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太子朱标去世之后 朱元璋为何会传位给朱允炆

太子朱标去世之后 朱元璋为何会传位给朱允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752 更新时间:2023/12/23 20:03:47

朱元璋为什么要传位给朱允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人物介绍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1392年,大明太子朱标去世了,这对朱元璋来说,是双重打击。

一方面,是亲情上的打击。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是他最亲的儿子,在他心中,他和马皇后,朱标三个人,才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其他儿子们,那都是来凑数的。

一方面,是政治上的打击。朱标13岁就被立为太子,朱元璋给他配备了豪华的教师团队,以李善长为太子少师,以徐达为太子少傅,以常遇春为太子少保,精心辅导,为的就是有一天,把大明的江山传给他。

悲痛之余,朱元璋不得不考虑一个现实的问题:大明江山传给谁?

当时,朱元璋还有20多个儿子,其中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四人都是马皇后所生,而且都已经成年,但是,朱元璋偏偏一个都没有选,而是选中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

有人说:“朱元璋瞎吗?燕王朱棣能力那么强,为什么不选他,如果选了他,不是就没有后来的靖难之役了吗”。

不是朱元璋瞎,而是因为你已经知道了后来的发生的历史,以“上帝视角”来看待这个事情,觉得朱棣就是最理想的继承人,但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朱元璋是根本不会考虑朱棣的,有几个原因,

第一:皇位继承,历来都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弄不好就是“八王之乱”,因此,早在大周建立的时候,周公就制定了一个“嫡长子继承制”。

这个制度,可能不那么完美,比如:没有嫡长子怎么办,没有儿子怎么办,嫡长子是个柴废怎么办?但是,最起码他做到了一条,那就是“有法可依”,保证了皇权的稳定传承。

朱元璋身边有不少的大儒,在关于皇位继承方面,他不可能不受“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在这个大的原则之下,朱棣前面还有二哥秦王,三哥晋王,根本轮不到他。

如果按照顺序继位,那就应该是秦王,但是很不巧,秦王是个柴废,不堪大用,朱元璋不会去冒这个险。燕王倒是有能力,但是他排行老四,如果选了他,那就是向其他人释放了一个信号:只要是朱元璋的儿子,都有当皇帝的资格。

要知道,朱元璋可是有26个儿子的人,如果放开来抢,那就不是靖难之役,而是天下大乱了。

第二:朱元璋把朱棣分封到北平,就是看中了他的军事能力,让他去做好大明的北部屏藩,别让蒙古人来“家”里捣乱。因此,朱棣有朱棣的使命和任务,朱元璋不死,他的这个使命和任务就不会改变。

第三:别看现在朱棣名气这么大,还弄了个“明成祖”的庙号,朱元璋要是知道了,估计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在朱元璋的众多儿子中,朱棣,并不是特别讨朱元璋喜欢,要不然也不会把他给扔到北边,去和蒙古人掐架。而且,他的身世存疑,据《明太宗实录》记载,朱棣和朱标,朱樉,朱棡,朱橚五个人都是马皇后所生。

但是,根据朝鲜《李朝实录》中的记载,朱棣的生母,有可能是朝鲜进贡给朱元璋的一个妃子,如果这件事属实的话,那朱棣就是庶子的身份,是根本没有继位的可能的。

因此,在综合考虑之后,朱元璋直接选择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作为皇位继承人。

那是不是朱允炆,就是朱元璋心中的理想继承人呢,毕竟史书上都说了,他天资聪颖。其实根本不是那回事儿,写史书都是有标准模板的,但凡是当过皇帝的人,那必须是天资聪颖,那出生的时候必须是有祥瑞之兆。

单从朱允炆后来干的那些事儿,就能看出来,他就是一个普通孙子,能继位当皇帝,完全是命好。

原本,朱元璋是把全部的心血,都浇灌到朱标的身上的,为他搭建了一套完整的“太子班底”,这套班底,完全可以顺利地接过朱元璋的权力棒,完全大明王朝的更新迭代。

但是,朱标的早逝,打乱了朱元璋的全盘计划,“太子集团”已经成为朝中最大的一股势力,但是,现在群龙无首,朱元璋要做的,就是如何处置好这股势力。

这些人,不是菜市场里的大白菜,可以打包一起送给其他藩王,这些人都是人中龙凤,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不可能集体倒向某一个藩王,一旦任由他们自我选择前程,那就会埋下对抗和分裂的种子。

一旦朱元璋选择其他藩王继位,那么,“太子集团”就是他无法翻越的大山。

与其让“太子集团”四分五裂,或者成为新皇帝的对手,还不如为他选择一个新的领头人,而朱标的儿子,就是最好的人选。

朱标有五个儿子,其中老大朱雄英和老三朱允熥是原配常氏(常遇春女儿)所生,但是,朱雄英8岁就去世了,虽然是正儿八经的嫡长孙,但是却与皇位无缘。

老三朱允熥出生后,母亲常氏就去世了,应该是与难产有关。因此,朱标的侧室吕氏就被扶正为“嫡夫人”。吕氏,就是朱允炆的生母。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朱允炆,也算是嫡子,长兄没有了,他这个老二,就成了事实上的“嫡长子”。

就这样,幸运之神眷顾了朱允炆。

朱元璋心里非常清楚,自己这个孙子有没有本事,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太子集团”会帮他把所有的事儿都给干了,他只要安安稳稳的坐在皇位上,别折腾,大明江山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他唯一不放心的一个人,就是蓝玉。

这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军事领域”代表人物,他是常遇春的妻弟,朱标妻子的舅舅,如果朱标能顺利继位,蓝玉会是他最重要的助手。但是,现在情况变了,蓝玉反而成了最危险的人。

朱标还有一个老三儿子朱允熥,这才是正牌的嫡皇孙,是常氏所生,朱元璋担心,一旦自己去世,蓝家和常家会联手拥立朱允熥,到时候,不但朱允炆小命不保,大明江山也有可能完蛋。

那为什么不直接让朱允熥当继承人呢?

这样更麻烦,以蓝玉的尿性,没有了朱元璋的压制,他会听一个小孩的话吗?而且,这个小孩还得叫自己一声“舅姥爷”,那到时候大明江山能不能姓朱,就不好说了。如果是朱标继位,那就不会有这个问题,朱标还是能镇住蓝玉的。

1393年,朱元璋以“谋反罪”,把蓝玉,傅友德,冯胜等一干老将全部诛杀,牵连人数多达1.5万,算是彻底地为朱允炆铲除了隐患。

有人说:“那朱元璋就没有想到藩王会造反吗?”。

关于这一点,朱元璋不是没考虑,要不然,他也不会规定:“藩王未奉诏,不得进京”。但是,朱元璋内心里还是不相信藩王会造反的,他是从社会的最底层爬上来的,最看重的就是亲情,自从在南京当上吴王后,他就在找他失散多年的家人。

他分别找到了自己的二姐夫和外甥,大嫂和侄女,堂嫂和侄女,侄子,其中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一直跟随他打仗,立下汗马功劳,其他的人,朱元璋都给了很高的礼遇,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朱元璋把儿子们都分封出去,本意是让他们做大明的屏藩,枪口一致对外,但是,朱元璋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些儿子们之所以这么听话,是因为他还活着,换一个人当皇帝,这些藩王们就未必这么老实了。

在朱元璋心中,“大臣造反”的概率远远大于“藩王造反”,因此,他特意在《皇明祖训》中加入一条,如果皇帝身边出现奸臣,藩王有权利和义务起兵“靖难”。朱棣,就是抓住了这个漏洞,合理合法地起兵打到了南京。

朱棣为什么能靖难成功?

网上有很多人鼓吹,什么朱棣军事水平高,朱棣有高人指点,朱棣蓄谋已久等等,其实都是扯,如果不是被逼得没活路了,谁愿意造反?

对于朱棣来说,他所谓的“蓄谋”,是在朱允炆不断地削藩刺激之下,才开始形成的,在此之前,朱棣只是想老老实实的当他的藩王。

前面我们说过,朱允炆的路,朱元璋已经给他全部铺好了,只要他老老实实地坐在皇位上,别折腾,就不会有事儿,但是朱允炆偏偏不信邪,他要怒刷存在感,削藩!

朱允炆为什么要削藩,根本原因就是“不自信”,他的皇位,是从这些叔叔们的嘴里夺过来的,爷爷在的时候,他不用担心,爷爷一死,他生怕这些叔叔们过来找他算账。

在朱元璋眼里,这些藩王们就是大明的“防火墙”,外防敌人,内防小人,但是,在朱允炆眼里,这些藩王就是一个个的定时炸弹,让他夜不能寐。

按照《皇明祖训》,藩王靖难成功后,要立刻返回自己的封地,朱允炆如果足够自信,他完全可以坐在大殿上等着朱棣过来,告诉他:“你靖难成功了,可以回去了”。如果朱棣不走,那就是妥妥的谋反,朱允炆可以站在正统的立场上,号召更多的人来对抗朱棣。

很可惜,朱允炆居然自焚了,在他内心的深处,他还是很惧怕朱棣的,虽然他是皇帝,但显然没有足够的气场。

朱棣能够当上皇帝,除了他自己的放手一搏外,有三个神助攻。

第一:朱元璋诛杀了蓝玉等一大批老将,造成了朝廷弱,藩王强的这样一个局面。历朝历代,要想保证藩王们老老实实,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朝廷,否则藩王们就有可能造反。

第二:《皇明祖训》中规定了藩王有靖难的权利和义务,这就给朱棣造反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借口,这是堂堂正正的阳谋。

第三:朱允炆自焚,给朱棣省了不少的事儿。大明没了皇帝,他主动承担起这个责任,一副劳苦功高的样子。

传位给朱允炆,其实是朱元璋深思熟虑过的结果,我相信,能从一个乞丐干到皇帝的人,脑子绝对比我们这些天天刷手机的人要好使,他做出的决定,一定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朱棣起兵,完全在朱元璋的意料之外,因为他也没有想到,朱允炆会对自己的叔叔们那么狠,动起刀子来,毫不手软,惹毛了朱棣。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能吃多少饭,就用多大的碗,不要贪图用大碗,最后把碗打烂了。

标签: 朱元璋朱允炆

更多文章

  • 苏轼是什么人?他被贬黄州是因为i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苏轼,宋朝

    苏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创始人,也作婉约诗词。下面由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古城黄州,因苏东坡而闻名天下。黄州对于苏轼来说,是人生的一段重要时光。在这里,他的心态得到进一步的锤炼,直至旷达。在这里,他的文学造诣达到顶峰。在这里,他能感受生活的另一番乐

  • 两次废黜胤礽的太子之位,康熙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康熙,清朝

    在古代皇帝贵为九五之尊,总揽大权,是站在权力顶峰的存在。下面人物介绍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在清朝历史上,有一位皇帝很有作为,削三藩,平定噶尔丹,废止“圈田令”、创立“多伦会盟”等。但康熙皇帝在位最大的败笔就是他两度废立太子,造成了储位之争,使王朝出现内耗。康熙皇帝废立太子的事,是历史上的

  • 关羽死后,曹操为何会选择厚葬他?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关羽,三国

    提到关羽之死就不得不提到荆州,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人物介绍网小编一起欣赏。关羽作为汉末三国名将,在襄樊之战中,屡次获胜,生擒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逼得曹操甚至想迁都以避开关羽的锋锐。最后,曹操没办法了,暗中勾结孙权偷袭荆州,双方前后夹攻,最终联合起来才将关羽击败。孙权杀了关羽之后,把关羽首

  • 曹睿后宫妃子那么多 最后为什么会后继无人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曹睿,曹魏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睿究竟为何会断子绝孙?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人物介绍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曹睿字仲元,既魏明帝,是魏文帝曹丕与文昭甄皇后的长子,曹魏第二位皇帝,黄初三年,曹睿被封为平原侯。226年,文帝病重,立曹睿为太子,并立司马懿、曹真、曹休、陈群为辅政大臣,曹睿在位期间,攘外安内

  • 在东吴四大都督当中 其中最厉害的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东吴,都督

    对东吴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谁最厉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人物介绍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时候因为国家之间的争斗比较厉害,所以君主都比较重视人才,在这个情况下,厉害人物层出不穷,每个国家都有一大堆厉害人物。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东吴四大都督,他们可以说是东吴最厉害的四个人了,正是因

  • 张昭在赤壁之战前选择投降曹操,到底是因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张昭,三国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公元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刘表病死,刘琮举州投降。在当阳击溃刘备后,曹操准备乘势进攻江东,江东群臣面对曹操大军绝大多数都主张投降。其中以威望、地位最高的张昭为首,自此投降成为

  • 周泰是什么人?他的一生对孙权都有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周泰,三国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接下来人物介绍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孙权与众将在濡须口相聚,席间孙权让周泰袒露上身,让他讲明身上各个伤口的来历。周泰便把力救孙权,拼死作战的事迹详细讲来,使得众人叹服。那周泰是如何舍身护主,救出孙权的呢一,投靠孙策周泰是九江郡人,因此和蒋钦是同

  • 刘备在选择托孤大臣的时候 刘备为什么选李严而不是赵云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备,托孤

    还不知道:刘备选择托孤大臣,在一文一武的情况下,为何选李严而不是赵云?的读者,下面人物介绍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引言在封建王朝时期,君主在去世之前,一般会指定一些自己信得过的大臣,让他们辅佐新皇帝顺利登基,那些辅佐新皇帝登基的大臣也被称为托孤大臣。古代的托孤大臣很多,比如唐太宗的

  • 夷陵之战时刘备问题那么多 马良为什么没有提点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备,马良

    对夷陵之战中,刘备昏招频出,随军的马良为何无动于衷?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人物介绍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时期在《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的渲染下,当时发生的故事和历史事件都为大家所熟知。而且人们往往都是以刘备的季汉(蜀国)视角来审视这一历史时期的,每当季汉集团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家都会心痛不

  • 朱棣登基之后为何会封赏李景隆?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景隆,明朝

    李景隆的父亲是李文忠,明朝的开国功臣。让人物介绍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李景隆可以称得上是朱允炆最信任的大将。靖难之役发生后,朱允炆用老将耿炳文担任主帅,率军攻打朱棣。但是耿炳文能力实在太差,仗打得相当糟糕。朱允炆不得不把李景隆提拔起来,让他替代耿炳文成为三军主帅。李景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