,自然了不起!
辽东女真分为三部,即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努尔哈赤属建州女真,阿巴亥属海西女真乌喇部。为了图存1601年,年仅11岁的阿巴亥被叔父送给努尔哈赤,13岁成为努尔哈赤的中宫大妃。小小年纪便艳压群芳,宠惯后宫,这显然不仅仅是因为阿巴亥拥有一副好皮囊,头脑手段可见一斑。
身处辽东的满清,和在北方草原上的其他游牧民族一样,都有父亲死了,妻妾归儿孙的旧传统。努尔哈赤也有意让大阿哥代善照顾阿巴亥,阿巴亥也有意在努尔哈赤死后为自己找到新的政治靠山,于是二人渐行渐近。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阿巴亥与代善之间的绯闻被努尔哈赤的另一小妾所俭举揭发。努尔哈赤脑袋绿了,眼睛也绿了,自己确有如此安排,但自己还活着,这也太不像话了,一气之下将阿巴亥休了。可见只要有后宫,便有宫斗,无论这后宫是在中原、辽东还是大草原上。毕竟人心是一样的,人性也是一样的。
一方面出于对阿巴亥的宠爱,另一方面也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考虑,努尔哈赤便以阿巴亥私藏金银为由将其休弃。
不过一年后,阿巴亥又风风光光的回到努尔哈赤的身边,漂漂亮亮的继续做她的中宫皇后。
在这次东山再起的过程中,阿巴亥具体做了什么,史书并无明确记载。但犯下如此大事的阿巴亥能够卷土重来,显然也颇费心思!
(阿巴亥)
在宁远之战中,晚明大将袁崇焕击败努尔哈赤的大军,努尔哈赤也身受重伤,不久便病逝了。恰在此时,以皇太极为首的诸大臣闯进后宫,逼迫阿巴亥为努尔哈赤殉葬,并说这是努尔哈赤的遗命!阿巴亥无计可施,被迫自杀殉葬,时年36岁。
阿巴亥之死,一直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努尔哈赤确有遗命,一种认为皇太极图谋夺位,假传圣旨。
(皇太极)
真遗命说认为,努尔哈赤觉得阿巴亥太过机敏,且她的三个儿子掌握八旗中的三旗,实力强大。为了防止阿巴亥再生事端,决定在自己身后将其杀死,以绝后患。同时阿巴亥之死在清朝的各种官修史料中均有记载,确凿无疑。
关于阿巴亥之死的这种观点,看似铁证如山,十分圆满,但却有三个无法回避的硬伤。
一是阿巴亥之死的各种铁证史料,很明显,这些史料便是由皇太极一朝及其子孙所编撰。既然史料出自皇太极及其子孙之手,那么史料的可信度就值得怀疑了,毕竟没有人会把自己的黑历史公之于众!
二是努尔哈赤死前曾召阿巴亥前去,二人相处多日。这期间谈了什么并无记载,但见于努尔哈赤对阿巴亥的感情,这显然不是努尔哈赤送给阿巴亥的“最后的晚餐”。
更何况,如果努尔哈赤真有意除掉阿巴亥,在他生前便可动手,如同汉武帝临终前传位给幼子刘弗陵,为了防止钩弋夫人作怪,便在临终前将钩弋夫人诛杀。努尔哈赤也可以,但他并没有这样做。
三是在朝鲜的一些史料中,曾记载努尔哈赤有意让多尔衮继承大位。从多尔衮后期的军事才华和政治头脑来看,努尔哈赤有此选择也并不意外。
如果此种史料属实,那么皇太极除掉阿巴亥就势在必行了。毕竟努尔哈赤三兄弟手握重兵,再加上中宫大妃阿巴亥,这股政治力量不容小觑。
更蹊跷的是,为努尔哈赤殉葬的除了阿巴亥,还有一位小妾,这便是曾揭发阿巴亥与代善绯闻的那一位。这对死对头最终命归一处,就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于是有人推测,揭发阿巴亥与代善绯闻的真正幕后黑手,其实是皇太极,阿巴亥失宠被休,代善也从此与皇位彻底无缘。而此时逼迫阿巴亥与小妾同时殉葬,事实上是一种杀人灭口的行为,毕竟此时的皇太极还需要大阿哥代善的支持。
如果此种观点属实,那么皇太极与阿巴亥之间的矛盾便由来已久。在努尔哈赤死后,两人的矛盾再无调和的余地,对于皇太极而言,是否能成功继承大位都必须干掉阿巴亥,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谁也输不起!只不过在这场政治争斗中,皇太极笑到了最后!
皇太极逼死阿巴亥,成功继承大位,成为满清开国皇帝。但这场政治争斗没有结束,因为在不久的将来,属于多尔衮的时代即将到来!
1643年,51岁的皇太极去世。时年31岁的多尔衮在与孝庄达成政治交易后,将皇太极的皇九子福临推上大位,即为顺治帝,多尔衮掌握实权,成为摄政王。
十七年前。皇太极逼死了阿巴亥,十七年后,多尔衮与孝庄联手达成政治交易,二人之间的关系不清不楚。真可谓你杀我老母,我抢你老婆,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1650年,摄政王多尔衮为其生母阿巴亥平反,追谥其为皇后,即孝烈武皇后,并将其神牌供于太庙之中。只可惜好景不长,几个月后多尔衮病逝,除了自己遭到反攻清算,阿巴亥也被请出了太庙并罢其皇后谥号,有清一代,再未平反。
红颜薄命,君王薄情!多尔衮母子的终极命运,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