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吕后为什么会选曹参为丞相?她是什么用意

吕后为什么会选曹参为丞相?她是什么用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170 更新时间:2023/12/28 6:00:30

曹参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刘邦去世前,吕后到刘邦的病床前问刘邦,萧何去世后,应该选谁当宰相(指右丞相)?刘邦说曹参。吕后又问曹参去世后呢?刘邦说王凌。

萧何去世的时候,刘盈问他,该选谁来接替他当宰相呢?萧何也只是推荐了曹参一人。

其实,说起来,陈平显然更有智谋,水平更高。但是无论是刘邦,还是萧何,却都只是推荐曹参当宰相。而且,吕后最后竟然也真的就让曹参当宰相了,这是一件奇怪的事。

我为什么会说吕后让曹参当宰相,是一件奇怪的事呢?要知道,当刘邦把韩信迁封到楚地,把齐地给了他的长子刘肥以后,就封曹参为齐地的宰相(先叫相国,后来叫丞相),曹参跟着齐王刘肥多年,与刘肥的感情非常深。也就是说,曹参是刘肥的人。吕后用刘肥的人为宰相,她竟然没有意见,这难道还不奇怪吗?

再一点不太容易让人理解的是,曹参当了宰相以后,竟然什么事也不做,“不作为”。但是朝堂上下的人,包括吕后,对他都还很满意。

明明曹参“不作为”,为何大家对他还那么满意,还对他一致称赞呢?

我认为,曹参之所以能够获得各方肯定,恰好在于他“不作为”这一点上。

一、为什么刘邦要选择曹参?

刘邦最担心的是什么?最担心的是他死后,国家会乱,他刘家的江山会像大秦江山一样灭亡。因为他的儿子刘盈太仁弱,狠不下心来,不敢杀人,也镇不住功臣们。为此,刘邦为了江山永固,还一度想撤换刘盈。但是最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没能撤换成功。没能撤换成功,并不表示他就对儿子放心了。事实上,他更加不放心。因此,为儿子选择一个恰当的宰相来辅佐,就是刘邦最大的心愿。

曹参为什么会成为刘邦的不二人选呢?

一是曹参没野心。他不会像韩信、英布那些人那样,会夺刘盈的权。

二是曹参有威望。曹参在朝中是拥有巨大威望的。当刘邦建国后,他让大臣们商量谁的功劳最大?大家都说曹参的功劳最大,应该排第一。不过刘邦却说萧何的功劳最大,他把萧何排在第一。由此可见,曹参是很有威望的。他没有野心又有威望,因此能帮刘盈镇住朝中大臣。

三是不折腾。不折腾,就不会给刘盈乱出主意。不给刘盈乱出主意,刘盈就不会乱政,因此国家就不会乱。陈平可就不行,他太有智谋。一个太有智谋的人,让他一点儿主意也不出,是会让他憋得难受的。

四是曹参是齐相。曹参当过齐国宰相这一点,也是刘邦选他为汉朝宰相的重要原因。当年胡亥当了皇帝以后,就杀光了他的兄弟们。刘邦当然不愿意这样的悲剧重演。所以,他把刘肥的宰相提拔为汉朝的宰相,就是有着这样的考虑。

二、为什么萧何要选择曹参?

有人可能会说,萧何之所以选择曹参,是因为之前刘邦去世前提过这个话,因此萧何顺水推舟。

我觉得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刘邦在临终前和吕后说过的话,肯定是不会流传出来的。尽管当时有史官做记载,但是史官也不会把这话流出来。毕竟如果刘邦说的“萧何过了是曹参,曹参过了是王凌”这话让曹参、王凌知道了,可不是什么好事。而且从萧何死后,曹参立刻对家人说,你们赶紧给我做准备,我要进京当宰相了,而当时他的家人都不相信这件事来看,也说明刘邦的话,确实没有流出去过。

如果萧何并不知道刘邦说过那样的话,他为什么要选择曹参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曹参能够延续他的政策。

我们知道,每一任领导下课前,都想要选个合适的接班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希望接班人能够延续他的政策。而曹参肯定是能够延续他政策的人,因此,他才选曹参。

而事实上,萧何的眼光是对的,“萧规曹随”的故事,就发生在曹参身上。

三、为什么吕后会选择曹参?

有人可能又会说,因为刘邦去世前,给吕后交代过这个话。

但是要知道,刘邦给吕后交代的话多着呢,但吕后上台后,基本上都反对了。刘邦的爱妾戚夫人,刘邦的儿子们,吕后相想杀就杀,她怎么还会顾忌刘邦?何况,曹参当过刘肥的宰相,她难道不担心她去世后,曹参会帮助刘肥欺负刘盈吗?(她也不知道刘盈会死在她前面啊!)

我觉得,吕后之所以也选择曹参,恰好是因为曹参不多做事。说曹参是懒也好,说他是没能力也好,说他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也好,说他是大智若愚也好。总之,曹参“不作为”这一点,非常符合吕后的调性。吕后因此可以放手一搏,为所欲为。所以最后她才实现了把权力从刘家,转移到吕家手里。

曹参上任后,刘盈是抱有很大希望的。想让他和自己一起,有所作为。但是曹参一句“我不如萧何,你不如高祖”的话,就破了他所有的梦想,最后只得自暴自弃,过早掏空身子去世。

曹参的“不作为”,虽然让刘邦的爱妾和儿子被杀,没能帮到刘盈。但是,他休养生息的政策,对老百姓是有用的,最历史是有贡献的。

标签: 吕后汉朝

更多文章

  • 垓下之战中,项羽为什么会无力回天?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项羽,秦朝

    大家好,这里是人物介绍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垓下之战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彭城之战与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最大的两次战役,都是以项羽少于对方数倍的兵力参战,可是为什么在彭城之战项羽可以大获全胜,而同样的垓下之战却没能迎来同样的命运呢?汉元年,田荣公然反楚,仅用了三个月就将项王建立的分封体制打乱,楚国震动

  • 什么是投桃报李?张良又是怎么帮刘邦解围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张良,汉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张良投桃报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楚汉战争经过长期相持,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实力对比越来越有利于刘邦。韩信在黄河中下游稳住了阵脚,从东北方威胁项羽,彭越等人又不断从南方骚扰楚军,使项羽四面受敌。色厉内荏的项羽,顿生一计,要求和刘邦单独比武,刘

  • 曹寅为什么会被抄家?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曹寅,清朝

    康熙帝六次下江南,为何四次都住在曹寅家,人物介绍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那么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有四次是住在曹寅家,那么为什么皇帝不回皇宫来到曹寅的家里呢?历史书上有记载,曹寅的父亲曹玺曾是皇宫里的侍卫,而且职位还不算低,那么曹玺的妻子孙氏是小时候康熙皇帝的保姆,感情甚好

  • 刘邦能建立汉王朝靠的是什么?不在于其智慧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刘邦,汉朝

    刘邦建立汉王朝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提起刘邦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出身布衣,文化程度并不高,与项羽联手灭秦,最终战胜项羽建立大汉王朝,靠的的运筹帷幄,靠的是胆识。电视剧中的刘邦秦末汉初,秦朝的暴政在始皇帝驾崩之后,各地百姓揭竿而起,陈胜、吴广起义打响了推翻秦朝的

  • 萧何为什么会下狱?又是谁救的他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萧何,汉朝

    你们知道萧何为什么会下狱,接下来人物介绍网小编为您讲解萧何跟刘邦的交情不用多说,在旁人眼里可谓铁得不能再铁了。但刘邦当了皇帝,与至交故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不能仅仅怪刘邦多疑,处在他的位置,看着谁都要重新掂量一番这人是否靠得住。萧何自然是毫无二心,但是当局者迷,他虑事毕竟不能面面俱到,有两次

  • 嘉庆在位期间并没有什么作为 乾隆为何还要选嘉庆作为继承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嘉庆,乾隆

    很多人都不了解嘉庆当皇帝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人物介绍网小编一起欣赏。嘉庆皇帝是清朝的第七位皇帝。嘉庆在清朝历史上是属于比较平庸的皇帝,在位期间没有任何作为,自他以后清朝正式进入了衰落期。嘉庆皇帝既然如此平庸,那么乾隆为什么要选他登上皇位呢?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的简单,如果你对乾隆皇帝的后代有了解的话,那么

  • 彪炳彪炳是什么人?一个千百年来是非纷争的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彪炳,唐朝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名将史上彪炳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他是大唐战史上功勋彪炳的英雄,有关他的诗篇车载斗量,一代“诗仙”李白甚至认为他的战绩比汉之卫青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他又是悲剧光环下的牺牲品,他晚节不保,让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成了大唐史上最令人惋惜的一个将领,也成了千百年来令人是非纷

  • 年少的孙权厉害到什么程度 曹操为何会说出生子当如孙仲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孙权,东吴

    对年少孙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人物介绍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涌现过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而孙权就是其中之一。孙权是孙坚的儿子,孙策的弟弟,后来更是成为坐拥东吴的一方霸主。那个时代给予了孙权许多的赞美,就连一代枭雄曹操都曾经感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能获得曹操如此高的

  • 贾诩为什么没有投靠袁绍?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贾诩,三国

    贾诩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我们知道在三国乱世,曹操作为当时枭雄,想要成功,光靠他一个人单打独斗是不可能的,还需要人才。而曹操在选人和用人上也是不拘一格,唯才是用,但选择是双方的,不是说曹操想要谁来辅助他,别人就会来的。乱世出英雄,三国乱世确实有很多的人才,但他

  • 同样都是被逼迫退位成为太上皇 两人的晚上生活为何完全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皇帝,唐高祖

    对太上皇生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人物介绍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有唐一代,宫廷经常发生政变。唐高祖李渊被儿子李世民逼迫退位,唐玄宗被儿子李亨逼迫退位。更好玩的是,唐玄宗的爷爷正好是唐高祖的孙子,这一家人的政变传统真是一脉单传啊。然而,同为太上皇,为何这二人的晚年生活相差这么大呢?唐高祖李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