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忽必烈第一次远征日本为何最后却败了?

忽必烈第一次远征日本为何最后却败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24 更新时间:2024/1/8 19:55:28

元世祖忽必烈两征日本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伴随着摧枯拉朽的“神风”降临,最终元朝将日本纳入帝国统治之下的野心破灭。相较于当时的元帝国与日本,的确在军事科技以及兵员国力上都有极大的差别。那么问题来了,蒙古人为啥要远征日本呢?以及为什么两次远征都失败了呢?让我们从第一次先说起。

时间还要追溯到至元二年,此时距离忽必烈刚刚在元大都称帝只有不到五年的时间,忽必烈就派出高丽人赵彝作为使臣,代表蒙古前往日本表示通好。由于日本方面无视了蒙古的使者,因此忽必烈第二年,又一次日本派出正式的蒙古使臣,并且这一次使节规模更大,而且还有高丽使者的陪同,但是却依然无果而返。

那么为日本要对尚无交际的蒙古,有如此深的抵触情绪呢?其实原因也并不难理解,日本偏居海外,对当时大陆的相关消息,大多是来自与他们有紧密贸易联系的南,而作为蒙古当时敌国的南宋,会怎样向日本人形容来自草原上的敌人,那自然就不必多说。这一点,在第二次蒙古使臣抵达日本之后表现尤为明显。在使臣将蒙古国书送达镰仓幕府之后,幕府以及当时日本朝廷,立刻就对如何回应蒙古的这一次使节进行了商讨。其结果,便是认为蒙古人有入侵日本的野心,有意思的是,这一结果很大程度上,还受到了一位当时来自南宋的禅僧,他所对蒙古人入侵所带来的破坏的描述的影响。

不过忽必烈自然不会就此安然受辱。在第二次使团回国后不久,忽必烈就立刻下令距离日本最近的高丽建造战船,整军备战。当然,此时蒙古依然在进行着与南宋的战争,因此自然不是真的打算立刻与日本开战。因此忽必烈不厌其烦的派出了第三次使臣,但是除了他们在对马岛抓到了两个平民之外,这一次依旧无功而返。这两个平民在各种机缘巧合下,碰巧被忽必烈当作是日本的使节,因此对两人大加款待,并且还让二人参观了元大都的宫銮城阙。所谓“事不过三”,但是忽必烈还是第四次派出了使节前往日本,这一次不仅有蒙古国中书省和高丽国的书,更是还有忽必烈本人的文书。那么这一次结果如何呢?当时执政的北条时宗犹豫再三,最后决定拒绝了忽必烈对于日本向蒙古称臣纳贡的要求。

当然,北条时宗自然也不会傻到,不知道自己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因此在回绝蒙古使者请求之后,北条时宗立刻下令距离高丽最近,因此也是最有可能遭到入侵的九州进行战备。实际上九州岛也算得上是一片多灾多难的土地。在蒙古入侵之前,九州地区就时遭到高丽奄美岛海盗的入侵,甚至在宋天喜三年,遭到了女真海盗大规模入侵的“刀伊入寇”。因此,九州地区对于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入侵,可以说并非毫无经验和准备。

1274年,在南宋的残势力尚未彻底清除之前,忽必烈就点兵三万开始了第一次征日。不过这其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军队是蒙古人,其余大部分其实是由投降的金朝军队包括契丹、女真、汉人组成。除此之外,远征军还有大量的高丽军队和水手,也被征发上了战场。从这支部队的组成,就大致可以看出忽必烈征日的意图其实多少并不纯粹,大有消耗这些金朝降兵和高丽军队的意图。十月,元军顺利的攻占了对马岛和壹岐岛,并在之后,重创了驻守肥前国沿海岛屿的松浦党。

虽然蒙古军队并没有多少人真的踏足日本的战场,但是仅凭这些原本金朝以及高丽的军队,实际上就已经在战术和装备上,对日本有着极大的优势。不过在登陆九州之后的第一战也就是博多港之战中,由于日军已经提前集结人数上多于元军的军队,加之博多一带的地形并不利于元军发挥,因此在苦战一日无果后元军只得撤回船上,第二日再另寻时机进攻。数日后,当元军再一次整装待发之后,此时日军已经集结起了约十万人的大军。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元军依旧兵分两路,并成功的通过迂回的方式击败了日军,并迫使日军在付出巨大伤亡的情况下后撤。

不过虽然解决了最要紧的问题,但是元军内部实际上依然面临许多的问题。第一个大问题便是后勤。此时元军从高丽携带的给养已经几乎见底,而新的后勤补给则则遥遥无期。蒙古人惯例的以战养战在日本也没多少用武之地,首先是日本贫瘠的村落实在难以榨出可以供给全军的给养,同时在日军兵力高于元军的情况下贸然四散掠夺,无疑是有极大的风险。因此在众将商议之后,元军决定先行撤退,然而在撤退途中遭遇风暴,在付出巨大伤亡(主要是风暴导致的减员)之后,元朝的第一次征日就此宣告结束。

第一次征日作战,总的来说还算是表现可圈可点。虽然这一次征日元军内部鱼龙混杂,但是仍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斗力。失败的原因,很显然就是一个在古代战争最为棘手的后勤问题。从一开始元朝的准备来看,显然忽必烈打算让这些远征军以战养战,至于在日本的环境下是否能实现,他并没有过多考虑。同时,兵力不足也是这一次征日失败的重要原因,当然,这也和当时元朝的主要精力,还放在清剿南宋残余势力身上。但此次征日明显带有消耗这些降军,将其作为试探日本虚实的炮灰的意图。因此这次远征的结果一开始也就是注定的了。

标签: 忽必烈赵彝松浦党

更多文章

  • “十羊九牧”的元朝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忽必烈,元朝,孔子

    从忽必烈的《本纪》中摘录出来的这些记事,可以看到,忽必烈在进入中原前后,很有意识,很着力地在促进蒙古族人完成由游牧到定居的大转化。他面对很多困难及问题:一、许多蒙古人根本未有转化的意识,“蒙古人未之知也”。二、传统蒙古人进入中原,真的有人想把耕地变为牧地草场。忽必烈要下诏&l

  • 解救万千黎民 长春真人丘处机劝诫成吉思汗的历史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道教,全真教,王重阳,丘处机,成吉思汗

    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中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情:暮年成吉思汗年老体衰,他闻听“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有养生长寿秘诀,便派人下诏请丘处机前往汗帐,想向他讨教长生之术;丘处机欣然应命,率领门徒不远万里前往西域大雪山,向成吉思汗进谏治国之本。那么,历史果真如此吗?在小说中,为了突出郭

  • 元朝真的近百年没有举行过科举考试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科举,元曲,杂剧

    原文载于《中国历史上的49个谜:颠覆历史》作者:张志君,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八倡、九儒、十丐”这几个字在刚刚粉碎“四人帮”时,是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词组。中国大陆的许多人在批判“四人帮”大搞文化愚民政策、不尊重知识和知识分

  • 元朝皇帝的后宫佳丽为何让和尚“开红”?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后宫,元顺帝,元朝皇帝

    元朝末年,后宫淫乱不堪,元顺帝的许多嫔妃时常与和尚奸宿一处,有的刚刚被选进宫中的佳丽,也要先陪和尚睡觉,以至后来出现了一个十分龌龊的、史上闻所未闻的“元朝律法”:凡是元朝的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龄,不论美丑高矮都要先让和尚睡一下,叫做“开红”,只有等到和尚开

  • 元代太医曾输血疗伤?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元代,太医,续子不语

    目前,公认最早采用输血的方法的,是英国医生劳维尔。1665年,他将一条濒于死亡的狗静脉,与另一条健康狗的动脉用鹅毛管连接起来,受血狗竟奇迹般的起死回生。这一实验证明了输血能够救命。1667年,他又用银管将羊的颈动脉连接到人的肘动脉上,把羊血输给了人,又获得成功。如果这是输血的起源的话,那么,早在中国

  • 浅谈元朝的历史地位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元史

    “乾哉大元”,据说元世祖忽必烈当时就因看到了《周易》中的这句话而将自己建立的政权定名为“元”的,如果这属实的话,则说明了忽必烈在重视接受汉族文化的同时,他本人也很迷信,“君权神授”的思想成为历代帝王最乐于接受的命题之一。然而以后

  • 为啥万历皇帝连续28年不上朝:国家却安然无恙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万历皇帝,朱翊钧,万历三大征,张居正

    万历皇帝朱翊钧,明穆宗的第三子。隆庆六年,穆宗驾崩,年仅10岁的朱翊钧即位,第二年改年号为万历。从1572年到1620年,万历做了48年的皇帝。令世人哗然的是,在这48年中,万历皇帝连续28年不上朝。网络配图于是有人说,万历皇帝朱翊钧是历史上最懒惰的皇帝!28年不理政事!其实不是的,把这一切归咎于懒

  • 明朝是唯一不和亲的朝代,但为何明朝公主们却是最不幸福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安庆公主,和亲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长河中,“和亲”一直见诸史书。自汉以后一直到清代,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数不等、缘由各异的和亲。可是,这其中就有一个朝代例外,那就是大明朝。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曾明确指示对外政策的“三不”原则,即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那没有外嫁之忧的明

  • 明英宗内心惶惶,锦衣卫再度猖狂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明朝,明英宗

    明英宗的帝王之路真是不顺,在各种大风大浪里起起落落,从“土木之变”到“夺门之变”再到“石曹之乱”,哪件事都足以让明英宗做几天噩梦的,因此明英宗的内心越来越敏感、惶恐,生怕再丢了皇位。特别是“石曹之乱”,想

  • 史上最高贵的奶妈:被朱棣封为一品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明朝,朱棣,朱棣乳母

    古代中国宫廷一般都会用乳母哺育婴儿,《礼记》有说,天子、诸侯和大夫之子才有资格雇佣乳母,士之子则必须由母亲自己喂养。明朝的宫廷乳母称为“奶口”,有“坐记奶口”和“点卯奶口”两种,其居住的地方俗称“奶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