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武灵王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继位的?有哪些作为?

赵武灵王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继位的?有哪些作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51 更新时间:2023/12/22 20:46:09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赵国著名的一代君主,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战国时代的武灵王,是赵国的第六位国王,他文武双全,谋略过人,气质超群,在治理国家的各方面都为本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颇受历代后世人称赞。

(一)实事求是暂缓称王

赵武灵王继位的时候,正处于战国时代的中期。与其他国家相比,赵国实力明显处于劣势,屡遭齐秦等强国欺负,大片土地被秦国强占无法夺回。赵武灵王年幼时继承王位,由相国赵豹等大臣辅佐。四年后他就宣布临朝听政了。听政后的第一年,他向先王肃侯时期德高望重的大臣肥义请教治国之道,给肥义增加俸禄,优抚年事已高的老人;第二年重修边境要塞;第四年与魏、韩、赵、中山等国约定,为了共同对付秦国,各国相互推崇各国国君为王。

最终赵武灵王决定本国推崇,因为他觉得本国实力不够,还没到称王的时机,他说,没具备称王的实际能力,用不着去图这虚名。仍命国人称自己为君。与此同时,选拔任用能人,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发展生产,增强国家的实力。

暂缓称王,不仅仅是个谦虚的问题,还是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考虑,让其他国家,特别是对赵国不怀好意的国家,放松对赵国的警惕,让赵国争取到了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机。

(二)大力推行军队改革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赵武灵王继位近二十年了。勤政谋政的赵武灵王已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成为了有胆识有韬略的一国之主。他多次对赵国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军队的武器装备作了分析,北方和东方大部与胡人部族相连,胡人正处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时代,他们经常骑马南下,对中原地区騒扰掠夺,赵国的北部边境首当其冲。

赵国的武器装备比胡人先进得多。但和胡人武装比起来,至少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赵国与中原各国基本一致,实行的是兵车混合编制,步兵多骑兵少。胡人全部是骑兵,机动性强。二是赵国士兵着装不适合作战。宽领口、肥腰、大下摆.....

胡人却身着长裤短衣,腰束皮带,脚蹬皮靴,方便骑马射箭,进退自如,行动灵活。他决心向胡人学习,打破传统的车战编制,改革传统的兵士着装,将车战为主变为骑兵作战为主,兵士着装全部改为胡服。

为了顺利实现“胡服骑射”的改革目标,他先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臣肥义。在肥义的积极支持下,他率先穿起胡服上朝议事。与此同时,他派大臣给自己的叔公公子成陈述实行“胡服骑射”的道理,公子成和一些大臣起先表示反对,赵武灵王亲自上门做工作,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终于把公子成说得心服口服。在肥义、公子成等一班大臣的支持下,赵武灵王向全国颁布了《胡服令》。

在改革服装的同时,赵武灵王亲自召集一大批综合素质好的兵士训练。不到一年时间,就建成了一支数量可观、具有较强机动性和作战能力的骑兵部队,取代传统的车战部队成为本国武装力量的主力。通过收复中山国和临近几个部落,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在北方开拓疆土数百里,成为秦国东进最强劲的狙击对手。

赵武灵王根据变化了的作战样式,提出了新的军事战略。以前长期实行的是消极防御,国家武装力量加强后,可以根据需要,实行积极防御和有效进攻并举的策略。

为了让儿子尽快学会治理国政的本事,他主动退位让儿子当国王,请肥义给儿子当老师。他退居二线,号称“主父”,亲自率军开拓西北疆土,制订国家抵御外敌入侵的军事计划。

(三)深入虎穴摸清敌情

为了摸清敌情,赵武灵王乔装成本国使者赵招来到秦国,向秦王报告赵国新立国君之事,借此机会打探秦国的虚实,熟悉地形,考察秦王的为人。

秦王问:你们新国君有多大年纪?赵武灵王模糊着概念说:正在壮年哟。秦王问:那为什么要传位呢?赵武灵王说,想让太子早点学习治国的本领。我们的国王虽然退位为主父,对国事还是要管的。秦王问:你们国家也害怕秦国吗?赵武灵王回答:如不害怕,就不实行胡服骑射了。如今我们的骑兵比过去至少多了十倍,想来秦国愿意和我们结为朋友了。乔装成使者的赵武灵王应对自如,十分得体,秦王很敬重他。

当天晚上秦王睡不着觉,他想使者赵招相貌不凡,气宇轩昂,不像是个平凡之人,第二天一上早朝,他就传旨宣赵招来相见。赵国使者的随行人员说,使者有些小恙,请暂缓一段时间。这样过了三天,秦王仍没和假使者见面。秦王生气了,派人直接到宾馆客房里去请。只有使者的随行人员自称是赵。

秦王问真赵:前几天回答我问话的到底是何人?真赵说,那就是我们的主父啊,他想亲眼看看大王的尊容。秦王派白起带兵去追。到了涵谷关,守关的将士说,赵国使者三天前已经出关了。秦王没办法,干脆做好事,把赵也放了回去。

标签: 赵武灵王战国

更多文章

  • 魏帝曹髦为何要讨伐司马昭?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曹髦,三国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除曹芳,另立曹髦为新帝。下面由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语,说的是曹魏权臣司马昭图谋篡位而天下皆知,出自魏帝曹髦之口。既然司马昭权倾朝野且势力庞大,那魏帝曹髦为何还要自不量力地带量少数卫士讨伐司马

  • 一场大火朱允炆下落不明 朱允炆是逃出去了还是死在大火之中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朱允炆,明朝

    还不知道:朱允炆之死的读者,下面人物介绍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朝皇帝朱允炆,到底是死在了大火中,还是逃出宫活了下来?1.张居正的说法靖难之后朱允炆到底去哪里了?这个问题其实万历皇帝就问过张居正张首辅:听说建文帝在那个时候逃走了,老师,这是真的吗?明朝皇家也不知道这事真相究竟如何

  • 历史上袁绍称帝为何会收到阻拦?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袁绍,汉朝

    袁绍是东汉末年群雄之一,也是三国时代前期势力最强的诸侯。感兴趣的读者和人物介绍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是官渡之战的前一年,这一年发生了两件事情。一是袁绍在这一年终于消灭了公孙瓒,统一河北,占据青、冀、幽、并四州之地;二是呢,袁术称帝后众叛亲离,走投无路之下把帝号归于袁绍。在这两

  • 薄姬身为魏王豹的宠姬刘邦为何要临幸她 这件事情造成了什么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刘邦,薄姬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邦和薄姬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人物介绍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刘邦为何临幸魏王豹的宠姬,这件如何影响历史?薄姬就是汉文帝的母亲,西汉历史上的薄太后,魏王豹曾经的宠姬,被刘邦边缘化的一个姬妾。按理说,薄姬与刘邦扯不上关系,更不可能生下一代帝王刘恒,但有些事情注定机缘巧合。

  • 李渊一共有22个儿子 争夺皇位的人为何只有三个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渊,唐朝

    还不知道:李渊的皇位的读者,下面人物介绍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渊有22个儿子,为什么只有3个抢夺皇位?李渊前半生忙着奋斗,没空生孩子,后半生闲着无聊,只能生孩子。下面从李渊子女的年龄来分析一下。作为唐朝的建国皇帝,李渊的光环经常被儿子李世民掩盖,实际上李渊的能力一直被低估。隋朝

  • 司马懿临终前立的遗嘱是什么?为何说他狡猾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司马懿,三国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魏国大臣,出身士族家庭,政治家、军事家。这是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于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设明器,后终者不得合葬。这是司马懿临终前立的遗嘱。作为三国时期的流量人物,司马懿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按理说这样的人物在

  • 有哪些与邴原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邴原,东汉

    邴原(生卒年不详),字根矩,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人。东汉末年名士、大臣。邴原家贫、早孤。初为北海相孔融所举。曹操为司空时,任邴原为东阁祭酒。建安十五年(210年),邴原担任丞相征事,后又代凉茂为五官将长史,闭门自守,非公事不出。随曹操征吴,于途中去世。下面人物介绍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

  • 历史上麹义的真实本领怎么样?最后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麹义,汉朝

    所谓乱世出英雄。人物介绍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说起袁绍手下的猛将,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颜良、文丑。但有一员猛将,却要远胜二人,他不仅以八百步兵大破公孙瓒四万大军,还创造了以步兵克制骑兵的奇迹,他就是麴(qu)义。那麴义是如何以步制骑的呢,又为何会被袁绍处死呢。一,投靠韩馥麹

  • 朱祁镇在复辟成功后,没立刻废朱祁钰是因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祁镇,明朝

    “夺门之变”是将明英宗从一介囚徒变为皇帝的一场政变,让人物介绍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明朝有一小段时间,确实存在两个合法皇帝。这是怎么回事呢?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想到朱祁镇和朱祁钰。在“土木堡事变”中,朱祁镇被瓦剌俘虏而去。接着瓦剌用朱祁镇威胁明朝,想要从明朝那里获得更多

  • 历史上蔡邕是怎么死的?王允要杀他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蔡邕,汉朝

    王允是东汉时期的人,东汉末年时期大臣。出身太原王氏,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王允大家可能熟悉一些,“王司徒巧设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说的就是王允,当然历史上其实没有貂蝉,也没有美人计。蔡邕(yong)其实在那个时期比王允更有名,他是名满天下的大才子