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康熙。这两位无疑是我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但这两位皇帝在继承人问题上的分歧比较起来就很有意思了。这是父子之间的关系。康熙对儿子胤礽十分警惕,到最后连亲情都搞不清楚;而朱元璋对朱标非常信任,父子感情十分深厚。
明康熙时期很早就有皇子。而且,他们都非常爱他们的王子。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两人后来对于太子的修为以及如何应对,却有着截然相反的看法。
朱元璋非常疼爱长子朱标,立他为太子,处理政务时带着他,很早就表示要让朱标做太子。
朱标成年后,甚至让他自己做事,可见朱元璋对这个长子的重视和疼爱。与康熙不同的是,他虽然也让儿子参政,但始终怀疑太子会夺权,所以两次立胤礽为太子,两次废他。明朝将大权交给了太子,康熙很担心太子染指权力。身为帝王,为何两人的表现会如此不同?
看看康熙和胤丰父子的结合
先说康熙吧。这个人问题很大。虽然很多人都低估了这个被废的太子,他也不是没用,但是论到父子关系,雍正还真是没话说。
对于康熙这样从十八阿哥病重去世的人,康熙没有表现出一丝悲伤,被父亲康熙评价为“绝无交情”。当时康熙年事已高,大家都担心康熙会因为丧子之痛而病倒。银凤竟“夜夜近城夹缝窥视”。他只是偷偷观察康熙的近况,意思很明显,就是免得康熙父亲病逝,自己好好接班。
单就这一点,胤礽冷漠阴险的性格,对弟弟的死毫不在意,连父亲康熙都不安。
希望像康熙这样的人能够和父亲好好相处,父子之间的关系会逐渐疏远,最后二皇子的出现也在情理之中。
为了保证皇权的稳定,康熙很早就立了太子,但这并没有让皇帝彻底放心。那个时候,权贵虽然权力有限,但也难保不借皇位夺权。因此,皇帝既让他们相互制衡,又不让大臣与皇子密会。太子胤礽并没有让皇上安心,连连犯错,甚至有造反之意,让皇上再也容不下他,最后将他废了。
由此可见,朱元璋和康熙确实是两位英明的君主,他们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相应的行动,令人敬佩。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