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朱棣为何要迎回“佛牙”?

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朱棣为何要迎回“佛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400 更新时间:2024/1/3 18:30:25

建文帝的下落一直都是一个历史迷题,明朝十六位皇帝,有三个人的陵墓都不在明十三陵,但是这三个人中另外两个都有陵墓,唯独建文帝朱允炆没有。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夺取了朱允炆的皇位,之后朱允炆就下落不明了,而关于他的下落,各种说法的都有,甚至还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连通明朝与外界,其实都是次要目的,主要的还是要去寻找朱允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郑和到底有没有找到朱允炆呢?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3页给出的答案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然而,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原因是郑和远航的官方档案,被明朝官员刘大夏隐藏而失踪了。刘大夏(1436—1516),湖广华容(今属湖南)人,官至兵部尚书。他为官清廉,但思想保守,因反对郑和下西洋,就将郑和绘制的航海图藏了起来。

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皇帝,是明成祖朱棣。就是这个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篡夺了自己的侄儿建文帝(惠帝)的皇位。但是,朱棣在攻下南京之后,建文帝就不知所终了。于是,各种传言鹊起,有说建文帝在南京宫殿大火中被烧死的;有说大火扑灭后,建文帝从暗道逃出后到了海外的;有说建文帝流落到民间当了和尚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早在元末明初,东南沿海一带就有不少中国人逃往海外谋生,朱棣怀疑建文帝也逃到了海外,于是,就派郑和下西洋,去追寻他的下落,以彻底消灭自己的对手。

这个史实在清乾隆四年(公元1740年)张廷玉纂修的《明史·郑和传》中有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此外,《明史·姚广孝传》《明史·胡传》里也写道:朱棣当上皇帝后,曾命人寻访建文帝的下落,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踪迹建文”。说明郑和的船队确实担负着寻找建文帝的使命。

为了找到建文帝的下落,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三次“出海”。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他出使暹罗(泰国),永乐二年他出使日本,永乐二十二年他又出使旧港(印度尼西亚),为的都是这个目的。

由此,我们得知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这应该属于明成祖的政治目的。那还有没有其他目的呢?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从斯里兰卡迎回“佛牙”。斯里兰卡最大的寺庙叫佛牙寺,佛牙寺内供奉着一颗佛牙。佛牙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火化后遗留下来的牙齿。据传说,释迦牟尼的牙齿只有两颗流传到人间,一颗珍藏在北京西山八大处的佛牙塔内,另一颗供奉在斯里兰卡的佛牙寺内。

关于这仅存的两颗佛牙,佛教界盛行的说法是,在释迦牟尼圆寂(僧尼死亡)后,左犬齿在印度一度落入印度教徒手中,他们用大铁锤敲击佛牙,结果碎的不是佛牙竟然是铁锤,于是印度教徒只好将其送还佛寺。所以,佛牙被佛教徒们奉为珍宝。

朱棣是篡夺自己的侄儿建文帝的皇位而上台的,他兴师动众迎回佛牙,主要用意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以平息民间的不满和反抗情绪。这一做法,前代帝王就曾使用过。

从斯里兰卡迎回“佛牙”,应该属于明成祖的个人目的。

除此之外,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还要“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以招徕诸番来朝,发展与诸番的友好关系,希望以外交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帝位,换句话说,就是宣扬明朝的国威。这是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军事目的。正因为这样,郑和在执行明成祖交付的重任──暗访建文帝的下落之余,他还“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

明成祖也曾宣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变其夷习。”可见,他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外来威胁。实际上,对中国历朝政权造成威胁的,大多来自陆地上的北面,明成祖就曾数次亲率大军北征。

除了“东洋”日本的倭寇骚扰我国沿海外,无论是“南洋”还是“西洋”,郑和下西洋所到过的海上诸国,从未对中国造成威胁。说明明成祖对海外的威胁做了错误的估计。明成祖对海外的威胁做了错误的估计郑和下西洋还有商业的性质,即经济目的,是要拓展海外贸易。明史专家吴晗,在其《明初的对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一文中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从国际贸易的收入上来解救当前的”财政困难的。对海外朝贡国实行开放政策

持续三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使天下百姓疲于兵旅,社会经济残破不堪,而明成祖又急于封赏靖难功臣,增设武卫百司,以巩固新生的政权。不久又发兵80万,攻打安南(越南的古称)、大兴土木迁都北京等等,财政耗费甚巨。为了弥补财政亏损,明成祖除了加紧盘剥人民,派人到全国各地开采银矿外,就是继承明太祖的遗训,对海外朝贡国实行开放政策,鼓励他们来华朝贡,以求输入更多的海外物品。

这些海外物品在当时的赢利是非常可观的。以胡椒为例,明政府给贡使的定价是每斤钞2贯,而支付给京师文武官员充作俸禄的是每斤100贯,一进一出,赢利50倍之多。所以明成祖才会采取各种措施,招徕海外诸国来华朝贡,甚至不惜巨资,派郑和下西洋,携带敕书及精致手工业品,遍赐海外诸国。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这是当年郑和劝说仁宗皇帝保留舰船时的谏言,可谓字字千钧,把海洋与国家富强,国家安危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当时社会高涨的海洋意识。

标签: 明朝郑和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韩琦是什么形象?他的一生都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韩琦,宋朝,风云人物

    宋朝是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宋朝诞生了不少非常出名的官员,他们都有传世美名,但要说其中的佼佼者,那可就得细细思考了。不过无论怎么筛选,有一个人是必然在列的,那就是韩琦。史书记载他是“公历事三朝,辅策二朝,功存社稷,天下后世,儿童走卒,感慕其名。

  • 秦献公为何不传位给赢虔 而是传位给了嬴渠梁呢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献公,风云人物

    献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秦献公见韩、魏两国威胁周天子,便决定以此为借口,起兵勤王。秦军在洛阳打败韩、魏两军,得到周天子的赞赏,因护周天子有功,被正式列入诸侯国,秦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秦人仿佛看到往昔的荣耀,国内的注意力转向外战。秦国开始参与中原的事务。赢虔是秦国上将军,善于带兵,能服众,能征

  • 宋仁宗:最无愧于谥号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仁宗,宋朝,风云人物

    众所周知,古人为便于对帝王将相盖棺定论,会根据其一生功过和所作所为,挑选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所谓的谥号。对于皇帝而言,虽然其谥号都有美化嫌疑,但也有许多皇帝确实配得上自己的美谥,比如宋仁宗赵祯。宋仁宗赵祯12岁时登基,23岁亲政,在位四十二年后病逝。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让大宋王朝真

  • 齐懿公为什么要把两个仇敌安排在自己身边?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齐懿公,战国,风云人物

    在后齐桓公时代,五子争位,齐国从“九合诸侯”的第一春秋霸主地位降落到宋国都已经可以欺负的地步。当时的宋襄公因为帮齐国定君位的功劳,一直把齐孝公公子昭当成是宋国的小弟,而齐国自己也不争气,在齐桓公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五子争位的局面。当时晋文公去世,秦穆公去世,楚庄王还没有展现出自己霸主迹象的时候

  • 沈妙容是什么样的人?尽心尽力的辅佐自己的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沈妙容,南北朝,风云人物

    沈妙容,是陈蒨的皇后。这个陈蒨是谁呢?陈蒨就是陈霸先的侄子。南梁末期发生了一场动乱,这个时候,南梁的皇帝被抓住了软禁起来了。陈霸先就是被派去平定这场叛乱的人,其实陈家也有很多的人被抓住,成为了俘虏,陈霸先的侄子陈蒨和沈妙容。所以陈蒨和沈妙容其实是一起吃过苦,一起走过了很长的困难的时期的关系。陈霸先平

  • 历史上的如懿皇后为何要断发?真实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乾隆,清朝,风云人物

    一说起如懿断发,小编就想到了前段时间热播的宫斗剧《如懿传》,除了《如懿传》之外,近几年还有不少大型宫斗剧,在《如懿传》中,乌拉那拉氏是乾隆皇帝的皇后,起初两人的感情是非常好的,可后来因为其他妃子的挑拨和陷害,也导致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如所以才会有后来如懿断发的场景,历史上的如懿皇后也选择了断发,

  • 曾担任西魏王的魏豹为什么会贬为庶民?还把自己的妻子让给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魏豹,秦朝,风云人物

    在楚汉时期的人物画廊中,魏豹大人不应该被遗忘。这不是说他有改变局势的能力,但他生命中悲伤的帷幕却充满着神奇的色彩。有人说这是由于人格缺陷造成的,而且经常性的波动才使得他走向死亡。事实上,这是政治上的猜测,但是要注意的是投机的结束可能是空手而归。魏豹是魏国皇室的后裔,在秦国君主摧毁其他国之后,魏豹被变

  • 宇文泰在他父亲死后做了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宇文泰,南北朝,风云人物

    一个朝代有统一就会有分裂,这个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道理。特别是在古代那种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朝代能挺住几百年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南北朝短短的二十四年来,一共换了五个领导人物,这种更迭的频繁发生说明了当时统治者的无能。宇文泰是北朝最后一个朝代北周的开国皇帝,这个时期的几个继承人都十分的无能,第四个统治者甚

  • 李泌史称“白衣宰相”,一生辅佐唐朝4位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泌,唐朝,风云人物

    他一生辅佐唐朝4位皇帝,数次出仕又数次归隐,史称“白衣宰相”,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就发生唐玄宗的天宝三年。此时的李隆基,已经彻底黑化,不再是原来那个奋发有为,励志向上的皇帝,他开始懈怠朝政,内忧外患之下,唐朝已经尽显疲态

  • 孙策不传为给孙翊?他是什么用意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孙翊,三国,风云人物

    从中国封建制度的世袭制“父死自续,兄终弟及”的特点看,孙策去世时传位给自己的嫡长子比传位给孙权更加名正言顺。但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传位给弟弟则更有利于江东发展。孙策是孙坚的长子,下面有4个弟弟,孙权是他的二弟,除此之外还有孙翊、孙匡、孙朗,孙权18岁,孙匡、孙朗年龄稍小,但孙翊已经16岁了,史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