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来到世间也许就是一场修行,每个人也都需要一场修行,来缩减自己与这世间的距离。
红楼梦中这样的人也不少,宝玉想要修行,惜春也出家修行,妙玉则一出场就是修行之人。可是妙玉这样一个出家人,她却并没有修得五根清净,反而比红尘俗世中的人有更多不可言说的痛苦。放不下凡心,爱上一个人却无法说也不能说,这就是妙玉痛苦的开始。
妙玉是个没落的贵族之后,她也曾享受过极度的富贵,但繁华过后又难免受尽世间冷眼。为了不再让自己受伤,她将自己变成蚌贝一般,用坚硬的壳包裹起自己柔弱的心。她用高傲掩盖自己的孤独与寂寞。
妙玉心底喜欢的那个人是宝玉。在原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可以看出妙玉对宝玉的特殊,以及潜意识中的喜欢。当时贾母带着刘姥姥等人到栊翠庵来。妙玉用一个成窑五彩泥金小盖钟捧茶与贾母,贾母喝了一口便递给刘姥姥喝。因嫌弃刘姥姥肮脏,那个姥姥喝过茶的杯子妙玉命人扔到外面,她不要了。可如此洁癖的她,却用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茶与宝玉喝。这便看出了妙玉对宝玉的特别之处,她心中是爱慕着宝玉的。
在栊翠庵,妙玉最想请来喝茶的人估计是宝玉,但她却邀请黛玉宝钗两人到她的房间单独喝体己茶,宝玉是自己悄悄跟过去的。她让宝玉喝了茶之后,却又正色的说“你这遭吃的茶是托她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这话看似严肃,实际上却是正话反说,黛玉宝钗两人刚好是沾了宝玉的光才喝到妙玉的茶。请她俩喝茶只是妙玉的一个借口,借此引来宝玉。
另外在第五十回中宝玉访妙玉乞红梅一事,也说明了宝玉在妙玉心中的与众不同,别人去都折不到梅花,宝玉过去妙玉却特地挑了最好的一株红梅给他。这红梅代表了妙玉对宝玉的热切之心。只是,她什么都不能说,但这样不经意的一些小细节却泄露了她的内心。
说回喝茶之事,贾母喝完茶出来要回去。“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这一刻又看到了妙玉的孤高与寂寞。贾母宝玉要走了,她也不挽留,也不多送,回身把自己又锁进了那扇硬壳中,仿佛这样就可以隔绝世间的烦恼。
妙玉的心是柔弱的,她也像大观园中的其他姑娘一样,青春年华正好,也有自己爱慕的人。可是她的身份不允许她能像正常女子一般去爱,更何况她爱的人是宝玉,这更加绝无可能。在贾府宝玉是个香饽饽,黛玉与他情投意合,宝钗对他虎视眈眈,湘云对他也有一份期待之心,而已经落败且出家修行的妙玉怎能配得起贾家的门户?宝玉对她也许有一点怜惜之意,但在贾母、王夫人眼中,她只是贾府供养的一个下人,她的身份和他们府里的那班戏子无异。她纵然清高,在别人眼中又算得了什么呢?顶多被说是孤僻不合群罢了。
都说“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既然爱是一切忧虑和恐慌的根源,那如何才能离于爱者,不过是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妙玉之所以会痛苦就是她做不到这些。
她对人对物都有分别心,她招待贾母也许是屈于权贵,但她看不起刘姥姥却是实情。她明明家道已中落,可她对喝茶的器皿却如此在意,就连煮茶的水都那么讲究,这不是一个出家人该有的心态。若她真能看破红尘,安于蒲团之上的人生,她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苦与痛。真正的修行之人也不会执着于爱一人,若能将对一人之爱化为对众生之爱,她的人生便远离了痛苦与烦恼。
可惜她妙玉不到这些。她说是修行却看不穿浮华,太过在乎身外之物而忘了世法平等。她津津乐道于煮茶之水,而忽略了茶的本真。外人踩过了的地,她要叫人打水来清洗;刘姥姥喝过的杯子,她认为脏了要扔掉。妙玉是一个如此爱好洁净之人,殊不知心之洁净更为可贵。物极必反,她追求太过,最后却落入了强盗之手遭玷污,终被肮脏风情违了心愿。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或许这一切便是她痛苦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