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明宣宗皇后:孝恭孙皇后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明朝明宣宗皇后:孝恭孙皇后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792 更新时间:2024/1/19 3:47:53

宣宗皇后孙氏,是山东邹平人,她的父亲孙忠是永城县主簿。宣宗的外祖母彭城伯夫人是永城人,与孙家来往密切。她见孙氏不仅美丽,而且聪慧,十分喜爱。后来,明成祖朱棣孙子选妃,彭城伯夫人就将孙氏带入宫内。

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册封山东济宁人胡氏为皇太孙妃,孙氏被封为皇太孙嫔。洪熙元年(1425年)朱瞻基即位,册立胡氏为皇后,孙氏为皇贵妃。接下来,她开创的三个历史先河一一上演。

贵妃有宝自此始

虽然孙氏成了皇贵妃,但是她并不满足,毕竟皇贵妃比皇后差了一等,她处心积虑地企图压倒胡皇后,登上皇后的宝座。

当时,明宣宗朱瞻基刚刚登基不久,正值盛年,颇好游乐之事。面对这种状况,一向知书达理的胡皇后常常对其加以规劝,所谓“车架颇事游幸,亦间微行,后往往规讽。”

结果,可想而知,胡皇后的正常之举,不仅没有使得宣宗改弦易张,反而适得其反,引起宣宗的不满和厌烦,“上稍厌后”。

而皇贵妃孙氏对此则心知肚明,她虽然看到宣宗的一些失德之事,但是却从不规劝,总是顺着宣宗的意愿,做宣宗喜欢做的事情。久而久之,宣宗对她更加宠爱有加,而对胡皇后更加疏远。

接着,为了达到与胡皇后平起平坐的目的,孙氏就鼓动宣宗,请求皇太后张氏破例赐予她金宝。按照明朝制度,为了显示皇后和皇贵妃在地位上的差异,只有皇后既有金册又有金宝,而皇贵妃则只有金册,没有金宝。

张太后虽有些不情愿,但碍于宣宗的一再要求, 也只得勉强答应。身为皇贵妃的孙氏遂被授予金宝。这在明朝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明史称“贵妃有宝自此始”。

废除皇后之先河

得到金宝之后,孙氏依然不满足,毕竟欲望很难控制,这也能理解,毕竟她在皇帝身边越来越红,而胡皇后在皇帝身边越来越凉。于是,孙氏渐渐滋生了对后位的觊觎之心。

当时,胡皇后身体不好,多年不育。孙皇后虽然身体好,但是也没有生下皇子,为了达到废除胡后,成就自己的目的,孙氏竟然与宫中的宦官、侍女使出杀手锏,“阴取宫人子为己子”。

孙氏抢先在胡后之前,“生”下了皇长子朱祁镇。虽然有人怀疑朱祁镇并非孙氏所生,但是孙氏这事做得十分周全,再加上宣宗的不予追究,最终,此事不了了之。

孙氏有了皇子之后, 这就使得本来就十分宠爱她的宣宗废胡后,立孙氏为后的决心更为坚定。他最终说服了张太后, 采用了大学士杨士奇的设法使胡皇后主动退位的建议, 于宣德三年 (1428年)三月, 正式废皇后胡氏, 改立贵妃孙氏为皇后。

胡皇后体弱多病, 但颇知大体,能履行辅佐皇帝的职责,是位贤良的皇后。她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甚至宣宗本人后来也对此事充满了后悔,,尝自解曰:“此朕少年事。”

明朝自开国以来,明太祖和明成祖只有一位皇后,仁宗亦然,但是宣宗废除了胡皇后,也就开创了明朝废后的先例。此举虽然貌似宣宗所为,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是孙氏的背后“操纵”。

后代皇帝效法宣宗,以个人好恶,动辄废后,如景帝废除汪皇后, 宪宗废吴后, 世宗废张后等。

宫闱徽号亦自此始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成为了瓦刺的筹码,使得明军在与瓦刺的较量中顾虑重重。从当时的情况下看,明朝应该尽快立朱祁钰为帝。但是,孙太后却从维护英宗和她本人的利益出发,没有大局观念,竭力阻挠立朱祁钰当皇帝。

幸运的是,以兵部尚书于谦为首的众多大臣,及时洞悉了孙太后这种做法的危害性,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立朱祁钰为帝,从而使得明朝与瓦刺的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是,孙太后之前先立太子的策略,又为日后景泰易储和“夺门”埋下祸根。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日深夜,各怀野心的石亨、徐有贞和曹吉祥发动了“夺门之变”。在此政变之前,孙太后就颁懿旨称:

天子疾大渐,殆兴,天位久虚。上皇居南内于今八年,圣德无亏,天意有在。以奸臣擅谋,闭而不闻,欲迎立藩王以承大统,将不利于国家。亨等其率兵以迎。

这就为石亨等出于个人和小集团的私利而发动的武装政变,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不仅如此,孙太后还指使自己的两个弟弟带领家人和兵丁数十人,直接参加了夺门行动。

对于孙太后在政变中的作用, 尚宝卿钱溥和兵部尚书陈汝言在奏文中曾这样说:“复辟时非太后有诏, 谁敢提兵入禁门者!”英宗复辟后,对孙太后大加赞扬:

朕惟母后恩深,无以为报。况朕居南宫七年,危疑之际实赖保护。今又定策禁中俾朕复位。

天顺二年 (1458年)正月,他突破明朝祖制的限制,为孙太后上徽号 “圣烈慈寿皇太后”。史称:“明兴,宫闱徽号亦自此始。”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孙若微:工于心计得到了金宝,继而得到了后位;不顾大局,在生前得到了徽号。

不清楚历史的时候想读历史,读完历史发现它竟然让人如此无奈。那么,除了一声叹息,还能说什么呢?

标签: 孙皇后

更多文章

  • 三国曹魏大臣陈留太守散骑常侍:高堂隆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高堂隆

    高堂隆(?-237年),字升平。泰山郡平阳县(今山东新泰)人。三国时期曹魏名臣。高堂隆少年时为诸生,最初任泰山督邮。黄初年间任堂阳县长。魏明帝曹叡即位后,任陈留太守、散骑常侍,赐爵关内侯。青龙年间,明帝多造宫殿,高堂隆为此上疏切谏。后迁侍中、太史令、光禄勋。死时犹遗令薄葬。高堂隆著有文集十卷(一作

  • 三国曹魏大臣武都太守:杨阜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杨阜

    杨阜,字义山,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臣。献帝建安初年,任凉州从事,旋拜安定长史,韦康任刺史后辟为别驾,改任州参军。因讨马超有功,赐爵关内侯。曹操征汉中时,杨阜担任益州刺史,回来后又担任武都太守。魏文帝曹丕、明帝曹叡时,在朝廷任职,德才兼备、刚正不阿。原甘谷县文昌宫西侧尚有杨氏

  • 三国曹魏大臣卫尉颍乡侯:辛毗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辛毗

    辛毗(生卒年不详),字佐治,颍川阳翟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原居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县),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其先人东迁。当初,辛毗跟随其兄事袁绍。曹操任司空时,征召辛毗,他不受命。官渡战后,辛毗事袁绍的儿子袁谭。公元204年,曹操攻下邺城,上表推荐辛毗任议郎,后为丞相长史。公元220年,曹丕即皇

  • 三国曹魏大臣治书侍御史:王观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王观

    王观(?-260年),字伟台,东郡廪丘(今河南范县东南)人 ,三国时期魏国大臣。王观自少孤贫但有志气,后得到曹操召为丞相文学掾,又先后出任高唐、酂县和任县县令,在当地都有治迹和称许。黄初元年,曹丕称帝,汉朝被取代。王观任尚书郎、廷尉监。后又先后出任南阳和涿郡太守。后来魏明帝召王观为治书侍御史,典行

  • 三国曹魏大臣扬州刺史大利亭侯:孙礼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孙礼

    孙礼(?-250年),字德达。涿郡容城(今河北容城)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孙礼早年被曹操征为司空军谋掾。历任河间郡丞、荥阳都尉及山阳、平原、平昌、琅琊、阳平各地太守,后入朝任尚书。他为人刚毅而有勇略,曾为保护魏明帝曹叡而欲独身搏虎。魏明帝驾崩后,孙礼担任大将军曹爽的长史。旋即外授扬州刺史,于芍陂抵

  • 三国曹魏大臣太尉安国侯:高柔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高柔

    高柔(174年263年),字文惠。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并州刺史高干从弟,以善于治法闻名。从小吏任起,二十年后官至九卿。任廷尉二十三年后,升任太常。七十二岁时出任司空,随后仕途高升,在高平陵之变时支持司马懿,据曹爽大营,以假节行大将军事。数年后荣升太尉,进爵安国侯。景元四

  • 明朝宗室藩王汉阴王:朱徵鍉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徵鍉

    朱元璋有二十多个儿子,其中第二十子叫朱松,朱松十二岁就被封为韩王,正是这个韩王的后代,为了领取皇室俸禄而冒充皇家儿郎。这才导致了后面的悲剧。当韩王传到第四代时,这一辈有两个儿子,都不是嫡出,也许正因为这样,这两个孩子感情特别好,尤其是哥哥朱徵钋对弟弟朱徴鍉,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一生都对他倍加照顾。

  • 汤金钊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汤金钊

    汤金钊(1772年-1856年)字敦甫,一字勋兹,萧山人。先世由青田迁居长河,再迁至城厢镇西门外居住,称“西门汤氏”。人物简介汤金钊家世代以经商为业,惟有他勤奋求学。乾隆五十九年(1794),汤金钊22岁举乡试第一,即称解元。嘉庆四年(1799),金钊27岁中进士,选庶吉士,

  • 三国蜀汉大臣蜀郡太守忠节将军:杨洪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杨洪

    杨洪(?―228年),字季休,犍为武阳(治今四川彭山县东)人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刘璋时历任诸郡吏。刘备定蜀,任为功曹。诸葛亮向他征询意见,他认为汉中为益州咽喉,无汉中则无蜀,甚合亮意,擢为蜀郡太守,又转益州治中从事。刘备征吴失利,汉嘉太守黄元举兵反,迫成都。时诸葛亮赴白帝城探望刘备,杨洪即启太子

  • 三国蜀汉大臣从事祭酒:程畿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程畿

    程畿(?222年),字季然,东汉末年巴西阆中(今四川阆中西)人。刘璋割据益州时为汉昌长。后来,巴西太守庞羲因刘璋猜疑而怀有叛离之心,命令程畿的儿子征召士兵自保,程畿不止制止儿子的行为,还说服了庞羲,因此受到刘璋的赏识,被刘璋任命为江阳太守。赵云奉命入川攻打江阳时程畿投降,后来刘备取代刘璋担任益州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