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初年大臣窦仪简介:因学问优博、通晓典故而深受器重

北宋初年大臣窦仪简介:因学问优博、通晓典故而深受器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440 更新时间:2023/12/14 11:49:58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窦仪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窦仪(914年—966年),字可象,蓟州渔阳(今天津市蓟县)人,右谏议大夫窦禹钧长子。五代后期至北宋初年大臣、学者。

后晋时期,窦仪登进士第,任景延广僚属。仕于后汉、后周两朝,历任右补阙、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等职。北宋建立后,官至工部尚书兼判大理寺事,后改任礼部尚书。乾德四年(966年)去世,年五十三。获赠右仆射。

窦仪因学问优博、通晓典故而受宋太祖器重。曾奉命主撰《建隆重定刑统》(即《宋刑统》)三十卷、《建隆编敕》四卷。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窦仪十五岁就能写文章,后晋天福(936年—944年)年间中进士。侍卫军主将景延广兼任夔州节度使,上表推荐他为记室。景延广后来历任滑、陕、孟、郓四州节度,窦仪一直任从事。

后晋开运年间,杨光远占据青州叛乱,当时契丹正南下侵犯,博州刺史周儒出城投降,杨光远及周儒派人引契丹轻骑在马家渡渡黄河。当时景延广掌管禁军,颜絗主持政事,派遣窦仪入朝上奏。窦仪对执政大臣说:“昨天我与颜絗讨论事势,有些考虑,所以乘驿车昼夜不停赶来。国家如果不派良将控制博州渡口,恐怕周儒一定会引契丹兵渡到东岸与光远会师,那样河南就危险了。”不久周儒果然引导契丹兵渡过黄河,增置栅栏。

石重贵驻军黄河上游,派遣李守贞等人率领一万多人,水陆并进,固守汶阳,占据要害。契丹兵果然攻来,李守贞部把他们打败,契丹撤军。后汉初期,召窦仪入朝任右补阙、礼部员外郎。

主持贡举

后周广顺初年(951年),改任仓部员外郎、知制诰。不久,授任翰林学士。郭威在南御庄宴射,席中赐给窦仪金紫朝服。历任驾部郎中、给事中,并充任别的职务。

刘温叟主持贡举,所录取的进士有人落选了,朝廷加任窦仪为礼部侍郎,暂代主持贡举。窦仪上言说:“希望依照后晋天福五年的旧制,废除明经、童子科。进士省卷,要交纳五篇作品以上,不得有神道碑志之类;帖、经、对、义,有三样通过为合格;再参加殿试。落第者分为五等:以词、理非常纰缪的为第五等,殿五举;其次为第四等,殿三举;以依次稍微可以的为第三、第二、第一等,允许他们都到次年赴考。学究科,请合并《周易》、《尚书》为一科,各回答三十道墨义题;《毛诗》依旧为一科,也回答六十道墨义题。录取后,一并减为七选集。各科举人,第一场考试得了十个否的,殿五举;第二、第三场得了十个否的,殿三举;三场内得有九个否的,殿一举。送考官予以治罪。进士请求任职,加试论策一篇,以五百字以上为准。”郭威采纳了这一意见。

不久因父亲有病,上表请求解除职务。世宗亲自慰抚他,亲手赏给金丹,让他转交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去世后,归葬洛阳。诏令赐给他三十万钱,米麦三百斛。守丧满期,召他入朝授任端明殿学士。

宦海沉浮

显德三年(956年),窦仪跟从柴荣进攻南唐,任判行在三司,柴荣因为他饷馈不继,打算治他的罪,宰相范质解救他才得以免罪。淮南平定后,任判河南府兼知西京留守事。

显德六年(959年),柴荣驾崩,柴宗训即帝位,迁窦仪任兵部侍郎,充任别职。不久出使南唐,到了南唐,即将宣示诏命,正好下雪,李景请求在廊檐下拜受,窦仪说:“我接受国家使命,不敢违背旧礼。如果以朝服受淋失容,请等到日后再拜。”李景就在庭中拜受诏命。

建隆元年(960)秋天,升任工部尚书,罢去学士职务,兼任判大理寺。奉诏重新修定《刑统》,成了三十卷。正好翰林学士王著因酒醉失态被贬官。赵匡胤对宰相说:“深严之地,应当由宿旧儒臣居住。”范质等人回答说:“窦仪清介重厚,但已经从翰林选任端明殿学士了。”赵匡胤说“:非这个人不能居禁中,你当去表明我的心意,勉令他就职。”当天再次进入翰林任学士。

去世

乾德二年(964年),范质、王溥魏仁浦等三位宰相都被罢免。过了三天,才任命赵普为平章事。诏令既成,赵匡胤问翰林学士说:“范质等人已被罢免,赵普的任命敕令哪位官员当署名。”翰林学士承旨陶谷当时任尚书,于是建议相位不可以久虚,现在尚书是南省六官之长,可以署敕。窦仪说:“陶谷的陈请并非天下承平时的制度,皇弟开封尹、同平章事,这是宰相的职务。”赵匡胤说:“窦仪的话正确。”就命令赵光义署敕赐给赵普。不久加任窦仪为礼部尚书。

当时御史台建议,想以左右仆射合为表首,太常礼院以东宫三师为表首。窦仪援引典故,以仆射合为表首者有六次,而以三师为表首者没有根据。朝廷舆论赞同他的观点。

乾德四年(966年)秋天,主持贡举。这年冬天去世,终年五十三岁,追赠右仆射。 窦仪去世后,赵匡胤叹息着对身边大臣说:“天为什么这样快就夺走我的窦仪啊。”因为可惜尚未重用他。

标签: 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汉末诸侯韩馥手底下都有哪些猛将?最后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风云人物

    放眼汉末三国,在众多割据势力之中,冀州牧韩馥的表现无疑让人大跌眼镜。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韩馥(?—191年),字文节,颍川郡(治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的诸侯,冀州牧。在东汉末年,韩馥担任过御史中丞等官职,之后被董卓派为冀州牧;在各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时,韩馥也是其中之一的参与者。在讨伐董

  • 范文程是汉人,为什么会归顺大清?他有哪些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范文程,清朝,风云人物

    范文程出生于明末时期的一个仕官家庭,他是汉人,却成为了清朝开国重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范文程是汉人,很有谋略和能力,也很想有一番作为,范文程却得不到明朝的重用,范文程想要施展才能,于是转投努尔哈赤。同时当时大明已经内部非常的腐败,在范文程心中大明已经不

  • 为什么乾隆帝的皇后都没好下场?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乾隆,清朝,风云人物

    在中国的历史上,皇帝的老婆为什么叫“皇后”,这种叫法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根据荀子的观点,天子独大,没有人可与之平起平坐,所以,天子的配偶不可以取“齐”的谐音“妻”,只能叫“后”。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改天子为皇帝,并订定皇帝的正妻为皇后的后妃制度。较完备的后妃制度和等级划分,直到汉朝之后才实际

  • 如果八国联军抓到慈禧,她回事什么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慈禧,清朝,风云人物

    八国联军之所以入侵北京城,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慈禧太后支持义和团打砸教堂,滥杀洋人。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来之前,慈禧害怕洋人报复,匆匆忙忙带着光绪皇帝逃到了西安,躲避洋人的追捕。那么,如果慈禧没有逃跑,被洋人抓到,洋人会怎么处理慈禧呢?按照一般的理解,洋人会杀掉慈禧。就算不杀掉,也会让慈禧下课,

  • 十四阿哥胤禵是什么来历?康熙帝生前有多看重他?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胤禵,清朝,风云人物

    九子夺嫡是历史上最为激烈的帝王之争,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在长达这场长达十四年的夺权斗争中,四阿哥胤禛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成为了后来勤于政事的雍正皇帝。不过,其实康熙帝生前最器重和看好的是十四阿哥胤禵,只是后者最终却还是没能胜过胤禛。胤禵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是康熙帝的第十四个儿子

  • 曹仁一共有多少个子女 他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风云人物

    对曹仁后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大将军曹仁究竟有几个子女,都分别叫什么名字的?大将军曹仁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曹泰、曹楷、曹范,其中就只有曹泰是一个人才,曹楷和曹范都是官二代,凭借着曹仁在曹魏混了一官半职。首先我们大体认识一下这位曹操的从弟曹仁,曹仁(168-223年)东汉末

  • 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道光帝节俭到什么程度?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道光,清朝,风云人物

    穿着补丁衣服、舍不得吃鸡蛋!这两样若是放在普通百姓身上,那自是再正常不过了。可若这事发生在皇帝身上,那就相当让人匪夷所思了。这位皇帝便是清朝的道光皇帝,他曾在上朝时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他还曾为要不要吃鸡蛋而犹豫纠结!道光皇帝是清嘉庆皇帝的次子,乾隆皇帝的孙子。他登基时,年已39岁,是出了名的晚承大统。

  • 南宋大理寺主簿薛季宣简介:开创永嘉事功学派先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风云人物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 李莲英有什么特长存在 李莲英为什么还能深受慈禧宠爱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慈禧,李莲英,风云人物

    对慈禧和李莲英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莲英长得那么丑,慈禧太后为什么还对李莲英如此宠爱?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会梳头,深得慈禧喜爱慈禧太后是一个爱美之人,非常在意自己的容貌。晚清时期,皇宫内有一个职位:专门给慈禧太后梳头。由于慈禧的年龄越来越大,难免出现掉头发的情况,梳头匠这

  • 雍正皇帝继位登基后,为什么要废除贱籍?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风云人物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以上问题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人的社会地位是有森严的规定的,也被分为了多个等级。因此,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你几乎很难看到等级不同的人和平相处,平等相处。即使有些时候,上层阶级良心发现,想要让社会更加平等一点,因此对封建旧规定作出了一定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