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英年早逝的颜回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英年早逝的颜回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034 更新时间:2024/2/17 3:44:29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不幸英年早逝 门人想厚葬他 孔子表示反对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曾用过许多赞美之辞表彰他的德行和学问。虽然颜回生前没当过什么官,也没留下什么著作,却无损于他在后代读书人心目中的形象。

自三国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祭孔时以颜回为配享后,历代统治者对颜回封赠有加。颜回先后被封为“亚圣”、“亚圣兖国公”、“兖国复圣公”、“复圣”等。

年十三入孔子之

天生聪颖闻一知十

颜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春秋时期鲁国人。《史记》称他“小孔子三十岁”,清代学者经考证,认为《史记》的“三十”应为“四十”之误,孔子实际上比颜回大四十岁。颜回生于公元前511年,卒于公元前480年。

孔子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颜回也自小好学,“年十三,入孔子之门”,是当时孔门弟子中年龄最小的学生。他年龄虽小,但天资极聪颖,学习起来进步神速,连聪明过人的学长子贡也自叹不如。《论语·公冶长》记载,有一次孔子问子贡:“女与回也孰愈(你和颜回谁更聪明)?”子贡回答说:“赐(端木赐,字子贡)也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孔子同意他的看法,认为颜回的确比他聪明。

聪明人通常都心高气傲,自以为是,颜回有“闻一知十”的天聪,其为人却没有丝毫傲气,对老师异常尊敬,对同学十分谦虚,他沉默寡言,极少显露才智,甚至表面上看起来有点蠢。孔子曾说过:“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我整天和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回去自己研究,却也能发挥,可见颜回并不愚蠢)。”孔子还说过,颜回“于吾言无所不说(对我的说话没有不喜欢的)”。

颜回之所以对孔子亦步亦趋,是因为他对孔子的为人和学问都非常敬仰,他这样形容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功钻研,越觉得深)。”他说孔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约我以礼”,使自己“欲罢不能”,不得不尽全力去学习。所以他在听孔子讲学时,不管时间有多久,始终不会懈怠。

德行学问堪为榜样

颜回屡受孔子表彰

孔子和颜回都以好学著称,孔子之所以把颜回树为弟子的榜样,就是因为颜回好学。

时常否认自己为圣贤的孔子唯独不否认自己好学,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他活到老,学到老,从不停止。他对颜回的好学赞叹不绝,认为在所有弟子中没有人比得上他。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拿别人出气),不贰过(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季康子曾经也有此问,孔子作了同样的回答。颜回死后,孔子在和别人谈起颜回时,感叹道:“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可惜他死了!我只看见他不断进步,从没看见他停滞不前)。”

颜回不仅学问到家,在德行方面也是众多孔门弟子的表率。孔子主要从四个方面教育弟子成为“君子儒”,即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号称“孔门四科”。颜回和闵子骞、伯牛、仲弓是德行科的代表,而以颜回为首。自追随孔子后,颜回对孔子不离不弃。相传少正卯在鲁国办学时同孔子竞争,把孔子的许多门人吸引过去,以致“孔子之门,三盈三虚,惟颜渊不去”。他从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从不以劳苦之事强加于别人身上。他虽然生活贫穷,家徒四壁,但安贫乐道,无意富贵。孔子见他这样,忍不住赞叹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学说以“仁”为核心,“仁”的内涵是“爱人”、“忠恕”,是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孔子不轻易许人以“仁”。他说颜回能够做到“三月不违仁”,而其他弟子只是短时间偶然想起一下“仁”。

颜回短命

孔子伤心

因为学习太刻苦,先天体质和生活条件不好,颜回到29岁已头发尽白,刚过30岁就英年早逝。

当听到颜回病逝的消息,孔子哭得很伤心,他感叹命运捉弄人,仰天长叹:“噫!天丧予!天丧予!”旁人问孔子:“子恸矣(您太伤心了)!”孔子说:“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真的太伤心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什么人伤心呢)?”

颜回生前视孔子如父,孔子也视颜回如子。颜回死后,他的父亲颜路来找孔子商量如何办后事。古代有身份地位的人死后棺木至少用两重,里面的一重叫“棺”,外面的一重叫“槨”,就是“内棺外槨”。当时内棺准备好了,还没有外槨,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卖了为颜回置办外槨。孔子有些为难,他对颜路说:“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槨。吾不徒行以为棺。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意思是说,对自己儿子的丧事谁都想办得好一些,我的儿子孔鲤死了,也只有内棺,没有外槨。我不能卖掉车子步行来替他买外槨,因为我曾做过大夫,是不可以步行的。就这样,孔子拒绝了颜路的请求。

后来有人评论这件事,说孔子不肯为爱徒置办外槨卖掉车子,未免太吝惜了。这种评论是不了解孔子的思想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当时正是礼崩乐坏之时,而孔子认为拯救社会最重要的就是要恢复礼制。作为大夫,出门必须要有车,这也是礼制之一。如果步行,就不符合礼制了,所以孔子连亲生儿子死了也不愿意卖车子买外槨。

孔子的门人想厚葬颜回,孔子不同意。颜回家中本穷,孔子认为不应厚葬,而且颜回一生节俭,厚葬也不符合他生前的意愿。但孔子的门人还是把颜回厚葬了,孔子很委婉地责备了他们几句。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汉成帝最宠爱的几名男宠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正史《汉书》确实有一些章节值得“思春”之人去读,那些帝王将相,其淫乱程度绝不亚于《左传》中的记录和秦代赵姬的绯闻。它和《礼记》的并列可谓是互为反动,且辩证统一。江都王刘建大概算是汉室最淫乱的人了。据说在老江都王刘非还在世时,刘建就与父亲的美妾私通。刘非死后,还在服丧期间,刘建

  • 宋美龄大婚的政治目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1927年12月1日,宋美龄大婚。这是一场事先张扬的婚礼,也是日后注定要被过度阐释的婚礼。《纽约时报》发布了蒋介石与孙夫人的妹妹结婚的消息,并称一位英国裁缝正在替蒋介石赶制礼服。为了给宋家三小姐一个风光正当的婚礼。在蒋介石赴日向宋母面见求婚之际,1927年9月28、29、30日,在上海《申报》,连续

  • 1927年12月1日,宋美龄大婚。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不知道台湾和香港的同胞如何看待朱家骅先生,反正大陆像我这年纪,看到他名字,首先会想到中统特务。考察上个世纪的历史,主管教育的最高长官,大多数时间,始终是个不咸不淡的角色。说不重要也不太妥,蒋委员长在权力达到顶峰的时候,也兼过教育部长。国民政府成立以后,教育部长干的时间最长的两位,一个是陈立夫,一个是

  • 帝王好写诗,堪称中国一绝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帝王好写诗,堪称中国一绝,帝王写的诗不怎么样,也是中国一绝。在中国,凡帝王,无论识字的,不识字的,无论会写字的,不会写字的,穿上龙袍,坐上龙椅,找到九五之尊的感觉之后,都想在诗词或者在艺文上,表现一下自己。我至今百思不解,为什么中国帝王大都好这一口,附庸风雅,而外国帝王一般没有这种嗜好,很少犯文学幼

  • 中国历史上的35个才女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1.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西施2.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

  • 中国历史上100位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1.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2.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3.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4.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5.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6.汉哀帝(刘欣)“同志”皇帝7.汉新帝(王莽)夺权容易,守权难8.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9.汉明

  • 是谁让慈禧家族断子绝孙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1875年2月12日,美国《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和《芝加哥每日论坛报》(Chicago Daily Tribune)同时在头版刊发了一则极短的报道,正文只有14个英文单词:“来自中国的电讯表明,这个国家的内战将无法避免。”次日,这两家报纸又在显要位置刊发

  • 康熙继大统真相:得天花大难不死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随着顺治的死去,康熙皇帝登上了大清江山这一块舞台当中,成为了我们这本书的主角。一、康熙皇帝继位真相大揭秘问题在于,顺着皇帝为什么会选择他年仅不足8岁的儿子爱新觉罗·玄烨继承皇位呢?他是如何登上这个位置的呢?1.顺治皇帝的遗嘱我们的揭秘《康熙王朝》也正式拉开序幕了。但是,在这个顺治、康熙

  • 伍秉鉴:“天下第一富豪”的兴衰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被西方人称为“天下第一大富翁”的伍秉鉴1686年春,广东巡抚李士祯在广州颁布了一项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实”之人,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的白银,就可作为“官商”包揽对外贸易。令李士祯想不到的是,这一公告竟会在以后的岁月里为中国催生出一

  • 曾国藩的为官处世之道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异数。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竟能办成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世伟业,即使100多年过去,仍令人回想无穷。是什么使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天资?是努力?还是机运?……自从曾国藩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