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陆贽:有“中唐贤相”之称,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陆贽:有“中唐贤相”之称,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01 更新时间:2023/12/7 23:58:37

陆贽,字敬舆,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宰相,溧阳县令陆侃第九子,人称“陆九”。他是为中唐贤相,其学养才能、品德风范,深得当时及后世称赞。权德舆比之为西汉名臣贾谊;苏轼认为他是“王佐”、“帝师”之才,文辩智术超过西汉谋臣张良。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陆贽出身江南四大姓之一吴郡陆氏。为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进士,中博学宏辞科。唐德宗即位,由监察御史召为翰林学士。“泾原兵变”后,随德宗出逃奉天,起草诏书,情词恳切,“虽武人悍卒,无不挥涕激发”。贞元七年(791年),拜兵部侍郎。贞元八年(792年),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为相时,指陈弊政、废除苛税。贞元十年(794年),遭构陷后罢相。永贞元年(805年)在忠州去世,年五十二。追赠兵部尚书,谥号“宣”。陆贽工诗文,尤长于制诰政论。所作奏议,多用排偶,条理精密,文笔流畅。权德舆称其“榷古扬今,雄文藻思”。《全唐诗》存其诗。有《陆宣公翰苑集》及《陆氏集验方》传世。

人物生平

家门寒微

陆贽生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相传出生在苏州嘉兴城内甜水井(今浙江省嘉兴市区斜西街东首)。陆氏自东汉末年即为江南望族,但到陆贽出生前家门已衰落。其父陆侃曾任溧阳(今江苏溧阳)县令,后因陆贽显贵,被赠为礼部尚书。陆侃早逝,陆贽幼年受母亲韦氏教导成长,时人称之为“陆九”。他有独立见解和操守,与众不同,学习儒学颇为勤苦。

德宗内相

大历六年(771年),十八岁的陆贽中进士,又应博学鸿词科考试得高第,授华州郑县县尉,后被免职回乡。寿州刺史张镒名望很高,陆贽前往谒见。交谈三日之后,张镒认为陆贽是奇才,请与他结为忘年交。陆贽告辞时,张镒赠钱百万,说:“请作为太夫人一日饭食的费用。”陆贽不肯接受,只收了一串茶叶,说:“斗胆不收您赠送的厚礼。”他凭文牍判词写得出类拔萃,补任渭南县主簿(《新唐书》作渭南县尉),后迁任监察御史。

唐德宗李适即位后,派黜陟使庾何等十一人巡视天下。陆贽游说使者,请求用“五术”察看风俗民情,“八计”考察地方官政绩,“三科”选拔才智出众的人才,“四赋”管理财政“,六德”安定疲困的人,“五要”精减官员。德宗还在做太子时就听说过陆贽的名声,此时任命他为翰林学士,调任祠部员外郎。陆贽性情竭忠尽心,担任近侍之职后,感念德宗重用了解自己,想有所作为效力报答,所以政事上的缺失,无论大小他一定陈述,因此德宗更加厚待陆贽。

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军发动兵变,占领长安(今陕西西安),拥立前太尉朱泚僭越称帝,陆贽随德宗避乱奉天(今陕西乾县),转为考功司郎中。兴元元年(784年)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叛乱时,又扈从德宗逃往梁州(今陕西汉中),转任谏议大夫。陆贽自从任翰林学士后,即参赞机要事务,负责起草文诏,甚得德宗倚重。朝政千头万绪,大量诏书均由陆贽起草,他疾笔如飞,但凡所议论陈列的,没有不曲尽情理的。在艰难的日子里,虽然有宰相,但是无论大事小事,德宗一定要与陆贽商量,时人称他为“内相”。德宗无论到哪里去,也一定要有陆贽伴随。由于梁州、洋州道路险恶难行,德宗曾经与陆贽失散。过了一夜,陆贽还没有到来,德宗震惊忧愁,以至于哭泣,下令能找到陆贽的人赏赐一千金。过了许久,陆贽才到,德宗非常高兴,太子李诵等人纷纷来贺。然而,陆贽常常直言谏诤,有违德宗的意旨。奸臣卢杞虽被贬官,但德宗内心中还是庇护他。陆贽极力陈诉卢杞的奸邪导致变乱,德宗表面上虽然同意,心中却很不高兴。刘从一、姜公辅都从小官进升为宰相,陆贽虽然得到德宗极大的恩宠和知遇,却没有出任宰相。

回到京城后,陆贽任中书舍人,仍任翰林学士。他的母亲韦氏仍然在江东,德宗派宦官接韦氏回京,“搢绅荣之”。不久陆贽因守母丧而解职,回到东都洛阳,寄住于嵩山的丰乐寺。各方面赠送的礼物一概不收,只有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是贫贱时的故交,韦皋事先通报说所送的礼物是德宗命令他收的,陆贽才收下。德宗又命宦官把陆贽父亲陆侃的灵柩从嘉兴护送到洛阳安葬。

贞刚律己

守丧期满后,陆贽以权知兵部侍郎之职被起复,又任翰林学士。陆贽入朝谢恩时,拜伏在地抽泣,德宗也为之动容,起身抚慰。此后,陆贽所受的爱重礼遇更加优厚,天下的人认为他能当宰相。但宰相窦参对他一向心怀不满,陆贽也多次向德宗报告窦参贪污纳贿,二人因而不和。

贞元七年(791年),陆贽被罢去翰林学士之职,拜为兵部侍郎、知贡举。

贞元八年(792年),窦参被免去相位,陆贽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出任宰相。

陆贽执政期间,公忠体国,励精图治,具有远见卓识。在当时社会矛盾深化,唐朝面临崩溃的形势下,他指陈时弊,筹划大计,为朝廷出了许多善策。他对德宗忠言极谏,建议李适了解下情,广开言路,纳言改过,轻徭薄赋,任贤黜恶,储粮备边,消弭战争。这些建议有些为德宗采纳,化为实际政策。特别是在藩镇叛乱举国动摇的情势下,规劝德宗下诏罪己,为其起草了诚挚动人的诏书并颁行天下,前线将士为之感动,有的听到后痛哭,叛乱者上表谢罪。由于他善于预见,措施得宜,力挽危局,唐朝摇摇欲坠的局面得以转危为安。

陆贽秉性贞刚,严于律己,自许“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以天下为己任,敢于矫正人君的过失,揭露奸佞误国的罪恶。他认为立国要以民为本,对“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的尖锐对比,深为愤慨,同情人民的悲惨生活。他力劝德宗爱人节用,轻徭薄赋,反对横征暴敛,主张使“一代黔黎,跻富寿之域”。

受诬被免

陆贽为相期间,户部侍郎、判度支裴延龄以谄佞得德宗信用,“天下嫉之如仇”。陆贽仗义执言,多次上书参奏裴延龄的罪行。裴延龄日加诋毁陆贽,而德宗也不悦陆贽的进言,遂于贞元十年(794年)罢陆贽为太子宾客。

陆贽本来谨慎小心,一向不与宾客交往。裴延龄猜到李适对陆贽薄情,趁机进谗言,百般污蔑,德宗发怒,想杀掉陆贽,多亏谏官阳城等人一同上奏章替陆贽分辩,才免死降为忠州(今重庆忠县)别驾。

后来,德宗又渐渐思念陆贽,恰逢薛延任忠州刺史,传达德宗慰劳的旨意。韦皋多次上奏请求让陆贽代领剑南节度使,但德宗仍有记恨,不肯授任。

陆贽在忠州十年,常常闭门不出,少有人能见他一面。他一方面为避诽谤流言,不敢著书言事。同时也因当地气候恶劣,疾疫流行,于是研习艺术,集“古方名方”编录《陆氏集验方》五十卷,供人们治病使用。

卒于贬所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下诏召还陆贽。诏书还没有到达贬所,陆贽已经逝世,享年五十二岁。获赠兵部尚书,谥号“宣”。

标签: 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北宋节度使陈洪进简介:宋太宗为其罢朝二日,以示哀悼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风云人物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陈洪进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陈洪进(914年—985年),字济川,清源郡仙游(今福建莆田仙游县)人, 一说临淮(今安徽省凤阳县人)

  • 刘备和袁绍都失败了 两人的结局为何完全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风云人物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夷陵之役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为什么夷陵之战后,蜀汉三分天下,官渡之战后袁氏却无法割据河北夷陵之役,蜀汉三国之争,官渡之役,袁绍全军覆没,其理由如下:诸葛亮的贡献刘备死后,诸葛亮接管了一个什么样的局面。战后,国内“益州疲敝”,南方四郡造反,东吴与曹魏虎相争。就

  • 清朝大臣朱国治是怎么死的?三藩之乱后康熙是如何评价他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风云人物

    三藩之乱是清朝内部的一次大内乱,同时也是圣君康熙大显身手的一次战争。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公元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而这,无疑彻底激化了三藩和清朝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吴三桂首先于这年11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

  • 刘三吾一句话改变两位皇帝命运,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三吾,明朝,风云人物

    在中华大地上最不缺的就是读书人,因为古代的男子都以读书考取功名为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国家也是为了选贤举才煞费苦心,和平年代还好,只要是科举制继续实行,就有源源不断地读书人进京赴考,成为国家的储备力量。可是,一旦国家发生战乱,别说科考了,百姓能吃得饱,不掉脑袋都是值得庆幸的事。元朝这个时期由于是少数民

  • 史上最厉害的四大名将是谁?他们都是什么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韩信,汉朝,风云人物

    在古代的历史上,自然少不了征战四方,翻开现在的史书还能够看到很多,本领高强武艺高强的将军,但是有这么几个人虽然本领很大,能够带领国家扩大疆域,但是最后往往都落得惨死的下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中和他们政治头脑确实有很大的关系。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几个本领高强,却毫无政治头脑的将军。第1位要给大

  • 诸葛亮当初没有北伐的话 蜀汉最后还能保全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风云人物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而是休养生息,偏安一隅,蜀国能否保全?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知道,给大家一个参考。有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而是休养生息,偏安一隅,蜀国能否保全?其实,即使诸葛亮不北伐,在蜀地休养生息,勤理内政偏安一隅,蜀汉灭亡的命运也是注定的。只不

  • 北宋著名学者胡瑗简介:集教学理论、实践和改革于一身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风云人物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胡瑗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胡瑗(993~1059)字翼之。中国北宋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 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世称安定先

  • 书生赶考途中捡到包袱,后来竟成了封疆大吏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高翀,明朝,风云人物

    高翀者,江西峡江人,后入湖广安陆籍,嘉靖元年(1522)壬午科举人。科举制度,考中举人便可做官,享受较大的特权,俨然成为人上人,然而,高翀中举后,并没有因举人身份变得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他还是和往常一样,平易待人,心地善良,助人为乐。关于这点,从一件拾金不昧的事情中,便体现得淋漓尽致。话说有一年,高

  •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间有多长?不立太子是什么考虑?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太祖赵匡胤,宋朝,风云人物

    赵匡胤(927-976年),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太祖。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皇帝立太子乃是关乎权利交接的大事,然而赵匡胤自黄袍加身成为大宋开国皇帝以来,共在位十六年,令人奇怪的是他竟然一直没有立太子,这又是为何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只是惯例而已,自从唐末五代十国以来

  • 朱常洛在位期间,有哪些为政举措?后世如何评价他?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风云人物

    朱常洛,即明光宗、泰昌帝,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年号泰昌,在位仅一个月,又被称为“一月天子”。他是明神宗朱翊钧的长子,生母是孝靖皇后王氏,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朱常洛在万历十年出生,从小不得父爱。身陷党争和皇权交替问题,经历了国本之争、梃击案等重大历史事件。万历四十八年(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