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诗人张继生平 张继结局 张继子女 张继诗作

唐朝诗人张继生平 张继结局 张继子女 张继诗作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996 更新时间:2024/1/20 0:42:16

张继到达苏州的时候,天色已渐渐黑下来。对于一个普通劳作者,譬如撑船摇橹的那个船老大来说,夜色降临,泊舟岸边,简单地填饱肚子,然后,枕着一江涛声,沉沉睡去,一夜到天明。文人的漂泊与远行,本无多可记,然而,唐朝诗人张继这一晚的睡眠,后来却被无数人关注,借助文字,超越时空,进行想象和还原。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无非是借助于山水间的漂流,借助于车轮上的驰骋,借助于文房四宝的铺展与流淌,呈现在世人面前。在所有的艺术形态中,文字是最为普遍适用的。譬如怀念一个人,怀想某件事,文字要多于其他的表达方式。一部罗列世间万象、胜败存亡的历史,亦多是以文字为主,其余为辅。张继所乘坐的那只船,在秋风日甚的水面之上,在中唐的浩渺烟气中,悠悠地、一点点地驶近了苏州这个文化重镇。

船就停泊在枫桥边。乘舟一日,饱览秋色。可对于张继来说,迟迟不得入眠,脑海里波澜起伏,身静而心不止。这是一个平常的秋夜,斜月如钩,伴着瑟瑟秋风,他站在船头,仍在张望什么,好一阵寒风,吹得水波翻滚,襟飘髯动!秋天,历来是敏感而多变的季节,繁霜满天,飒飒风声,尤其在空旷无人的江河之上,格外的清冷寂然,萧条四野。此刻,秋色正浓,夜色渐浓,张继却无端地被秋风所感,毫无睡意。读书人的睡眠,始终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席间尚有一壶酒,并无人对饮。被叫过来的船家,只是默默地吃了一两盅,终究挡不住阵阵袭来的疲惫,倒身便睡。张继是善饮的,倘有好友刘长卿或者皇甫冉在侧,那么,这将是一场浩大的酒事,可惜他们都不在身边。有多少次,文朋诗友,相聚在一起,只饮得春暖花开,饮得日落月升。现在,形单影只的他,坐在船边独饮,漫不经心地想着往事或者心事。偏偏这个时候,传来了乌鸦的啼叫之声。起先是一只,继而是一群。呃啊呃啊……黑色的乌鸦借着黑夜的夜空,绕树盘旋,驱之不去,传递着悲凉凄迷、断肠销魂的凄凄鸣叫。月落之下,乌啼声声,江风阵阵,水流哗哗,张继的耳边,是一个充满了奇异声响的孤独世界。

这一夜,张继在想些什么,后来的无数人百般猜度,莫衷一是。有人说他是刚刚落榜,失意之下,泛舟江南。有人说他伤时感世,揪心于安史之乱前夕兵荒马乱的动荡时局。还有人认为张继正在赴任途中。总之,张继的交待是模糊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千里泛舟,远在他乡,作为一名孤独的旅行者,应该是复杂多元的旅人羁思,并不能确定地指向一个方向。有许多的人和事,一旦验证确凿,反而失去了扑朔迷离的神秘面目。旅途并非归途,他乡不是故乡,就像此刻张继站在船头,孤独地四顾怅望,那对岸边的点点渔火,远远地望去,明明灭灭,似母亲妻儿一双双盼归的眼睛,又似白日里见到的火红枫叶。这寒凉秋夜里的一点暖色,恰恰可以缓解紧张、释放内心的寸寸柔情。微醺之下,其实更难入眠,有一种东西,慢慢地涌上来。

那东西大约便是愁了。伴着张继缓缓躺下的,无声无形、难以言明却又蓬蓬勃勃、恣意萦绕的,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骨子里的清愁吧。借着一点酒意,张继便进入了浮想联翩的思维空间。“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张继是一个内心安静的人,他在长安城里读书终日,从来都是借着诗书入眠,住了很长时间,却连王公侯门都不识一家,这与世情,与当时士子们干谒成风的普遍状况,实在是格格不入。李白尽管才高八斗,仍然写过为数不少的干谒诗,希望因此引起别人的注意,他的那篇《与韩荆州书》,就曾明确地描述了自己“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的冲天激情。张继没有这样做,就像他在洛阳所写的一首诗:“书成休逐客,赋罢遂为郎。贫贱非吾事,西游思自强”。张继是一个严谨自律的人,更是一个纯粹的书生,他只是想,文人要像李斯司马相如一样,以一手锦绣文章,博取功名,然后安济天下,换得百世功名。

半部论语,一卷诗经,滋长着读书人的理想与希望。也许在张继的内心世界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如风如雨,挥之不去。忽然,他想起夜宿洛阳的白马寺,那一夜,一夜秋雨,而这个流浪异乡的才子,也猛然悟出了“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的道理。短暂的安闲,可以令人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来思考身外之事。

现在,他浮于水上,如同一丛浮萍,随波逐流,前途不可测,归路渺茫茫。黑暗里,他轻轻地转过身来,复又转过身去,大约还有一声轻轻的叹息。漫漫长夜,他只能枕着淡淡清愁,半睡半醒。

夜半时分,江风渐小,乌啼暂歇,隔岸渔火也纷纷熄灭,慢慢地,张继在船体的轻摇之下,聆听天籁之音,心境渐平,睡意如烟。忽地,一记钟声,由远而近,穿透茫茫夜色,越过山丘,掠过树梢,贴着潺潺水波,传进耳里。可怜刚刚浅睡的张继,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兀地惊醒。钟声不绝,前音后继,撞击着一颗敏感的心灵。这个失眠的夜晚,注定了什么,暗示着张继,他披衣而起: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正是这短短二十余字,从此让人们记住了苏州,记住了寒山寺,也让人们记住了这个失眠的读书人,和他的一夜清愁。

枫桥不远处,便是寒山寺。翌日,张继一定是踏着秋霜,徒步去了寺里。昨夜的钟声,已经让他心仪神往。这钟声,让失眠的他猛然警醒;这钟声,安抚了他内心的愁绪,再次甜甜入梦。他一路循声,逶迤而往。寒山寺里的钟声,一直没有停歇。对于所有的士子,红尘中人,均可闲来驻足,都能听到这悠扬而示警的钟声的。张继的前往,只不过印证昨夜的诗境。

张继无意间的造访,却给这座规模不大的寺庙带来了游人如织、千年不衰的香火。著名学者俞平伯先生的曾祖父、清代国学大师俞樾曾在《新修寒山寺记》如是记述:“吴中寺院不下千百区,而寒山寺以懿孙一诗,其名独脍炙于中国,抑且传诵于东瀛,余寓吴久,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造庐来见,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者。”他所描摹的月下苏州,枫桥,以及寒山寺,已经成为一个文学世界里的定格。人们今天听到这钟声,仍然会不自觉地与他当年的钟声联系起来。而张继与寒山寺的渊源,亦仿佛是天造地设。不知在此后的人间岁月里,张继的耳边,是否还会一直萦绕着这样的清凉钟声。

苏杭二地,历来被誉为人间天堂,秀甲天下。张继到了苏州,也登临了阊门,正是在这里,诗人的笔下,展现了一个令所有唐人为之惊骇的情景: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张继《阊门即事》

今天如果我们到苏州城,不论大街小巷,还是酒肆街坊,都是人潮如涌,热闹与繁华,园林美景与江南美食,成为这座城市接纳八方游客的骄傲。可是,张继到达的时候,这座城市正陷入一场史无前例的人荒。就连耕夫都参军去了,万顷良田,长满春草。可叹啊,清明时节,就连焚香祭祖的新烟,也是寥寥可数。天地之间的一切,都为战争的阴霾所笼罩。“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失落的感喟,在公元761年张继的这次苏州之行里,同样得到了最残酷的体现。

盛世渐行渐远,从安史之乱起,讴歌江山万年青、春风花草香的主题,四夷宾服、八方来朝的天朝自信,以及梦想中国、倜傥不羁的格调,统统烟消云散,不复再来。接下来的中唐,仿佛一个加速衰老的老翁,坐在风雨飘摇、归期难料的夜航船上,激昂的情绪也随之平静,渐而被怀旧的主题,伤感迷离的格调所取代。这样的转变,是无奈的。尽管有许多人,还在内心深处,期待着大唐中兴的局面出现。

流年似水。苏州之行,并非张继的人生终点。之后,他还在继续“浮客了无定”的漂泊生活,直到最后与妻子相继客死洪州。张继死时,他的孩子还小。好朋友刘长卿声泪俱下地撰写了《哭张员外继》,“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张继习惯了漂泊,习惯了困顿,葬期之晚,已经不能算什么了。不过,他在枫桥畔的一夜清愁,已经定格了一位中唐书生的漂泊与清愁。

标签: 张继

更多文章

  • 西汉大臣京兆尹张敞生平 张敞结局 张敞子女 张敞政绩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张敞

    张敞(公元前?-公元前48年),字子高,西汉大臣,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祖父张孺为上谷太守,徙居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一带)。父张福事汉武帝,官至光禄大夫。张敞事宣帝时,徙居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忠言直谏张敞起初是个乡有秩(乡官),后补为太守卒史。由于为官清廉,又先后补为甘泉仓长、太仆丞

  • 明朝后期兵部尚书孙承宗生平 孙承宗结局 孙承宗子女 孙承宗政绩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孙承宗

    孙承宗是中国明末大臣、抗清将领。曾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自请经略蓟辽,到职后亲自勘察关外的山川关隘,支持抗清名将袁崇焕、祖大寿等将领,练兵屯田强化边塞。崇祯十一年(1638)清兵绕道入长城, 深入京都南,进攻高阳城。他率家人及全城乡民守城抗清,终因清兵势众弹尽粮绝,城破被俘,誓不降清,自缢而死。

  • 唐朝文学大家刘禹锡生平 刘禹锡结局 刘禹锡子女 刘禹锡作品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刘禹锡

    在南京这座六朝时期的名城下生长了17年。从小,从诗词中看到故乡最多的,就是繁华三千逐逝水的悲慨。六朝的华丽喧嚣众所周知,尤其是陈后主的那一阙《玉树后庭花》,更是绝艳。但,随着历史的河流行走,终是成了亡国的靡靡之音的代名词。魏晋南北朝的南京是繁盛的,南朝四百八十寺,萧梁的建立,宣告了建康的繁华;而王谢

  • 张问陶简介 张问陶的诗 张问陶梅花诗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张问陶

    张问陶是我国清代著名诗人、书画家、诗论家,被称作性灵派三大家之一、乾嘉诗坛泰斗,“三百年来第一人”,“蜀中之冠”,评价之高。张问陶简介张问陶(17641814) ,字仲冶,一字柳门,号船山、蜀山老猿,清四川遂宁人。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因

  • 张问陶墓在哪里 如何评价张问陶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张问陶

    张问陶号船山,自号“蜀山老猿”,人称“青莲再世、少陵复出”,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著有《船山诗草》等作品。张问陶墓张问陶辞世时,家境萧条,三个女儿尚未出嫁,家人无力扶其灵柩回乡,乃寄殡于苏州光福镇玄墓山,一年后

  • 张问陶的主张 张问陶的主要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张问陶

    张问陶曾任翰林院检讨、莱州知府、江南道监察御史、吏部郎中等职,他才华横溢,一生致力于诗、书、画,三者造诣皆深,有门生崔旭、梅成栋、姚元之等人。张问陶的主张张问陶主张诗歌应写性情,有个性。张问陶论诗一再标举“性灵”,可见其主性灵之旨。张问陶于强调真性情的同时,还标举&ldqu

  • 吴广是怎么死的_吴广死因揭秘_吴广为什么死了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吴广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一场席卷全国的农民大起义爆发,最终埋葬了秦王朝。 最初点燃革命烽火的是陈胜与吴广,他们率九百戍卒揭竿而起,很快汇成一支巨大的洪流,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张楚政权。不久,陈胜以吴广为假王,率重兵进攻荥阳(今属河南然而,正当起义斗争深人发展时,吴广被其部将田臧杀死

  • 北洋“四不将军”吴佩孚:不好色、不纳妾、不嫖娼、不贪财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吴佩孚

    吴佩孚人生的信条是:不好色、不纳妾、不嫖娼、不贪财。大量史实证明,吴佩孚一生是言行一致的,首先是不好色。吴佩孚年轻时写过:“率性而节欲,可庶几于圣贤;纵欲而灭性,则近于禽兽。”这道理说得简明、形象,吴想做个道德完善的真君子。吴佩孚三十开外才娶结发妻子李氏,后吴母坚持让他纳张佩

  • 唐朝河中节度使韩弘:一门三节度使为人赞颂 为何偏偏讨厌牡丹?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韩弘

    韩弘弃文从武,在军营中发挥所长,他精明勤快,曾在任内诛杀骄兵三百人、斩吴少诚之使、阻挠对淮西的讨伐,忠于朝廷,得到了唐宪宗、穆宗的宠遇。韩弘家族人才辈出,除了自己以外,弟弟和儿子都担任过节度使,为时人称赞。韩弘晚年的时候居住在长安,他非常讨厌牡丹,一看到牡丹就要让人除掉,并且说道:“我怎

  • 唐朝河中节度使韩弘后人都有谁 怎么评价韩弘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韩弘

    韩弘年少就成了孤儿,后来因举明经科不中,于是弃文从武,得到舅舅刘玄佐提拔而担任都知兵马使、司徒、中书令、同平章事等职,封爵许国公。那么,韩弘的子女后代都有谁呢?历史上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呢?韩弘后人儿子:韩肃元韩公武(左骁卫上将军)怎么评价韩弘李纯:降神挺材,积厚成器;中蕴深闳之量,外标严重之姿。有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