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三朝皇太后曹皇后生平 曹皇后结局 曹皇后子女 曹皇后政绩

北宋三朝皇太后曹皇后生平 曹皇后结局 曹皇后子女 曹皇后政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260 更新时间:2024/1/20 7:15:57

勤谨清俭 处乱不惊

曹皇后祖父曹彬是宋朝开国元勋,史称“宋朝良将第一”,子孙皆为文臣武将,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学习诗书礼乐和历史典籍,而且练就一手好字。她亲事农桑女红,体会稼穑之艰难,培养勤俭惜物之美德。年龄稍长,她已品貌双全,光彩照人,具备方正娴雅、沉毅机敏的素质。18岁当上“母仪天下”的皇后以后,她更加注意率先垂范,倡导勤俭清正,让宫内外都注重国计民生,关心百姓疾苦。她经常率领宫人种谷植桑养蚕,不辞劳苦。她待人宽和,对皇帝很体贴,但闻过必谏。

庆历八年(1048)正月,江宁府(今南京)驻兵纵火致灾。此事引起了曹皇后的警惕,所以当仁宗打算在闰正月十五日再度张灯结彩闹元宵时,她立予劝止。过了三天,亲军武官颜秀等人作乱,击杀军校,乘夜直逼皇帝寝宫。仁宗闻变,跳下床就要往外跑,曹皇后一把将他抓住,关上门,派人速召卫士护驾。颜秀等杀到殿下,乱砍宫人,惨叫之声直达寝宫。宦官何承用怕皇帝受惊,谎称是乳母殴打小宫女弄出来的怪声。皇后喝斥道“:反贼在殿下杀人,皇上正想往外跑,你还敢胡说!”卫队一时没赶到,情况万分危急!一向举止娴静的曹皇后显露出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料到反贼必会放火纵烧,当即命令宦官们提着水桶暗中跟踪。反贼果然纵火,宦官们慌忙泼水,火随起随灭。被派出行动的宦官,曹皇后都亲剪其发以为标识,说“:平贼后论功行赏,谁出了力,以此为证。”宦官们听了,个个奋勇当先,与赶到的卫队一起擒灭了反贼。

仁宗特别宠爱张美人,原先曾想立她为后,因刘太后干涉而未如愿。张美人“巧慧多智数,善承应,势动中外(宫内外)”,仗恃皇上恩宠,总想耍娇卖乖出风头。曹皇后对她也能涵容爱护,同时进行感化教育,使她逐渐向善。元宵之乱后,仁宗对大臣们说张美人“护驾有功”,有人乘机顺杆儿爬,提出要给张美人“尊异之礼”,因翰林学士张方平反对而作罢。曹皇后付之一笑。不久,张美人要出去游玩,向仁宗闹着要借用皇后的车盖抖抖威风。仁宗明白这是僭越礼制,大臣们不会善罢甘休,皇后也不会答应,便推说“你自己去借借看”,没想到曹皇后竟然爽快地答应了!张美人乐坏了,仁宗一想不对,便严肃地教训她说:“你用皇后车盖招摇出宫,公卿大臣不会放过你!”张美人羞悔而罢。后妃争宠火并是常事,有些王朝后妃穷争恶斗,内结宦官,外连朝臣,外戚、诸侯一齐上阵,搅得乌烟瘴气,乃至亡国。曹皇后深知其害,自己持身严正,对妃嫔也驭之有术,既不伤和气,又不酿祸根,使偌大一个后宫井然有序,皇帝高枕无忧,妃嫔相安无事,因此受到上上下下的普遍敬重爱戴。

撤帘还政 公私分明

仁宗抱养堂兄濮王之子赵曙,曹皇后精心抚育。后来赵曙归濮王府第,始终牢记曹皇后的教诲,笃孝俭素如儒生,刻苦读书不惰嬉,成为宗室王子中特别杰出的人才。仁宗诸子皆早夭,曹皇后促使立赵曙为太子。嘉祐八年(1063)三月底,仁宗病逝。时值深夜,左右想开宫门召辅臣入内,皇后说:“当此非常之时,宫门岂可夜开!”随即收齐各宫门钥匙,又密谕诸臣黎明入宫。四月初一晨,诸臣来到,皇后主持紧急会议,迅速议定嗣君等事,即召太子入内,让他继位。太子且悲且惊,哭着往外跑。皇后令辅臣们将他护住,给他换装;接着下令宣召百官入朝听旨;又召翰林学士起草仁宗遗诏。百官到齐后,宰相韩琦宣读遗诏,赵曙即位,是为英宗。仁宗暴病身亡,曹皇后当此危殆之际,再次显示出处乱不惊、指挥若定的非凡才干,一切安排妥当,朝中肃然安静,百官贵戚无不叹服。

英宗“每有裁决,皆出群臣意表”“,莫不当理,中外翕然皆称明主”。曹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不预朝政,英宗患病后与群臣恳请她暂时听政,她考虑到内忧外患万机待理,遂慷然应允。当时韩琦、富弼文彦博、司马光、曾公亮、欧阳修等群贤辅政,曹太后对他们十分敬重,虽然垂帘听政,却只出坐于小偏殿,出令发言都只用普通人的第一人称“吾”,而不称“朕”,凡一时难以裁定的,她总是说“:诸位先生再商量商量。”从未自作聪明,随意拍板。由于熟读经史,掌握治国理民理论,本身又睿智机敏,处理事情头头是道,高人一筹,效率甚高。英宗病愈,曹太后即撤帘还政。她垂帘听政一年多,大权在握,却对娘家亲属及左右臣仆要求特别严格,丝毫照顾都不给,更不准曹家人随便出入宫禁。曹家人也都能深刻领会她的良苦用心,人人争气,奉公守法,为其他人做出了好榜样。

曹皇后胞弟曹佾长期任地方官,政声极好。英宗根据众大臣的一致意见,诏拜曹佾为相。太后将诏书锁了起来,不让下发。英宗苦苦恳请,反复说明他给舅爷加官绝不是出于对外戚的私情,而是考虑到国家的公利,太后才勉强同意了。

英宗逝世后神宗继位,尊曹太后为太皇太后。神宗也身受曹太后教诲,刻苦好学,知书达礼,对祖母特别孝敬。太后对这位年轻有为的孙子也特别慈爱,每当神宗退朝稍晚,她总是走到屏风后面瞩望等候,还常常亲自端着饭菜给神宗吃。神宗见祖母年老,舅爷曹佾是她唯一的弟弟,也年老,二人长期不得见面,便好说歹说,请求祖母破例让曹佾进宫一次。可是,太后在这件小事上偏不依他。后来曹佾因病告假,病愈入朝谢恩。神宗灵机一动,对曹佾说“:舅爷一定非常思念太皇太后,我去求求。”过了好久,神宗跑回来,喜不自胜地说“:太皇太后答应了,真是天大喜事!”老姐老弟都是六十开外的人了,一见面禁不住流泪。神宗见状,起身告辞,好让他们单独多聊聊。谁知神宗刚出门,太后便对弟弟说:“这儿可不是你可以久留之地。”说完就把他送出宫去。

外戚干政像后宫内乱一样,也是封建王朝“常发病”,发作时间大都在皇帝幼弱而太后或皇后有些权谋术数和政治野心之际,总是造成祸国殃民乃至倾覆一朝的恶果,有时外戚直接篡位;而外戚也往往因干政落得覆灭宗族的惨局。曹太后熟读经史,明察前车之鉴,所以她对外戚严之又严,防微杜渐。正因为如此,曹氏满门忠君爱国,廉政惠民,明垂青史者多多。神宗曾十分动情地对大臣们说“:曹王(曹佾袭封郡王)虽然亲贵无比,却端正谦恭,善于自处,真是纯臣呀!”

临死救贤 千古美谈

仁宗时,范仲淹等人进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神宗用王安石变法,比庆历新政要深广激进得多,新政派大都成了反对派。新法在推行中确也出现了不少流弊,连入京赴试的陆佃都不得不向他老师王安石直言相告:“新法并非不好,只是推行后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反过来却扰乱百姓。”曹太后深明“民为邦本”、民受扰乱则江山不稳之理,所以特别关注民生,对神宗说:“我从前一听说民间有什么疾苦,一定告诉仁宗,都采取了好的措施来解决。现在也应当这样做。”

苏轼出任地方官,体察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写了些讽喻诗,希望感悟神宗。但在推行新法中,他却能“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后来投机政客纷纷混入变法派并对政敌倾轧报复,李定等人于元丰二年(1079)摘录苏轼几句诗,弹劾他诽谤皇上。苏轼祸从天降,锒铛入狱,朝臣中只有张方平、范镇、王安礼向皇帝求情,其余都不敢说话;而李定等人又借机株连张方平、范镇、司马光、曾巩、刘攽、苏轼弟苏辙等名流数十人,企图大兴文字狱,一网打尽异己。这就是举国震惊的“乌台诗案”(乌台是中央监察机关御史台的别称)。人们都说苏轼必死无疑,都深为这位名满天下的大文豪的悲惨下场哀叹,也为宋朝安危担忧。

当时曹太后病得很厉害,神宗日夜奉侍,衣不解带。一天,太后昏沉中偶尔听到谁在议论乌台诗案,吓得一下子清醒过来,连忙对神宗说:“以前仁宗录用了苏轼兄弟,高兴地说‘:我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现在苏轼被抓,是不是仇人害他呢?罗织罪名,竟至于在诗文中找词儿,即使真有些牢骚话,那也是鸡毛蒜皮小过错嘛!我的病已经难好了,可不能再搞出些冤案伤害中和之气!”神宗边听边哭,满口答应。加上王安石也劝说宋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轼才得免大祸,很快获释。曹太后不久即溘然长逝。

曹太后在皇宫中45年如一日,恪守“母仪”清规;佐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高风亮节,垂范后世。谥法规定:“扬善赋简曰圣”,“聪明睿哲曰献”,她得到“慈圣光献”的美谥,可谓名副其实。

标签: 曹皇后

更多文章

  • 北宋为政廉洁的宰相王旦生平 王旦结局 王旦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王旦

    王旦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是真宗朝执政时间最长的宰相,天下称为“贤相”。其为人宽厚大度,处事谨慎,治家严谨,对子女要求严格,家风俭朴,不置私产,在做人与治家上为后人做出了榜样;为政廉洁自律,深谋远虑,推贤进士,知人善任,忠心为国,公而无私,不以权为子女谋私利,为稳定北宋局

  • 战国时期赵国纸上谈兵将领赵括生平 赵括结局 赵括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赵括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也叫马服子,其父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在乐毅破齐后,惠文王命赵奢为将,攻齐的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此前,赵军已多次进攻麦丘这个孤城,但由于麦丘粮草充足,守军中有善于守城的墨家弟子相助,而没能攻下。惠文王十分生气,命令赵奢在一个月内拿下麦丘

  • 唐朝安史之乱中的名将张巡生平 张巡结局 张巡子女 张巡战绩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张巡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每当读到唐书中张巡的传记,总是心中黯然,当抽象的道德重于实体的生命成为共识,什么骇人听闻的事情都可能发生,由此又想到了当时的山南

  • 岳飞为南宋做了哪些卓越的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岳飞

    岳飞一生从戎,抗击金人的民族压迫和掠夺,为南宋抗战派代表人物和我国古代的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南宋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他被赵构、秦桧冤杀,时年39岁。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孝宗赵育为之昭雪,后谥武穆,追封鄂王,改谥忠武。岳飞出身农家,自幼随同乡周侗、陈广习武

  • 王罴简介 王罴是谁 王罴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王罴

    王罴出身京兆霸城(今陕西临潼)名门王氏,性格刚强耿直,深受他人敬畏,为政清廉公正,得到上级赏识、百姓尊敬。王罴曾任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雍州刺史等职,封爵扶风郡公。王罴简介 王罴是谁王罴(?-541年),字熊罴,京兆霸城(今陕西临潼)人,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名将,东汉河南尹王遵之后。王罴出

  • 杨愔是怎么死的 杨愔的性格特点 怎么评价杨愔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杨愔

    杨愔字遵彦、小字秦王,出身弘农杨氏,是南北朝北齐时期的名臣,担任过北齐宰相、特进、尚书令、顾命大臣等职,被封为开封王。杨愔于公元560年被杀,时年50岁,后主高纬追赠其为司空。那么,杨愔是为什么被杀的?杨愔是怎么死的平秦王高归彦起初与杨愔同心,后因留兵备变之事,对杨愔生出怨恨之心,遂将密谋全部泄露给

  • 杨愔生平简介 杨愔子女 杨愔妻子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杨愔

    杨愔出身弘农杨氏,年少时虽然沉默寡言,但很有风度又才思敏捷,少年成名。后来,杨愔家族在尔朱氏之乱中被灭,直至高欢平定叛乱后他得以重振家族,高欢先后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杨愔。杨愔生平简介杨愔(511-560年),字遵彦,小字秦王,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南北朝时期北齐宰相,北魏司空杨津之子。杨愔出身

  • 桓玄主要功绩 桓玄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桓玄

    桓玄是桓温之子、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晋时期的权臣、将领,袭爵南郡公,曾逼迫晋安帝禅位,建立桓楚政权。404年,桓玄被益州督护冯迁杀死,年仅36岁,谥号武悼皇帝。那么,桓玄都做了哪些功绩?桓玄主要功绩失政丧国桓玄上台后,面临东晋末年的种种乱象,也很想振作,大力整顿,但桓玄的政权代表门阀士族,不可能触动

  • 王述简介 王述子女 王述王坦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王述

    王述王述别名王怀祖、王蓝田,出生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幼年丧父,侍奉母亲尽心尽力,是闻名乡里的孝子。王述虽然家境贫寒,却勤俭自持,不追逐名利、急功近利,此后成长为东晋官员、名将。王述简介王述(303年-368年),字怀祖,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东晋官员,东海太守王承之子。王述年少丧父,承袭

  • 北魏名将王慧龙简介 王慧龙的子女后人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王慧龙

    王慧龙北魏名将王慧龙出生太原晋阳,14岁时家族惨遭灭亡之祸,逃过一劫后投靠后秦,又归顺北魏,在战争中显示了其军事才能。王慧龙著有《国典》等作品,于公元440年逝世,谥号为“穆侯”,追赠安南将军、荆州刺史。北魏名将王慧龙简介王慧龙(390年-440年),太原晋阳人,南北朝时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