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纳兰性德,寒疾使他错失殿试,皇帝一句话他成为“捉刀人”

纳兰性德,寒疾使他错失殿试,皇帝一句话他成为“捉刀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暄美丽读历史 访问量:3189 更新时间:2024/1/8 1:51:03

他行走仕途,却不贪权势;他风流倜傥,却一生为情所困;他身处繁华京城,却让内心游离于喧闹之外。他拥有别人无法企及的才华,他随口的一句词,便胜过他人的千万句。可是他的人生却是长满了荒草,他的心扉永远紧闭着不肯打开。

这便是纳兰性德,一个满清贵族,却是多情才子,短暂的一生,总为情所困。有人说他生长于富贵权势,才华横溢,也有人说他一生缺爱,与自己心爱之人不断离别。

纳兰性德出生于冬天,便被唤做冬郎。他是女真人的后代,一般孩子出生后,孩子父亲所见的第一个东西就会被当作孩子的名字。但纳兰性德又不只是在冬天出生的小儿郎才被唤做冬郎,还源于一个生于长安的诗人韩偓也叫冬郎。

韩偓是谁呢?也许提起韩偓大家都不熟,但提起他的姨夫商隐就知道了,他就是那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轻于老凤声”里所描述的人,如若不是他得罪了权臣,也将会是名流千史的一大诗人。

纳兰性德从小就接受较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明珠对他的期望值很高,读过《千字》等书之后,纳兰就起成德作为自己的名字,意为他父亲的期望,后改为性德。懂事后的纳兰有了自己的老师,丁腹松,博学多识却不善变通。

丁腹松虽博学多闻,但不善变通的他在自己老大不小的年纪,仍旧只是一个举人,一腔愤懑却无处可泄。写诗讽刺是不可能的,历史上有名的黄培诗案牵连甚广,任谁都怕。他多年仕途无望,前半生看尽世间炎凉,后半生愿守几卷残书终老。

成年后的纳兰取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容若取儒家思想,寓为他于正义外容认旁义,号则取自自身的理想,他想听佛讲经,而后超脱于红尘。纳兰身负父亲的期望,即使对八股文没好感,也得在科举的路上继续奋斗。

纳兰拥有一个聪明的头脑就注定他比别人的仕途走得要轻松,纳兰在进入顺天府没几个月就被推荐到了最高学府国子监研习。纳兰在十八岁的时候,参加乡试,精通骑射,善于文艺的他很轻松的就过了。

乡试过了之后,纳兰并不在意那个人人渴望的着青袍,踏青靴的鹿鸣宴,而是想要拜访乡试的副主考,徐乾学,甚至还没到鹿鸣宴就迫不及待地要去拜访。徐乾学又是谁呢?能让纳兰如此紧张。

在当时的京师,书卷气最浓的便是徐家府邸,徐乾学与他的弟弟元文、秉义并称“昆山三徐”,桃李满天下。能慧眼识人的徐乾学是许多文士的伯乐,与纳兰同年的韩菼本已不予录取的落卷被徐乾学捡来重新评定,得以有后来的状元郎。

纳兰在见徐乾学之前,手心都已紧张的沁汗了。见到徐乾学之后,与之交谈,简单寒暄后,他就给纳兰出一道题,主观性较强,但举止翩翩的纳兰怎么会怕,开始侃侃而谈,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之后,两人就开始了十四年的师生之缘。

徐乾学教会了纳兰许多,纳兰在他那学会了“勿欺”二字,无论是侍君,还是亲父待友,他都保持着一颗诚实的心。

徐乾学与蔡僔作为顺天府乡试的考官,副卷遗漏汉军旗考生,被降级调走。纳兰的第一次郑重的离别就是送别徐乾学与蔡启僔两位先生,对于徐乾学的离开,纳兰是惋惜的,他缺失了一位好老师,并赋诗一首《秋日送徐建庵座主归江南》为他送别。

江风千里送浮飔,玉佩朝天此暂辞。黄菊承杯频自覆,青林系马试教骑。朝端事业留他日,天下文章重往时。闻道至尊还侧席,柏梁高宴待提诗。惆怅离筵拂面飔,几人鸾禁有宏辞。鱼因尺素殷勤剖,马为障泥郑重骑。定省暂应纾远望,行藏端不负清时。春风好待鸣驺入,不用凄凉录别诗。

十九岁,纳兰本该参加科举的最后一试殿试,但因一场寒疾,他错失了这场考试,只能再等三年。错失考试让本就生病的纳兰心情更是郁闷,还要用着没关系的淡然的语气应付着前来关心他的长辈。

正在沮丧的时候,有人给他送来了一篮樱桃,心中多了些许安慰。世人皆对这个送樱桃之人感到好奇,但纳兰从未提起那人的身份,越想隐藏的越是会被人看出,一首《临江仙·谢饷樱桃》便能看出。

绿叶成阴春尽也,守宫偏护星星,留将颜色慰多情。分明千点泪,贮作玉壶冰。独卧文园方病渴,强拈红豆酬卿。感卿珍重报流莺。惜花须自爱,休只为花疼。

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的纳兰,本是想要在书声墨香中完成他的仕途,结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他成了皇帝身边的“捉刀人”,成了皇权可随意玩弄的宠物。用非其志,或许就是纳兰忧愁的根源。

纳兰在别人的眼中,拥有着他们没有的快乐,但他的忧愁是谁也看不到的。纳兰一生只有短短三十年的光阴,经历了“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人生后就离开了。纳兰离开后,他的家族也在政治权力之中消亡。

有人说纳兰喜欢结交落魄文人,只与他们谈诗论词,也有人说,他是一个谜,留下众多诗词,却还是读不懂他的内心,你眼中的纳兰性德是什么样的呢?

标签: 纳兰性德

更多文章

  • 她是纳兰性德的表妹,康熙皇帝一生最爱并苦苦追寻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醉风文史标签:纳兰性德

    自古以来,帝王家最是无情,皇帝的后宫佳丽三千,谁能独得皇上宠爱,那便是无限荣光。无数的女子争了一生,却也孤独了一生。而她却是个例外,令康熙皇帝苦苦追寻了一生。这个女子,连身世都无从考究,唯一知道的是她是纳兰明珠的亲外甥女,也就是清朝第一美男子纳兰容若的表妹,名字叫做惠儿。本来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她和

  • 纳兰性德写下深情又束手无措的词,青梅竹马的表妹,成了康熙帝的妃子

    历史人物编辑:小蕊的日记标签:纳兰性德

    导语:纳兰性德写下深情又束手无措的词,"一生一代一双人",不只是深情,更多的是束手无措。青梅竹马的表妹,成了康熙帝的妃子。纳兰性德,一个被誉为宋代以后词写的最好的男人。他身上有太多的标签,大学士明珠之子、康熙身边的一等侍卫、十八岁中举、文武全才、清朝最好的词人、最深情的词人。而在这些标签中,纳兰性德

  • 满清第一词人纳兰性德,为何31岁就离世?和这三位女子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云夕客标签: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纳兰性德,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他的才华让无数女孩倾心。纳兰性德出生在满清的名门望族,含着金汤勺出生的他,一度官至御前一等侍卫。然而,天妒英才,这样一位文武兼备,看似完美

  • 纳兰性德的词风靡网络多年,却鲜有作品入课本,水平是否被高估?

    历史人物编辑:浩论古今标签:纳兰性德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时代的发展再次掀起了一波“纳兰性德热”,文艺青年念叨最多的词不是苏轼的,也不是李清照的,而是纳兰性德。这个人听起来好像很陌生,但他的词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被提起。比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再比如“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或许是这些带有悲伤和

  • 绝代花魁沈宛:与纳兰性德相识,终被他耽误了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青书上标签: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是大清著名才子,也是一个翩翩公子。纳兰性德虽然是不少女人的梦中情郎,但是他还算是比较洁身自好,并没有什么风流逸事。他寿数不长,一生中只跟4个女人有过牵扯,其中他最爱的就是爱而不得的初恋。纳兰性德的初恋到底姓甚名谁,史书上没有任何的记载。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纳兰性德跟她之所以没有玉成好事,是因为

  • 纳兰性德最出色的六首边塞诗,其中的一首家喻户晓

    历史人物编辑:张骏飞标签:纳兰性德

    《古戍》古戍饥鸟集,荒城野雉飞。何年劫火剩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龙堆。玉帐空分垒,金笳已罢吹。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边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

  • 纳兰性德最凄恻的重阳词,曾经并吹红雨,曾经同倚斜阳

    历史人物编辑:风云人物看历史标签:纳兰性德

    重阳节在清朝已经没有举国狂潮,诗词鼎盛,但还是民间一个重要的节日。重阳节在清朝之前是汉民族一个古老的节日,应对农历九月九日,是重大的祭祀天地和祖宗的日子,又是登高健步,用菊花茱萸辟邪的一个公共节日。所以在古代,男女都要祭祀,登高,做瘟疫防范。在唐朝是定位一个正式的节日,此时皇帝会宴请群臣,庆祝重阳节

  • 纳兰性德,满族汉化的奠定者,六首诗词尽显其才!

    历史人物编辑:王涛涛标签:纳兰性德

    导读他要求“无论大武官、小武官,都要认真去读,如果不读,就要受告诫、惩罚。”国内兴办了“八旗官学”、“左右翼宗学”、“八旗觉罗学”、“八旗义学”等官办民办教育机构,一时间,八旗子弟崇尚汉文化蔚然成风。这一时期,八旗子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人才,这其中包括皇族宗室子弟,康熙帝自幼就博学多才,精通经史子集,

  • 纳兰性德最凄美的一首词,只是开头第一句,便深入人心

    历史人物编辑:范翌英标签:纳兰性德

    在文学史上的悼亡词作当中,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是影响最大的,而且他的悼亡词作是最多的,其中浸透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浸透了对于两人曾经度过美好时光的回忆,而且其中浸透的凄美之情,让今天的我们读来依然十分受到感动,纳兰性德原名纳兰容若,满族,清朝正黄旗,父亲是康熙朝有名的一代权臣,但是后来由于与索额图在斗争

  • 纳兰性德:才华横溢,用情至深,终敌不过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生活与平凡标签:纳兰性德

    文/安冬悦01清朝有位大才子,出生贵重却经历坎坷,一生惆怅。他就是一代名相纳兰明珠之子,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字容若,与康熙同年出生,自幼习武,文才更是了得。他最擅写词,他的词清丽婉约,却又缠绵悱恻,催人心肝,读起来总不由地轻声哀叹,后世称他为千古伤心词人。据说,在乾隆末年,《红楼梦》成了当时的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