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关于公孙弘,有哪些轶事典故?

关于公孙弘,有哪些轶事典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4783 更新时间:2024/1/22 15:12:11

公孙弘,名弘,字季,一字次卿,西汉大臣,官至丞相,封平津侯。他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孙弘少时为吏,牧豕海上,四十而学,谨养后母。汉武帝时期,先后二次被国人推荐,征为博士。十年之中,从待诏金马门擢升为三公之首,封平津侯。先后被任为左内史(左冯翊)、御史大夫、丞相之职。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公孙弘于相位逝世,谥献侯。其在职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曾著有《公孙弘》十篇,现已失佚。

轶事典故

后来居上

汉武帝求贤若渴,任用人才不避亲疏,不问出身,不拘一格。建元六年(前135年),汲黯以东海太守召为主爵都尉,位列九卿。一年后,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诏举贤良,公孙弘以策问第一而发迹,后升左内史、御史大夫,后拜为丞相。 元光五年(前130年),侍御史张汤因治巫蛊狱发迹,后升太使大夫、廷尉、御史大夫。 在此二人逐渐显贵与汲黯同阶之时,汲黯便责难诋毁他们。后来公孙弘与张汤均已位列三公(按《百官公卿表》,张汤升御史大夫时汲黯已迁为右内史4年,不在九卿之列。),而汲黯却在九卿之位11年不曾升迁。汲黯为人心胸狭窄,因此对武帝抱怨说:“陛下任用群臣如堆积柴火,后来的反而堆在上面。”

燕见不冠

《史记·汲郑列传》记载:大将军卫青侍中时,武帝坐在床边(一说溷厕)见他。武帝闲居时接见丞相公孙弘,有时不戴冠。而当汲黯请见时,武帝不正冠不则不与其相见。因此《史记》以汉武帝见卫青、公孙弘时的态度来证明武帝对汲黯的敬重。然而,这也侧面印证了君臣之间的亲疏关系以及官职的职责。汉侍中为加官,用以加天子近臣,可出入禁中常侍君侧,一应顾问对应无所避讳,故武帝“踞厕”视卫青为侍中之职责所定。公孙弘年迈卧病时,武帝非但没有“以病免”其职,还对其大加赏赐,并让其在家休假数月,故在非正式场合不冠而见公孙弘,可见君臣情谊。汲黯在武帝为太子时任太子洗马,素以严肃庄重使人敬重畏惧。武帝即位以来汲黯亦尝尝直言不讳谴责天子,故武帝不冠不见是对汲黯的敬畏。

齐人多诈

公孙弘在做左内史的时候经常在主爵都尉汲黯奏事后请求面圣,见了武帝之后便将之前汲黯所提出的问题一一做答,武帝非常高兴,经常采纳公孙弘的建议。因此公孙弘日益与武帝亲近,地位也逐渐显贵。

公孙弘曾经与众公卿事先约定好上奏的事情及观点,但到了武帝面前,却违背之前的约定,顺从武帝的意思。汲黯因此而对公孙弘不满,并在廷议上指责公孙弘说:“齐地之人大多欺诈而不说真话!刚开始与我等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却完全违背在之前的说法,为人不忠诚!”武帝于是问公孙弘此事真假。公孙弘却侧面回答说:“了解臣为人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为人的人认为我不忠诚。”武帝赞同公孙弘的说法。是以往后但凡有武帝身边的宠臣诋毁公孙弘,武帝反而越发厚待公孙弘。

如发蒙耳

元朔六年(前123年),淮南王刘安阴谋反叛。时汲黯在朝为右内史,掌京畿事。淮南王素闻汲黯之名,因为忌惮汲黯,于是在策划行事中说:“汲黯喜好直言相谏,固守气节愿意为大义而捐躯,很难以不正当的理由诱惑于他。至于游说丞相公孙弘,就像揭掉蒙盖在东西上的布或者把快要枯落的树叶振掉那么容易。”

东阁待贤

汉武帝时,广招天下贤才。多次下颁求贤诏,要求二千石官员举荐人才。公孙弘因为孝敬后母,学《春秋》被两次被推荐,十年内以一介布衣拜相封侯。他在被任用为丞相之后,在自己的丞相府邸东边开了一个小门(颜师古认为开东面小门是为了与走正门的官吏加以区别 ),营建馆所接待贤士宾客,并与他们共商国是。成语“东阁待贤”即出于此典。后世文学作品中多用此典喻爱惜人才。其衍生词“东阁” 、“孙弘阁” 、“孙阁” 、“弘阁” 、“丞相阁”、“平津阁”、“平津邸”、“平津馆”、“招贤地” 等指款待宾客、招纳贤才之所;“开阁”则指纳贤待客。

三馆待宾

据《西京杂记》描述,公孙弘为延宾客一共修建了三处客馆。第一所客馆名叫钦贤馆,用来接待最为贤德者;第二所客馆名叫翘楚馆,用来接待最有才华的人;第三所客馆名为接士馆,用来接待国有才能的人。那些能够胜任辅佐君王或协助协调阴阳关系的人,住在钦贤馆;那些才能够得上担任九卿、将军等二千石官秩的人,住在翘楚馆;那些有某种优点,一技之长的人,则住在接士馆。但公孙弘自己却过得很俭省,所得的俸禄,都用来奉养招待这些人。

宁逢恶宾

公孙弘做丞相之时,有一位叫高贺的老朋友前来投奔他。公孙弘让其吃粗饭,盖布被,高贺抱怨公孙弘吝啬,说:“老朋友富贵了又有何用呢?粗米布被,我自己也有。”公孙弘听后大为惭愧。高贺却对外人放话说:“公孙弘里面穿着华贵的衣服,外面却着粗麻衣;里面排列着五口鼎大吃大喝,外面却只做一道菜。这样的人怎能做天下人的表率呢?”于是朝廷怀疑公孙弘虚伪做作。公孙弘叹息说:“宁愿遇到不好伺候的坏客人,也不用遇到老朋友呀!”

字值百金

公孙弘曾著有《公孙子》,写的是强调循名责实、崇上抑下、尊君卑臣的刑名之学。当时有人称其文一个字就值黄金百金。 (注:据《汉书·艺文志》载,公孙弘成著《公孙弘》十篇,为“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的儒家思想著作。)

长倩赠遗

公孙弘在第二次被举荐贤良入京之时,他的同乡邹长倩因为见其贫穷,没有多少资财,便解下自己的衣裳给公孙弘穿上,脱下自己的鞋履及冠冒给公孙弘。又赠送给公孙弘一束青草,一襚素丝,一枚扑满,并附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人没有幽滞显达的区别,只有道在就尊贵。青草虽然低贱,却不会因此轻慢了君子,所以送给您青草一把,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生刍一束,其人如玉‘;五缕丝为一[纟聂],两[纟聂]为一升,两升为一[纟式],两[纟式]为一纪,两纪为一[?],两[?]为一襚,这是自少到多,从低微到显著的道理,士人建立功勋,弘扬名节,也是这样的不要因为小善无足轻重就不去施行,所以送给您素丝一襚;扑满是用土制成的器物,用来储蓄钱财。它有入口却无出口,钱积满了就摔破它,土是粗糙的东西,钱财是贵重的财物,只知收入而不付出,只知积蓄而不能散发出来,所以摔破它,有的士人搜刮钱财却不会散财消灾,就将遭到扑满那样的命运,这难道不应该引以为诫吗?所以送给您扑满一枚。这是多么重大的事啊!此去山川阻隔,前路迢迢,加上要风餐露宿,次卿足下,愿您发奋努力立功扬名。不才我在这里等待着您有一天美名远扬。”

削竹抄书

据蒙学经典《三字经》中描述,西汉时期,公孙弘以及董仲舒的弟子路温舒早年皆因家贫而买不起书。于是路温舒便将书抄于蒲草之上,而公孙弘则在自己牧猪的竹林中砍伐竹子削成竹简,将内容抄于竹简上。虽然他们二人没有书,但是却不忘勤奋勉励。

标签: 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中国神话里十个拥有超强威能的神器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武器,文史百科

    上古十大神器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轩辕剑》的上古十大神器分别为:轩辕剑、东皇钟、盘古斧、炼妖壶、昊天塔、伏羲琴、神农鼎、崆峒印、昆仑镜、女娲石。另一种是“山海经”中的上古十大神器分别为:开天斧、玲珑塔、补天石、射日弓、追日靴、乾坤袋、凤凰琴、封天印、天机镜、指天剑。1.开天斧盘

  • 垓下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其对历史的影响有哪些呢?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汉朝,垓下之战,战史风云

    在楚汉相争这幕历史大戏剧中,项羽是第一号悲剧人物,韩信称得上第二号。但是,在项羽演完自己的悲剧前,韩信却是项羽的悲剧的制造者,正是他攻下彭城,断了项羽的归路,公元前202年,10万楚军才被围于垓下,粮尽援绝,全部被歼。但这个战役的初期项羽的楚军还占上风,他们把刘邦围困在固陵城中,固陵城十分薄弱,经不

  • 魏国为什么会与灭秦过的机会失之交臂?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魏国,历史解密

    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在李悝变法后,国势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变化。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战国时期的历史中,魏国凭借着李悝变法的优势,迅速的崛起于战国的舞台之上。尤其是在魏文侯时期,魏国的国力得到了极其高的提升,以至于当时魏国的朝堂之上,可以说是人才济济。魏国如此强势的地位,贯穿了

  • 邹夫人很受宠吗?导致曹操损失了典韦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邹夫人,三国,曹操,野史秘闻

    张绣的婶子姓邹,具体姓名史上没提及过!容貌甚美。三国里称为祸水!其夫张济战死后,一直守寡未嫁!寡居宛城。公元197年,曹操去攻打张绣,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投降。曹操进宛城时,见到邹夫人。曹操见其美貌,强纳之。曹操有个喜好,就喜欢熟妇,特别是别人的妻子。张绣知晓此事后大怒,秘密调动军队后突袭曹操,将曹操

  • 卧冰求鲤的大孝子,面对篡权的司马氏是如何应对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卧冰求鲤,司马氏,风云人物

    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多标榜“以孝治天下”,声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当然这个大道理说的在理,一个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孝顺人要他忠于别人,怕是很难做到。汉魏之间,士人当官的路径叫“举孝廉”,由官员向上推荐当地的孝子廉吏,进入仕途。这种推荐制度,权力基本掌握在士族大家手上,贫寒人士要被举荐,万里挑一。所以很多人

  • 樊哙可是刘邦的心腹猛将,为何被陈平和周勃绑上了囚车?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刘邦曾当过皇帝,他有这样的成就离不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樊哙,樊哙不仅陪他一起奋斗,还在著名史事鸿门宴中救了他的性命,樊哙(kuài)(公元前242年—公元前189年),沛人。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著名军事统帅。为吕后妹夫,深得汉高祖刘邦和吕后信任。后随刘邦平定臧荼、卢绾、陈豨、韩信等,为汉高

  • 漠南之战:霍去病被汉武帝以其功冠全军,封为冠军侯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漠南之战,霍去病,战史风云

    西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至六年,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汉武帝三次派出十万大军,反击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右贤王部和伊稚斜的作战。此战拉开了汉朝大破胡虏的序幕。战役过程西汉收复河南地的第二年,匈奴军臣单于死,其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发兵攻破军臣单于太子于单。于单兵败降汉,汉武帝封其为涉安侯

  • 吴魏赤壁之战始末,一场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决定性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三国,历史解密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填了一首《念奴娇》的词,来缅怀赤壁之战的陈迹,抒发心中的感慨。词中写道:“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羽扇纶〔guān官,有青丝带的头巾〕巾,谈笑间,樯橹〔樯是帆船的桅杆,橹是摇船的橹〕灰飞烟灭。”这几句词的意思是说,在赤壁这个地方,周瑜和诸葛亮在谈笑之间,从容不迫地就把曹操

  • 功臣有免死铁券还是会死,朱元璋赏赐免死铁券有何意义?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元璋,明朝,朱元璋,野史秘闻

    元朝末年,朱元璋出生在安徽濠州一户贫困人家。儿时的朱元璋,吃尽了苦头。家中无权无势,受尽土豪劣绅的压迫和剥削。朱元璋很小的时候,父母均死于疾病,没有活路的朱元璋去给地主放牛,后来去寺庙当过和尚。25岁时,参加了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暴政。因缘际会,朱元璋在反元义军中逐渐崛起,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

  • 探索朱棣的子女情况,他的儿子们又为他生下多少孙子呢?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风云人物

    朱棣,即明成祖,他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共有四个儿子和五个女儿,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电视剧《大明风华》里,把朱棣与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父子四人关系演绎的非常诙谐,让许多人不禁感叹这一家子真是接地气啊!除了三个儿子,朱棣最喜欢的就是他的长孙朱瞻基,朱瞻基每天在爷爷面前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