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苏轼简介_苏轼成才的故事_苏轼故事的启示

苏轼简介_苏轼成才的故事_苏轼故事的启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106 更新时间:2023/12/19 2:23:23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一位通才,在诗、词、文、书画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他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散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又是“苏、米、黄、蔡”四大书法家之一。

苏轼在词方面的贡献尤其突出,开豪放一派。他以豪迈的性格和广阔的胸怀,给当时的词坛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主要词集有《东坡乐府》等。

苏轼文章巨匠,一代通才

姓名:苏轼

生卒年:10371101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苏轼出身书香门第,父亲苏洵是北宋颇负盛名的文学家,家中藏书颇多。他的母亲也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女性。苏家在当地有“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美誉。在父亲的教导之下,苏轼自幼喜欢读书学习。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教他作文、绘画。

等到苏轼刚懂事,父亲就给他讲经论道。苏轼7岁的时候已经通读了“四书五经”,8岁开始写诗,同时喜欢上了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文章。10岁时苏轼已然出口成章。

有一天傍晚,苏轼正在花园里玩耍,忽然见父亲对着花丛沉吟,就蹑手蹑脚地走到父亲背后。他听见父亲吟道:“轻风细柳,淡月梅花。”正要夸好,父亲叫住他:“轼儿,这哪里算得上什么佳句,你把每句话各加上一个字,把它们变成佳句吧。”

苏轼略一沉思,说:“前句加上一个‘摇字,后句加上一个‘映字。把它变成‘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父亲只说了一个字:“俗!”苏轼低下头,一会儿,又说:“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父亲面露喜色,说:“有了点意思,但还差得远。”说着,他又板起面孔。苏轼这下犯难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父亲说:“回屋里歇息去吧,记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轼悻悻地回到自己的房间。

苏轼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在冥思苦想。朦胧之中,他想到了两个字。第二天天不亮,他就跑到父亲的书房,对父亲说:“我想出好句子来了,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父亲大喜,说:“妙,‘扶字道出了杨柳柔弱的姿态,还形象地刻画了轻风的绵绵情意;‘失字表现出月色和梅花交映成趣、融为一体的情景。”

听了父亲的夸奖,苏轼有些得意。过了些日子,京城里来了一位学者,这人重面子,更重学问。听说有这么一位能人,苏轼当然要去看一看。这一天,老先生在家中以诗会友。他拿出一首叫作《鹭鸶》的诗念给大家听,诗中有“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两句。他念到此处,不由得放慢语速,捋须而笑。

在座所有人都用崇敬的目光望着他。这时,苏轼过来躬身施礼,谦声说道:“此句虽妙,但若改成‘渔人忽惊起,雪片落蒹葭会有更好的意境:鹭鸶被渔人惊起,又被风卷着,雪片一样落于蒹葭之上。这一起一落显然美不胜收,而且对仗更加工整。”说完,苏轼退回到座位坐下。满座皆惊,有的人对苏轼侧目而视,并小声嘀咕,说这个苏子瞻自不量力,不知道天高地厚。

老先生揣摩这两句诗良久,认为苏轼改得有道理,于是当众宣布将“逐风斜”改为“落蒹葭”。之后,他谦虚地说道:“汝堪当吾师矣。”此言一出,对苏轼侧目而视者立即转变了态度,对他青眼有加,苏轼则谈笑自若。不久,他拜张易简为师,继续学习诗文词赋。

经过几年努力,他确实读了不少书,家里的藏书和眉山亲朋好友的书都让他读遍了。他感到颇为自豪,就在自家门前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苏轼每天出入家门之时,都要在对联前面驻足片刻,这时脸上总要浮现出志得意满的笑容。

后来,一位垂垂老者拿出一本书站在他家门口,恭候着他。苏轼远远地看见,还以为是乞丐呢。走到近前,老者说向他请教几个字,他才露出会心的微笑。他想,肯定是这个老头儿不识字。正当他准备一展才华时,却见书上的字自己一个都不认识。这下可糟了,他窘得满脸通红,不一会儿脸上汗水都淌下来了。

苏轼支吾了半晌,最后只得承认自己才疏学浅。老者却不慌不忙地说:“苏公子莫要谦虚,这不是明明写着嘛,‘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苏轼的脸已经红到了耳根,他当即拿过笔把对联改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过了很长时间,他心里还惴惴不安。

苏轼从老者的教诲中认识到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的道理。从此,他一改过去恃才傲物的作风,开始专心致志地读书、做学问,最终成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文学大师。

成才

谦受益,满招损。

善于推敲,精益求精。

认真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标签: 苏轼

更多文章

  • 王阳明简介_王阳明完成心学的故事_王阳明故事的启示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王阳明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他28岁中进士,历任知县、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吏部主事、左佥都御史等职。他确立了心学理论体系,倡导意识与行为的统一,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王阳明的心学最终完成的标志是“致良知”说。这对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强调实

  • 沈周简介_画家沈周的故事_沈周故事启示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沈周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玉田生等,明代杰出画家。他性情敦厚、博学多才,工于诗画,尤其善画山水、花卉、鸟兽、虫鱼,皆极神妙。他常常题诗词于画上,故人称“二绝先生”。他长于墨笔花鸟,与他的学生文徵明并称为“吴派”两大家,同时又与文徵明、唐寅、仇

  • 赵宗儒的逸闻趣事 赵宗儒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赵宗儒

    赵宗儒一生历经唐代宗到唐文宗七朝,曾前后三镇方任、八领选部,出守荆南、迭换将相,可以说是大唐的元老级人物,德高望重,深得帝王的器重和赏识。赵宗儒在87岁高龄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司徒,谥号昭。赵宗儒的逸闻趣事一日并命赵宗儒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时,他的父亲赵骅恰好升任秘书少监。唐德宗为表示对他们父子的宠遇,在

  • 唐朝太子少师赵宗儒简介 赵宗儒的主要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赵宗儒

    赵宗儒出身南阳赵氏,进士及第后历任翰林学士、司勋员外郎、同平章事、吏部尚书、太子少师等职,封爵天水郡公。《全唐诗》和《全唐文》都收有他的作品,《和黄门武相公诏还题石门洞》、《请权罢应制奏》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赵宗儒简介赵宗儒(746年832年10月18日),字秉文,邓州穰县(今河南邓州市)人,唐朝中期

  • 贾耽的主要成就 贾耽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贾耽

    贾耽一生历仕唐代六朝,在政治、地理方面都做出了贡献,他的《皇华四达记》记载了一条唐朝的丝绸之路,是当时唐朝最重要的海外交通线。805年,贾耽逝世,追赠太傅,谥号元靖,唐宪宗为他辍朝四日,将他葬在长安高阳原。贾耽的主要成就政治方面贾耽常说“率土山川,不忘寝寐”,贾耽盼望早日收复

  • 贾耽简介 贾耽的后代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贾耽

    贾耽贾耽出身官宦世家,自小就对地理感兴趣,又善于骑马射猎,22岁时以通晓两经而出仕,官至左仆射、平章事、检校司空,封爵魏国公。贾耽出将入相,曾参与讨平叛乱,为唐朝立下不少功劳。那么,贾耽的子女后人都有谁呢?贾耽简介贾耽(730年-805年10月26日),字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人。唐

  • 柳浑的后人 柳浑历史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柳浑

    柳浑出身河东柳氏,年少就成为孤儿,却勤奋苦学,于天宝年间考上进士,历任、监察御史、袁州刺史、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封爵宜城县伯。柳浑立朝正直,为人两袖清风,深得时人及后人称赞。柳浑的后人柳浑为西晋汝南(一作济南)太守柳卓的后代,如今他的直系子孙数以万计,分布在江西宜春、上栗、武宁、湖南、湖

  • 柳浑生平简介 柳浑墓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柳浑

    柳浑柳浑别名柳载、柳宜城,字夷旷、惟深,是唐朝大臣、诗人,著有《请禁田季羔货宅奏》《牡丹》等作品。公元789年,柳浑病逝长安,时年75岁,赐谥号“贞”,848年绘像凌烟阁。那么,柳浑死后葬在哪里?如今他的墓还在吗?柳浑生平简介柳浑(714年789年3月6日),原名柳载,字夷旷

  • 张延赏的子女后代 王夫之为何骂他是奸佞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张延赏

    张延赏出身名门,父亲张嘉贞是唐朝开元名相,儿子张弘靖官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祖孙三代均拜相,当时传为佳话。然而张延赏虽然为大唐做了不少贡献,但其为人也曾被后人诟病,王夫之就曾骂他是奸佞小人,刘昫也称他为小人。张延赏的子女后代张延赏有两个儿子:张弘靖和张谂。张弘靖为唐代大臣、书法家,以门荫入仕,历任刑部

  • 张延赏的妻子是谁 他看不起自己的女婿却被“打脸”!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张延赏

    张延赏原名张宝符,出生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是唐朝时期的宰相。他出身名门河东张氏,因门荫入仕,一路升迁,位高权重,深得帝王器重。张延赏曾经与李晟不和,后来和解了,之后又撺掇唐德宗罢了李晟兵权,如此看来他轻视自己出身不高的女婿也属正常。张延赏的妻子苗氏是唐朝宰相苗晋卿的女儿。张延赏家世显赫,为了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