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朝”和“朝代”的差异
中国朝代(Dynasty)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朝”与“朝代”的区别在于”朝”是当时就有的观念,中文所谓的“朝”字具有今日含义。在政治上用来引用当政者政权的意思,有“今朝一家政权治天下”的观念。如孔子说过“丈于朝”,因此“朝”就类似现在所说的“国家”(但国在中国古代有时指“朝”,有时指“诸侯国”,有时指“周边小国”);“朝代”则是后人方便划分历史的称呼,是古代官方为了区分某政权的历史时期所定的既有划分法则。春秋战国不是朝代,是历史时期,最明显的就是“魏晋南北朝”这个“朝代”很明显不是一个“朝”(国家),而是由三国、晋朝、南北朝等“子朝代”组成,而南北朝又分南朝与北朝,南朝的宋、齐、梁、陈则各别都是以“朝”自居作为划分标准。
但为什么“秦朝”与“秦国”不算在一起呢?很简单,魏晋南北朝之前,只有成为天下共主者才敢称朝,而古人认为称朝与称朝前是不一样的,所以秦朝统一后称”朝”了,而秦还未称朝前就是秦国,春秋战国诸国也没有称朝,当时唯一的朝是周王室;西汉亦同,刘邦虽早已是汉王,但在称朝前并不被认为是汉朝的一部分。夏商周也跟秦汉的状况一样,他们在还没称朝前虽已是独立政权,但因为还没成为天下共主也没称朝,所以夏商周三朝的历史都只从推翻前朝成为共主後开始算。在魏晋南北朝开始,不管是否统一天下都敢称朝了。
中国的朝代都用“朝”为划分标准,所以往往会有“朝代”的时间与“朝(国家)”的国祚重叠的情形,如秦隋唐宋辽金元明清还有南朝中的宋齐梁陈、北朝中的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跟汉朝的西汉、新、玄汉、东汉等,这些“朝”的国祚都与朝代的时间相重叠,某”朝”的兴亡也是这”朝代”的兴亡。“朝”在现代的角度看则类似一个治理国家的统治政府。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与现代主权国家的观念不同。在家天下的观念下,中国的君王家族通过轮替成为此天下的支配者,“改朝换代”就是更换王朝统治政权的过程。
“朝”代表一种正统,用于指代一段时期。“国”,则是代表该时期的割据政权。而后世史学家在修史的时候,也只会使用正统政权的纪年。在大分裂时期(420年589年)被合称为“南北朝”。出身于北周八柱国之一的李唐宗室,修《晋书》,奉南北朝共为正统。宋朝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奉南朝为正统。在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东晋十六国,唯有东晋被视为朝代,而十六国却只被称为国。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梁唐晋汉周)被视之为朝代,其余十国却不能享受这种待遇。再比如与宋朝同期并存的辽、金、西夏等,在习惯被称为辽国、金国、西夏国,也是出于站在宋朝正统的角度。而蒙元乃系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故将辽、金与宋一视同仁,分别修《宋史》、《辽史》、《金史》。到明朝建立,驱逐鞑虏,华夏光复,自然不愿意承认辽、金等异族政权的正统地位。但是,宋朝灭亡到大明建立,又存在一个华夏政权的空挡时期,又无奈承认了蒙元的正统。再至满清时期,由于也是少数民族入主华夏,而为使满清政权更具正当合法性,有意提高辽、金的地位,于是又再次恢复了辽、金的正统地位。
同为分裂时期的并存政权,却为何有如此之别呢?这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正统观念的体现。在中国古人的天下观念中,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故而,正统的政权也只能有一个。这在大一统时期,自然不会有太大的争议。而一旦处於分裂时期,就会出现所谓的正统之争。自秦创皇帝为正统,刘汉代秦,曹魏代汉,司马晋代魏,刘宋代晋,萧齐代宋,萧梁代齐,陈代梁,隋代北周,唐代隋,后梁代唐,后唐代后梁,后晋代后唐,后汉代后晋,后周代后汉,北宋代后周,南宋代北宋,元朝代南宋,明朝代元朝,清朝代明朝。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及开国皇帝
始皇帝嬴政
秦朝皇帝列表
西汉皇帝列表
洛阳
长安
河南洛阳
陕西西安
东汉皇帝列表
西晋皇帝列表
东晋皇帝列表
隋朝皇帝列表
唐朝皇帝列表
后蜀
南吴
南唐
吴越
闽国
马楚
南汉
南平
北汉
北宋皇帝列表
南宋皇帝列表
辽朝
西辽
947年~1125年(178年)
1124年~1218年(94年)
汴京
虎思斡耳朵
河南开封
吉尔吉斯斯坦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辽朝皇帝列表
金国皇帝列表
1271年~1368年(98年)
1368年~1402年(北元)
元世祖忽必烈
元惠宗托欢特穆尔
元朝皇帝列表
1644年~1683年(南明)
明朝皇帝列表
1636年~1912年(276年)
北京
北京
清太宗皇太极
清朝皇帝列表
图:中国历史朝代更替示意图(EvolutionofChineseHistoryDynasties)
附注:未罗列不被正史承认的政权
备注:一直以来,夏商周的起讫年代以夏朝“约前2146~1675年”,商朝“约前1675~1029年”,西周“约前1029~771年”出现在史料上。但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论,夏朝应是“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商朝是“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西周是“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然而,夏朝是否存在过都有争议。
①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国都在亳(今商丘)。前三百年中内乱加水患都城搬迁了五次。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约公元前14世纪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②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西周进入了短暂的共和时期,也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在这之前,所发生的事的年代都是推测的,历史事件是凭借甲骨文,金鼎文和人们的传说来叙说的,断断续续,无从查考,而甲骨文那些记载的也不全面,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所以争议很大。
③新朝和玄汉:王莽建立新朝(公元8年~23年)取代汉朝。汉宗室刘邦的九世孙刘玄所建的一个短暂的政权(公元23年2月~25年9月),继续沿用“汉”的国号,该政权承新朝下启东汉。更始元年至二年间,名义上统一了西汉末年疆域的绝大部分地区。与西汉、东汉合称汉朝,为区别西汉、东汉,蜀汉,故称“玄汉”。公元25年,刘邦的九世孙刘秀重建汉王朝,史称“东汉”。西汉、玄汉、东汉、季汉究竟是什么关系?
④“五胡十六国”(公元304~439年)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五个少数民族在中国北方境内建立的政权。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汉(前赵)、后赵(魏)、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成汉)。此外,还有代国、冉魏、西燕、吐谷浑、高句丽、翟魏、谯蜀等都在十六国之外,实际上20个都不止。先秦、秦国、秦朝、前秦、后秦、西秦是什么关系?
⑤武则天(公元624~705年)于690年称帝,国号“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也称“南周”。并自以“瞾”字为名,废睿宗为皇嗣,自为皇帝,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史称“武周革命”。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是仅有的正统女皇帝。她登位时已经67岁,又是中国历史上即位时年龄最大的帝王。直到705年武则天去世,唐中宗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汉因王莽新朝分前后汉,唐为何不因武周而分前后唐?按照正统思维:新朝和武周是两个既被承认又不被承认的朝代。
⑥“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79年):“五代”指907年朱温灭唐后建立的后梁及继起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合称为“五代”。南方还有许多割据势力,其中有:南吴(杨吴)、前蜀、吴越、南楚(马楚)、闽国、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孟蜀)、南唐、北汉等国,史称“十国”。但实际却不止十个,其他中华王国:吐蕃、西域各国、渤海国、高句丽、琉球王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回鹘、古代越南王国、吐谷浑等等。“五代”和“十国”合称“五代十国”。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五代结束。最后于979年攻灭北汉,基本统一中原,十国结束。中国历史三个乱世之一“五代十国”
关于朝代起讫时间:事实上朝代更迭,王朝通常不会如此顺利地过渡到另一个王朝,执政权经常不会立即转移,因而会有时间重叠。因为朝代往往是在推翻现存统治之前建立起来的,或者是在被打败之后持续了一段时间(完成统一)。就像清朝建立于1636年(从后金1616年开始只是称王),明朝正统灭于1644年,而最后一个南明的政权直到1683年才被废。这种统治的变化是混乱而漫长的事情,清政府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来扩大对全中国的控制。因此,假设中国在1644年突然发生了一次变化是不准确的。嘻嘻网历史朝代备注
关于朝代的前缀:由于有些朝代或国号名称并不是只有一次使用,所以后世的史学家往往在前面加一些前缀以示区别,比如五代的梁唐汉晋周前面都加了一个“后”字,因为这些朝代以前都出现过。有时又以统治的中心来区别,比如两汉,为了有所区别,因为刘邦建立的汉朝定都在长安,而刘秀的汉朝定都在洛阳,由于洛阳在西安以东,于是就把刘邦的汉称为“西汉”,刘秀的汉为“东汉”,也称为“前汉”、“后汉”。以都城方位区分的情况还有西晋和东晋、东魏和西魏、北宋和南宋的划分。
关于朝代的都城: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中心都大多集中在国都,西周开始的陪都制度又叫“两京制度”,此后各朝代无不仿照周朝设立两京,甚至三京、四京,有的甚至有五个首都。汉、隋、唐、宋时代华夏王朝大多都是“两京制”,“西都长安,东都洛阳”都号称是十三朝古都,那宋往后两京渐渐衰败,政治中心东移,北宋时代的两京已经是东京开封,西京洛阳了,还有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南宋时法理国都还是东京开封,行在临安(杭州),元往后,政治中心大多在北京。少数时辰在南京(明初建都南京)。因为篇幅上述表格只列一个都城。中国有多少个城市做过国都?(中国八大古都)
关于开国皇帝的称谓:本专题的绝大部分开国皇帝的名字前带谥号(×帝)和庙号(×祖/宗)的方式进行了修饰,也许有人认为刘邦叫“汉高帝”是笔误,应为“汉高祖”,非也。“汉高祖”既非谥号也非庙号,当年司马迁误称刘邦为“高祖”后世多沿用之。唐朝以前称呼皇帝一般都使用谥号,但是像“汉更始帝”并非庙号也非谥号,习惯采用年号称呼。另外王莽既无庙号也无谥号,虽然自称新朝皇帝,但后来刘姓君主并没有对王莽进行追封。但王莽在位时为前代多个皇帝追封庙号,庙号也从他这一代开始泛滥。
中国有过多少个皇帝?1912年共和体制在中国确立以前,最高统治权力是以家族世袭为主的,这些世袭王族的更替组成中国朝代。中国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
中国主要朝代顺序歌
三皇五帝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东西晋,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
三皇五帝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二晋收,
南北隋唐五代继,
宋元明清皇朝休。
五帝黄颛喾尧舜,
三代夏商西东周。
春秋战国秦一统,
西汉三国二晋收。
宋齐梁陈南朝号,
北魏二分又齐周。
隋唐五代十国宋,
辽夏金元明清民。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义之,国乃改。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于金,皆称帝。太祖兴,国大明。
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阉乱后,寇内讧。
闯逆变,神器终。清顺治,据神京。至十传,宣统逊。共和成,复汉土。
摘自《三字经》
中国历史朝代年表
中国历史朝代年表(朝代起止时间,都城,开国者)
中国的信史开端始于商(甲骨文、殷墟遗址),抑或说是起于史迁的《史记》记载的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而在之前的夏商周三代甚至于三皇五帝时期并无直接史料和考古资料可以证明。
有关夏商周的断代自古存在不同的争议,但无论哪种说法都没有绝对的证据,以下列出当今最流行的两种说法。
说法一(该说法为中国大陆所普遍采用,但仍存在很大争议):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约开始于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都约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纣之年)定为前1046年。
说法二(该说法为中国港澳台地区及海外汉学家普遍采用):
北宋邵雍《皇极经世》整理年表如下
夏朝(公元前2224年──前1766年);
商朝(公元前1766年──前1122年);
周朝(公元前1122年──前256年)。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多少个朝代?
中国历史上共有多少个朝代?分别是哪些?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一说18个,有24个,也有说67个,其实都不尽然。广义来说,中国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包括地方政权)。
在中国历史上耳熟能详的朝代一共有12个,包括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
18个朝代: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中国有十八个朝代,为何却是二十四史?
如果要细分,包括夏、商、周(西周、东周)、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曹魏、蜀汉、东吴)、晋(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南朝(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杨吴、南唐、吴越、闽国、马楚、南汉、南平、北汉)、宋(北宋、南宋)、辽、金、元、明、清。
不过像西周,东周;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北宋、南宋等都是后世的称呼,他们自己都认为是同个朝代的,不分东西南北的。而像“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不是朝代,是历史时期。另外像北宋、西夏、辽、金是并存的政权,以中原为正统的思想,西夏、辽、金是割据政权。当然也未必占据中原就是正统,像金灭北宋后也占领了中原,氐族领袖苻坚基本统一了北方也占领了中原都未被认为是正统。这时候看的又是统治阶层的所属民族。所以“五胡乱华”这个词非常明确地表明了“正朔”的问题,外族侵犯汉民族就是入侵。当然也并非汉民族的政权就是正统,比如刘备的蜀汉,虽然自称是汉室之后,但是史学家并不认可它是正统,而认为曹魏是正统,因为曹魏的政权来自于汉室“禅让”(不是篡位是禅让古代再想皇帝都得谦让推辞三次),因此讲述这段历史用“魏晋南北朝”。
中国自秦以来,一共出过九个大一统王朝,它们是: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
另外,在分裂割据时期还出过五十几个小王朝,它们是:
三国鼎立时的魏、蜀、吴,共三个;
东晋时期五胡十六国:前赵(汉赵)、北凉、夏、后赵、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辽西、代、成汉、前秦、后凉、仇池、后秦、前凉、冉魏、西凉、北燕、后蜀,共二十二个,不止十六个,东晋后灭于桓楚;
南朝的刘宋、萧齐、梁、后梁、南陈,共五个;
北朝的北魏(含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共三个;
五代时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五个;
十国的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汉,共十个;
西夏、辽、金、西辽、北辽、吐蕃、大理,蒙古,共八个。
当然还有很多短暂的地方政权,农民起义政权不被正史承认。中国历朝历代的附属国你知道多少?
中国历史各朝代国祚
中国历史最长的朝代很难定论
本来“中国历史最长的朝代”这个问题没什么争议,但近年来有些说法让大家有些狐疑,下面嘻嘻网编辑部历史组长Siwer和大家探讨。
阎崇年在《百家讲坛》的《清十二帝疑案》中说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国祚最长的王朝,这个说法极其不确切。阎崇年算满清的国祚从1616年努尔哈赤自称“天命汗”开始,至1911年结束,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号称大清三百年。这个算法是不符合中国史学传统的。满清作为一代王朝的历史,比较公认的起点是1644年,即满清入关开始,严格地说应该从1662年消灭南明后起算。如果把努尔哈赤自称“天命汗”作为一个朝代的开始(且不说“天命汗”的意思并非皇帝),那么,秦朝是不是可以算600多年历史而不是区区15年?这种算法类似于中国大学算建校时间,牵强附会。
史学界公认的最长的朝代是周朝,前后800年左右。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世袭封建王朝,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共计790年。它分为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其中西周275年,东周514年。从时间上来说,周朝近八百年的时间,确实是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但是,西周灭亡后,东周其实是名存实亡了。还有,周朝不是我们后来所理解的大一统王朝。
第二种说法是商朝。如果不把东周看做周朝的一部分的话,那么时间最长的就数商朝了。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是有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第一个朝代,时间大约是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从时间上来说,554年,确实也很长。但它的起始时间并不确切,而且同周朝一样,它也不是大一统王朝。
我们所理解的大一统朝代是从秦朝开始的,那从秦朝之后,是哪个朝代时间最长呢?中国史学界一般把汉分为东西两汉、从公元前202年建国到公元后220年灭亡,共计422年。西汉是210年,东汉是195年,中间被王莽的新朝隔断了15年,还有玄汉2年。这样看来,汉朝的四百多年其实不是连续的,如果考虑这一点的话,它就不能算时间最长了。
看宋朝,它从公元960年建立到公元1279年灭亡,共计319年。宋分为南北两宋(实际上,从朝代划分来说,嘻嘻网编辑部历史组长Siwer个人认为宋朝不应划为两个朝代),总让人觉得不是一气呵成。再者,宋朝又和夏、辽、金同处一个时代,感觉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南宋那就更是偏安一隅了。所以说它是历史上时间最长的朝代,总不太过瘾。
两汉和两宋都不算,那么接下来就轮着大唐王朝了,它从公元618年建国到公元907年灭亡,共计289年。而唐朝虽然中间有一个武则天的“周”朝,被隔断了15年,但中国史学界一般不认为唐朝有前唐,后唐或者西唐朝、东唐,所以,如果只考察秦朝以后,唐朝是最长的朝代。
要说连绵不绝不间断,时间还长的朝代,那还得说是明朝了。明朝自1368年朱元璋建立,到1644年崇祯帝煤山自杀,共276年,中间没有断过。所以,要说明朝是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也能说得过去。因为明朝的存在,所以清朝的268年就算不上数了,它其实只比明朝短了8年的时间。
现在大家搞清楚了吧,周、商、汉、宋、唐、明,都可以说是时间最长的朝代,但是都要加上条件的说。
另外,世界范围内,存在时间最长的皇室不是朝代是日本皇室,实际传承大概1500年了。
秦朝是最短命的朝代吗?
“中国最短命的朝代”这个问题的答案更乱也很奇怪,能拿时间衡量的一般都会很准确、没有争议的:如果说的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的话,最短的朝代是秦朝15年,其次是隋朝37年。
如果说的不仅仅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而是在中国历史年表中出现过的朝代,最短的朝代是五代十国时期,五代之一的后汉,不到三年时间。
如果说的不仅仅是中国历史年表出现过的朝代,而是范围更加宽泛一些,称帝,并且有一定的疆土范围,存在过一段时间的政权,那应该是后辽,就是跟宋、金同时期的辽国被灭之后出现的一个政权,存在过大约一年半。
如果再宽泛一些,不被承认是一个朝代或合法政权,但的确称帝并且有一定的疆域的,其实是袁世凯的中华帝国,83天即告覆灭。
既被承认又不被承认的朝代武则天的武周
大家都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唯一一位女皇帝,这其实说明武则天的皇帝位是被史学界承认的,因此,也可以得出结论,这个被称为“武周”的“周朝”应该是被史学界承认为一个朝代的。但是,有趣的是,一说到朝代,史学界却又都认为唐朝是一个统一整体,连前后唐都不划分(汉朝还划分东西两汉、宋还划分南北两宋呢)。所以,武周是一个又被承认也不被承认的朝代。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持续的时间(国祚)哪个最长?
以秦统一六国后的封建王朝起算,到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为止。国祚(祚,zuò。英文:Longevityofthedynasty)(1)国运。(2)皇位。指王朝理论上应该维持的时间,与王朝实际维持时间有区别。国祚有一套严格的计算公式,创自北宋邵雍。王朝的国祚数有的时候与实际值一致,有时候大于实际值,但是不会小于实际值。
中国主要朝代的国祚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周朝共传31代38王,共计791年。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雒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共传三帝,国祚14年。
汉朝(前202220年),汉朝分为西汉(前202年十二月公元8年十一月)、东汉(25年-220年)。西汉传12帝,共210年;东汉传14帝,共195年。东西两汉国祚405年(王莽建立之新朝:公元8年十二月公元23年10月,共历一帝)。
晋朝(265420年),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两晋总历时156年,传20帝。
隋朝(581年-618年),国祚38年。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继隋朝之后的强盛王朝,国祚289年,共21位皇帝。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阶段,历18帝,国祚320年。
元朝(1271年1368年),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帝国,传16帝,国祚97年。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历经12世、16位皇帝,国祚276年。
清朝(16441911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共有12帝,国祚267年。
按正统朝代存续时间(秦以后)
第1名、宋朝(960-1276年)316年国祚
第2名、唐朝(618-907年)289年国祚(含武周690-705)
第3名、明朝(1368-1644年)276年国祚
第4名、清朝(1644-1912年)268年国祚
第5名、西汉(前202-公元8年)209年国祚
第5名、辽朝(916-1125年)209年国祚
第7名、东汉(25-220年)195年国祚
第8名、晋朝(265-420年)155年国祚
第9名、金朝(1115-1234年)119年国祚
第10名、元朝(1271-1368年)97年国祚
第11名、隋朝(581-618年)37年国祚
第12名、秦朝(前221-前206年)15年国祚
第13名、新朝(8-23年)15年国祚
按政权存续时间(秦以后)
第1名、宋朝(960-1279年)319年国祚
第2名、辽朝(916-1218年)302年国祚(含西辽1124-1218)
第3名、明朝(1364-1661年)297年国祚(含西吴1364-1368、南明1644-1661)
第4名、清朝(1616-1912年)296年国祚(含后金1616-1636)
第5名、唐朝(618-907年)289年国祚(含武周690-705)
第6名、西汉(前206-公元8年)213年国祚
第7名、元朝(1206-1402年)196年国祚(含蒙古1206-1271、北元1368-1402)
第8名、东汉(25-220年)195年国祚
第9名、晋朝(265-420年)155年国祚
第10名、金朝(1115-1234年)119年国祚
第11名、隋朝(581-619年)38年国祚
第12名、秦朝(前221-前206年)15年国祚
第13名、新朝(8-23年)15年国祚
此表将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若合并则汉朝国祚为405年,然而在古代历史学家眼里,西汉和东汉就是两个王朝,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开国皇帝都姓刘而已。西汉和东汉之间的新朝长达15年。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仅仅是西汉景帝子刘发一脉,这就像刘备自称他是汉皇室后裔一样,无从考证,无从考证。历史上记载汉朝历史的史书分别是《汉书》和《后汉书》,西汉和东汉又称前汉和后汉。
而宋朝则是将北宋和南宋合并计算国祚319年。自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到宋末帝跳海殉国,两宋前后共有十八位皇帝,历经319年。历史上并没有南北宋一说,记载宋朝历史的史书也仅有《宋史》一书。南宋的法定首都依然是东京开封,临安是行在,也就是说临安仅仅是皇帝巡行所到之地也。靖康之难后,宋徽钦二帝被掳走后,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就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登基,史称宋高宗。高宗指的是守成令主的帝王,从谥号即可知道,后世仅把他看做中兴宋朝的帝王。皇位传承脉络清晰,毫无争议。或许有人说了,徽钦二帝被掳走后,金国在开封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问题是张邦昌仅仅两个多月,而当时垂帘听政的是宋哲宗孟皇后。
因此自秦始皇统一六国起,到末代皇帝溥仪退位,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大小封建王朝虽然多达100多个,国祚超过300年的仅有一个赵匡胤建立的大宋王朝。宋朝以319年国祚成为中国历史上国祚最长的的封建王朝。非常有意思的是,汉朝刘秀的先祖刘发的母亲,康王赵构的母亲都是低微的宫女,都因为皇帝酒后唯一一次临幸生下了他们,由此让他们的后代延续了国祚。
中国历史朝代及皇帝顺序一览表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以及各朝所有皇帝的顺序(16个朝代225位皇帝)
简介: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自秦始皇赢政至秦三世子婴,共传三帝,享国十五年,公元前206年十月,秦朝灭亡。
简介:汉朝(西汉、东汉)又称两汉,中间被新朝短暂隔开,共经422年,作为东方第一大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惧之。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后蒙古人的崛起。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而汉朝人也乐于这样称呼自己,“汉”从此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华夏民族的永远的名字同时深深影响着多少代儿女。
(汉高祖是误传)
关于刘玄、刘盆子:刘玄、刘盆子属于汉朝皇帝,但既不属于西汉也不属于东汉。刘玄是正统汉朝皇帝,一般就单称“更始帝”,有的书上有“更始朝”的说法。刘盆子不是正统皇帝。官方传记里这两人传记是收在《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一》中的,光是这个篇名就能看出算后汉(东汉)人物,但不算皇帝,只能入“传”而非“纪”,不过在“传”中排第一,和其他人还是略有不同。当然刘秀的东汉也没有给他们立庙,刘秀即位祝文里面直接就是“王莽篡位,秀发愤兴兵……平定天下,海内蒙恩”,完全就跳过了更始。刘玄投靠秀赤眉军后,刘秀下诏:“更始破败……朕甚愍之。今封更始为淮阳王。吏人敢有贼害者,罪同大逆。”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魏国)、蜀汉(蜀国)、东吴(吴国)三个政权。三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各具特色,充满生机。184年黄巾起义后,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群雄割据纷争,东汉名存实亡。208年的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魏,东汉灭亡。此后刘备、孙权先后称帝,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简介:魏国(220年12月10日-265年2月4日),也称曹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一个政权。始于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改汉为魏。曹操虽未称帝,但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太祖(又称魏武帝),曹魏计曹操传6帝。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领土最辽阔的国家。由于曹魏在三国之中占据最大地区,盘踞中原一带,而这区人口也是最多;加上有汉室禅让,向来被视为正统王朝。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对魏晋时代之政治产生深远影响。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历五帝,共四十六年。
简介:公元221年―263年,刘备在四川(蜀)成都称帝,续汉之大统,国号「汉」。刘备自称为汉中山王刘胜之后,其国号“汉”意味着是东汉的延续,又因其占据益州,俗称蜀地,其政权历史上也称“蜀汉”,也叫“季汉”、“刘蜀”。国土在今四川东部和云南、贵州北部以及陕西汉中一带,蜀汉怀帝时为魏所灭。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后主刘禅,共2帝,共四十三年。
简介:建安元年(196年)献帝都许以后,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建安四年,孙策取得豫章郡地。建安五年孙策死,策弟孙权统众。建安十三年孙权由吴徙治京城(今江苏镇江)。筹划赤壁之战,势力达于荆州;十五年取得岭南。建安十六年孙权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据有今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的广大地区。280年,西晋军队攻破东吴,吴国灭亡。
简介: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期。263年司马昭发兵攻蜀后,魏帝以并州等十郡封其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265年其子司马炎自立为皇帝,国号称“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共传四帝五十二年。五胡十六国,晋室南渡,琅邪王司马睿在建业重建东晋,共传十一帝一百零四年,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注:公元291年西晋爆发八王之乱: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颍、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晋自五马渡江天下遂分为二)
简介:隋朝之盛世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空前绝后,当时社会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此时的中华帝国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甲兵强锐,威动殊俗,幅员万里。有隋文帝开创的“开皇之治”。大隋天子于西元581年二月甲子日接受北周皇帝禅让,建立了大隋皇朝,先以长安为都,后来又新建大兴城为京师、以洛阳为陪都,实行东西两京制:西京长安、东京洛阳。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对峙和五胡乱华的社会局面,于589年,挥师南下,灭了长期割据南方的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中国。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历史时期,不是朝代,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分裂,所以称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朝皇帝列表单独成为专题,在此处不再罗列。
(追谥)/太祖
简介: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国公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也称“大周”。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唐朝历经21位皇帝(含武则天),共289年。唐朝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唐朝连同隋朝被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是相继于秦汉之后的中国第二帝国时期,日本历史学者则普遍认为唐朝是中国“中世”时期的结束。唐朝国力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现今西方华人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又一次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简介: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因为皇室姓赵,又称作赵宋。北宋历167年,南宋历153年,两宋共有18帝(赵匡胤天下赵光义坐赵光义子孙天下匡胤子孙坐)。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繁荣的王朝。而此时也有西夏、大理、吐蕃、契丹、女真并存,也给宋朝的稳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960年由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到1127年靖康之难,被称为北宋,定都开封。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国又归于统一,但由于与宋同时代的辽、金、西夏等国的强大,使北宋政权一直处于外族的危胁之中。1127年,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继位重建宋朝,史称南宋(1127年1279年),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西夏、金朝和大理为并存政权。最后的中国:最强军事的蒙古征服了最强经济的大宋。
【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统称十国。关于五代十国的年限,一说为:北宋灭亡北汉时是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为公元907年到979年。另一说为,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间。)
简介:中华王朝,与宋朝并存的国家之一,大理国位于今日中国境内的中古时代的一国,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公元937年,白族段思平灭大义宁建国,定都羊苴咩城,改国号曰大理。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人们对大理国的了解比较少。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灭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兴智。大理国(包括后理)维持了22世,达300余年。至元代忽必烈灭大理国后,鉴于段氏的力量强大,仍命段氏为大理国总管,继续统治大理地区达百余年。
简介:中华王朝,与宋朝并存的国家之一,西夏是由党项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政权。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陕北地区的横山县),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其统治范围大致在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其疆域方圆数千里,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界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员辽阔。
简介:中华王朝,辽国(公元907年~1125年)或称辽国、大辽、契丹,简称辽,是中国五代十国两宋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916年改元神册,改渤海国为东丹国,立其子耶律倍为东丹王,后为辽的藩属。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开封(并定都于此)称帝,定国号为“辽”,后被汉高祖刘知远击退,定都,983年萧太后(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曾复更名“大契丹”,1066年辽圣宗耶律隆绪恢复国号“辽”,1125年为金国所灭,辽末,辽贵族耶律淳建立北辽,与辽共同抗金,后被辽灭。辽朝宗室后代耶律留哥与其弟耶律厮不(耶厮不)分别建立了东辽与后辽,最后东辽灭后辽,东辽被蒙古所灭。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定都虎斯翰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灭;1222年西辽贵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权后西辽,后被元朝(蒙古)所灭。辽朝的复国史:北辽、西辽、东辽、后辽、后西辽
简介:中华王朝,金国(公元1115年-1234年)是两宋时期以女真族为主体建立的政权。创建者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金国先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镇),后迁都燕京(今北京),灭掉北宋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金国历经九帝,共一百二十年。疆域盛时东北到今日本海,南到淮河、秦岭一线,西至今甘肃省,北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
简介: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儿子忽必烈于1271年所建,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市),国号大元,传五世十一帝,享国祚98年。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1218年蒙古灭西辽,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国,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灭大理,1279年崖山海战击败南宋残余势力,元朝最终统一中国。统治地区西到新疆东部,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及缅甸北部,北至西伯利亚南部,越过贝加尔湖(一说直到北冰洋),东到鄂霍次克海。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元朝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在文化方面,期间出现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北伐所推翻。其残余势力退居漠北,与明军对峙,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1635年四月,哈尔余部额哲与母亲苏泰太后向后金献元朝传国玉玺投降,元朝正式结束。
简介: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是为明太祖。同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进行北伐,明军攻占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明初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1421年(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顺天府(今北京),南京应天府改为留都。明朝疆域达1100多万平方公里,包括内地两京十三省、东北、新疆东部、西藏、南海诸岛、今缅甸北部、西伯利亚东部等地,并曾在东南亚旧港等地设有羁縻管理机构,影响力波及整个亚洲和非洲东岸。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首次在台湾岛设立行政机构一府两县(东宁府,下辖天兴、万年两县)正式管理台湾全岛,台湾收归中国版图。明朝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属于发达阶段。明朝早期君主集权强化,皇帝大权独揽。宣德以后,皇权开始削弱,权力在内阁与宦官之间争夺。从明朝晚期开始,西方伴随着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科技发展很快。与此同时,中国也涌现了徐光启,宋应星,徐霞客,冯梦龙等一大批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西学也随着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东西文化的交流开辟了窗口与机会,中国传统科学技术进入了最后的加速发展阶段。
(原庙号“太宗”)
简介:公元1636年~1911年,一说1616年建立,1644年起为全国性政权,又称大清,满清,简称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后金开始建都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1621年迁都辽阳,1625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清朝灭亡。清朝共历经十二帝,统治全国268年。
1636年(明崇祯九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迁都北京,以盛京为陪都,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入关后20年时间里,清朝先后灭亡大顺、大西和南明等政权。通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四川大屠杀等,剃发令剿灭汉族中的血性和反抗。将华夏民族中积极血性的精神文化从本质上剥离,歪曲,无限扩大中华文明中消极,堕落,奴婢思想,从前华夏民族骄傲自信被清政府奴化得只剩下卑躬屈膝。就这样,清朝创造了一个少数民族成功统治多数民族整整两百多年的人类奇迹,也是中国及汉民族的屈辱历史。
至十八世纪中叶,清朝经济发展有所增长,被部分史学家吹捧成“康乾盛世”,这只是相比清朝无能治理比较而言的“盛世”,与之前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政治开明,“仁宗盛治”的言论宽松,经济发展完全不可相提并论。康熙年间乘着郑氏集团衰败占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不平等失地条约《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在文化上,康乾时期打着修书旗号编撰《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实则乘机焚毁大量书籍档案。在政治上专制的极端化,对内思想的禁锢文字狱,对外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清朝对中华民族的祸害是罪深重的,是中国社会的发展的绊脚石,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是最不值得称颂的朝代。
最初的时候,庙号使用是很严格的,最初的定位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因此在商,周,汉朝只有出类拔萃者才有庙号。而庙号的泛滥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特别是五胡十六国这些弹丸之国都敢随意称祖,宗。从隋唐开始,绝大多数皇帝都有自己的庙号了。
那怎么区分“庙号”、“谥号”、“年号”呢?一般说:凡称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庙号(唐太宗),凡称某某帝的便是谥号(隋炀帝),明清两代凡称某某帝和某某皇帝的是年号(万历皇帝、乾隆皇帝)。
【谥号】唐朝以前的皇帝一般都只称“谥号”,因为之前皇帝的谥号很短,如:刘恒,谥号“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史称“汉文帝”;司马炎,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杨坚,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史称“隋文帝”。
【庙号】唐朝以后皇帝的谥号很长,一般称庙号。如:李世民,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太宗”,史称“唐太宗”;唐以后谥号字数慢慢变长,到了清朝都二十几个字,什么功德圣明好词全给加上乱七八糟一大堆,谥号已经无法被记住也无法客观表达了,所以改用庙号来称呼了。不过在这期间,也有称谥号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庙号是“玄宗”,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时为了避讳玄烨(康熙帝)因而唐玄宗又被称为“唐明皇”。而且北宋做出规定:不立恶谥,只作美谥、平谥。因此像赵佶这样的昏君,谥号“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庙号徽宗,史称“宋徽宗”。
其实当时是没有区别的,就是叫汉、晋、宋,只是后世的史学家为了便于区分而加的。当时朝代的人绝对不会自称“西汉”、“东汉”的
正史: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指中国历史上各朝代撰写的,并且被历朝列入正史的是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中国有十八个朝代,为何却有二十四史呢?“二十四史”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起于汉武帝时诞生的《史记》,终于清乾隆时刊行的《明史》,前后相隔一千八百多年。总计一共有三千二百一十三卷,大约有四千万的字,都是统一的用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而成的史书。《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旧唐书》、《旧五代史》合称“二十四史”。二十四史共3229卷(或3249卷),共约4000万字。嘻嘻网编辑部历史组将“二十四史”每部书的书名,成书朝代及作者如下:
“二十四史”的概念亦是逐步形成的。在三国时期,社会上就有了三史之称。而这三史历来都是指《史纪》《汉书》和东汉刘珍所编撰的《东观汉记》,而在范晔的《后汉书》出现之后,就取代了《东观汉记》成为三史之一。
唐朝以前往往将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合称为“三史”。后来又加入了陈寿的《三国志》,称为“四史”或“前四史”。
唐朝官修南北朝八史和《晋书》,再加上之前的前四史合称为“十三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和《隋书》。“十三史”唐朝对西汉以来所修十三部纪传体史书的合称。
到了宋朝这一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上《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就又形成了“十七史”之说。
到明代后,又增加《宋史》、《辽史》、《金史》和《元史》合称之为“二十一史”。
再清朝的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再加上前先的各史,就是“二十二史”。后又增加《旧唐书》,变成“二十三史”。在编撰《四库全书》的过程之中,学者又从《永乐大典》之中辑录出来《旧五代史》,经过乾隆皇帝的钦定,也被列入正史,到此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到四十九年,由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古代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不久又增入《旧唐书》、《旧五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不含清代历史,近人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书成后,并入“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其后又添入近人柯劭忞撰写的《新元史》,终成“二十六史”。“二十四史”被尊为“正史”。《隋书·经籍志》曰:“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班固)、马(司马迁),以为‘正史。”遂有“正史”之说。“二十四史”皆属纪传体史书,即以人物为中心,着重记述有关人物的生平事迹,历史事件附见于人物纪传中。纪传体主要有纪、表、志、传四种体例:
“纪”(或曰“本纪”)逐年记载帝王在位的国家大事;
“表”扼要胪列纷纭复杂的的大小史实;
“志”(或曰“书”、“考”)专项记录各项典章制度;
“传”(或曰“列传”)集中描摹历史人物生平;
《史记》和《新五代史》中又多出一种“世家”,系纪和传的结合体。四种体例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共同展现出一幅恢宏壮阔的历史长卷。
正史和信史的区别
正史是史官(或史家)对历史的详实记录,有别于古代私家编撰史书,即所谓野史。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说法。中国的信史靠谱吗?本是野史的第一信史《史记》
“正史”一词最早见于阮孝绪《正史削繁》,有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因纪传体《史记》、《汉书》之书,以帝王(本纪)为纲,故称正史。至清乾隆四年修《四库全书》,确定《史记》至《明史》二十四部正统纪传体史书为正史。而其间的“三史”、“四史”、“七史”、“十一史”、“十三史”、“二十一史”、“二十二史”、“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都可称作正史,《二十五史》之中,字数最少的史书是《陈书》,大约20万字;字数最多的是《清史稿》,大约500万字。《明史·艺文志》又分为纪传、编年二体,所谓正史,为各朝政府为前朝所编修史书,二十五史皆为纪传体,无编年体。
信史是指有纪录的历史,为与史前史相对的概念。即人类开始使用文字之类可确实辨认其意涵之媒介,以记录现象以后的历史。各地人类发明文字的时间都有不同,所以信史没有一个适用于各地的特定时间。最早步入信史时期的是新月沃土(fertilecrescent),不过,作为一个泛称,信史通常指公元前4000年以后的时期。简单来说,石器时代(前250万年-前4000年)就是史前史时期,青铜器时代(前4000年-各地不同时期完结)以后就是信史时期。
举个例,中国夏朝目前为止未有同时期文字记载,故夏朝是史前史。商朝人使用甲骨文,故商朝是信史。综上所述,信史就是使用文字或者符号记述下来的历史,而正史是在记录下来的历史中官方编纂的历史,所以可以说正史肯定是信史,信史囊括正史,但是信史不一定是正史。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详细表
如图中国历史朝代纪年表色块长度宽度只是示意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及对应关系,不代表实际对应的年限。
因为篇幅所限,部分割据政权,少数民族政权未罗列。1912年辛亥革命后是共和制,并非世袭家族统治,故不被列入。
中国历史朝代纪年表(历史朝代顺序表图)
中国历史朝代疆域
中国历代疆域指的是从古至今中国领土变化过程的历史,期间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疆域自远古以来不断演进变化,从《尚书·禹贡》九州开始直到唐朝极盛时疆域被认为是中国疆域原型。至元朝时不仅统一中国,西藏地方从此正式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明朝灭掉察合台汗国,领土疆域达到历代极盛。中华民国时期为秋海棠地图,1946年外蒙古公投决定独立,自此中国疆域从秋海棠变成“雄鸡”至今。
1、夏朝(210万平方公里,包括长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苏,陕西的一部分)
2、商朝(320万平方公里,以现在的河南为中心,还包括陕西江苏的剩余土地,辽宁,甘肃,湖南,浙江,重庆和四川的一部分,还有许多臣服于商的属国,如西北的鬼方,西部的羌方)
3、周朝(340万平方公里,基本与商差不多,在辽宁和重庆四川的范围更大)周灭商前,周族活动于黄河上游(今陕西、甘肃一带)。周武王灭纣后,建立周朝,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附近),后迁洛邑。
4、秦朝(360万平方公里,还包括整个宁夏并包括重庆全部和更大的几乎整个四川的土地,东晋各诸侯国的国土总合与西周基本相同)
5、汉朝(在两汉最顶盛的时代,由西汉武帝和西汉宣帝、东汉光武帝、东汉明帝打下了惊人的国土。现在朝鲜的几乎全部,越南的北方。大半的新疆,包括中亚相当大的土地都在汉的西域都护府范围中,还有全部的四川和云贵的大片土地,辽宁的全部土地也在汉治下,和吉林的一片土地,内蒙也有相当大的土地在汉的治内,估约国土为1040万平方公里。东汉后期出现严重缩水,失去了云贵和内蒙的土地,新疆北部的土地也丧失殆尽,国土应为890万平方公里。
6、三国(魏:530万平方公里,所有的长江以北的汉人地区和在新疆甚至中亚的土地,也包括朝鲜的少量土地和内蒙的土地)
(吴:240万平方公里,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和越南北方。)
(蜀:170万平方公里,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青海的一小部分,缅甸的极北方。)
7、晋朝(西晋国土为920万平方公里。在云贵两地上略少于蜀的控制,在越南和朝鲜的土地缩小了。但略增加了内蒙的土地)
8、南北朝(国土为935万平方公里,增加了几乎所有剩余的内蒙和部分外蒙的土地)
9、隋朝(国土为840万平方公里,突厥占领了甘肃和宁夏相当大的土地,云南和贵州也正走向独立,丧失了所有在越南和朝鲜的国土)
10、唐朝(强盛时的唐国土大的非常惊人,比现在中国少黑龙江和西藏与云南,多了中亚的大片土地,大半个蒙古国和俄贝加尔湖,共1240万平方公里,在数十年后竟缩为1030万平方公里,安史之乱后更是缩为800万平方公里,可谓史上巨大的缩水。)
11、宋朝(国土为460万平方公里,与现在中国比没有新疆,甘肃,宁夏,内蒙,整个东北三省,青海和西藏,云贵和台湾。)
12、元朝(国土为1680万平方公里,国土包括整个中国和蒙古,和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大片土地,当是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
13、明朝(国土最大时,比现在少一小半西藏和大半新疆,内蒙古全部和东三省小半土地,俄罗斯极少土地。共710万平方公里。后来大为缩水,丧失西藏新疆和东北台湾,到灭亡时只剩下350万平方公里。)
14、清朝(国土1310万平方公里,整个中国和外蒙和俄罗斯及中亚的一些土地,论大小算是中国各朝代第二)
中国历史朝代年表(英文版)
(2)Yangcheng
(2)Dengfeng,Henan
(2)Yin
(2)Anyang,Henan
(2)Luoyang
(2)Luoyang,Henan
(2)Zhongdu,(3)Kaifeng
(2)Beijing,
(3)Kaifeng,Henan
中国各个朝代用英文怎么说?中国历史朝代的英语翻译?中国朝代英文对照表
中国朝代顺序表:夏朝、商朝、周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楚、汉朝【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曹魏、蜀汉、东吴)、晋朝【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国(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南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后蜀、南唐、北汉)、宋朝(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朝、明朝、清朝。
中国古代政权的最高统治权力者皆是王或皇帝,由家族世袭相承构成的“家天下”的政权称之为“朝”或“朝廷”。此等由世袭王族所建构的政权更替构成了中国朝代。东汉末年之前,只有被视为正统之天下共主才敢称朝。而不是随便一个国号、政权都可以称“朝”,非正统割据的称为“国”。更换非本家族继承人的中原王朝大多都会更改国号及正朔(如年号等纪年方法)。一般奉在中原的王朝为正朔,其他为割据政权。五代十国(“代”为正统,“国”为割据)是个很明显的例子,就像把中国历史朝代整合成朝代歌(朝代顺序表口诀),一般称之“唐宋元明清”,而不是“唐宋金元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