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贾母对薛宝钗的态度怎么样?欣赏多于喜爱,原因在双方

贾母对薛宝钗的态度怎么样?欣赏多于喜爱,原因在双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陈想读名著 访问量:272 更新时间:2024/3/12 23:34:07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贾母倡议并捐银二十两,落实王熙凤安排薛宝钗生日,既聚餐,又听戏,过得很是热闹。这固然是因为宝钗刚满十五岁,到了将笄之年,但更关键的却是贾母“素喜宝钗稳重和平”。

既然明确提到了“喜”字,自然可见她对宝钗的感觉和态度是蛮好的,只是书中具体细节所及,却总让人感觉,老太太对宝钗是欣赏多于喜爱;

特别是后来陪刘姥姥游赏大观园,来到宝钗的蘅芜苑,眼看这里素净得像“雪洞”一般,不仅明确表示这种风格不太适合年轻人,还认为这会让别人以为贾府简慢贵客,非要从自己房里拿几样东西给宝钗来装饰一下不可。

从这一情景来看,倒似有点“嫌”宝钗,不过并非“嫌恶”,毕竟宝钗与黛玉一样美若天仙,又知书达理,实在是她心目中的“佳人”;而是嫌宝钗的风格太“冷”了点,“距离感”太强了。

正是这造成了欣赏多于喜爱:亲近怜爱不了啊!

我们试着想象个场景,老太太可以把宝玉搂在怀里,把黛玉搂在怀里,把湘云搂在怀里,如果她搂宝钗在怀里是什么样子?我觉得挺难想象的,反正黛玉看到宝钗躺在她母亲薛姨妈的怀里,除了羡慕嫉妒,还有点觉得肉麻呢!因为与平常“成熟独立”的形象不配套啊!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双方特点来看。

首先当然是薛宝钗本身的风格,确实让人有太“端着”的感觉,时时处处都很注意维护大家闺秀形象。

她明明容貌绝美,却并不注重妆饰打扮,脂粉是不讲究的,家里的贵重首饰是不用的,宫花也全让母亲分送给其他姐妹们,后来还曾劝未来的弟妹邢岫烟也少用显眼的首饰。

她明明博览群书、大有诗才,却并不认为这值得骄傲和需要用心经营,而认为并非女子分内之事,而是“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

她明明口才绝佳,却只是偶尔地在姐妹中间开开玩笑,搞搞“总结”,并不会特意像王熙凤般表现,让老太太等长辈赞叹有一张巧嘴。

在偶然的场景中,宝钗也会放飞自我或者显露锋芒,变成“邻家少女”模样,比如滴翠亭外的扑蝶,宝玉暗讽她“体丰怯热”似杨贵妃后的生气反击。但那只如昙花一现,甚少能够捕捉。

要做到这样可不容易,因为这是建立在高度克制自律的基础上的,是与她所在人生阶段的女孩儿的普遍风格相冲突的。

更不容易的是,她会丢失许多本可享受的发乎内心的快乐;从这一点上看,她尽管有母亲有兄长,但日子其实未必比林黛玉舒心多少。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在于贾母。

老人家往往有个共性,就是爱热闹,爱活泼,爱鲜亮的色彩。

她喜欢听热闹戏文,喜欢正值青春的女孩儿们花团锦簇地围在她身边,说话聊天、撒娇打滚,让她可以回味她遥远的青春年华,使这风烛残年不至太寂寞,而鲜亮的色彩又能让她感到生机和活力,让她可以暂时或忘贾府机运日衰的悲凉。

她也那么热情地挽留乡下老妪刘姥姥在荣国府多留些时日,非让来京待嫁的薛宝琴住在自己房里,让她身边更多些快乐的味道。

同时,贾母年轻时候的风格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朋友们会记得,贾母额角上有个伤疤,据她回忆,那是她幼年之时,在侯府中的枕霞阁玩,一不小心从亭子里落入水中,差点淹死。救上来的时候,额角不小心被木钉子给划破了。当时家里都以为她活不了了,还好她福大命大,好好地活下来了,一生享尽荣华富贵,只是额角的伤疤终究还是留下来了 ,王熙凤倒是说得好,那是用来盛富贵的。

你看,老太太的风格,是不是与史湘云挺接近?

当然了,史湘云倒是很喜欢薛宝钗的,这是与她父母双亡,缺乏感情上的关爱有直接关系的;如果贾母也是这个年龄和处境,或许也会喜欢宝钗,可惜她已经老了,已经不需要一个和善宽容、体贴照顾的好姐姐了。

当然,如果非得说因为薛宝钗在宝玉的婚姻上与林黛玉形成了竞争关系,所以老太太对她喜爱不起来,那我也无法否认。我只是觉得,婚姻的安排和对个人的感情,那真的是两回事,因为那个时代,婚姻这事真的跟要婚配的两个当事人无关。

可以说,不管是欣赏还是喜爱都不影响婚姻的选择。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一向认为,贾母迟迟没有就“宝黛配”明确表态,固然可以理解为在等待合适的时机,却也很可能并不认为把黛玉嫁给宝玉是唯一能体现她疼爱黛玉的证明。

于是我还是说,是薛宝钗的性格,加上老人共性和贾母的风格,使得贾母对宝钗欣赏多于喜爱。

对以上说法,朋友们以为妥否?欢迎留言讨论!

(网图侵删)

标签: 贾母

更多文章

  • 身为贾母的红人,只因为姿色平平,最后没能和宝玉走到一起

    历史人物编辑:浅聊历史斋标签:贾母

    说起红楼梦,大家对这部小说应该还是非常熟悉的,里面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一对神仙眷侣了,但是最后林黛玉抑郁而终,而贾宝玉选择了出家修行,这到底谁造成的呢?很多人说是贾母,贾母很疼爱这个孙子,一早就给家贾宝玉订好了亲,虽然这个不是自己一开始最钟意的薛宝琴,但是还是能配得上他孙子的,只有薛

  • 为了嫁给宝玉,薛宝钗做了四件丑事,连贾母都看不惯

    历史人物编辑:动鉴历史标签:贾母

    原来,薛宝钗为了娶宝玉,做了四件丑事。连贾母都看不明白。认识《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薛宝钗是跟着妈妈和哥哥来北京的。主要目的是进宫选秀,因为长相甜美,希望能过上宫中生活。不料在选拔过程中败北,只好住进了贾府。在这种情况下,她将目光投向了金婚。她希望得到贾母的赏识,最终嫁给贾宝玉,薛宝钗便开始一心一意

  • 贾母视黛玉为掌上明珠,为何不成全她的爱情,原因竟然如此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彭虎标签:贾母

    看完红楼梦,其实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疑惑,贾母对林黛玉到底是怎样的心思,真心喜爱还是迫于当初的形势,不得不接林黛玉回府上住呢?如果有人选择后者的话,那贾母真的是有点冤枉了。贾母最喜爱的女儿可是贾敏,在他们夫妻遇难之后,他们两人的女儿从一个天之骄女变成了一个孤儿,看着就甚是可怜,再加上林黛玉一直身体不好

  • 薛宝钗是不是宝玉和林黛玉感情的“第三者”?贾母:我作证

    历史人物编辑:陈想读名著标签:贾母

    曹雪芹用“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套住了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个人,又让几百年来的读者争论不休,可真够坏的。不过,如果说到薛宝钗是不是宝黛感情的第三者,这个恐怕就很明确了,宝钗不管是从哪个方面来讲,都不曾做过“第三者”。当然了,在林黛玉心里大概算是的。自从薛宝钗进入荣国府,除了容貌和黛玉一样绝美,

  • 林黛玉死后留下两罐茶叶,贾母见后潸然泪下,知道自己命不久矣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新语标签:贾母

    林黛玉死后留下两罐茶叶,贾母见后潸然泪下,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红楼里的女子的命运总是惹人担心,也正是这样的悲欢离合造就了不可替代的红楼。世上走了一个林黛玉,却留下两罐茶叶,引得世人无限唏嘘,也让人难免多去琢磨这其中的意味。这恰恰是红楼梦读起来脍炙人口,却又让人心生怜爱的地方。这两罐茶叶,在普通的人看

  • 贾母将林黛玉接来身边,不仅仅是因为女儿,其实是另有目的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斋标签:贾母

    林黛玉其实在一开始就是一个悲情的人物,这个基调奠定得非常明显。她之所以会来到贾府,就是因为母亲过世了,然后贾母觉得需要接到自己身边教导,很多人可能贾母对林黛玉非常的好,待遇可以说和宝玉完全不差。当然在表面上,我们只知道贾母这样做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女儿,因为太过于疼爱自己的女儿,然后女儿过世了,她将这一

  • 贾母宠爱贾宝玉,是短视还是远见卓识?贾宝玉走向歧途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润杨的红楼笔记标签:贾母

    看到这样一个问题:贾母为什么意识不到对贾宝玉的宠爱会导致他走向歧途?不吐不快。贾母宠爱贾宝玉不假,但是这种宠爱不是溺爱,而是有原则的爱。贾宝玉也没有走入歧途。所以说贾母的宠爱,没有导致贾宝玉走向歧途。第一、贾母宠爱贾宝玉不假,但是有底线。 1.贾母溺爱贾宝玉的原因。《红楼梦》第3回,有一段林黛玉的心

  • 贾母的三个孩子关系由这些细节可见一斑

    历史人物编辑:不忘的历史标签:贾母

    很多人看到黛玉进府时两个舅舅避而不见,便以为是贾赦两兄弟与贾敏关系不好,其实是不对的。两个舅舅不见外甥女黛玉,最大的缘故是封建礼教约束的缘故,古人讲究同性接待同性客人,比如宝钗一家进府时,王夫人携薛姨妈宝钗等女眷见了贾母,而薛蟠则是见了贾政后又由贾琏引见了贾赦。此外,就是作者行文章法所致,如黛玉刚与

  • 王熙凤将黛玉比作戏子,贾母为什么不生气?道理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风趣的历史天空标签:贾母

    薛宝钗生日宴会上面,王熙凤当众调侃林黛玉像龄官,而当时戏子的地位很低,宝玉害怕黛玉会多想,难道凤姐就不怕吗?就算不怕林妹妹生气,那么她不怕得罪贾母吗?事实上,王熙凤说这句话是受了元春的点拨,她把黛玉比作龄官,正好说出了元春不方便说的话,这不仅合了贾母的意,也让黛玉高兴了,只可惜宝玉没懂,搞得黛玉都生

  • 贾府中来了很多亲戚,贾母以为是喜,其实危机四伏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摇标签:贾母

    《红楼梦》中的贾母,是一个很喜欢热闹的老太太太。她曾经说过:“看着多多的人吃饭,最有趣的。”《红楼梦》中最热闹的场景,几乎都少不了这位老太太。即便是和贾府没什么关系的刘姥姥,贾母也要特意请了来,和自己说说话,从而引出来了极其热闹的“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选牙牌令”;便是小孙子、小孙女们在芦雪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