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琼、程咬金是怎么背叛王世充的?为什么两人叛主风评却很好?

秦琼、程咬金是怎么背叛王世充的?为什么两人叛主风评却很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4757 更新时间:2023/12/18 14:18:08

隋朝大业年间,隋炀帝三次征讨高句丽,大将来护儿功劳颇高。来护儿帐下有一位亲兵,长得一表人才,但平时为人低调,很少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一日,这位亲兵突然告假回乡,说家中老母去世。来护儿听闻后,立即派人前去吊唁这位亲兵的亡母。

来护儿曾是三军统帅,位高权重,手下将领如云,却亲自派人去吊唁一位士兵的母亲,让人非常不解。有副将便问来护儿:“军中士兵多达几十万,其他士兵家中有丧事,没见您去吊唁,为何对此人却例外呢?”来护儿回答说:

“此人勇悍,加有志节,必当自取富贵,岂得以卑贱处之?”《旧唐书》

来护儿的意思是说,这个士兵不但勇猛,而且非常有志气,将来必然是一位了不得的人物,这不是其他士兵能比的。

这位亲兵,名叫秦琼,字叔宝。多年以后,他成了唐朝的开国功臣,位列凌烟阁。

来护儿的预言果然不错,公元614年(隋朝大业十年),秦琼随张须陀攻打卢月明,秦琼率领1000士兵偷袭卢月明的10万叛军,竟然大胜而归。从此,众人对秦琼刮目相看,秦叔宝的大名,也逐渐传开。

只是,隋朝当时已经风雨飘摇,四方起义,秦琼最终和裴仁基一起,投奔了瓦岗寨。瓦岗军的首领李密对秦琼非常重视,让秦琼担任四骠骑将领之一。当时四大骠骑是瓦岗军中的精锐,四大骠骑将领分别是:秦琼、罗士信裴行俨、程咬金(程知节)。其中,秦琼和程咬金关系最为深厚。

瓦岗军在隋朝末年名将如云,其势力曾一度不容小觑,秦琼、程咬金更是这些名将中的佼佼者。公元618年,瓦岗军和宇文化及大战于黎阳,混战之中,李密被箭射中,坠马落地,李密的护卫全部逃走。关键时刻,秦琼冲入阵中,拼死杀出一条血路,将李密救出。要不是秦琼勇猛,李密早已死在黎阳。

因秦琼救过李密一命,也算报答了李密的知遇之恩。同年九月,李密率领的瓦岗军最终败于王世充之手,13万瓦岗军折戟,秦琼和程咬金等人被王世充所俘。王世充久闻秦琼、程咬金大名,得此二位猛将,喜出望外,对二人礼遇有加。只可惜,秦、程二人压根看不上王世充。

“王公器度浅狭而多妄语,好为咒誓,此乃老巫妪耳,岂拨乱之主乎!”《资治通鉴》

上述这段话是程咬金评价王世充的,王世充为了笼络秦琼和程咬金,封秦琼为龙骧大将军,封程咬金为将军,程咬金却认为:“王世充器量狭小,喜欢赌咒发誓,像一个巫婆一样,根本不是乱世之主。”所以,秦琼和程咬金二人打算离开王世充。

王世充虽然欺世盗名,但他并没有对不起秦、程二人。二人怎样离开王世充,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

自古以来,“叛将”分三种,第一种是兵败被俘,不得已而投降,例如西汉时期,李陵兵败而投降匈奴。

第二种是被旧主所逼,不得不另起炉灶,例如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因家人被刘承佑所杀,被逼起兵叛变。

第三种是仰慕新主,对旧主不太满意,例如秦朝末年,韩信投奔项羽,却不得重用,不得不改投刘邦

像秦琼和程咬金的这种情况,勉强算得上是上述第三种,但他们和韩信的情况略有不同。当年韩信得不到项羽的重用,所以才打算离开。如今,王世充却非常重视秦琼和程咬金,只是秦、程二人认为,王世充并非天下之主,因此才打算离开。至于离开之后去哪里,二人深思熟虑后,打算去投奔李渊,准确的说,是投奔李世民。

李世民求贤若渴,天下名士纷纷投奔。秦琼二人主意已定,便开始筹划如何离开王世充。

若是主动提出离开,必然会遭到王世充的阻挠或拘禁,搞不好就会人头不保。

若是偷偷离开,秦、程二人还要带走自己的十余名心腹,不可能全部避开王世充的眼线。

考虑到王世充并没有对不起秦琼二人,最终,秦琼二人打算以“君子”的姿态,有风度地离开。

公元619年,王世充和李世民在故州开战,两军交战之前,秦琼和程咬金突然策马奔走,仅仅带上十余名心腹,离开了王世充的阵营。

望着秦琼二人的背影,王世充非常困惑,他在想,秦琼二人是要去攻打敌人,还是要投奔敌人呢?若是攻打李世民,自己并没有下令让他们出战,而且他们一行只有十余人,去打仗,犹如螳臂当车。所以,王世充很快明白,秦琼等人是在离开,不,是在叛逃。

王世充不明白,他待秦琼二人一向不薄,秦琼却突然离去,甚至连个招呼都不打,实在令人费解。正在王世充困惑时。秦琼和程咬金突然在离王世充一百多步的地方停了下来,二人下马向王世充行了一个大礼,高声对王世充说:“我二人深受您的优待,也想报效你的恩德,但你器量太小,不是我们的托身之所。如今我们不能再为您效力,您以后要加倍小心,我们就此别过!”

《资治通鉴》云:

叔宝、知节皆将兵在陈,与其徒数十骑,四驰百许步,下马拜世充曰:“仆荷公殊礼,深思报效;公性猜忌,喜信谗言,非仆托身之所,今不能仰事,请从此辞。”《资治通鉴》

等王世充反应过来,两军已经开展,。秦琼、程咬金二人顺利离开王世充,投奔李唐。

这就是秦琼、程咬金二人的高明之处。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述,秦琼离开王世充时,有三个细节,值得后人称赞:

第一,秦琼、程咬金二人选择在开战前一刻离开王世充,如果王世充后悔,因顾忌李唐的军队,必然不敢追赶秦琼。因此,秦琼避免了和王世充兵刀相向。

第二、王世充厚待秦琼、程咬金二人,还封秦琼为龙骧大将军。秦琼临走时,没有带走自己麾下的上万士兵,而只带走了自己昔日的十余名心腹。并没有给王世充的兵力造成很大损失,因此也算对得起王世充。

第三,秦琼、程咬金二人在离开百余步的地方,突然下马再拜王世充,给王世充行了一个大礼,然后才快速离开。算是表达对王世充的尊重和感激。

倘若秦琼为了向李渊父子纳投名状,带走王世充上万兵马,或者找机会杀掉王世充,或许更容易获得李渊父子的重用,但秦琼二人并没有这么做。

“既然道不同,那就好聚好散吧。”这或许就是秦琼的真实想法。秦琼、程咬金的“背叛”,风度十足,是君子行径。

因此,秦琼虽然属于背叛,在《资治通鉴》里,他仍然被赞为“君子”。这就是《资治通鉴》和其他史书的不同之处。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中华五千年的智慧,几乎都蕴藏在史书中。读历史,能让人读懂人性;读历史,能让人看问题更加通透;读历史,能让人少踩坑;读历史,更能让人弄清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标签: 隋炀帝隋朝秦琼程咬金王世充

更多文章

  • 武则天在丧失皇帝权力后 为什么就停止化妆了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武则天,神龙政变,唐朝

    公元705年,武周爆发“神龙政变”,女皇武则天被迫禅位给太子李显。随后武则天自己要求废去大周皇帝尊号,以大唐太后身份渡过了人生最后的岁月,在这段岁月中,武则天不再化妆,直到武后去世为止。那么,为什么武则天在丧失皇帝权力后,就停止了化妆?历代历史学者对此都有过不同的意见,其中,

  • 宋太祖赵匡胤的治国方略:不让公主穿华丽衣服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太祖,赵匡胤,北宋历史,宋朝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生于一个没落世家,早年历尽生活的坎坷,十分了解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疾苦,他决心以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这个社会。后来他壮志得酬,终于“黄袍加身”,成了大宋的开国皇帝。但他富贵后不忘本色,照样简朴律己,日常生活很朴素,衣服、饮食都很简单,其衣服也只有登殿上朝时的赭服是用绫锦做

  • 朱熹阴阳两面:不许别人自由恋爱 自己却色诱尼姑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朱熹,理学,宋宁宗,理学,儒学

    有打油诗曰:长江滚滚诉朱熹,阴阳两面愚后人。枉法惩情千夫指,勾尼为妾怒鬼神。朱熹,宋朝人,所编撰的《四书集注》为后科举取士标准,其学说成为帝王巩固其统治的法宝。朱熹,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考中进士,在官场上几经沉浮,二次被斥为伪师,二次逐出朝廷,色胆包天,险被斩首。朱熹是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还是

  • “败家皇帝”宋徽宗:除了江山什么都爱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徽宗,李师师,北宋历史,宋朝皇帝

    宋徽宗是宋朝顶级的享乐型皇帝,兴趣爱好颇为广泛,可以这么说:除了该他干的治国安邦发政施仁之外,不着调儿的风流事儿没有他不痴迷的,不但痴迷,还样样儿都能做到极致。如果他只是个王爷,甚至是个大学士什么的,一定会千古流芳,可惜他错当了皇帝,不但葬送了自己,还葬送了半个大宋朝,最终落得遗臭万年,真是阴差阳错

  • 宋朝后宫里的传奇皇后:守护变法天平 保全苏轼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变法,宋仁宗,曹皇后,宋神宗,王安石,苏轼

    那是个不寻常的夜晚。1048年正月十八,宋仁宗正在皇后寝宫里休息,一声凄厉的惨叫撕碎了夜空。侍卫叛乱、闯进后宫杀人了!这让习惯了文治的仁宗皇帝多少有些紧张,倒是曹皇后先镇定下来,吩咐严守官门,保护仁宗,又派心腹去调救兵、预备救火这一点非常聪明,正是她的预见,叛贼们纵火烧宫的计划流产了。这一夜之后,曹

  • 历史上唯一一个与皇帝修成“金婚”的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高宗,赵构,金国,辽国,南宋皇帝

    在中国几千年“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的帝王之家,皇上与皇后夫妻恩爱的例子尽管有,但并不多见,而皇上与皇后能够修成金婚的,更是凤毛麟角。在5000年王朝更迭的历史长河中,只有在一个朝代中可以找到这种“金婚”的踪迹。那么,究竟是哪一个朝代呢?这对修成金婚的帝

  • 北宋名相吕蒙正的直言与雅量:有胆量更要有气量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吕蒙正,寇准,宋太宗,宰相,北宋历史

    为人臣,最怕的莫过于逆“龙鳞”,因为让皇帝老子不高兴,危险的可不仅仅是乌纱帽的问题,恐怕戴乌纱帽的脑袋都会搬家,所以历史上诤臣极为稀少,北宋的吕蒙正却是这极少数人中的一个。有一年的正月十五,宋太宗为了显示在他的治理下歌舞升平,不仅邀大臣们赏灯,还大摆酒宴,与民同乐。酒兴正浓的

  • 元代四大悲剧 除了《窦娥冤》还有什么经典作品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元代,四大悲剧,窦娥冤

    元代是杂剧繁盛的时期,在此期间,出了不少经典的作品,其中以四大悲剧最为出名。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艺术,戏剧,指的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梧桐雨简介安禄山有一次未能完成军令,幽州节度使张守圭本欲将他斩首,惜其骁勇,将他押至京城问罪。丞相张九龄奏

  • 蒙古第一厉害女人,丈夫惨死后她一招化危机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古代历史,蒙古历史,托雷,窝阔台

    元朝时期有一位女强人,她出身于“官二代”,嫁王者之子后,所生的四个儿子都做过帝王,被后世史学家称为“四帝之母”。她的名字叫唆鲁禾帖尼。首先来说烈唆鲁禾帖尼的“官”,她是克烈部王罕的弟弟札合敢不的女儿,从小不但受到了良好教育,而且

  • 忽必烈第一次远征日本为何最后却败了?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忽必烈,赵彝,松浦党

    元世祖忽必烈两征日本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伴随着摧枯拉朽的“神风”降临,最终元朝将日本纳入帝国统治之下的野心破灭。相较于当时的元帝国与日本,的确在军事科技以及兵员国力上都有极大的差别。那么问题来了,蒙古人为啥要远征日本呢?以及为什么两次远征都失败了呢?让我们从第一次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