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时期,后宫妃子的服饰有何不同?

唐朝时期,后宫妃子的服饰有何不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528 更新时间:2023/12/4 20:10:57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下面由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古代的皇帝和后妃们在宫禁中的服饰,基本上是由饱读经史的文臣们去详定和解释的。

中国古来的舆服制度卷帙浩繁,有时候却又语焉不详,帝王们也时常对此大惑不解。

唐高祖李渊就曾询问过令狐德棻:“丈夫冠、妇人髻都那么高耸,为什么?”令狐德棻答得含糊,他说:

冠、髻都在头上,象征着君主。晋代将亡的时候,君弱臣强,因此江左的女子都上衣短而下裳长。宋武帝登极,君主重振龙威,人们的衣裳这才更改过来。这是前段历史的验证。

令狐德棻作为一代学者把冠服和国家兴亡关系在一起,这是古代士大夫的一种常有的思维方法,意在提醒皇帝。

然而这样一解释,冠服制度意义重大,也越发令人难以索解了。

唐代的天子有六冕,即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

这是继自周以来的舆服制度。但在具体使用冕服上,隋唐较之以前,又略有不同。

唐因隋制,到武德四年著衣服令,规定天子十四服:

大裘冕广八寸,长一尺二寸。衮冕金饰,垂珠十二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玄衣纁裳,十二章。衣八章,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裳四章,藻、粉米、黼、黻。衮冕形制明了,鷩冕以下四冕便依次降减其旒数、章数。

高宗时,长孙无忌进奏,以大裘冕冬季可服,夏季迎气则不能服用,请予罢废。

此后,郊祀天地时只用衮冕,而罢大裘冕。

衮冕之外的另外四冕,原则上郊祀天地时服衮冕,祭祀社稷时服絺冕,四旒三章,祭祀日、月时服玄冕,三旒无彩章,但实际上,此后的六冕只用衮冕,其他不是虚设就是罢废。

隋唐天子主要戴两种冠,即通天冠、翼善冠。

通天冠是皇帝冬至日受朝贺、平日上朝以及在后宫燕居时所佩戴,既用于节日,又用于平日。

不过,一般地讲,皇帝在后宫燕居嬉游时,多半不戴冠。

翼善冠是唐太宗李世民发明的,主要用于朔望(初一、十五)上朝时服用。

通天冠凡二十四梁,附蝉十二首,加金博山,配珠翠黑介帻,即以黑介帻承冠。

翼善冠采自古制,形状如幞头,以转脚相交于上。

另有一种白纱帽,用乌纱做成,白裙襦或衫,白袜,乌皮履,这是南朝时帝王们所戴,隋统一后,沿用此名,唐实以乌纱。

幞头是北周兴起的,又叫折上巾、软裹。

隋文帝迫周帝禅让登基以后,上朝时即戴幞头,和群臣的一样。

实际上,幞头和汉末流行的巾有些相同。幞头是用一副黑中向后把头发笼住,脑后垂两个中角,另两个角折上去。

唐太宗发明的翼善冠很像幞头,今人见到的唐太宗像和《步辇图》中的唐太宗,都是头戴幞头。

唐中期以后,皇帝开始把幞头的两个软角变成硬角,两角或圆或阔,用丝弦为骨,自然翘起。

幞头一般是临时裹上的,可以紧些也可以松些,形状平或高或前后倾。有的在裹幞头前先在头上加一个巾子,后来在巾子中包上桐木作固体形状物,幞头就显得整齐了。

唐末兵荒马乱,为节省时间,应付紧急情况,宫中改革了幞头形制和戴法,裹头部分用木制材料包成一围,外层是原来的黑纱幞巾,内层是纸绢做的衬,两角以铜铁为骨。

南北朝时袍被规定为皇帝的朝服,晋明帝诏令朱纱袍专用于皇帝听政时服,士庶严禁服各色袍。

隋文帝听朝用赭黄文绫袍,戴乌纱帽,折上巾,六合靴,士民禁用黄袍。

唐高祖以赫黄袍巾带为常服,唐服的袍分青、绯、黄、白、黑五种,是上承东汉五色季节袍,赤、黄两色为后帝专用。

除元旦、冬至受贺和祭祀以外,唐朝皇帝均穿袍服。

高祖时下令禁止士庶用赤、黄色为衣服和杂饰,高宗时规定黄袍为皇帝专服,重申不许士庶服黄之令。但唐玄宗不爱穿黄袍,而爱穿绛纱袍。

玄宗曾召诗人李白入宫,作配唱用的诗词乐章。李白佯醉不起,玄宗向李白许诺:“赋成乐章,将貂豹锦袍给你。”

李白立即酒醒了,挥笔而成,玄宗有些不自在,他赐袍之允不过是戏言,没想到李白如此之快完成了作品,玄宗不允将锦袍割舍给李白。

李白看出了玄宗的心思,一把将锦袍夺了过来,玄宗忽然爽朗大笑,同意给他。后来杜甫为此写了一首诗,赠送李白: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隋、唐后妃的服制,基本上在以往舆眼制的基础上稍有损益。

隋制规定,皇后有柿衣、鞠衣、青衣、朱衣四等。三妃有榆翟。九嫔有闷翟。美人有鞠衣。宝林有展衣。采女等服椽衣。唐代皇后服饰主要是三种:袆衣、鞠衣、钿钗襢衣。

讳衣是受册、助祭、朝会大典时眼用的。深青织成为之,上画晕赤质五色十二等,素纱中单,脯领,朱罗毅嫖和撰。

鞠衣由黄罗帮成,不画采,蔽膝,大带,革带,局随衣色,是亲蚕时服用的。

钿钗襢衣主要用于会见宾客,十二钢,服用杂色不施采,加双佩小缓,去局加履,首饰大小花十二对。

标签: 妃子唐朝

更多文章

  • 董仲舒是如何走上儒学道路的?他的学说为何被推广?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董仲舒,西汉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人,西汉哲学家。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下面人物介绍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首先说一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发出的政令,并不是董仲舒提出的。董仲舒提出的是“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儒家理论,推崇

  • 赵云刺伤周仓三次都没有杀他,是为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赵云,三国

    赵云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赵云作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武艺高强,一向以枪快著称,在战场上,敌将往往还没来得及看清楚,就已经死于赵云枪下,这里面,包括比较厉害的高览和朱然,都是被赵云一枪毙命。赵云曾在卧牛山一枪刺死裴元绍,连刺周仓三枪

  • 华佗被杀只因为曹操多疑吗 真正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佗,曹操

    还不知道:华佗真的是因为曹操的多疑被杀的吗?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的读者,下面人物介绍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哪怕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代枭雄曹操的知名度也堪称大名鼎鼎,而与他同一时代,且有交集的华佗作为流芳百世的一代神医,“名气”也丝毫不弱。在那个时代里,一位是野心勃勃的政治

  • 孙权晚年执政下的东吴陷入内乱,是因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孙权,三国

    吴国,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跟着人物介绍网小编一起探寻。孙鲁班是吴主孙权的长女。她是吴国政坛叱咤风云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孙权晚年开始,吴国政坛一片混乱,正是因为有她在其中胡搅乱拌的结果。这是怎么回事呢?孙鲁班的生母步夫人是孙权最宠爱的女人之一。爱屋及乌,孙鲁班自幼便很得宠爱。

  • 赵云真的不配五虎上将吗 刘备为什么只给赵云一个杂牌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备,赵云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刘备为何只封赵云为杂牌将军?他真的不配为“五虎上将”么?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在《三国演义》里,赵云是家喻户晓的偶像级战将。说他是偶像,因为但凡三国题材影视剧,必由一位帅哥演绎赵云这个角色,但凡赵云出场,必是白袍白马,挺一杆长枪,魅力四射。赵云赵云早年追随刘备,战功赫赫,

  • 刘备巅峰时期实力如何 刘备能压制其他两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刘备,蜀汉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巅峰时期的刘备,实力到底有多强大?能够力压曹操孙权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人物介绍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220年-280年)是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

  • 卫子夫自杀的背后是什么样的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卫子夫,汉朝

    卫子夫,出身微贱,是汉武帝第二任皇后。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我们知道,卫子夫最终死于巫蛊事件。精明一世、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历史笔墨。在不同学者的心目中,对刘彻的评价褒贬不一。刘彻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历史功绩可圈可点,但对他的非议

  • 长平之战结束后 廉颇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长平之战,廉颇

    还不知道:长平之战后,廉颇去了哪里?最终是什么结局?的读者,下面人物介绍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进行了长平之战。此战,秦国方面虽然战线更长,但国力远强于赵,赵孝成王怕再拖下去对赵国更加不利,于是弃用偏于防守的名将廉颇,并派出纸上谈兵的赵括。来到战场后,赵括

  • 吕蒙:三国时期东吴名将,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吕蒙,东吴

    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东汉末年名将。下面人物介绍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少年时随孙策为将,累封别部司马,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

  • 鲁肃:三国时期东吴名将,为孙权策划未来战略蓝图《榻上策》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鲁肃,东吴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三国时临淮东城人,东汉末年战略家、外交家、政治家,东吴势力著名的将领,为孙权策划未来战略蓝图《榻上策》。下面人物介绍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197年,因向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而得到赏识。208年,大败曹军于赤壁,奠定三国鼎立格局。2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