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回中《潇湘子雅噱补余香》中,黛玉对二进荣国府打秋风的刘姥姥很是不客气,以“母蝗虫”呼之,又说“他是哪一门子的姥姥”,还给惜春的画取了个名字,叫《携蝗大嚼图》,惹得众人大笑。有人说,作为一个大家闺秀,给一个老人取这样的名字,是太不尊重太不礼貌,清嘉庆十六年辛未东观阁评本姚燮便多次在“母蝗虫”这里批了“轻薄”二字;还有人认为这是黛玉出于对刘姥姥的同情,觉得她命如虫豸,可叹可怜。那么黛玉到底是和妙玉一样看不起刘姥姥。嘲讽她,还是在同情她呢?我们且看原文,并联系那个时代试做分析。
在刘姥姥第二次来到荣国府后,贾母先带她去各处一见,先到了潇湘馆,黛玉亲自给贾母倒了茶,因贾母身份最贵重,其余的人因王夫人一句“不用倒”,黛玉才搬了椅子给王夫人坐下,这于情于理都是应该的,毕竟虽则刘姥姥是客人,但她的身份地位太低,这是不可以拿如今的人人平等来要求的。贾母和王夫人、凤姐在这儿说了一会儿关于窗帘、衣服的用料与配色的话,刘姥姥也不时插嘴,奉承不尽,黛玉在此没有评价刘姥姥如何,倒是她们走后,凤姐去秋爽斋晓翠堂安排早饭,鸳鸯说刘姥姥就是个取乐的“女篾片”。各位读者,篾片是什么?是旧时豪富人家专门帮闲凑趣,图取利益的门客,这是个非常难听的词,但是得到了凤姐的同意,两人都商量着要拿刘姥姥取乐。只有李纨厚道,让她们别这么干,但鸳鸯却执意如此。
这才有了后来刘姥姥在吃饭的时候,大叫“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引发哄堂大笑,黛玉当时也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刘姥姥连番表演,把众人都弄得无心吃饭,只顾着笑了——这是否对刘姥姥不尊重呢?这确实是凤姐和鸳鸯故意拿她取乐,最重要是让贾母高兴,这一点确实是做到了,那么刘姥姥自己知道自己被众人取乐吗?
笔者认为,刘姥姥是非常聪明的,虽则是一个农妇,但为人玲珑剔透,是个懂得人情世故的人,她不但知道凤姐和鸳鸯在拿她取笑,而且卖力演出,以博得众人一笑,得到贾母的欢心。因为她不管是上次来荣国府,还是这次来荣国府,目的都是为了打秋风,换取银子。刘姥姥非常明白,对于一个穷人而言,如果只是稍微出卖一点尊严,就能换来吃穿用度,并且能让家庭振兴,是一件十分划算的事。她所在乎的不是尊严,而是放下尊严后能不能得到实惠。因此她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非常配合,以食量大、乡下人没见过世面等桥段,让大家笑一笑,有什么不可的呢?君不见后来鸳鸯向她道歉,她倒说:
“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
姥姥的通透,不比大多数人强吗?当然,即使姥姥自己不往心里去,黛玉似乎也不该这样说人家,但是我们可以瞧瞧,当黛玉说出了“母蝗虫”三字之后,其他人是个什么态度。刚才也说了,李纨是个厚道人,但也夹在里面“大家都笑起来”,可见她并不觉得黛玉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即使黛玉说给惜春的画取名为“携蝗大嚼图”,众人也是哄然大笑,没有任何人觉得不妥,宝钗甚至还分析黛玉这“母蝗虫”三字到底好在哪里,可见大家都不以为意,并不觉得黛玉尖酸。
可是不管是“母蝗虫”、还是“他是哪门子的姥姥”这些话听在我们现代人耳中,总是不那么舒服,黛玉的嘲讽之意其实还是很明显的。那么当时的人为何毫无感觉呢?笔者认为这是三个原因造成的:其一刘姥姥确实是来认亲戚打秋风的,因此黛玉说她“是哪门子的姥姥”,打秋风而被人瞧不起,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其二为了打秋风而甘心做女篾片,自称食量大,做出种种丑态,被嘲讽“母蝗虫”也不能说过分;最后《红楼梦》的创作时代不是现代,曹公虽有一定的平等精神,但让黛玉宝钗等一干千金小姐认识到自己和刘姥姥是平等的,未免有点强人所难了。至于后来刘姥姥救巧姐,黛玉又不是先知,焉能预测而此时不加嘲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