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陈霸先是谁 陈霸先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侄儿没传给儿子

陈霸先是谁 陈霸先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侄儿没传给儿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073 更新时间:2023/12/7 19:15:35

陈霸先是个风云时期的风云人物,在历史上不过也仅仅是薄薄的几页纸,寥寥几个字,便一笔带过。对于陈霸先,人们知之甚少,作为六朝中最后一个朝代,他是六朝乱世的终结者,更是新纪元的开辟者,因为只有32年的历史和半壁江山的版图,让世人一直误解甚至是无知,这无疑加剧了人们对陈朝积贫积弱、皇帝荒淫无用的印象。不过也有人指出:“陈霸先是南朝难得的英主。他从一个村官成长为将军,又由将军黄袍加身,承担下了一片支离破碎的江山。可以说他和他所建立起来的陈朝虽然短暂却非常重要,而陈霸先本人堪称南朝的第一英主。”究竟,陈霸先是个什么样的人?

陈霸先(503年559年),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今浙江长兴)长城下若里人,汉太丘长陈寔之后,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的出身并不显贵,他是真正地从底层一步一步爬到了高位。他幼年十分凄苦,陈霸先小时候家境落魄,出身低微,家庭条件不好,待稍长些陈霸先就出去捕鱼补贴家用,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他很爱读书,尤其是兵书。《陈书》中称陈霸先:“读兵书,多武艺”,而《南史》中更是记载他:“涉猎史籍,好读兵书,明纬候、孤虚、遁甲之术,多武艺。”陈霸先能够读史籍、兵书,称得上是文武双全的人才了。

后来陈霸先,怀着满腔报国之志,来到梁都建康(今南京),做一个看守油库的小吏来到了南京,成为管油库的小官油库吏。在南京这个古城,他遇到了一个贵人。新喻侯萧映是他遇到的第一个贵人,这个萧映是梁武帝的侄子,陈霸先就到了萧映手下,帮助他传教。因为陈霸先做事精明能干,很受萧映的赏识。此后,萧映到广州任职,在萧映的一手提拔下,陈霸先平步青云,并因在广东一带平叛有功,逐渐崭露头角而声名鹊起。

梁大同十年(544年)冬,萧映在广州病亡。第二年,梁武帝就下诏命陈霸先为交州司马,在广州一带平叛李贲,陈霸先与杨日票等征讨大军,经过三年的苦苦征讨,终于成功平定,这一战让陈霸先在皇帝的心眼里又重了几分。让他一战成名的是平定“侯景之乱”。

公元6世纪中叶,东魏降将侯景举兵反梁,梁武帝被侯景关押,在重病中活活被饿死。太子萧纲被侯景扶为皇帝,此时的陈霸先已辗转到了萧绎手下。侯景一手操纵朝政的同时,陈霸先已经着手对侯景的征伐。

公元6世纪中叶的一年秋天,寒风凛冽的长江边上,战鼓咚咚,旌旗猎猎,排列整齐的军队方阵前,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骑着战马,用低沉却坚毅的语气对着将士们训话。陈霸先不能输,面临叛军和北方的蛮夷之军的威胁,他们不会将辛苦建立的江山拱手让与他人,他们要誓死捍卫祖国的荣光,誓死保卫祖国不受外敌的入侵。于是,陈霸先率军从始兴出发,开始了他的征途。

陈霸先与侯景手下的高州刺史李迁仕在南康一带展开了拉锯战,经过殊死战斗,陈霸先占得先机取得了这场拉锯战的胜利。陈霸先逐渐在一场场的厮杀中,赢得了威名也取得了众人的尊敬。在萧绎部下都督王僧辩会师时,由于王僧辩忌惮陈霸先的势力,心里对陈霸先多有猜忌。但是,当陈霸先听闻王僧辩粮草短缺时,陈霸先能慷慨馈送三十万石给王僧辩,让王僧辩万分感激,由此对陈霸先越加尊重。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最终以南方政权的获胜而告终,英勇的南方战士们战胜了南下的蛮族铁骑。以少胜多的战例在军事史上并不少见,缔造这个神话而彪炳史册却是一位村官。功高一世的陈霸先渐渐控制了梁朝的政权,

侯景之乱成功平复,陈霸先的名字就被人们所记住了。萧绎在江陵称帝,即梁元帝,新皇帝上台后没几年,就又被西魏入侵者被杀,国不可一日无君,在废立之事上陈霸先和搭档王僧辩产生了巨大的分歧。王僧辩因畏惧北齐的势力,支持北齐扶植的萧渊明为梁帝,而陈霸先拥立萧方智为帝。苦苦相劝无果的陈霸先,只得杀死王僧辩,自此萧方智为帝,而陈霸先一手掌握了国家的大权。

此后,陈霸先击退北齐、南定萧勃、挫败王琳,平定了内乱解除了外忧,几乎皇帝该做的所有事陈霸先都做了,萧方智在位期间“征伐有所自出,政刑不由于己”,与傀儡有何区别,识相的梁敬帝萧方智便禅位于陈霸先,南梁走向了灭亡。陈霸先称帝,改元永定,国号陈,是为陈武帝。史称南朝陈。

那陈霸先把皇位传给侄儿没传给儿子又是怎么回事?原来,陈霸先之前东讨侯景时,陈昌与章要儿、陈蒨都为侯景囚禁。侯景之乱被平定,梁元帝拜陈昌为长城国世子、吴兴太守,陈昌时年十六,陈霸先即位,频频遣使请北周释放陈顼及陈昌,北周许诺而未遣。陈高祖陈霸先驾崩后,陈国无皇嗣,皇侄陈蒨接任了皇位,北周欲给陈制造内乱,反而立即将陈昌放还。陈昌自恃是陈霸先嫡子,在途给堂兄陈蒨写信,言辞非常不客气,要求堂兄让位。陈蒨遂诏令主书舍人缘道迎接,丙子,渡江时,由侯安都于无人时将陈昌推入长江淹死,对外宣布陈昌在江中因船坏溺死。四月庚寅,丧柩至京师,陈蒨亲出临哭,追谥号献,风光大葬。

标签: 陈霸先

更多文章

  • 海昏侯刘贺为什么只做了27天皇帝 刘贺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海昏侯,刘贺,霍光

    刘贺(前92年7月25日前59年),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西汉第九位皇帝,也是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刘贺的一生并不算短,但是却被后人用以“昏君”二字总结此生,不可不谓可悲。他出生在皇族,从小就含着金钥匙长大,名副其实的官二代加富二代。作为西汉的第九位皇帝,

  • 一国之君梁武帝萧衍为什么会被活活饿死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萧衍

    史书称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他很好学,从小就受到正统的儒家教育,”少时习周孔,弱冠穷六经“,即位之后,”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

  • 多情皇帝梁武帝萧衍因为信佛而不近女色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萧衍

    “谁言生离久,适意与君别。衣上芳犹在,握里书未灭。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常恐所思露,瑶华未忍折。”一首缠绵悱恻的《有所思》是如何都想不到竟是出自南北朝时期梁王萧衍之手,都说帝王是薄情寡义之人,萧衍倒也是帝王中多情之人了。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生于

  • 历史上南燕献武帝慕容德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慕容德

    慕容家族在历史上都是一个相当出名的家族,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他们频频出现在金庸的小说里,为江湖徒增几分爱恨情仇。回首那五胡十六国里的南燕政权,只要两人便足以代表了,这两个人谱写了一段传奇的南燕历史,慕容德与慕容超,他们把南燕往事演绎得淋漓尽致。慕容德,后改名慕容备德,字玄明,昌黎棘城人,鲜卑族,前燕文明

  • 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皇后是怎么样的人,他的妻子和孩子又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萧道成

    崇尚节俭,反对奢糜,对帝王来说都不是一件易事。而萧道成做到了,他从底层爬到高位,深知这一路的艰辛与坎坷;他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以身作则。怎么看都是一个明君,却因为其大臣身份,后身居帝王之位,被冠以篡位之名,为后世所嫌,抛开他的篡位来看,萧道成还算得上是个好皇帝,至少是个有诗意的君主

  • 符彦卿是谁 符彦卿有几个女儿叫什么名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符彦卿,宣懿皇后,符皇后

    符彦卿在五代与其他的武官没有什么不同,无非也是擅长武艺,精通兵法之事。但符彦卿又有些与众不同,他的父亲和兄弟都是朝廷里有名的将领,兄弟九人均为镇守一方的军事将领,自己的三个女儿均是皇后,这显赫的身世不得不令人侧目。符彦卿(898年─975年),字冠侯,五代、北宋时宛丘人。中国五代及北宋初期将领,曾多

  • 秃发傉檀是谁 南凉国君秃发傉檀对南凉有什么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秃发傉檀,秃发乌孤,秃发利鹿孤

    秃发是个很独特的姓氏,秃发氏为鲜卑族拓跋部之一支。传说秃发氏先人寿阗生于被中,鲜卑语谓被为“秃发”,遂以为氏,传至乌孤,始强大,也就是说到了秃发乌孙秃发家族才真正强大起来。而南凉国作为为数不多的几个强盛的少数政权,它的主人就是秃发家族的秃发傉檀。秃发傉檀(365年415年),

  • 十六国时期西凉国李暠建立者与李广、李傕和有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暠,李广,李傕

    赵钱孙李,作为中国四大姓氏之一的李姓家族,似乎格外出人才,前有道家创始人李耳、飞将军李广,后有唐朝第一大才子李白,南宋婉约词代表李清照等等,李姓家族的子孙一直都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李暠无疑继承了李家优良的基因和血统,作为一国之君,他不仅擅长带兵治国,还是个优秀的文学家,他的出现为乱世增添

  • 唐宪宗李纯是一位怎样的皇帝,唐宪宗为什么不立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宪宗,李纯

    唐宪宗李纯唐顺宗李诵长子。初名淳。贞元四年(788)封广陵郡王。宪宗是唐朝后期较有作为的皇帝,其政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政治上有所改革,二是暂时平定了一些藩镇。唐宪宗李纯为什么会被有些人称为小玄宗,这是因为他在政治上作出的贡献,开启了一段元和中兴的好时光。唐朝中晚期一直是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专权,皇

  • 唐文宗叫什么 文宗励精图治为何最后抑郁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文宗,李昂,唐穆宗,唐敬宗,王守澄,郑注,宋申锡,李训

    唐文宗李昂,唐穆宗第二子。唐敬宗之弟。敬宗宝历二年(826年),被宦官王守澄等拥立为帝。文宗在位期间,颇思图治,遣散宫女三千人,裁汰官员一千二百余人。朝臣朋党相互倾轧,官员调动频繁,牛李党争达到高潮。后起用李训、郑注等人,意欲铲除宦官。文宗上位之后,有改革之心,勤勉自知,颇有太宗遗风,因此被后世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