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6年,21岁阿济格看着母亲的遗体,怒火中烧,从床上跳起来,扑向皇太极。14岁多尔衮双眼通红,却死死抱住他的手臂:“额娘是自愿的,不关其他的人的事。”
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的第12个儿子,也是多尔衮的亲哥哥。他们的母亲是大妃阿巴亥,比努尔哈赤小30岁,却是最受宠的大福晋。他们还有一个弟弟,即12岁的多铎。
这一年,67岁的努尔哈赤在郊外去世,遗骸于傍晚运回阵地,但大福晋阿巴亥,却在次日清晨为丈夫殉葬了。
但这件事,处处透露着诡异。
女真虽然保留殉葬的习俗,但从来没有大福晋殉葬的道理,平时殉葬的,都是低人一等的姬妾。
就算是妾室,若是有未成年的儿子在世,也是不需要殉葬的。
因为事发突然,匆匆赶回的多尔衮兄弟,只来得及看到母亲尚有体温的遗骸。
阿济格勃然大怒,暴跳如雷,可皇太极却毫不在意拿出一道先皇的遗诏,说是父亲要求阿巴亥殉葬的。
多尔衮一看遗诏,就知道事情不简单。
遗诏上说,父亲让母亲殉葬,是因为她善妒,担心留着她坏事。但父亲有多宠爱母亲,多尔衮心知肚明。
阿济格心里藏不住事,越想越气,从床边一跃而起,想要扑向逼死母亲的罪魁祸首皇太极。
但还没走两步,他就被14岁多尔衮死死抱住手臂。
多尔衮说:“母亲是自愿为阿玛殉葬的,不关其他人的事。”
在兄弟三人中,21岁阿济格性格暴躁、12岁多铎不谙世事,唯有14岁多尔衮少年老成、处事稳重,一直是兄弟之间的主心骨。
听着这话,阿济格一屁股坐在地上,两眼发呆。
而站在旁边,居高临下的皇太极,也不由得向多尔衮投去了一个赞许的目光。
多尔衮真的认为母亲是自愿的吗?未必。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大妃阿巴亥并不是自愿殉葬的。
她才37岁,又机敏多变,带着后宫女眷多次参与朝堂大事。努尔哈赤去世前3天,也是她陪伴在侧,想必也想要大展拳脚。
但她没想到,四大贝勒的反应如此迅速,在努尔哈赤遗骸刚进城,就包围了后宫,要求她殉葬。
迫于无奈,阿巴亥为自己的孩子们做了最后一件事,即逼着四大贝勒发誓:“吾二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太祖武皇帝实录》
而包括皇太极在内的四大贝勒,也迫不得已当众发誓:“二幼弟,吾等若无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太祖武皇帝实录》
史书上都能记载得如此清晰,多尔衮没道理不知道。
既然知道母亲不是自愿的,为何多尔衮要说母亲是自愿殉葬的呢?
答案很简单,此时,他们兄弟三人加起来,也打不过皇太极。
而逼迫母亲殉葬这件事,是四大贝勒一起干的,其他三人不会袖手旁观。
一旦起了纷争,他们兄弟三人毫无胜算。
几天后,皇太极举行了新汗的登基仪式,他特意追封母亲孟古为皇后,设置牌位放入太庙,却对为父亲殉葬的大妃阿巴亥毫无作为。
他不仅没有追封阿巴亥为皇后,甚至连牌位都没有为她设立,只是按照风俗,将她和父亲合葬。
这显然是对阿巴亥的有意贬低。
对此,多尔衮毫无作为,也压着哥哥不许闹事。
与其四处树敌,不如韬光养晦。
而碍于誓言,皇太极对多尔衮兄弟三人也很和气,但他并非没有提防。
当时,21岁阿济格是正白旗旗主,13岁多铎是镶白旗旗主,15岁的多尔衮手里有15个牛录,并且,努尔哈赤多次表示,要把自己手中的这一旗给多尔衮。
在阿巴亥殉葬时,皇太极承诺,一定会恩养弟弟,同时,当年承诺给多尔衮的旗,一定会给。
但到了真正要给的时候,皇太极却赫然发现,兄弟三人的势力太大了。
于是乎,他找了个借口,处罚了脾气暴躁的阿济格,把他的旗,交给了多尔衮。
此举差点让多尔衮兄弟反目。
好在,多尔衮聪慧,知道皇太极的用心,各种安抚哥哥,同时,暗中继续自己的力量。
1643年,入关前夕,51岁皇太极突然去世,手握重兵的多尔衮抓住机会,联合孝庄太后,将6岁的福临推上了帝位,自己当起了高高在上的摄政王。
等手上权势稳固后,多尔衮下令追封母亲阿巴亥为孝烈武皇后,并且非常郑重地把她的牌位放置入太庙。
此举,也预示着,多尔衮从未忘记过母亲受的屈辱。只可惜,就在多尔衮将母亲牌位放置入太庙的4个月后,38岁的他,在郊外打猎,突然坠马受伤。他的伤势很急,甚至来不及回宫,就去世了。顺治得知后,率领大臣出城门5里迎接多尔衮的遗骸,并追封他为义皇帝。但2个月后,顺治翻脸,撤销一切追封,以谋反罪将多尔衮钉在耻辱柱上,同时,把大妃阿巴亥的牌位也丢出了太庙。自此,史书上再无阿巴亥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