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于谦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于谦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4039 更新时间:2023/12/12 5:04:15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汉族人,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上城区)人。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于谦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太平里(今浙江省杭州上城区祠堂巷)。祖居考城(今河南省民权县程庄镇于庄村)。太祖于伯汉先居山西省后迁往苏州市,高祖于夔仕元为官。于谦的曾祖父于九思任杭州路大总管,遂移居杭州市钱塘县太平里,故史料记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爷爷于文明洪武年间任工部主事,爸爸于彦昭归隐故乡钱塘不仕。

于谦童年时期即勤奋好学读书,志向高远。他钦佩敬仰文天祥的骨气,悬文天祥像于座位之侧,几十年如一日。七岁时,有一个僧人惊讶于他的长相,说:“它是未来解救时局的丞相。”八岁时,他衣着红色的衣服,骑着马玩乐。邻居老人感觉很有意思,捉弄他说道:“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于谦闻声而答:“赤帝子,斩白蛇当道。”这个下联不但整齐,并且还显露出来他不同寻常的气魄。

巡按江西

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举兵谋叛,于谦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于谦被调任为御史,待高煦出降,宣宗让于谦责怪他的罪刑。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朱高煦在这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断地发抖(伏地颤栗),自称为罪该万死。宣宗大悦,立即下令派于谦巡按江西,翻案百余起冤狱。

巡抚晋豫

宣德五年(1430年),宣宗了解于谦能够承担重任,那时候刚要加设各处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因此亲自写了于谦的姓名交到吏部,跨级提高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省、山西省。于谦上任后,轻便骑着马踏遍了所所管的地域,访问父老,调查那时候各类应当开办或是创新的事,并马上奏疏。一年奏疏几回,稍有水旱灾害,立刻汇报。

正统六年(1441年)奏疏说:“如今河南省、山西省都存款了百余万公斤谷物。请在每一年三月份时,令府州县补报缺乏食物的下等民户,随后按分额支给他谷物,先给豆类和高粱,次之给小米和小麦,最终给水稻,等丰收后还款。因年迈得病及其贫苦而不能偿还的则给与免去。州县官员任期已满理应升职的,假如准备粮不够,不可以卸任。也要指令风宪官员常常监督。”皇帝下令实施。河南黄河沿岸地区,常常被水灾冲开缺口。于谦令加厚建筑河堤,每一个村里都需要设亭,亭设亭长,勒令其督率整修河堤。又指令老百姓种树挖井,结果本地榆柳夹路,行人也不会再受渴了。大同独立在塞外,按抚山西省的官员常走没到,于谦请另设御史来整治。又把镇边将领个人开荒的农田所有收为官家屯田,以支助边防支出。于谦的恩威远为流行,太行山的盗贼因此而害怕露面。

做官清廉

正统年初,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内阁朝政,都很看重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晨上奏折,夜里便获得准许,全是“三杨”主办的。到“三杨”过世,太监王振逐渐当权,作威作福,明目张胆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纷纷献金求媚。每到宫宴期内,进见王振者,务必献纳白金百两;若能献白金千两,始得招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一次回京奏事,从来不带任何礼物。有些人劝他说道:“您不愿送金银财宝,难道说不可以带些土特产去?”于谦洒脱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衣袖,说:“只有清风。”还刻意作诗《入京》以明志: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后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怂恿明英宗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竭力进谏,但明英宗不听。邝埜追随明英宗管理部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虏,京师大为吃惊,大家都不清楚应该怎么办。这时郕王监国,指令臣子探讨战斗和防守的战略方针。

侍讲徐珵(即徐有贞)说星象有转变,理应迁都南京市。于谦声色俱厉说:“建议南迁的人理应斩头!京师是天下根本,只需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说看不到宋朝南渡的故事吗?”于谦力主抗战,获得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爱国高官的支持。郕王肯定了他的观点,防守的决策就是这样定出来了。

那时候京师最有战斗力的军队、精英的骑兵早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余疲倦的将兵没到十万,人人自危,朝廷上上下下也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省和南京市沿海地区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市隶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赶赴顺天府,先后经营筹画布署,人心遂稍稍稳定。接着,于谦晋升兵部尚书,全权处理筹备京师防御。

铲除奸党

郕王刚摄政朝议时,右都御史陈镒上奏要求诛杀王振全族,廷臣一时陆续响应。朱祁钰没法做决定,因此下令择时改议,廷臣则强烈抗议不依。这时,王振同党、锦衣卫都指挥使马顺站出叱斥百官。户科给事中王竑忽然带头在朝廷上猛击马顺,众臣陆续跟随,马顺当即丧命,一时血溅朝廷,而士卒亦声汹欲诛。郕王朱祁钰看后大惧,欲站起离开,于谦挤到郕王身后,扶臂劝导道:“马顺等罪该诛死,打死勿论”,许多人听后才止,而这时于谦的袍袖早已开裂。在他撤出左掖门时,吏部尚书王直握着于谦的手叹道:“国家正是依仗您的时候。今日那样的状况,即便是一百个王直也解决不了啊!”在那时候,朝廷上下都倚重于谦,而于谦亦毅然以社稷祸福以民为本。

辅助朝纲

当时,大臣担忧国家沒有君主,皇太子幼年,敌寇即将到来,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上,郕王再三回绝。于谦大声说出:“我们彻底是为国家考虑,并不是为个人打算。”郕王因此授命。九月,郕王即帝位为代宗,于谦进来回答问话,情绪激昂地哭着说:“敌寇得意,要劫持扣留太上皇,那样态势下他们必定轻视我国,长驱南进。请指令各边境线的守臣竭力防御遏制。京营兵士的器械即将用完后,必须立刻分道征募民兵,令工部生产制造器材铠甲。外派大都督孙镗、卫颖、张辄、张仪、雷通分兵据守九门重要的地区,部队驻守在外城的外面。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亦参加这些事,迁移外城周边的住户进到城里。存储在密云的谷物,令官军自己去支领,用装足的米作为代价,不把谷物交给对手。文臣像轩倪这样的人,应当用为巡抚。武臣石亨杨洪、柳博那样的,应当用为将帅。对于部队里边的事儿,自己承担,沒有成效就判我的罪。”对他的建议,明代宗统统认真地接受了。

于谦的性情很刚强,碰到有不爽快的事,总是拍着胸口感叹说:“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哪儿!”他瞧不起那些懦怯软弱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因而憎恶他的人更多。又自始至终不赞同讲和,尽管上皇因此可以回家,但上皇并不满意。徐珵由于明确提出迁都南京市,遭受于谦训斥。这时候把名字改成有贞,比较容易得到提升进用,常常龇牙咧嘴地恨于谦。石亨原本由于触犯了军纪被削职,是于谦要求明代宗宽容了他,使他总理十营兵,但由于担心于谦不敢放纵,也不太喜欢于谦。德胜门一仗的获胜,石亨的贡献并不比于谦大,而获得世袭侯爵,心里有愧,因此奏疏强烈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明代宗下诏使他到京师,于谦回绝,明代宗不准。于谦说:“国家多事的情况下,大臣在道义上不应该在意本人的大德。并且石亨作为将军,沒有听说他引荐一位隐士,破格提拔一个兵士,以补益部队国家,而仅仅推荐了我的孩子,这能获得公众的认同吗?我对于战功,极力避免侥幸,肯定害怕用孩子来滥领贡献。”石亨更是又愧又恨。都督张辄由于征苗时不守律法,被于谦罢免,和内侍曹吉祥等都一向恨于谦。

夺门之变

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钰重病,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上皇恢复了皇位,宣谕诸臣之后,马上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拘捕坐牢。污蔑于谦等和黄竑制造图谋不轨言论,又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策划迎接册封襄王之子。石亨等拿定这一说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萧维祯审理判罪,坐以造反,判处死刑。王文承受不出这类污蔑,急切争论,于谦笑着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而已,辨别有哪些用处?”奏章上呈后,英宗还有一些迟疑,说:“于谦是有贡献的(谦实有功)。”徐有贞谏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情就变成出师无名。”明英宗的想法便拿定了。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里座他曾拼命保卫的城池前,获得了他最后的结果——斩决。史料记载:天下冤之!遂溪的教谕吾豫说于谦的罪应当灭族,于谦所强烈推荐的各文武大臣都应当处决。刑部坚持原判这才消停了。千户白琦又要求写上他的罪刑,刻板包装印刷在全国公布。

家无余财

到抄家的情况下,家中沒有多余的金钱,仅有正屋关锁得严实。打开来看,仅有朱祁钰赐予的蟒袍、剑器。于谦死的那一天,乌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觉得他是诬陷的。有一个叫朵儿的指挥,原本出自曹吉祥的属下,他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区,恸哭。曹吉祥发火,鞭打他。第二天,他还是仍旧泼酒在地表明祭拜。

大都督同知陈逵被于谦的忠肝义胆打动,收敛了他的遗体。过一年,于谦的养子于康将其归葬于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陈逵,是六合人。曾被举荐为有将领之才,是以李时勉门下引荐的。皇太后刚开始时不清楚于谦的死,听闻之后,哀叹悼念了几日。英宗也后悔了。

沉冤得雪

于谦已死,由石亨的同党陈汝言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所干的错事东窗事发,徇私枉法总计巨万。明英宗召大臣进来看,铁青着脸说:“于谦在景泰朝受器重,死时沒有多余的金钱,陈汝言怎么会有这样多?”石亨低下头不能回应。没多久边境有警,明英宗满脸苦相。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伺候,进谏说:“假如于谦在,一定不会让对手那样。”明英宗哑口无言。这一年,徐有贞被石亨诋毁,发配到金齿口。又过去了几年,石亨亦被抓坐牢,死于牢中;曹吉祥造反,被灭族,于谦事儿得到水落石出。

明宪宗成化年间,将于冕赦免回家,他上疏投诉冤枉,得到恢复于谦的官衔,赐祭,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情况下,保卫江山社稷使其没有危险,独自一人坚持公平,被权臣佞臣一同妒忌。先帝在时早已了解他的冤,而朕确实怜惜他的忠诚。”这诰文在全国各地传扬。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听取意见了给事中孙需的建议,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边建宗祠,名为“旌功”,由地区相关部门年节祭拜。万历十八年(1590年),改谥为忠肃。杭州市、河南省、山西省全是历代奉拜祭祀不止。《明史》夸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合称“西湖三杰”。

标签:于谦

标签: 于谦明朝历史

更多文章

  • 《石灰吟》-明朝于谦一生真实的写照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于谦,明朝历史

    于谦自小就树立了一个坚定抱负。他十二岁那一年,有一次做完了功课,去外边玩。走在路上就到了一座石灰窑前边,他很好奇,从未见过这类场景。只见,很多工人老师傅把一块块石块放入窑洞里,随后在下面加木碳逐渐烧这些石块。这些人为何要烧石块呢?他去问在其中的一个老师傅,老师傅看他很讲礼貌,就跟他说道,“这些装进去

  • 徐有贞-参与策划夺门之变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徐有贞,明朝历史

    徐有贞,初名珵,字元玉,又字元武,晚号天全翁,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明朝中期大臣、内阁首辅,因受封武功伯,世称徐武功。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土木堡之变爆发后曾提议南迁,遭受朝野內外的一致斥责。景泰年里出任佥都御史,到山东治理黄河水灾,因功晋升副

  • 李贤明朝名臣-治世良臣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贤,明朝历史

    李贤,字原德,邓(今河南邓州市)人。明朝名臣。宣德八年(1433年),李贤登进士第,授吏部验封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土木之变”时,李贤脱难回京。景泰二年(1451年),上正本十策,受代宗器重,晋升兵部右侍郎,转户部侍郎,第二年又迁吏部右侍郎。英宗复辟后,迁翰林学士,入内阁制,升吏部尚书。天顺五年

  • 石亨明代将领一步步将自己“作死”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石亨,明朝历史

    石亨,陕西渭南南志道里(今渭南市临渭区官路镇)人。明代将领,官至太子太师,封忠国公。早前抵御瓦剌,颇有军功。后于景泰八年(1457年)发起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复辟,进而权倾朝野。天顺四年(1460年),石亨大张旗鼓培植同党,干涉朝政。朱祁镇无法承受,罢其位,得罪瘐死牢中,尽诛其同党。后又以亲属图谋不

  • 曹吉祥-明代权宦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曹吉祥,明朝历史

    曹吉祥,明朝权宦,永平滦州人。曾归属于王振门下,参加出征兀良哈。1452年,参与分管京营,累官至司设监太监。之后又与将军石亨、内阁首辅徐有贞等合谋,引兵迎明英宗复辟。天顺初年,领命总督三大营。1461年,曹吉祥的嗣子曹钦起兵叛变,曹吉祥被英宗设计拘捕,之后被磔刑处决。稍有战功正统初年(1436年),

  • 曹吉祥之乱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曹吉祥,明朝历史

    明朝大太监曹吉祥发起叛乱失败大明天顺五年(1461年)8月7日,司礼监大太监曹吉祥妄图称帝,发起了一场宫廷政变。曹吉祥由于协助明英宗复位有功,授命执掌司礼监,总督京城三大营,把握京都的军政实权,权势滔天,恶迹斑斑(著名重臣他便是被他所害)。因此,这名曹公公拥有一个宦官也可以称帝的“崇高”理想。为了更

  • 明代宗-朱祁钰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代宗,朱祁钰,明朝历史

    明景帝朱祁钰,明宣宗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吴贤妃。大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年―1457年当政),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朱祁钰出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长兄明英宗登基后被封为郕王。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兵败被瓦剌俘虏。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王直等

  • 商辂-明朝唯一“三元及第”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商辂,明朝历史

    商辂,明代中期臣子,字弘载,号素庵,浙江省严州府淳安县(今杭州淳安县)人。商辂从小天资聪慧,才思过人。于宣德十年(1435年)乡试、正统十年(1445年)会试及殿试均为第一名,是明朝近三百年科举制度中第二个“”。郕王朱祁钰监国时入内阁,参预机务。夺门之变后被削籍开除。成化三年(1467年)再一次入阁

  • 明代宗朱祁钰的功绩解读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祁钰,明朝历史

    明代宗朱祁钰古代历史的点评是褒贬不一的,有些人说他挽救大明江山于危难之际,是一个好皇上,也有些人说他监禁哥哥、迫害侄儿,是一个乘人之危的坏蛋,那么朱祁钰到底是怎么样的人,有关他的功绩得失,又该怎样评定。《明史》赞曰:景帝当倥偬之时,奉命居摄,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权而得其正者也。笃任贤能,励精政治,

  • 历史上第一位六首状元黄观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六首状元,黄观,明朝历史

    “六首状元”含意便是在乡试、会试、县试、府试、院试、殿试六个环节均位居第一的学生,能保证“连中六元”者有史以来少见,民间有“三元天下有,六元世间无”的叫法。“连中六元”纪录的保持者有史以来仅有两个人,即明朝状元黄观、清朝状元钱棨。黄观,字澜伯,又字尚宾,早前从许姓,明洪武二十九年恢复黄姓。池州府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