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冯道:历经四代十帝,当了二十年宰相

冯道:历经四代十帝,当了二十年宰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248 更新时间:2024/1/1 22:19:13

在唐朝末年五代初期出现这样一位人物,让人们对他毁誉参半。有人认为他朝秦暮楚,为臣不忠,一辈子竟然服务过四个王朝十个皇帝。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说他:“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说他不知廉耻。近代著名小说家史学家蔡东藩骂他:“最号老成,实最无耻。”说他无耻之尤。但也有人认为他清廉节俭,擅为人臣。石敬瑭赞叹他是:“可谓人臣之刀尺,造化之丹青。”而李贽也褒扬他:“使百姓卒免锋镝之苦者,道务安养之力也。”认为他保护百姓有功。

一、朝唐暮晋

这位被后世称为官场不倒翁的传奇人物就是自号长乐老人的冯道。冯道从小质朴纯良,酷爱读书擅长写文章。虽家庭不富裕,但从不厌恶粗衣薄食。冯道快三十岁时开始仕途,先跟随自称大燕皇帝的刘守光,在他手下当官吏。可是刘守光听不得实话,冯道因为自己“事事晓以利害”的劝谏风格而被投入大狱。

好不容易被人解救出狱的冯道转身投奔到了前晋门下。一次前晋与后梁的战争中,大将郭崇韬看不惯有些军官尸位素餐,吃了饭不卖力打仗。便请求当时是统帅的李存勖减少这些兵油子的伙食。李存勖听了很生气,寻思你让我减少大家伙食,那他们对我这个主帅怎么看?越想越气,就让冯道替自己写文书宣布辞职,让太原朝廷另请高明。冯道灵机一动,说道:“现在大王屡建大功,正平定南方贼寇,郭崇韬所进谏的,如果不妥当,不听就是,不能因为刚才他的话,就让大家议论纷纷,敌人如果知道了,会认为大王君臣不和了。请仔细地考虑,就是天下的大幸啊。”他的话巧妙地给了双方台阶下。不久,郭崇韬也很知趣的道了歉。一场将帅纠纷被冯道巧妙地化解。

因为冯道的胆量与机智他很快被重用。而他贤能清廉的名声也越传越广,就连契丹人都知道冯道的贤名想把他抓回去做官。“时契丹方盛,素闻道名,欲掠而取之,会边人有备,获免。”

随着朝堂和民间对冯道的肯定与认可,他的官也越做越大。终于在公元926年被任命为后唐的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成为国朝重臣。

好景不长,石敬瑭攻破洛阳,篡夺政权。从这开始冯道开始发挥出官场不倒翁的独特能力。石敬瑭上位后竟然对冯道愈发重用,甚至“以道为首相”。晋少帝即位后也对其青睐有加,“加守太尉,进封燕国公。”但朝堂上大臣们对冯道的品性和为政都有不小的意见,面对同僚们的不信任,冯道没有气愤,他坦然地说人们对指责和他们意见不和的人,这很正常。指责我的人十个人里可能有九个,可是“昔仲尼圣人也,犹为叔孙武叔所毁,况道之虚薄者乎!”这种宽阔的胸怀为当时的人们所敬佩。

二、保民有功,晚年失意

公元947年契丹南下灭晋,攻破汴京后,耶律德光放纵手下士兵四处劫掠。“纵胡骑四出,以牧马为名,分番剽掠,谓之“打草谷”。丁壮毙于锋刃,老弱委以沟壑,自东、西南畿及郑、滑、曹、濮,数百里间,财畜殆尽。”就在中原人民水深火热的时候,冯道应契丹召唤前往觐见耶律德光。耶律德光问他:“天下百姓,如何可救?”冯道从容的说就算佛在世也救不了百姓,只有皇帝您可以。耶律德光听闻很开心,此后开始约束部下的野蛮行为。人们都说是冯道庇护的结果。

冯道自契丹归来后,又归附于后汉,被授太师。乾祐三年(公元950年),郭威叛乱,取代了后汉,立国后周,对冯道颇为敬重。可郭威很快去世,养子柴荣即位。他瞧不起冯道的气节,在一次冯道直言进谏后将他打发到太祖皇帝皇陵当守陵使。不久,冯道因为疾病走到了人生尽头。“一夕薨于其第,时显德元年四月 十七日也,享年七十有三。”死后追封瀛王,谥曰文懿。

三、为官清廉,为臣有道

冯道身为大臣虽然身事多主,不得谥为文贞、文忠。但这一小小的瑕疵难以掩盖他政治上的清廉和为官的智慧。

军队中他与仆役一同吃饭,概不接受其他将领抢来的无辜女子。家乡饥荒,他将自己的俸禄分给众人,还大晚上跑出来替别人耕地。就算是宋朝那些鄙视他毫无气节的文人也不得不承认冯道一辈子:“未尝以片简扰于诸侯,平生甚廉俭。”

冯道做官也很有心得,对待下属他能待人宽容。有个叫胡饶的军吏,因为对冯道处理事情的结果不满意到衙门辱骂冯道。冯道身边的人多次给这人解释,可他丝毫不理会。冯道并不生气,反而把他叫进来一边喝酒一边解释。

对待君主冯道可以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不去做让皇帝猜忌的事情。他深知如此乱世兵权为重,自己虽为重臣但绝不能插手军事,引起猜忌。晋高祖问冯道用兵打仗的事,冯道说:“臣本是读书人出身,为陛下在中书任职,恪守历代的成规,不敢有丝毫的过失。臣在后唐明宗朝时,明宗也曾以战事问臣,臣也用这话回答。”晋高祖因此对他十分的欣赏。冯道这种谨慎理智的的政治品质是他能多年不倒的重要因素。

如今我们再看冯道这个人物的经历就会多些理解和宽容,就像清人王鸣盛说的那样:“五代之际,国如传舍,君如弈棋,如道之所为者甚多。”在那样纷乱的时代里能保持住气节的人又能有几个呢?

标签: 冯道唐朝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典韦在三国中到底有多厉害?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典韦,三国,风云人物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说唱脸谱》,里面就有一句词说:黄脸地典韦。典韦在京剧中被画为黄脸,寓意是武力勇猛。典韦因驱虎过涧而出名。《三国志》中记载: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曹操称典韦为古之恶来,恶来是商纣王时期的大臣,以用力而闻名。典韦在曹操征讨吕布时被招募。因表现勇猛,成为了曹操的“专职保镖”,之

  • 关羽“水淹七军”回到荆州发生了什么?麋芳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三国,麋芳,风云人物

    关羽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武将,他的名字撂在地上都能砸出火花来。三国周瑜觉得,关羽是一个善打仗、打胜仗的虎熊之将。的确,因为忠义仗义、勇猛过人,关羽被后人誉为“武圣”。在小说和戏曲艺术中,关羽留下了“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等等激荡人心的故事。然而,关羽最闪光的记忆却是著名的“水淹七军”

  • 刘备临死前说的一番话是什么意思 他为什么要对赵云说这样的一番话呢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备,诸葛亮,风云人物

    刘备临死前说的一番话是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三国中,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这一回大家都很熟悉,当时的刘备几乎把所有的一切都交给了孔明。但是在最后却对赵云说了这样一番话::“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

  • 北魏孝文帝迁都,太子为什么强烈反对?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孝文帝,北魏,风云人物

    公元490年,冯太后死,北魏孝文帝亲政,继续进行汉化改革。太和十八年,494年的时候,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变了过去对中原遥控的形势,利于整个国家的控制和政策的继续进行,也摆脱了一百多年来鲜卑贵族保守势力在平城形成的羁绊和干扰。迁都本身不属于制度的改革,却是孝文帝改革总体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 刘墉的外号为什么叫“三千岁”?刘墉是乾隆的干兄弟?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清朝,刘墉,风云人物

    刘墉的外号为什么叫“三千岁”?刘墉是乾隆的干兄弟?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说到刘墉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个人在历史上非常的著名,非常的出名,很厉害的,所以还是有很多人关注的,话说刘墉有一个外号叫三千岁,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三千岁到底是什么意思啊?刘墉又为何要被称为是三千岁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

  • 大臣睡觉把腿压在刘秀肚子上,他是怎么做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秀,汉朝,风云人物

    所谓隐士,就是那些品格高尚、学识渊博、不攀附权贵、不阿谀奉承的古代知识分子。他们往往隐于深山之中,虽有旷世之才,却不愿意发挥出来。偶而遇到明主,例如诸葛亮,才会出山,但是大部分都会最后老于山林之中。对于这些隐士,历代君王态度不同,有的礼贤下士,有的置之不理,而有的则是动辄杀之。汉光武帝刘秀就属于其中

  • 唐中宗李显之女李裹儿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裹儿,风云人物

    李裹儿(685年-710年7月21日),即安乐公主。唐中宗李显之女,韦氏所生,有唐朝第一美人之称。出生时正值李显被武则天贬于庐陵,与韦氏赴房州时韦氏在途中分娩。因当时情况窘迫,匆忙中解下衣服做襁褓,所以取名为裹儿,她先嫁给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后又嫁给武承嗣之子武延秀。在唐中宗统治时期,她大肆开府设官,

  • 韩遂一个真正的乱世中枭雄,尽管结局不尽人意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韩遂,汉朝,风云人物

    韩遂应该是我国古代那个战乱的年代里面,很为有名的一个人物了。在公元一百八十多年左右的时候那个时候,有一个他们的朝廷里面一个将领带着他自己的将士们在他所在的领地里面,准备占地自己称王了,并且又带着将士们去攻占了周围的一些小领地,同时还抓了好几个臣子强迫他们归顺于他,其中就有韩遂。但是很快的,朝廷里面就

  • 姜维北伐真的大部分都是胜利的吗 蜀汉灭亡的命运为何不能扭转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姜维,蜀汉,风云人物

    还不了解:姜维北伐和蜀汉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姜维北伐大部分时间都是胜利,北伐为什么改变不了蜀汉的结局?三国时期,蜀汉是最弱小的国家,然而他却长期以弱势兵力压着曹魏打,创造了一个奇迹。诸葛亮五次北伐,使得曹魏提心吊胆,之后姜维更是十一次北伐,给曹魏增添诸多麻烦,看起来似

  • 朱元璋杀了李善长一家70余口,为什么会放过李家?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善长,明朝,风云人物

    中国古代刑罚极重,除了各种惨无人道的肉刑,还有株连的刑罚,从连坐、夷三族到灭九族,到明成祖朱棣的“诛十族”,更是发展到了顶峰。但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想过一个问题,假如皇帝的女儿嫁给了某人,而他的家族又犯了株连之罪,那作为皇帝的女婿会不会被处死,皇帝的外孙外孙女会不会被牵连?今天看完李善长一家的故事你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