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元朝皇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的故事 如何评价孛儿只斤·真金

元朝皇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的故事 如何评价孛儿只斤·真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1821 更新时间:2023/12/12 15:19:30

孛儿只斤·真金自幼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相当崇尚儒学、尊重汉人学者,并作为汉法派之领袖与阿合马等理财派对立,最终因禅让事件抑郁而死。

孛儿只斤·真金的故事

礼遇许衡

真金自幼在汉儒的熏陶下成长,参与朝政后甚重儒臣,关怀备至。1280年(至元十七年)六月,当时中书平章政事阿合马以理财得到世祖重用,擅权专政,以真金为首的汉法派同以阿合马为首的理财权臣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真金被册立为皇太子,在客观上加强了汉法派的力量。阿合马屡毁汉法,为了搞垮培养人才的国子监,他使“诸生廪食或不继”,逼得国子监祭酒许衡无法执教,只好请求回乡。真金一方面在忽必烈面前请求让许衡之子许师可任怀孟路总管以养其老,另一方面又遣东宫官员前往许衡处晓谕说:“公毋以道不行为忧也,公安则道行有时矣,其善药自爱。”这里所说的“道”,无疑指儒术和汉法,“道行有时”之语表明了他对于实行汉法的决心和信心。

痛殴阿合马

真金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主张理财搜刮的阿合马深恶痛绝,一直“恶其奸恶,未尝少假颜色”,据说曾用弓打阿合马的头,打得他头破血流,但阿合马敢怒不敢言,当忽必烈问他脸上伤痕从何而来时,阿合马只好回答是被马踢伤的,正好真金在侧,当即呵斥道:“你说得无耻,(这是我)真金打的!”还有一次是他当着忽必烈的面,狠狠拳殴阿合马,因此阿合马对真金十分畏惧。史载“阿合马所畏惮者,独太子尔”。

崇尚儒学

真金深受儒学熏陶,渗透在他的一言一行之中。他非常孝顺,每当忽必烈有病时,真金忧形于色,夜不能寐,听说察必皇后中风,他当即悲泣,穿衣服还没束带就前赴探望。听说母亲去世以后,他从猎所奔赴,终日不喝一口水。他崇尚俭朴,他穿的绫袷脏了,命令侍臣加以染治,侍臣请再换件织绫,真金说:“吾欲织百端,非难也。顾是物未敝,岂宜弃之?”东宫香殿成,工匠请凿石为池,如曲水流觞故事。

真金喜爱讨论儒家经典与历代史籍,“每与诸王近臣习射之暇,辄讲论经典,若《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王恂、许衡所述辽、金帝王行事要略,下至《武经》等书,从容片言之间,苟有允惬,未尝不为之洒然改容”。

真金亦对儒家仁政思想深有体会,江西行省献上岁课羡余钞四十七万缗,真金愤怒地说:“朝廷令汝等安治百姓,百姓安,钱粮何患不足?百姓不安,钱粮虽多,安能自奉乎?”因而全部退还。参政刘思敬派遣其弟刘思恭以新民百六十户来献,真金问民所从来,刘思恭回答说:“思敬征重庆时所俘获者。”真金很不高兴,说:“归语汝兄,此属宜随所在放遣为民,毋重失人心。”乌蒙宣抚司进贡马匹,超过岁献之额,真金晓谕道:“去岁尝俾勿多进马,恐道路所经,数劳吾民也。自今其勿复然。”总之,真金是元朝皇室中受儒家思想最深的一位,后代元朝帝王难以望其项背(这里的“儒化”和“汉化”有所区别,论汉化程度当以元文宗为翘楚,但其儒化程度明显不如真金)。

如何评价孛儿只斤·真金

耶律铸:“象辂长归不再朝,痛心监抚事徒劳。一生盛德乾坤重,万古英名日月高。兰殿好风谁领略,桂宫愁雨自萧骚。如何龙武楼中月,空照丹霞旧佩刀。”

赵孟頫:“储宫仁孝而敬慎,问安视膳之暇,顺美几谏,天下阴受其赐多矣。”

《元史》:“至元以来,天下臻于太平,人材辈出,太子优礼遇之,在师友之列者,非朝廷名德,则布衣节行之士,德意未尝少衰。宋衜目疾,赐钞千五百缗。王磐告老而归,官其婿于东平,以终养。孔洙自江南入觐,则责张九思学圣人之道,不知有圣人之后。其大雅不群,本于天性,中外归心焉。”

《新元史》:“太子性至孝,尝从幸宜兴州,帝不豫,忧形于色,竟夕不寐。闻母后暴得风疾,即悲泣,衣不加带而入省。及后崩,太子居丧,勺饮不入口者终日,设恶卢居之。”

黄时鉴:“真金在元初政治中扮演过一个重要的角色,起过不容忽视的作用。忽必烈推行了汉法,而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当忽必烈本人在推行汉法道路上止步时,真金渐渐成了汉法派的实际领袖。在他的身上,首次体现了蒙元王朝汗位继承问题上的重大变革。在反对阿合马苛敛暴政的斗争中,他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忽必烈晚年趋向保守时力图继续推进忽必烈本人先前从事的行汉法图大治的事业,可惜由于他的拥戴者急于劝忽必烈让位而遭到失败。”

龙:“在真金与阿合马、卢世荣等长期较量的过程中,表面观之好像是汉儒集团与阿合马集团的相互倾轧,实际上他们身后真金和忽必烈的身影时隐时现,宫廷权力之争或明或暗地在忽必烈与真金之间进行。使得当时充满种种矛盾的元廷神秘莫测、危机四伏。忽必烈在改行汉法上从积极转向消极保守之后,排斥汉人,重用色目人阿合马一伙。真金则出于其教养和实际的政治利益,始终主张采行汉法,亲近汉儒。汉儒们在无力与有忽必烈做后盾的色目集团抗衡的情况下,大力扶植真金,寄希望于未来的明君。可惜的是,在长期的斗争中,仁德敦厚、年轻单纯的皇太子真金虽然在汉儒们的大力支持下,与阿合马之流的斗争偶有小胜,但他终究算计不过老谋深算、精明过人而且大权独揽的父亲忽必烈。真金决事举棋不定,优柔寡断,这除了天赋之外,是否是受汉儒们传授的儒家仁德思想和八思巴等所讲授的佛家宽大为怀思想的影响所致,就不得而知了。”

标签: 真金

更多文章

  • 五代时期后梁名将王彦章生平 王彦章结局 王彦章子女 王彦章战绩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王彦章

    王彦章(863~923),五代时期的后梁将领。字贤明,寿张(今山东梁山西北)人。少年从军,随梁太祖朱全忠征讨,以骁勇闻名,常持铁枪,冲坚陷阵,因号王铁枪。屡立战功,由开封府押衙等职累进为行军先锋马军使、检校司空、汝州防御使、匡国节度使、北面行营招讨使,封开国侯。性刚直,痛恨权臣赵岩、张汉杰等扰乱朝

  • 南宋抗金大臣胡铨生平 胡铨结局 胡铨子女 胡铨战绩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胡铨

    在南宋高宗时期,胡铨是“中兴四大名臣”(李纲、李光、赵鼎、胡铨)。他以“刚直忠义名昭史册”,在秦桧当政时期,是唯一上奏高宗赵构、强烈主张“杀秦桧以谢天下”之人!其反对“议和”、坚决抗金的“脖

  • 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生平 岑参结局 岑参子女 岑参诗作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岑参

    在我阅读唐诗的印象里,读边塞诗如饮浓茶烈酒,寥寥数笔,金戈铁马、沙场浴血的情状便跃然纸上,使人身临其境,血脉贲张。我没有任何提剑啸傲的军旅生活背景,但在我们单位里,有不少从战场前线上役后归来的战士或将官,他们那些慷慨赴边的戍守经历和关于异地风情的回忆,叙说起来充满着神奇的力量。这让我常常联想到唐朝的

  • 元末汉国皇帝陈有谅生平 陈有谅结局 陈有谅子女 陈有谅称帝多久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陈有谅

    元朝末暴发了空前的粮食崩溃和货币崩溃,从而导致了国家崩溃,一时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红巾军是主力之一,其杰出领袖就是今属荆州市洪湖的陈友谅。他不但严重打击了元朝统治者,还建立了自己的“汉”国,自称皇帝。陈友谅(1320年-1363年)元代玉沙县黄蓬(今洪湖市乌林镇)人。出身渔家

  • 明清之际布衣傅山生平 傅山结局 傅山子女 傅山著作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傅山

    在明清易代的大变动、大战乱时期,中国涌现了一批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傅山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傅山(1607~1684),字青主,号公它、侨黄、布衣道人、酒道人等,祖籍由大同移居忻州顿村,终落籍太原阳曲西村。傅山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友人毕振姬评他:“公他来历奇,行事奇,诗文书画奇。&rd

  • 唐朝名将王方翼生平 王方翼结局 王方翼子女 王方翼战绩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王方翼

    大唐帝国到了风雨飘摇的唐僖宗时期,农民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进入了长安城,屠尽宗室,乱杀无辜,大唐江山到了大厦将倾的最后时刻,出身高门士族的凤翔节度使郑畋,给唐僖宗送去了用自己鲜血写成的效忠誓言,率领唐军在龙尾坡(陕西岐山县东)与黄巢军队展开血战,一战就让黄巢军伏尸两万,一举扭转了战场上的颓势,未能让

  • 法家创始人韩非子简介 其理论为中央集权提供依据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韩非子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而韩非子则是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的中央集权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加强了君主专制。一起来看看韩非子简介吧,一代大家的一生,是怎样的呢?法家创始人:韩非子韩非,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散文家。他师从荀卿,与丞相李斯为同窗学友。他继承和发扬了荀卿的法学思想,同时

  •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简介 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周敦颐

    说起周敦颐,可能大家最为了解的就是他是《爱莲说》的作者这一点了吧。而实际上周敦颐可不仅仅只是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而已,周敦颐还是著名的哲学家,宋朝儒家理学思想这一派,周敦颐就是其开山鼻祖。理学祖师周敦颐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曾任江南东道南康军刑狱,是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1

  • 浮生六记作者沈复简介 沈复与陈芸的浪漫爱清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沈复

    因为《浮生六记》,是历史记住了沈复和陈芸二人。沈复是浮生六记的作者,这本书中讲述的就是他和妻子陈芸之间的故事。在当时的那个年代,沈复在人们眼中就是个不思进取的败家子,但现在再看,则只剩下无数脍炙人口的故事。一、沈复简介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代杰出的文学家。清乾隆二十八年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

  • 余玠后人 余玠的主要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余玠

    余玠曾大破蒙古军,守卫川蜀数十年,以山城防御抗击蒙古军,与蒙古军大小三十六战,退进扰成都、嘉定的蒙古军,在抗击蒙军方面功勋显赫。余玠后人儿子:余如孙,取“当如孙仲谋”之义,后改名余师忠,历大理寺丞,为贾似道所杀。余玠的主要成就余玠富韬略,通兵法。初投淮东制置使赵葵麾下,营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