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开国功臣宰相赵普生平 赵普为何建议朝廷削弱地方势力 赵普子女

北宋开国功臣宰相赵普生平 赵普为何建议朝廷削弱地方势力 赵普子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182 更新时间:2023/12/5 23:41:32

在北宋初期,出了一个声名并非显赫的宰相。他并不是常出现在前台,而只是辅助君主在幕后出谋画策。然而,他所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政策,却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状况,关系到国运民命的大问题。这位宰相就是赵普。

后周判官 宋州书记

赵普生于后梁末帝龙德二年(922年),卒于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字则平,原籍幽州蓟县(今北京西南),父赵迥,避后唐赵德钧兵戈乱,迁居洛阳。赵普读书不多,自幼学习吏事。成年后,被聘为永兴军节度使刘词幕僚,后举荐于朝廷,与赵匡胤同为后周世宗柴荣部下。赵匡胤部破滁州后,欲斩盗百余名,经赵普审讯,大部非盗贼而存活之。赵匡胤奇之,遂用为同州节度使屑下的司法推官,旋用为宋州的书记官。

陈桥兵变 佐命殊勋

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去世,由遗孀佐幼主宗训即位。时赵匡胤执掌护卫皇帝之禁军,担任殿前都检点要职。建隆元年。(960年)春,传契丹勾结北汉入寇。宰相范质仓促之间派赵匡胤率军北征,而兵行开封东北四十里之要道陈桥驿时,将士托故不行,将赵匡胤灌醉,然后以杏黄龙袍加身.按律披龙袍即谋叛,赵匡胤在既成事实面前,假惺惺地从后周幼主恭帝手里接过所谓“禅位”书而正式当了皇帝,建立了宋朝.旧史记载这段历史虽然也留有蛛丝马迹,但认为赵匡胤是被迫的,按他的仁爱本性是决不会从寡妇孤儿手中夺取政权的。然而,是谁煽动部将为谋富贵而拥立新主?为什么留京守卫之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早巳愿意拥立赵匡胤呢?为什么兵变前赵匡胤之弟赵匡义与掌书记赵普早巳知情而不发?兵变之际又由他们枕戈待旦守护黄袍加身之赵匡胤呢?这些情况都不言而宣地说明,赵普在其中起了智囊军师的特殊作用,而且他也做了新皇帝心中想做而又不便明言的事。这些事是弄刀舞枪、迷信武力的将领,包括赵匡义在内都计虑难周的。所以,按政变的实际作用来说,这位从滁州战役时就与赵匡胤联宗的赵普,是建立了特殊功勋应获头功的。

然而,在论功行赏时,除了一批原来地位重要的拥戴赵匡胤的将领如石守信、高怀得等得到晋升要职以外,赵普仅得了个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的一般官职。为什么呢?工于心计的赵匡胤不能不继续重用后周宰执范质,王溥以及魏仁甫为相,以维系旧官员之心,而不致削弱刚刚接管的国家机器。这一点,赵普是有所认识的.因此,他照旧要为新皇朝的稳固出力。

从征二李 位列枢使

宋太祖赵匡胤代周以后面临的国内形势,依然是五代十国以来的武臣弄权局面.后周时义成军节度使李筠,本来是个网罗亡命之徒的野心勃勃的将领,他不甘居下,拒绝新皇帝授予的兼中书令的高官,而于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勾结北汉刘钧起兵反宋。赵普看到形势可虑,力主太祖亲征并随同前往。六月,石守信、高怀德攻陷保泽州(今山西晋城),李筠自焚死。

时后周太祖郭威之甥、驻扬州之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已成为宋廷心腹之患。李派翟守殉联结北汉,中途被俘为宋太祖所用以后,宋廷采取赐李铁券(免死牌)以稳其心,并令其移镇青州(今山东济南一带)以便就近约束。李重进扣押宋使,遂于七月起兵反宋。宋太祖派石守信、王审琦征讨,迁延未克。赵普因以原后周之将士攻后周之贵戚为虑,劝太祖自行。十一月从征扬州,举攻克,李重进全家自焚死。

二李叛乱的平定,从献策亲征之意义上来说,赵普之功显著。遂迁以兵部侍郎、枢密副使之职。

加强君权 杯酒释兵

在我国封建时代,不乏有新王朝之开国君主杀功臣、夺兵权之事。西汉初定,遂有未央宫戮韩信之变,而后又有消灭异姓王之举,都是出于巩固君权之需要。赵匡胤深知自己是部将拥立,他不能采取武力解决的办法,消灭二李事件已引起人心浮动。而赵普一再以石守信等执掌禁军为忧,并说细察石等皆非能统驭部下之将才,一旦部下也来个黄袍加身,情况就不妙了。宋太祖颇然其说,并询以和平解决和长治久安之策,于是,赵普提出了“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的方针。赵匡胤是个触类旁通的君主,听其言就化成一整套加强君权、牵掣和削弱各方权力的政策与策略。首要的任务当然是要解决拥兵以自重的将领问题。

某日下晚朝后,赵匡胤留下石守信等将领叙叙兄弟情谊。有点醉意了,他向将领吐露做皇帝的苦处,夜不能安,防范变乱,不及你们做臣下的高枕无忧。当石守信等表示誓死效忠时又说,假如你们的部下谋富贵而起寥怎么办呢?又说人生在世所重者不过多积金钱,田宅,为子孙立不可动之产业;多置歌妓美女饮酒作乐以终天年。我皇帝与你们结为亲家,大家相互都没有猜忌不是很好嘛?这一番话的意思大家都听明白了。于是,第二天纷纷辞去军职,交出兵权,到地方做节度使去了。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历史故事。赵普献策之功自然是不能抹杀的。所以,建隆三年(962年),晋赵普为枢密使、检校太保。赵普深知巩固君权还刚刚开始,他为太祖建功立业谋取富贵的前途也是无量的。

强干弱枝 分化职权

“杯酒释兵权”只是解决兵权的第一步。中唐以来方镇弄权的隐患和新执掌禁军的弄权问题,仍是赵匡胤面前的当务之急。关键是把赵普的十二字方针策略精神渗透到朝廷与地方的职官建置中去,改变权力结构中的独立性,使之必须依附君权而运转。在赵普的参赞下,这套相互制约的职权体制终于制订出来了。这就是中央设副相、枢密使副与三司计相以分宰相之权,收相互牵掣之效。枢密使直属皇帝掌指挥权,而禁军之侍卫马、步军都指挥和殿前都指挥负责训练与护卫。乾德元年(963年),用赵普谋,罢王彦超等地方节度使和渐削数十异姓王之权,安排他职,另以文臣取代武职,于是武臣方镇失去弄权的基础础,另一方面,收厢兵之骁勇和荒年募精壮之丁为禁军,于是天下精兵皆归枢密院指挥。地方虽无精兵,但地方厢兵合则仍可制约禁军。这就形成了强干弱枝而内外上下相互制约之制。

地方则以文人任知州及副职通判为行政官员.重要文献需会签有效.通判为皇帝督察知州之耳目.宋初州设团练使副原为闲职,熙宁变法中有的成为负责义勇之主管。

制其钱粮,是指限制节度使的财政粮饷权限的一种办法。规定地方钱粮大部输送中央,设转运使副主其事。熙宁变法中财税增多,地方之府库也很充盈,此时,节度使问题业已解决。

总之,赵普提出的这套方针、方略,确实在宋初起到了加强中央君主集权制及其军、政、财、文权力分立,防止方镇跋扈与地方各自为政的重要作用。改变了五代十国时期武臣专权,政变频繁的局面,使宋朝成为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套方针反过来又成为宋朝长期存在养无用之冗兵,冗官而冗费负担沉重,导致自我削弱各种权力结构之有效职能,而走向“积贫”、“积弱”之境的重要原因。因为赵普的方针只是从防兵之变、防方镇之跋扈、防官员之损害君权为出发点,而主要不是去提高国力、军力、政权与财政的效力.这就是为什么北宋空有军队一百二十万,官员二万余,封椿库存之钱财成堆,而在北宋与南宋的三百年统治时期,一直对外屈服于辽、夏、金民族政权,内不能消弭官乱于上、民变于下,而处于深重的统治危机的一个真正原因。对此,赵普与宋太祖是要负历史罪责的。

雪夜决策 先南后北

乾德二年(964年),赵匡胤部署中枢与地方政权既定,时机成熟,就尽罢留用后周之范质,王溥、魏仁甫三相,任命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实际上是宰相职位.赵普于是更加用命。某晚宋太祖与弟赵匡义雪夜访赵普,赵普燃炭烧肉置酒以进.皇帝呼赵普妻为嫂,君臣甚为相得.谈话的中心是商量用兵北汉的问题.赵普认为;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等待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宋太祖表示深合心意。这番谈话表明在确定所谓“先南后北”的方针上,赵普襄赞有功。关于先南后北决策的核心,是从契丹手中收回石敬瑭割让之幽云十六州的国土问题。至于北汉之统一则是小事。事实上,在后周、宋初时江南之南唐、吴越两国早已不断输送大宗财富给后。周与北宋政权。所以赵匡胤所说的为战备军需而消灭两国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而他建立封椿库的第一目的是想赎买回十六州.然终北宋之世,实际上并未全力收回失地,熙宁时期的宋廷反而割让七百里地以和辽。可见先南后北不过是赵匡胤欺软怕硬的遮羞布。因此,对赵普的先南后北的“襄赞定策”的作用,应当另作评价了。

公忠其表 谋私宠衰

乾德五年(967年)春,赵普又得到右仆射和昭文殿大学士的职位与荣誉。开宝三年(970年)春,宋太祖亲自去看望病中的赵普,六年又至赵普家,突然发现廊下堆有海货十瓶。打开一看,全是小颗粒的瓜子黄金.赵普只好坦白说明,这是吴越王钱叔送来的。宋太祖说,钱叔大概认为国家大事全由你决断,所以送金子嘛。口中虽说受之无妨,实际上触及了赵匡胤独揽大权和皇权尊严的要害问题。赵匡胤是决不允许臣下来愚弄他,或者暗中夺他的权的.随后又发现赵普违反禁令,私运木材扩展府第,又有官员冒充赵普名义经商等问题。随着考察的深入,又发现赵普子承宗竟然违反宰辅大臣间不得通婚的禁令,娶枢密使李崇矩之女为妻,这有架空皇权的危险,立即命令分开。时翰林学士卢多逊及雷有邻揭发赵普受贿,包庇抗拒皇命外任之官员,简直更是欺君之罪了。宋太祖设副相与赵普分掌权力,并监督相权,不久贬赵普为河阳三城节度使。这些公忠其表、谋私其内的问题,使赵普逐渐失去宋太祖的宠信。

标签: 赵普

更多文章

  • 北宋作家程颢的简介 程颢的作品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程颢

    程颢简介程颢,字伯淳,被学者尊称为明道先生,北宋时期人士,曾居住在中山,之后从开封迁移至现今的河南洛阳。程颢此人成就颇大,是颇为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及诗人,同时还是北宋时期理学的奠基者。程颢画像程颢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祖先历代都是出仕的官。程家时代都住在中山府,后在他的曾祖父出任尚书虞部员外郎时迁居

  • 韩愈简介 韩愈的生平故事 韩愈的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韩愈

    韩愈是古代著名的大文豪,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年少聪慧,能出口成章,挥笔成文,但是在考取功名的时候却没那么顺利,几次三番失败,直到第四次的时候才成功,在为官的时候也是屡遭贬谪。但是他对于后世的影响确实不容忽视的。韩愈简介韩愈出身不差,是在一个官宦世家,但是在韩愈出生没多久父亲就死

  • 博尔忽生平 博尔忽和博尔术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博尔忽

    博尔忽生平博尔忽生平简介提到他是成吉思汗的部下,是成吉思汗在战场上捡回来的孤儿,由成吉思汗的母亲抚养成人,成年后长期为蒙古征战四方。博尔忽画像博尔忽有过很多个名字,作为蒙古大将,博尔忽生平中更多的是以神武的称号而著名,终生效忠于铁木真,为一统蒙古的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从军没多久,就在援救友军的战事中

  • 蒙古四杰之一的赤老温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赤老温

    赤老温资料赤老温资料相对比较丰富,让人们能大致了解到这位蒙古四杰的一生。赤老温的资料如下:赤老温剧照赤老温出身于蒙古草原的一个普通贵族之家,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救了铁木真的性命,因此受到铁木真的重用,而他的妹妹也成为铁木真的侧妃,因此赤老温的家族成为蒙古四大名门望族之一,权势登峰造极。赤老温一直跟随

  • 木华黎一生汗马功劳 木华黎结局 木华黎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木华黎

    木华黎简介木华黎,蒙古族人,是大蒙古国成吉思汗手下骁勇善战的大将,战功赫赫,辅佐成吉思汗成就了统一大业,因此他也是元朝的开国功臣。他还被世人称为大蒙古国的四杰之一。木华黎画像木华黎早期曾是成吉思汗堂兄的奴隶,后因被处死后归附成吉思汗,成为成吉思汗的手下。他以沉稳机智、骁勇善战而出名,颇受成吉思汗的信

  • 唐朝诗人张若虚简介 张若虚的诗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张若虚

    张若虚简介先来看一下张若虚基本简介。张若虚,字和号都不祥,他主要的活动是在公元七世纪的中期到公元八世纪的前期,扬州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关于他的诗句并不多,目前仅存两首。下面来具体看看张若虚简介。张若虚张若虚的出生和死亡都不祥,他主要活动

  • 北宋救时宰相寇准生平 寇准结局 寇准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寇准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字平仲,华州下邦(今陕西渭南)人。太平兴国进士。淳化五年(994年)为参知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拜相。辽兵进攻宋朝时,他力排众议,主张坚决抵抗,促使真宗亲往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与辽订立澶渊之盟。不久被王钦若排挤罢相,出任陕州知州。晚年又被起用,天禧四年(

  •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生平 范仲淹子女 范仲淹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范仲淹

    范仲淹,生于太宗端拱二年(989年)。 卒于皇祐四年(1052 年)字希文,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

  • 北宋清官包拯生平 包拯子女 包拯结局 包拯年收入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包拯

    近千年来,包公在历代人民的心目中,一直是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包青天。今天,包公的形象仍然活跃于戏曲、小说和民 间传说里。官场生涯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出身于官僚家 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在《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 戏曲里,说包拯从小受父母遗弃,由包拯大嫂带养成人,这不

  • 北宋改革家宰相王安石生平 王安石变法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王安石

    儒门新秀 判官后裔天禧五年(1021年)十一月,北宋临江军(今江西清江等地)判官王益官署的后院里,诞生了一个小生命。贺客盈门,人们沉浸在添丁之喜的氛围中,谁也不会料到这个男婴在数十年后,会成为咤叱风云、左右北宋朝政的显赫人物,他就是王安石。临江镇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王安石这位宦家子弟就读于斯,开始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