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贾母“大权旁落”要比这早得多。
第三十九回,贾母就跟刘姥姥这样说:“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不记得了。亲戚们来了,我怕人笑我,我都不会。不过嚼的动的吃两口,困了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玩笑一回就完了。”连亲戚都不见面,只管吃饭、睡觉、玩笑,这还不是“大权旁落”吗?
什么?你说贾母这是谦虚?唉,还真不是,咱们再来对比两个细节。
第八回,宝玉醉中摔茶,“说着,立刻便要去回贾母,撵他乳母”。撵李嬷嬷要回贾母,可见宝玉屋里仆人的人事权是在贾母手中。
但是到了三十一回,宝玉和晴雯吵架那一次,宝玉这样说:“我回太太去,你也大了,打发你出去,可好不好?”撵晴雯,要回王夫人,证明人事权已经转移到了王夫人手中。
其实在黛玉初进贾府的时候,王夫人和王熙凤讨论家务,就可以看出王夫人是荣国府的实际管理者。而宝玉仆人人事权的转移,更能证明贾母一步一步地、越来越退出、越来越远离了权力中心。用题目上的话来说,就是“大权旁落”。
贾母曾和贾政贾赦发生过激烈的冲突,一次是为打宝玉,一次是为讨鸳鸯。两次都是老太太赢了。可是这并不能证明贾母权力最大。因为宝玉是跟着贾母长大的,鸳鸯则是贾母的头号大丫鬟。两者都涉及到贾母的切身利益。
即使大权旁落,也不表示可以对她的切身利益,进行无底线的损害。难道毫无权力的下层小民,就由着你当权者随便杀戮、毫不反抗吗?那历史上怎么会有那么多农民起义?
一切都放手,只保护最根本的切身利益,这是贾母维护宝玉和鸳鸯能够成功的内在逻辑。所以宝玉差点儿被打死,贾母会大发雷霆;暗中算计、要夺走鸳鸯,贾母也会大发雷霆。
至于其他事情,贾母不需要王夫人来争来夺,主动就放手了。比如撵晴雯,撵芳官四儿,撵贾兰的妈母,以及此前的抄检大观园,再往前的提升袭人待遇、暗中擢升为子妾,都是王夫人“先斩后奏”、甚至“斩”了没“奏”。
这一桩桩,一件件,一次次证明了贾母的“大权旁落”。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新陈代谢是世间普遍规律。贾母这么睿智的老太太,才不会像慈禧一个抓紧了权力、到死不放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