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独孤皇后的婚姻保卫战给隋朝江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独孤皇后的婚姻保卫战给隋朝江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593 更新时间:2023/12/5 3:47:15

由于隋文帝对独孤皇后的话向来言听计从,所以,独孤氏这种近乎病态的誓死捍卫“一夫一妻”的理念,给隋朝的未来带来了难以预测的灾难。

齐国公尚书左仆射高熲,文武兼备,素有谋略,通达世务,备受隋文帝信任与重用。其执朝政二十年,以天下为己任,朝野推服,事无异议。开皇之治,功劳至伟,真被称为真宰相。当初,因为高熲是独孤信家的常客,因此独孤皇后与他的关系也相当亲密有礼。

然而,自从发生尉迟女被杀之事,高熲劝杨坚“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的一句话传入独孤皇后的耳中后,皇后便因此怀恨在心了。当时,太子杨勇已失去了皇帝和皇后的宠爱,两人都有了另立太子的想法,皇帝试探高熲说:“有神灵对晋王妃说,晋王(杨广)一定会领有天下,你看如何是好?”高熲长跪于地说:“长幼有序,岂可废弃?”隋文帝默然不语,不再提及此事。独孤皇后知道高熲的主张难以改变,便暗地里计划除掉他。

是时,高熲的夫人去世,独孤皇后对隋文帝说:“高仆射年事已高,不幸丧偶,陛下当为他续弦才是。”文帝把皇后的话告诉了高熲,高熲流涕拜谢道:“臣今已老,退朝之后,唯有斋居读佛诵经而已。虽蒙陛下垂怜,至于纳妾,非臣所愿。”文帝遂打消此念。但不久,高熲爱妾诞下一男,文帝闻之甚喜。而独孤后本已心存介蒂,今高熲小妾又生一子,则更是不高兴。由是,在文帝面前谮毁道:“当初陛下要为他娶妻,他心里想着爱妾,就当面欺骗陛下。如今他的诡诈已经暴露,陛下怎能再信任他?”杨坚历来唯独孤氏之言是听,从此高熲便被杨坚疏远了。

当时正值讨论征伐辽东之事,高熲认为不可出兵,杨坚不听劝告,任命高熲为元帅长史,随汉王杨谅远征辽东。由于军队遭遇风雨疾疫,遂失利而还。独孤氏趁机诋毁道:“高熲当初不赞成出兵,陛下勉为其难地派遣,妾早已料知,其必无功而返。”出发前,隋文帝因汉王年少,将军队指挥权一统交给高熲。高熲认为责任重大,应当对大隋尽心尽责,全然未理会别人的猜忌。在远征途中,汉王杨谅的意见大多未被高熲采纳,杨谅甚为不满。回京后,杨谅向独孤皇后哭诉:“孩儿幸而未为高熲所杀。”皇后和皇帝闻之,皆愤愤不平。不久,高熲因受人牵连,问罪当杀。众臣皆力证高熲无罪,杨坚愈怒,朝臣皆不敢言。最后,杨坚因感到当时杀功臣太多,高熲方才得免一死,遂解除一切职务,仅以齐国公爵位回家养老。由于独孤氏对妻妾关系的偏执在大臣们的身上发生了作用,故使国家失去一栋梁。

由于独孤皇后为维护一夫一妻生活,而产生的不喜欢媵妾受宠的偏执,使得她在关乎国本的废立太子的问题上被人利用了。杨勇是杨坚的长子,杨坚称帝后,立其为太子。起初,凡军政大事及审核罪犯,隋文帝都让太子参与决断;有关国家的大政制度,太子也经常提出意见,隋文帝也乐于采纳。太子非常好学,且长于词赋。其性情宽厚和悦,从无矫饰之行。可是,在太子的东宫里内宠却很多。其中他特别宠幸昭训云氏,对云氏的礼遇与太子妃无别;而由独孤氏选定的太子妃元氏却反而倍受冷落,这无疑犯了皇后不喜媵妾受宠的大忌。一日,元妃患心疾,不到两日便暴卒,独孤皇后疑为云昭训所害,杨勇因此受到不少责备。偏偏不久云氏又生了儿子,这让本来就对元妃之死耿耿于怀的独孤皇后更加不满,甚至有了更换太子的心思。于是她经常派人伺察太子的言行,搜寻他的过错。

独孤皇后的这些举动,让在宫中安插了眼线的晋王杨广,找到了谋夺太子之位的机会。从此,杨广利用各种机会,内外勾结,投其所好,终于赢得了独孤皇后的极端信任。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十月,太子杨勇被废。一个月后,在独孤皇后的极力主张下,次子晋王杨广被立为皇太子(详情将在杨广夺位篇中叙述)。

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八月,独孤皇后病逝于永安宫,时年五十岁。史料没有记载其病因,估计与她在一夫一妻保卫战中精神受挫,而郁郁成疾有关。这个一心一意要践行和维护一夫一妻生活的女强人,一定想不到,她的“一夫一妻婚姻保卫战”的最终结局是:在她死后不久,一直饱受到性压抑折磨,已到垂暮之年的隋文帝,一反常态,坠入花丛,扩充后宫,肆意享乐,专宠宣华夫人和容华夫人。两年后,一病不起,在太子杨广的阴谋中,无比凄凉地与她在地下相见了。更让她想不到的是,当初由她选定的“不好色、特朴素”的理想接班人杨广,却是一个比原太子杨勇更为好色荒淫的两面派;在她的灵前,杨广当众手扶灵柩,哀号悲哭,痛不欲生;背着众人却饮酒吃肉,欢笑如常;而又一个两年后,为了提前登上皇帝宝座,杨广又上演了一出弑父杀兄的惨剧。当杨广终于不光彩地当上皇帝后,便抛弃所有伪装,花天酒地,荒淫无道,不顾民生,大兴土木,仅仅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将一个如花似锦的大隋王朝给葬送了。

标签: 独孤皇后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王翦求厚赏,为什么却得到秦王的信任?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王翦,战国,风云人物

    秦朝统一前,王翦在受到秦王的委任,进攻楚国的时候,做了些看上去有些过分的事。王翦作为当时的名将,秦兵又是当时最精锐的部队,在出征之前,竟然坚持要六十万兵才出征。这还可以说是为了国事,谨慎小心也不算错,可是另外还直白的跟秦王要好处,要最实惠的良田,还有大宅子。他不光出征前要,在征战楚国的过程中,还是不

  • 朱元璋夸张昶是清官,刘伯温却反对,张昶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张昶,明朝,风云人物

    朱元璋的一念之差元朝元顺帝在位后期,朱元璋在江南割据一方,建立吴国,自立为吴王——熟悉历史的朋友会知道,这个吴国,就是后来大明朝的前身。此时的元朝实力尚强,但如果让元朝军队同时对包括朱元璋在内的所有敌对政权发动围剿,元朝明显力不从心——于是有了元朝朝廷派人招降、安抚反抗政权的首脑,反抗政权和元朝讨价

  • 历史上许褚在曹魏的地位如何?他为何没能配享太庙?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风云人物

    对于封建时代的人们来说,配享太庙是极大的恩赐。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许褚是曹操手下第一号猛将,勇猛过人,力大无比,号称“虎痴”,和有“恶来”之称的典韦齐名。许褚大多数时期担任曹操的护卫工作,马超曾在战场上想偷袭曹操,因为许褚在旁边瞪着马超,马超吓得没敢动手。这是正史中明确

  • "竹林七贤"之一 ,刘伶到底有多爱喝酒?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伶,魏晋,风云人物

    魏晋时期有一名士名叫刘伶,与嵇康、阮籍、向秀、山涛、王戎、阮咸等人并称为“竹林七贤”。刘伶是个很有才华之人,好老庄之学,追求无为而治,逍遥自由之生活理念。刘伶有一大爱好,就是爱喝酒,如后世李白一样,刘伶爱酒之程度已达嗜酒如命,狂傲不羁之状,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将酒带在身上,没有酒似乎都不能活了。夸张的

  • 田畴是个怎样的人?曹操为什么一定要封赏他?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田畴,三国,风云人物

    田畴是幽州右北平无终人,他的表字存在争议,《三国志·田畴传》中记载的是“子泰”,《后汉书·刘虞传》引注的是“子春”。他年轻时不仅喜欢读书,还擅长击剑,初平元年(190年)幽州牧刘虞想找个人出使朝廷,身边众人就强烈推荐了年仅22岁的田畴。刘虞与田畴相见时做足了礼仪,他对田畴很满意,不仅任命田畴为从事还

  • 楚国第一名将:揭秘昭阳的生平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风云人物

    楚国第一名将:揭秘昭阳的生平事迹,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1:他是谁?昭阳(生卒年不详),名云,字阳,谥号“山子”。战国时期楚国令尹,主管楚国军事;兼领柱国。楚昭王后裔,楚国三大家族之一的昭家族人。2:主要事迹1:昭阳攻越公元前334年,楚威王任命昭阳为将,率兵攻打越国,昭阳率军大败越军

  • 清朝高官“纪晓岚”,历史上的他人品到底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纪晓岚,清朝,风云人物

    乾隆年间,有个樵夫叫张天宝,有一次乾隆和纪晓岚出去办事,路过一个药铺,有个叫张魁的病人要死了,药铺坐堂先生说人没救,赶紧准备后事。一个樵夫叫张天宝的人当场给救活了,这一场面正让乾隆和纪晓岚看到了。乾隆题了“赛扁鹊”金匾,张天宝名声大震。翰林院大学士纪晓岚却不以为然。纪晓岚的祖上曾是津京一带名医。他亦

  • 后世如何评价于志宁?他有哪些相关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风云人物

    于志宁,本姓万忸于氏,字仲谧,鲜卑族,唐朝时期宰相,他是北周太师于谨曾孙,中书舍人于宣道次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于志宁初仕隋朝,授冠氏县令。晋阳起兵后,投奔秦王李世民,出谋划策,位列秦王府十八学士。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封黎阳县公。担任散骑常侍、太子詹事,教导皇太子李

  • 姚崇年少时就非同小可,长大后敢怼武则天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姚崇,唐朝,风云人物

    唐朝作为封建王朝的典范,既曾有唐太宗这样的明君在位,自然也不能缺少可为后世师表的名臣,所有唐朝四大贤相,一般指的就是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其他如狄仁杰、张柬之、张九龄、张说等也都各有建树名传后世。唐玄宗李隆基执政初期,刬除积弊,扫除武则天男宠和太平公主等长期乱政的隐患,一改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等

  • 有哪些与萧瑀相关的轶事典故?如何评价萧瑀?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风云人物

    萧瑀,字时文,唐朝初期宰相,他是梁明帝萧岿第七子,隋炀帝萧皇后同母弟。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萧瑀出身兰陵萧氏南梁房。孝顺好佛,闻名天下。爱好学习,工于书法。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初封新安郡王。西梁灭亡后,进入长安,拜内史侍郎。直言进谏隋炀帝,贬为河池太守。大业十三年(6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