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为什么要刺杀董卓?原因是什么

曹操为什么要刺杀董卓?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932 更新时间:2023/12/27 10:12:56

“孟德献刀”是小说《三国演义》里的一个经典桥段,无疑是曹操早年的热血之举。在董卓独揽大权、不施德政的大配景下,朝野震荡,士人团体却机关用尽。此时,青年曹操提出,本身可以或许应用和董卓的相信靠近董卓,并向王允求取七宝刀,以识趣刺杀董卓为国除害。然而在刺杀董卓的过程当中曹操意外失手,故假借“献刀”之名而脱身。因此,所谓的“孟德献刀”,“献刀”只是手段,“刺董”才是目的。

在汗青上,曹操固然是讨董的发起者和关东联军的成员,但并没有“刺董”的相关记录。《三国志 武帝纪》的记录是“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裴松志注引《魏书》说明其原因是由于曹操“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可见,曹操分开京师并非是由于谋杀董卓失败,而是由于看到董卓残暴、难以成事,故而抉择分开。因此,在笔者看来,“孟德献刀”的故事是为增加曹操的戏份而设置的,“刺董”或是移植了其别人物的相似阅历。而对于“刺董”,小说中不只仅是曹操,早在曹操之前,还另有别人。此外,固然曹操谋杀董卓的记录不见于史料,然则别人“刺董”的记录,却见于汗青之中。

那么,这些“刺董”的情节和记录有何相似之处?和“孟德献刀”故事的形成又有何关系?

《三国演义》第三回中,董卓废黜少帝,立陈留王为帝,激起了群臣的不满。其中尚书丁管的反响最为激烈,他不只高声怒斥董卓,还“挥手中象简,直击董卓”,声称“当以颈血溅之!”这堪称是小说中最早的“刺董”事件,方法也很简单直接。而丁管此人于史无载,对这一人物的塑造在笔者看来重要是表现了东汉朝堂上为数不多的士人血性,故而丁管“刺董”固然失败,却得到了高度的赞扬,以至于后世诗云“满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公是丈夫”。小说中第二例“刺董”的是伍孚,与丁管朝堂上“直击”的方法相比,伍孚的“刺董”更具有谋杀的特点,第一是隐蔽,小说描绘其“于朝服内披小铠,藏短刀,欲伺便杀卓”,第二是偷袭,伍孚是在董卓上朝时迎面突然拔刀谋杀。固然末了伍孚“刺董”也失败了,然则小说也对其行动给予了高度肯定,认定其为忠臣、大丈夫。而伍孚在汗青上却有其人,小说对其的描绘也基本照搬了汗青的记录。

但这两个例子在笔者看来都是曹操“刺董”的铺垫,一是显示曹操“刺董”更有计划性,首先,曹操在“刺董前”先赢得了董卓的相信,以此可以或许靠近董卓使其不生怀疑。其次,曹操的谋杀抉择的时机较佳,抉择董卓将要休息的时候。第三,曹操的谋杀使用了王允的宝刀,这让曹操可以或许进退有据。末了,曹操固然谋杀失败,然则可以或许全身而退。二是曹操“刺董”固然失败,却没白白就义,而是巧妙脱身进而促成了关东讨董联盟。

上述所言,小说中对付“刺董”的描述都因此小我为单位、层层递进。而汗青上,固然对“刺董”的记录也分散在各处,然则,笔者发现,汗青上对于“刺董”的记录彷佛很有关联。《三国志》对付“刺董”的记录重要有两处,一是《董卓传》中裴松志注引谢承《后汉书》中的记录,此处记录了伍孚“刺董”的阅历:董卓作乱,百僚震栗。孚着小铠,于朝服里挟佩刀见卓,欲伺便刺杀之。语阕辞去,卓送至阁中,孚因出刀刺之。卓多力,退却不中,即收孚。卓曰:“卿欲反邪?”孚大言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乱国篡主,罪盈恶大,今是吾死日,故来诛奸贼耳,恨不车裂汝于市朝以谢世界。”遂杀孚。这里对伍孚“刺董”的记录被《三国演义》全部采用,而末了,裴松志提到了谢承记孚字及本郡,则与琼同,而致死事乃与孚异也,不知孚为琼之别名,为别有伍孚也?盖未详之。提出了伍孚和因引荐关东联军讨董成员为官而遭受董卓诛杀的城门校尉伍琼是否为统一人的疑难。第二处“刺董”的记录见于《荀攸传》: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於纣,世界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庶民,而后据殽、函,辅王命,以号召世界,此桓文之举也。”事垂就而觉,收颙、攸系狱,颙恐忧自尽,攸语言饮食自如,会卓死得免。

在笔者看来,这两处的记录可以说颇值得思考,可以说,二者的接洽是慎密的。也就是说伍孚“刺董”并非小我的行动,而是小我谋划的成果。而荀攸传中呈现的“伍琼”和所谓伍孚和伍琼是不是统一人的疑难也能够如许说明:谢承《后汉书》伍孚的职务是越骑校尉,《荀攸传》中谋害的“伍琼”也是越骑校尉,联合《董卓传》伍孚“刺董”的情节,《荀攸传》该当记录有笔误,“伍琼”该当是伍孚。也就是说伍琼和伍孚极可能是两小我,伍琼由于引荐的人成为了关东讨董联军的成为而被董卓诛杀,而没有介入谋害“刺董”。伍孚介入了荀攸等人谋害“刺董”的行动,并担负执行人,然则末了“刺董”失败。

不管怎样,笔者都倾向于觉得汗青中“刺董”行动是一次部门士人谋害谋划的小我行动,荀攸等人作为谋划人,伍孚作为执行人,末了“刺董”失败,伍孚就义,重要谋划人荀攸、何颙坐牢。

综上,“孟德献刀”的汗青原型在笔者看来该当因此荀攸等人谋划、伍孚执行的“刺董”行动,而小说增加了丁管,沿用了汗青上伍孚的“刺董情节”作为铺垫,使得“孟德献刀”这个故事变得非常出色。

丁管临时起意、伍孚稍有准备、曹操有所计划,小说中的“刺董”大都是单独行动,很有一种“侠”的风范,这也侧面反响了士人团体此时的无奈,他们不能凭借本身的力量撼动大权独揽的外来军阀而必要借助“死士”来刺杀董卓以肃清朝野。但从小说中彷佛可以看出,从丁管到伍孚再到曹操,“刺董”行动越来越隐秘,难度也越来越大,这就必要“刺董”之人由一腔热血转为冷静分析,“刺”的概念愈凸起,所要求的刺客就必要越有头脑,因此,作为有志之士和头脑灵活的曹操就在此登场。这在笔者看来大抵就是小说安排“孟德献刀”故事的逻辑。而不同于小说的是,汗青的记录将“刺董”行动定性为小我谋划、分工执行,所凸起的不是某小我,而是强调董卓的所作所为曾经天怒人怨因此清除董卓才可以或许重振朝纲、规复次序,故而必要群策群力。

不过,在笔者看来,董卓身后,东汉的次序不只没有规复反而更乱。有一点,小说和汗青彷佛给的谜底是同样的,跟着“刺董”的失败,一些士人(笔者按:典范人物一是小说中“孟德献刀”的配角曹操,其推行屯田、任人为贤、挟天子以令诸侯树立曹魏的基础;二是汗青上谋划“刺董”的荀攸,其在董卓身后出狱,先是试图避难蜀中,后辅佐曹操,他对东汉的时局看得较为清晰,故而为人较少语言政局,与汗青上和荀彧末了殉节不同。二者都与“刺董”或有关,也堪称殊途同归了)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东汉王朝曾经日薄西山,刺杀董卓曾经没有很大的作用,必须要树立新的次序才可以或许使得国家有所振兴。

标签: 曹操汉朝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北宋最有权力的女子,你知道她是谁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风云人物

    北宋最有权力的女子,你知道她是谁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我们不禁会对此女子投去了好奇的眼光,好奇她为什么能成为北宋掌权二十多年的传奇女子?这个传奇女子就是宋真宗时期的章献明肃刘皇后。刘氏去世后,谥号四个字:章献明肃,旧制通常是两个字,四个字就是从刘后开始,这表明,刘后确实与众不同。让我

  • 竖刁跟齐桓公是什么关系?中国史上第一个自宫的太监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竖刁,春秋,风云人物

    说到自宫,中国人肯定不陌生,因为武侠大师金庸的小说中就有几个武功秘籍是需要自宫者才可以练习的,比如说《葵花宝典》和《辟邪剑谱》等等。武侠世界毕竟是虚构的,那中国历史上真的有没有人自宫,或者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人自宫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去问问司马迁。司马迁虽然是被阉割过的,但他并不是自宫,而是皇帝判他

  • 后世如何评价许敬宗?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风云人物

    许敬宗,字延族,唐朝时期宰相,他是隋朝礼部侍郎许善心之子,东晋名士许询后代。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许敬宗出身高阳许氏,少有文名。隋大业年间中秀才,后担任书佐。其父许善心被杀之后投奔瓦岗军,被李密任命为记室。李密兵败之后投奔唐朝,补涟州别驾,秦王李世民问其才学召为秦府学士,贞观

  • 关于海山,有哪些轶事典故?后世如何评价他?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风云人物

    孛儿只斤·海山,即元武宗,元朝第三位皇帝,蒙古帝国第七任大汗,汗号“曲律汗”。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裕宗真金之孙、顺宗答剌麻八剌之子、成宗铁穆耳之侄,生母是昭献元圣皇后答己,弟弟是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十一年(1307年),成宗铁穆耳病逝,储位虚

  • 北魏孝文帝临终前为什么要皇后陪葬?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孝文帝,南北朝,风云人物

    说起北魏孝文帝,绝对是一个妥妥的明君了。尤其是在他亲自经理朝政之后,做出的一系列改革。可以说是让北魏这个少数民族政权从落后的圈子中一步步走出来。让鲜卑族和中原的汉族文化融合,更是推动了当时北魏各个方面的发展。可是,正是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君王,却年仅33岁就英年早逝。更加奇怪的是,为何在他临终之时,还

  • 陆贽:有“中唐贤相”之称,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风云人物

    陆贽,字敬舆,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宰相,溧阳县令陆侃第九子,人称“陆九”。他是为中唐贤相,其学养才能、品德风范,深得当时及后世称赞。权德舆比之为西汉名臣贾谊;苏轼认为他是“王佐”、“帝师”之才,文辩智术超过西汉谋臣张良。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陆贽出身江南四大姓之一

  • 北宋节度使陈洪进简介:宋太宗为其罢朝二日,以示哀悼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风云人物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陈洪进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陈洪进(914年—985年),字济川,清源郡仙游(今福建莆田仙游县)人, 一说临淮(今安徽省凤阳县人)

  • 刘备和袁绍都失败了 两人的结局为何完全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风云人物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夷陵之役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为什么夷陵之战后,蜀汉三分天下,官渡之战后袁氏却无法割据河北夷陵之役,蜀汉三国之争,官渡之役,袁绍全军覆没,其理由如下:诸葛亮的贡献刘备死后,诸葛亮接管了一个什么样的局面。战后,国内“益州疲敝”,南方四郡造反,东吴与曹魏虎相争。就

  • 清朝大臣朱国治是怎么死的?三藩之乱后康熙是如何评价他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风云人物

    三藩之乱是清朝内部的一次大内乱,同时也是圣君康熙大显身手的一次战争。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公元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而这,无疑彻底激化了三藩和清朝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吴三桂首先于这年11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

  • 刘三吾一句话改变两位皇帝命运,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三吾,明朝,风云人物

    在中华大地上最不缺的就是读书人,因为古代的男子都以读书考取功名为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国家也是为了选贤举才煞费苦心,和平年代还好,只要是科举制继续实行,就有源源不断地读书人进京赴考,成为国家的储备力量。可是,一旦国家发生战乱,别说科考了,百姓能吃得饱,不掉脑袋都是值得庆幸的事。元朝这个时期由于是少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